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 第十一章 重新出发 奇虎诞生

第十一章 重新出发 奇虎诞生

这次战役来势汹汹,既让我再一次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又让"什么是恶意软件"的争论在社会上引发了源源不断的讨论。这一切,又让我和360站在了中国互联网矛盾重重的风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是:360安全卫士将"雅虎上网助手"这位昔日的对手纳入了流氓软件范围,将之查之杀之。很多人把这件事情定义为一个事件----周鸿祎手刃亲生儿子。而之后发生的种种波澜壮阔的对峙,被人们定义为"互联网第一口水战"。

当雅虎上网助手被定性为"流氓软件"时,不出所料,业界一片哗然。雅虎助手是雅虎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帮用户清理掉雅虎上网助手,毫无疑问就是砍去了雅虎的一棵"摇钱树"。

360安全卫士的出世在公众和行业界获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方面是用户的迅速认可,360安全卫士客户端装机量猛增;另一方面是竞争对手的激烈反弹,以及由查杀流氓软件引发出的一场"血案"----老东家"雅虎"和我开展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口水战。

不出意外,雅虎反应激烈,当时的执行总裁田健,也是我曾经的搭档和战友,当即对我开始了连篇累牍的炮轰,其中还包含着对我的道德指责。老同事反目成仇的这一幕,如同电视剧的剧本一样具有戏剧性,无疑迅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流氓软件在2006年的中国,是一个很庞大的地下群体。很多恶意病毒和木马都有了商业性,从业人员过百万,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产业链。他们有编木马的、包装的、拿出去散发的、招商销赃的、洗钱的......过去他们很容易就操纵几十万、几百万"肉鸡",而360安全卫士的横空出世断了很多人的财路。于是,很多流氓软件的生产者都对我恨之入骨。

2006年8月14日,田健召集了媒体,并对记者们说:"'360安全卫士'的开发是周鸿祎出于过往恩怨,对雅虎中国的打击报复,谁都可以做反流氓软件,但是周鸿祎不能。

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周鸿祎不断从雅虎中国挖人,在离开雅虎前签订了许多偏向现在投资公司的合同,雅虎收购3721完成后,根据协议应该分给员工的奖金被周据为己有。"

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我们再次和杀毒软件卡巴斯基开始了合作:每年拿出两三百万元购买卡巴斯基为期半年的激活码,卡巴斯基绑定360软件免费为用户提供杀毒软件。我们自此将"流氓克星"命名为"360安全卫士",正式推向了市场,网友只需要下载"360安全卫士",就可以免费获得流氓软件查杀、系统诊断修复和病毒查杀等服务。

媒体很快就从这混乱的信息当中挖掘到了其中隐含的数据,以及这场口水战发生的真正原因----

一开始,这个团队里就包含了在3721时代就跟随我工作的傅盛。虽然后期发生了太多如戏剧一样的事情和争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360最开始的阶段,傅盛带领的这个团队做的产品很不错。我的头脑里经常充满了有关于产品的各种想法,但是我需要有产品经理帮我把这些想法实现。对于初期的360安全,傅盛就是这样一个产品经理。

据互联网调查公司iResearch的统计显示,2004年3721网络实名收入约为1.5亿元到2亿元,2005年增长到近4亿元,2006年开始出现整体下滑,但依然是"瘦死的骆驼"。阿里巴巴雅虎收入前三名的业务是"3721"、短信增值、搜索竞价。360安全卫士从根本上清除上网助手,让雅虎中国一点流量都拿不到,彻底失去收入,这属于釜底抽薪之举。

2006年,我延续着安全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潮流的思维以及为自己正名的想法,决定自己在安全领域做点什么。于是,我从奇虎团队里抽调了五个人组成了一个项目小组,几个人开发了一款叫作"流氓克星"的软件,我们的目标是,查杀当时网上比较流行的100款流氓软件。

而我面对雅虎连篇累牍的指责,迅速开启了反击模式。我也召集来了媒体,并且进行了公开表态:"雅虎中国炮轰我全是为了'利益'二字,网络实名业务是雅虎中国最核心的经济支柱。'360安全卫士'发布之后,该软件可以轻易发现用户很难彻底清除的'雅虎助手',并在用户主动卸载下干净地将其清理出电脑,这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网络实名产品覆盖率的受损,进而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产品的销售。

在离开雅虎一年之后,我做过一年的投资。我也试图在这个方面进行思考。我甚至将卡巴斯基的张立申介绍到了腾讯,希望他们可以达成合作。不过,无论是雅虎还是腾讯,很多人还是认为这个事情有点疯狂,一家公司在线推广另一家公司的杀毒产品,不但不收你的广告费,还要付给杀毒公司钱。这对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不符合逻辑,也不可能受到认可。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雅虎中国管理层由于缺乏互联网运营经验导致策略多变和反复,这才是造成员工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别人可以挖走你的一两名员工,甚至十几个员工,如果数以百计的员工都离你而去,那就不能埋怨别人,只能怪自己太无能。"

在离开雅虎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主张雅虎做免费网络安全服务了。我甚至还跑到硅谷与杨致远、和雅虎的管理层开过会,对他们解释我为什么想和卡巴斯基合作推免费的网络安全服务。我的想法是:未来的互联网安全不是专业的安全公司来做,而是由一家领导型的公司去做。要和Google竞争,你的搜索要比别人的更安全;要和微软竞争,你的邮箱要比别人的更安全。这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方式,能让雅虎脱颖而出。但是,这个方案没有得到雅虎的认可。

对于用雅虎的钱收买员工的说法。我的回答是:"分配给员工的奖金,是3721原股东赠予员工的,我代表3721最大的股东,对这笔钱有绝对的分配权。我给所有的3721员工都发放了奖金。仅此一次,我就给了田健250万元,他是我给钱最多的人。"

逆转----360慢慢渗透进安全市场,大获成功

除了内心的一种情结,在2005年左右,我自己其实也隐隐约约觉得做网络安全服务是互联网的一个方向。我甚至早期就注册了以360为主的一些域名。

对于这次媒体会,很多记者印象中的一个经典镜头就是,一个记者拨通了免提电话,直接和田健进行对话,询问他有关奖金收取的问题,而他没有直接回答。这戏剧性的一幕被很多媒体记录在案。

因为这个,早期360安全卫士就这样起步了,最初的团队只有不到10个人。

可以说,媒体上双方的骂战一浪高过一浪。一时间,二虎相争的消息最大限度地曝光在公众面前,雅虎首页也在口水战最激烈的时候登上了我的负面消息。商战,尤其是涉及道德指责的商战,从来不会被认为是一件好事。但是,令360团队和我都备感意外的是,随着口水战的升级,360安全卫士装机量正在随着这次公众事件而日渐升高。

我从不是一个商人,归根结底,我是一个程序员、产品经理。我心里留不住话,有时候喜欢点名批评人、挖苦人,但我觉得我是一个敢于担当的男人。一人做事一人当,不使小动作,不说假话,不暗地里害人。我小时候打架是这样,现在做公司也是这样。

我们眼看着客户端的安装量每日在高涨。我忽然明白,这次事件成了360安全卫士最好的宣传平台。无论双方的争论焦点如何,用户最终选择了用脚投票,选择了安装这款可以帮助他们减少流氓软件侵扰的软件。我知道,网民站在了我这一端。

我开始做安全卫士的时候,没有商业动机,更没有想到未来要做免费杀毒,也没有想到要做浏览器、做搜索。我做360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直接把那些流氓软件都干掉。

经常有媒体会让我回忆这段往事,以及在将雅虎助手定义为查杀对象的时候,我是怀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是一种痛苦的自我否定还是一个在商言商式机会主义的选择。在接受采访时,我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的内心暗下决定,要让市场上有一款产品,能够把这些流氓软件消灭掉。此时此刻,后来引爆中国市场的360安全卫士和安全团队,只是奇虎众多庞大团队里非常不起眼的一支小队伍。他们尝试着进行一些查杀流氓软件的开发。这就是后来360安全卫士的一切商业模式模糊隐约的开始。

做360确实没有什么"谋于密室",坦率地说有一点点"无心插柳"。2005和2006年中国流氓软件已经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根本不打招呼就公然入主用户的电脑,狂弹广告。用户机器里面不是被一个流氓软件,而是被十几个流氓软件割据,速度很慢,经常死机。可怕的不是一家奶粉里面有三聚氰胺,而是这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我认为当时流氓软件行业也达到了这个境界。上至大门户,下到个人工作室、小公司,没有不做流氓软件的,而且形成了一种风气。做互联网靠什么?就靠流氓软件。大家不再比谁的功能好、谁的信用度高,而是比谁的流氓软件多,谁就可以融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谁不用流氓软件谁傻,这就是当时的商业规则。

2006年下半年,"流氓软件"的讨论在媒体中达到高潮,这其中,对我的讨伐当然是少不了的。一睁眼,就是媒体铺天盖地的骂声。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连着一个星期不敢出去,砸坏了一张桌子和两扇门,被冤枉的愤怒让我几乎要冲过去决斗。但最终,我冷静了下来,我知道,这个潘多拉的盒子终究是我打开的,我只能自己亲手合上它。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整个行业已经谈不上什么道德了。而杀毒软件公司明明看到流氓软件在横行,不是没有技术能力来解决,而是不敢解决,因为中国做流氓软件的人不仅光明正大地做,还形成了产业。都是一个圈子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一件得罪人的事,也是需要胆量的。虽然有人呼吁用政府、司法的力量,但老百姓很难取证,根本不可能打赢官司。

看到这些媒体报道,我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在我心中,3721是一个我辛辛苦苦为之奋斗的中文上网梦,是由一个朴素的愿望生发出来的,但是现在它成了我的梦魇,成了定义我人生的概念。

查杀3721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因为3721跟我有关系,如果我不杀它,就很难做到公正。但是我杀得越狠,对公众而言我就是在否定自己的过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自我冲突。很多人不能理解,觉得我是机会主义,但是我不承认这一点。当时的商业机会很多,流氓软件势力也很强大,360不一定能做成。钱不一定能赚到,还要先得罪那么多人,包括我的投资商、合作伙伴、员工,没有一个人看好,大家把这看作我个人快意恩仇的事,都说要折腾就让他折腾吧。现在360成功了,很多人说我借尸还魂,但是当时确实经历了无数内心煎熬。

我承认3721的插件模式的确是我发明的,这个模式其实有很多的创新,包括地址栏搜索、插件推广、代理渠道。对于之前犯下的不尊重用户的错误,我已经公开承认了。这个经验让我意识到要时刻以用户体验为重。但是,后来互联网里发展出的这些升级改造、瞒天过海的奇招损招,既不是我的发明,我也没有参与,现在大家却不由分说地把这些账记在了我的头上,这让潮水般的骂声涌向了我。

可以说,这篇采访比较透彻地表明了我的心情,以及我当时的状态。

流氓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他们靠不断骚扰用户来赚钱。刚开始一个月卖广告挣两三百万元都属于小规模,后来一些中等规模的公司一个月大概能赚五六百万元,大一点的就更不用说了。

当这件事情终于随风散去,时间来到了2013年,我惊闻田健罹患了癌症,并且已到末期,感到十分伤心。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多公司连基本的品牌和美誉度都不要了。

我和田健虽然有过激烈的纷争与争吵,但是也有过一起合作开拓战场的一段时光。我们的渊源其实很深,田健曾经是我在3721搭建专业管理团队的第一人。1999年,当时只有31岁的田健是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品部总经理,当我和他聊起我正在创立的3721时,他说他想在30多岁的时候做更多不熟悉的业务,有更多的体验,接受更大的挑战,我们谈了大概10天就把所有的事情定了下来,快得连我也有些吃惊。后来田健离开了3721,在雅虎期间我们也有共事的时间。随后就是风波、癌症,以及起起伏伏的人生。

"流氓软件"后来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可能就是一个独立软件,而且安装方式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很多流氓软件开始和其他软件进行捆绑,或者利用IE浏览器的漏洞偷偷进入用户的机器,甚至有些软件为了能够牢牢把住用户机器,原来是不给提供卸载入口让你删无可删,后来就是通过后台自动升级,把反流氓软件给干掉。

后来,我去医院看望了田健,并且和他在病榻旁边聊天。在病床之前,我忽然意识到,人生最后的高度可能都是一样的,就是一张病床的高度。人生是如此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过去的爱恨情仇与人的生命相比,是那么不值一提,而我和田之间的恩怨也早已成了过去式。当田健离世的消息传出,我也在微博上发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那时候,除了网易之外的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做着一件事儿,不经用户同意,强制性地在电脑里安装,然后劫持流量,乱弹广告。他们会在软件实施当中把一些功能放大到极致,不仅使这种安装具有了强制性,而且软件在电脑里会不断运行,然后永远驻留。之后,这些软件会在合适的时机突然"显灵",用弹框的方式不断弹出广告,有的软件甚至通过这种方式偷窃了用户的文件。这就和木马病毒变得非常接近了。老百姓把这类软件叫作"流氓软件"。

今天惊闻田健去世的噩耗,很伤心。田健是我当年的同事和伙伴,虽然有过分歧和争吵,但他是我很尊重的一个朋友。去年他生病了我去探望他,聊起很多往事,都是过眼云烟,这么多年过去,很多误解也得到消除。愿田健一路走好。

可以说,在3721的插件模式迅速打开市场之后,这种推广方式得到了程序员的青睐。业界意识到这是客户端软件推广的最有效率的模式。于是,2003年到2004年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热衷于开发这种软件。他们研究了3721的"网络实名"和其他客户端技术后,开始不断地模仿。但不幸的是,人们在模仿中走了样。

只要在江湖,就难以避免征战,难以避免经历一些黑暗的时光;只要在江湖,就经常面临利益与长远的选择。雅虎事件发酵期间,我的名誉在公众面前受到了又一次冲击和损害,但是360的产品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曝光。这让装机量直线上升。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件让人高兴又令人无可奈何的事情。

那一年,我36岁,也是我人生的最低谷。

无论是查杀雅虎上网助手,还是与田健的纷争与和解,都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每每想起这一幕一幕,我会想起傅雷的译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对我来说,这些被冤屈的时刻,就给我这种感觉。

360杀毒为什么走向免费

2009年,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杂志《连线》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一书中详细讲述了互联网的免费理念。安德森指出----

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经历过但丁在《炼狱》中描述的情景:一个庞大而干涸的深井里,被遗弃的灵魂疯狂地寻找出路,挣扎着向上攀爬。

互联网把微处理器、网络带宽和存储融合在一起。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这三者的成本都在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互联网不仅整合三者,而且以极低的成本接触到了数以亿计的海量用户。当一种互联网软件以趋零的生产成本和同样趋近于零的流通成本抵达海量用户时,它的价格也可以趋近为零。

这种感觉,如同杰克·韦尔奇在《商业的本质》里所说的那样----

从反病毒卡到方正的电子邮件系统"飞扬",从杀流氓软件到查杀木马,再到免费杀毒,我的产品思维早已受到互联网开放精神的影响,这是360客户端最终从部分免费走向全部免费的过程,也是我对免费模式进行实践的过程。

"流氓软件"在中国泛滥成灾

就在我醉心于"社区搜索"模式的突围时,2006年,流氓软件开始在网络上肆意横行,严重干扰了网民的上网体验,这成了中国互联网最黑暗的一年,而最糟糕的一点是,人们开始把"流氓软件"的所有罪名,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在我的头上。有人开始给我设计各种刺耳的标签,这些刺耳的称号让我十分难过。

但是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事实证明,保存这支队伍,将来大有可为。

最开始,360安全卫士只是查杀流氓软件和木马,查杀毒部分和卡巴斯基合作。我们提供给用户6个月的免费期,用户没有任何门槛,只需要下载一个软件就可以使用。这个时候的互联网大环境还是病毒肆意,多数的电脑还在"裸奔",而购买杀毒软件的用户也多半要去线下门店购买光盘安装。这无形当中把很多有需求的小白挡在了使用杀毒软件的门槛之外。因此,我们这款可以直接下载的安全产品,一下子引发了用户的兴趣。用户们口口相传,纷纷来下载我们的软件。在这段时间,续费成了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收入来源。

当时我们很多员工,特别是搜索核心团队的员工,都是奔着搜索的梦想来的。如果我告诉他们不做搜索了,这对团队的打击也蛮大的。所以,我就跟他们开了很多次会,表达的意思是,现在做搜索的时机不合适,我们先保存革命的火种,将来再伺机而动。另外,我们不再把自己定义成搜索公司,而是一家具备搜索技术的公司。

与卡巴斯基的合作结束以后,和我们合作的国外厂商先后还有NOD32和杀毒引擎BitDenfer(罗马尼亚安全软件品牌)。在这段时间,我们虽然一直在推半年期免费的客户端软件,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杀毒软件厂商足够的警觉。很多杀毒厂商那时候还在收取可观的年费,他们认为查杀木马的功能从技术上说很低端,甚至可有可无,是对专业杀毒软件的配套。而我们当时也保持着和杀毒软件的兼容性,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社区搜索这条路没走通,我心里想,我要愿赌服输,输了我们就想别的方法,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我觉得挺愧对投资人的,每次和他们吃饭就感觉特别有压力。我从对投资人负责的角度,保留了一支搜索的队伍,表明我还在干。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有一个直觉,360自己做杀毒的日子应该已经快要到来了。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互联网的某些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他的这些话,当时对我而言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

从2006年到2008年,大量上网的用户从单纯地在网上浏览新闻、在聊天室聊天、发帖子发展到了在网上开店、购物、玩游戏、买装备,这就涉及了资产安全的问题,让网上安全变成一种刚性需求。我感觉到,互联网安全最终会变成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我想,包括杀毒在内,互联网安全一定会成为一种基础服务。

可以说,当时我们把一个创业者该犯的错误都犯了。有一次,王功权对我说:"我也不懂你们的业务,但是我们给你投资,是希望你做点与众不同的东西。结果,你好像做了一个新浪,又做了一个百度,又做了一个阿里巴巴。你准备和大家都竞争吗?你们能同时做这么多东西吗?"

我对免费的认识很朴素,只要是人人都需要的,就应该是免费的。所以,我们在免费结束了流氓软件泛滥、把木马黑客赶到地下后,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杀毒软件是人人都需要的,那么杀毒软件也应该免费。我们中国人不喜欢买软件,连微软的市场操作系统都不爱买,更别说杀毒软件了。那个时候,每年花两百块钱买正版杀毒软件的人非常少,2008年大约有两亿上网用户,买正版杀毒软件和装盗版杀毒软件的用户,总计不到1000万。

所以,在总结这一段教训的时候,我经常打比喻说,女人生第一个孩子要怀胎十月,生第二个孩子也要怀胎十个月。但我们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有经验了,加大努力两个月就能生出来。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事后来看,如果当时稍微专注一点,能把这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坚持做下来,那也会成为一个不小的事业。

从这个方向出发,我开始思考公司的战略方向----是不是将其他业务砍掉,将公司业务聚焦到安全?这个决定重大,当时《免费》这本书还没有出版,理论支撑无处可寻。一旦我将其他业务砍掉,那么免费安全如何找到将来变现的模式,或者到底能不能变现,我都没有明确的想法。我知道如果我将整个安全业务免费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预知的公司内部的反对,意味着砍掉现有杀毒续费高达2亿元的收入。

第二,我们还是以平台化思想为主,没有聚焦于一个切入点。平台型产品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定是通过打动用户的一个点来切入的。但我们的团队那时心态膨胀,有着浓厚的经验主义思想,加上手里融了不少钱,就忘记了创业最重要的原则是专注。

更重要的是,我要如何和投资人交代?这将是个巨大的难题。这毕竟是关系到公司发展方向的重大决定。我可以想象出投资人的心理状态:我给你投了那么多钱做搜索,结果呢,搜索没有做成,你去做查杀毒软件,360查杀流氓软件虽然受到网民的欢迎,但是把同行得罪了,而且未来的盈利模式还不知道。我们怎么能答应呢?

第一,我们用了一个豪华团队创业。当时奇虎是豪华的创业团队,要技术有技术,要经验有经验,跟百度单挑过,还融来一大笔钱。但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心态浮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互联网是不断变化的,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你必须随时处于归零状态,从用户角度出发,随时把握用户新的需求。

2007年,光瑞星一家的杀毒销售额就超过了8亿元,可以想象,如果360宣布免费策略,将有一场怎样疯狂的围追堵截在等着我。

对于社区搜索的失败,我后来跟创业者交流时,也公开总结过几个错误。

果不其然,王功权、沈南鹏以及其他董事,在董事会到来那一天听了我的陈述,都表示不能完全同意我的"免费"决定。沈南鹏因为要出差需要早走,他简单表示了他的看法:"是不是先将公司上市,再有新的战略出台?"王功权也说:"这样的策略太过冒进,是不是稳妥一些好?"最终,对于这个"免费"战略,董事会并没有进行投票。事情看似被搁置了,而我决心继续推进这个策略 。(1)

奇虎在前行的道路上,似乎又丧失了方向。随着我们把触角伸向各个角落,奇虎的商业模式完全模糊了。在这个时候,一些不留情面的记者把奇虎的定位说成"社区大杂烩"。而我们始终也没有在社区搜索的方向上实现真正的突破。

2008年7月17日,我们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推出360杀毒软件,并且宣布永久免费开放给用户使用。我在发布会上说,杀毒软件市场重新洗牌的时候到了。

于是,作为创业者,我不专注的毛病又开始复燃了。在2006年2月收购了亿之唐后,奇虎获得了后者的新闻转发证、ICP(网络内容提供商)和SP(内容提供商)牌照。这样,奇虎的触角又伸向了短信、彩信、图铃下载、播客、音像搜索等无线业务,开始进行试探性布局。但是,我们沮丧地发现,这些业务无一聚焦,无一强大到产生足够大的收入。

没有想到,第一版的免费杀毒软件一出炉,就遭遇了滑铁卢。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社区搜索"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我和老齐也在事后总结,这个概念可以在手机端得到很好的实行。但是在PC时代,这个概念略微有些超前,互联网的用户细分尚未发展得如此深入,用户更需要的是网址导航类的简单垂直细分服务,过于深入细分的服务在当时不具备广泛的市场。

从杀毒滑铁卢到后来的脱颖而出

第一版杀毒软件出炉之后,市场的反馈并不是特别好。我第一次体会到,并不是什么都会"免费就灵"。

社区搜索的式微与搜索梦的保存

江湖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人们总是傲然屹立于潮头。然而,每一次创业之路都不是轻而易举能成功的。

这次推出免费杀毒软件,我们购买了BitDefender的引擎,做了一些简单的本地化开发,做了汉化就推出来了。我们没有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过于相信国外开发者的能力。结果这款测试版的360杀毒软件太重、太卡、太笨,不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反馈不是很好。我们的第一次"免费"竟然以失败告终。

我和老齐的二次创业开始之际,外界对我们有无数的猜测和想象,媒体人说:"2005年8月5日,百度奔赴纳斯达克IPO一举成名时,李彦宏财富暴涨时,周鸿祎还是那个周鸿祎,江湖却已经改朝换代,目前国内搜索引擎市场已经是百度、Google的天下,加上雅虎、搜狗等的搅和,留下的发挥空间已经不多了。"某业内人士说:"决定进入这个领域,奇虎将面对强大对手的阻击和敌视。"

各种用户反馈纷至沓来,市场上的批评不绝于耳。幸灾乐祸的声音开始响起来了----"周鸿祎的360杀毒软件不过是一个搅局者!""他的免费策略长不了!"现在回想起来,相对于那时收费的杀毒软件,360杀毒测试版就是"次优品",除了免费,浑身上下没有什么优点。

因为Google公司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公司的典范,奇虎也在公司内极力倡导"以工程师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奇虎网新的办公地点设施齐全:24小时开餐状态的员工食堂、洗衣服务、健身房、篮球场、员工宿舍、网球场。Google有最好的厨师,我们的厨师也是从丽都饭店请来的,在那边做了六年西餐厅的厨师长。

虽然铩羽而归,但是我们的免费之路不能停。那段时间我们卧薪尝胆,开始全方位着手解决测试版的各种问题。那时候杀毒软件团队的骨干之一是邹贵强,我把他从一个小的杀毒软件公司"墨者"挖过来,开始认真修改我们的软件问题。公司团队开始连续地加班加点,一个小伙子甚至为此推迟了婚期,为了鼓励他,春节的时候,我给他封了一个大大的红包。

2006年春节前一天,分散在四个地方办公的奇虎网员工搬进了同一座办公楼。一位员工说:"在此之前,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公司竟有这么多人。"

我习惯了有什么问题当即解决,比如当我们得到一个用户反馈某个病毒杀不干净时,我会要求执行团队当天晚上就拿出解决方案把问题解决干净,而不是像其他公司一样等上两三天,很多员工因此叫苦不迭。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很多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很多2009年行之有效的杀毒解决方案,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在宣布了新的业务模式之后,我的再创业就这样展开了。奇虎的办公地点几经变化。在奇虎网组建之初,跟随齐向东的不过十几个人,他们在京广中心西北侧一个叫"雨霖大厦"的楼内办公,办公室有40个座位。然而,半个月后,这个办公室外的走廊都塞满了人。接着,齐向东到北京周边的一个郊区包租了一个度假村,把二十来个研发人员派到那边搞"封闭式开发"。可是过了不久,刚腾出的空位又坐满了新人,他又不得不租了北邮的一层留学生公寓,把那里的会议室改成了办公室。到后来,一批新人又占尽了腾出的座位,他只好又去一个中学租了间办公室,安排了几十个人。

整个过程,我们都是在埋头苦干。

在这期间,奇虎公司还在不断地进行着新一轮的融资。在2006年3月获得红杉等四机构第一笔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之后,奇虎在时隔半年多之后再次宣布获得风险投资。此次对奇虎进行投资的五家机构分别为美国著名创业投资公司高原资本、红点投资、红杉资本、MatrixPartners和IDG。奇虎是高原资本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投资项目。

我们先解决卡的问题,这样会让杀毒软件的运行速度变快。传统上,杀毒软件扫描硬盘时,只要发现病毒,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它就要上报。在改造BitDefender引擎的时候,我们换了一个思路:像这种恶意程序,只有在运行的时候才会对电脑产生危害,这就跟一条大鳄鱼一样,它睡觉的时候是不会攻击人的。于是,我们就改变了报病毒的规则,不管有多少恶意程序,只有它开始执行的时候,360杀毒才会报毒,然后迅速查杀处理。这样,就提升了杀毒软件的速度,用户感觉顺畅了很多。

我的截至目前的最后一次创业,就是以这样豪华的阵容和庞大的野心开始的。再次创业,我受到了外界不少的关注。我这一次的目标是,要做一家伟大的公司,它经得起岁月的消磨和涤荡,是一个让用户满意的公司。

然后我们改变了开机扫描的做法。传统杀毒软件是电脑一启动就开始进行安全扫描,一扫描就要占用大量的系统内存。用户一开电脑,就要处理一天里最重要的事,让用户等着杀毒软件,这很不厚道。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个小改变。开机后不做扫描,让用户把重要的事干完,再过一段时间才在后台开始扫描工作。

2006年4月,奇虎推出了"蜘蛛计划"的社区联盟计划,希望为各大社区提供搜索服务并且销售关键字广告,然后和各个网站分成。在这之前,奇虎已经收录了一万多家社区,借助这些从社区带来的流量,奇虎的全球网站排名已经到达了第65的位置,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迅速给奇虎带来收益。

我们还改变了杀毒软件的界面。360的界面做得非常简单,只有三个按钮:快速扫描、全盘扫描、指定位置扫描。360杀毒软件刚一出来,又引起一阵哄堂大笑,人人都说:杀毒软件怎么能做得这么简单呢?怎么能做得这么白痴呢?太不专业了。事实证明,用户就是喜欢这样"简单"的软件。软件看着很简单,用户用着很方便,所有的技术都放在后台。

在盈利模式的设想上,我们也想出了不同于百度的模式。

我一直认为,杀毒软件不能打扰用户。杀毒软件是用户的保镖,出危险的时候要及时出手,平安无事的时候就得老老实实地在身后待着。还有,给用户安全提示也得分什么时候。360免费杀毒默认开启免打扰模式,用户在玩游戏或者运行全屏显示的程序时,360杀毒软件不弹窗提示,推迟升级、查杀任务。这样做,第一,不在用户聚精会神的时候打扰用户;第二,不占用电脑资源,优先保证用户完成手头上的任务。

按照这个计划,奇虎的人员编制一半以上都是技术人员,而编辑人员很少。在机器抓取内容之后,奇虎也部分借助于用户自选以及随后的人工编排来呈现内容。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做了很多不起眼的工作。这些事不起眼,但是目标只有一个:让杀毒软件易用、有效,让用户用起来感觉爽。这些就是我们的微创新。

现在想一想,这个想法和今天在移动端的内容翘楚"今日头条"客户端想法颇为类似,只不过奇虎将这个理念提前执行到了电脑的客户端。

2009年9月29日,360免费杀毒1.0版本正式版推出,别人以为我们又要放哑炮了,结果,我们放了一颗"原子弹"。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打造一亿个门户",希望网民定制自己喜欢的内容,打造自己的个性化网站。比如,一个体育爱好者打开主页之后,看到的将是以体育为主的信息;一个小说爱好者打开主页之后,看到的将是以小说为主的信息。按照我们的设想,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个性化主页,这个网页可以满足人们上网的一切需求。

360客户端的装机量势如破竹。到2009年年底,360杀毒软件占据了30.8%的市场份额,用户量超过1.2亿,加上360安全卫士73%的国内覆盖率,360的用户数逼近3亿。

奇虎当时的方向,是想让中国的网民在内容丰富的论坛当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希望和百度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想法。毫无疑问,当百度已经占据了网页搜索的制高点时,如果我们再在这个正面战场与其交战,可以说毫无胜算。于是奇虎希望做社区搜索的聚合,在另一条道路上实现突破。

果不其然,杀毒界"风雨欲来",免费的策略动了很多传统杀毒厂商的"奶酪",一个竞争对手的创始人当晚就给我打电话说"你把我们的锅给端了"。我回答:"这是我们共同的锅。"

回归之后,我马上开足了马力工作。可以说,虽然3721让我错失了进军搜索的大好机会,但是搜索情结已经根植在我的内心。正如前面所说,Web 2.0概念影响了一大批互联网创业者,在新浪潮的感召下,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又一波热潮正滚滚而来。2005年是"群星闪烁"的一年,杨勃创办豆瓣网,王微创办土豆网,梁钧创办56.com,古永锵创办优酷......互联网观察者们感慨,用户产生内容、去中心化、自媒体、参与式架构等,正迅速发展起来。

对于360在杀毒领域的长驱直入,瑞星、江民、金山等厂商显然坐不住了。就在360杀毒发布的第二天,瑞星官网上就将同样刚推出的瑞星2010产品全线免费半年,并展开了包括邮件营销、在线广告在内的一系列免费推送举措。

2006年 回归----关注社区搜索

2006年3月,我重新回归了互联网的一线,回到了我自己以及众多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的这家公司----奇虎。之所以起名为"奇虎",是因为中国有"骑虎难下"这个成语,我们希望网民上了这个网站就再也难以下去。一些人说,奇虎翻译成英文即Strange Tiger----周鸿祎这头"奇怪的老虎"又下山了。

而早期的合作伙伴终于开始对我发难了。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攻击文章。有的说免费没好货,360免费杀毒不专业,杀不了病毒,是花架子。有的说360推出免费杀毒,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360肯定是暗地里偷用户的资料来卖,否则没有收入,怎么能养活这么多人。甚至有一家杀毒公司设立专题,在好几千万的杀毒软件上写着"360安全卫士有后门,偷窃用户隐私"的大字报。后来我们把这家公司告上了法庭,这家公司最后输官司赔款道歉。

一头困兽已经满血复活。不断向前奔跑的人,过不了太久清闲的日子,我感觉----我要重新出发了!

2010年6月1日,卡巴斯基大中华区总裁张立申向媒体发布了公开信劝我"回头是岸"。他说:"没有360,卡巴斯基在中国就没有机会。"对我而言,这种说法突破了我的底线,我不服气。我认为当时是我劝说举棋不定的卡巴斯基走上免费尝试的道路的,我曾说:"反正卡巴斯基也不可能打败瑞星、金山、江民,还不如死马当活马医,双方合作,免费推广。"我今天依然这么认为。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2006年3月,我在中国雅虎工作期间积累的疲倦已经释放干净了,而市场的感召让我有赶紧重回行业第一线的紧迫感。我已经开始想念那种在一线作战的痛快淋漓感。

我立刻在微博上对张立申的指责做出了回应,说:"今天有收费杀毒厂商的老总写博客,劝我'回头是岸',仔细拜读之后,我领会到他的真正用意:只要我能放弃免费杀毒,回头和他们一起做收费,那就什么都好说。我想问大家,你们希望我回这个头吗?"

当人们习惯了在大的搜索网站进行搜索时,有很多社区内的即时信息人们无法抓取到。因为国内有600多个社区网站的网页是由程序写出来的,标题、主题的位置,每个社区都各不一样,网民们搜索一些这样的信息,是搜不到的。而这正是奇虎能够避开和百度正面竞争的机会。

11月19日,金山新闻代言人在个人博客公开指责360恶意竞争,言辞激烈。同一天,金山官方BBS也发布了一份关于"360安全浏览器屏蔽金山网盾"的公告。就是在那段时间,我们连续遭遇了很多起诉讼。那是互联网发展中期很奇特的一景。

在2006年这个时间点,在搜索领域和百度在正面战场进行交战已经不太有获胜的可能。尤其是Google中国的中文搜索产品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很好的质量。况且它的一系列本土化的工作也在进行,比如Google发布了中文名"谷歌",并且开始发力各种有关搜索的本地化产品。在百度和谷歌都在加大马力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时,盲目加入这场恶战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奇虎必须另辟蹊径,进行错位竞争。

面对群起而攻之的局面,我并没有退缩,这就是免费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它具有破坏性,也是我当初决定做免费带来的必然结局。

毫不夸张地说,这和我内心的搜索情结息息相关。

免费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会破坏传统的商业模式,同时又建立新的价值体系。随着免费杀毒软件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网民安全软件的普及率从不足10%提升到95%以上。

重新复制任何一个成熟已有的模式,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创业方向上,老齐和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什么是下一代互联网的风口。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我依然钟情于搜索,于是,在奇虎成立一年多,我的竞业禁止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逐渐想清楚了奇虎的方向----集中力量做社区搜索。

我带领360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的时候,我们都是一帮不懂安全的人。我们就像蛮牛冲进了瓷器店,或说乱拳打死老师傅,不懂安全软件市场的游戏规则。今天,这些杀毒厂商终于明白过来,免费安全是大势所趋。当年那些没有跟进的厂商,基本上全都歇菜了。跟过来的厂商虽然还不断地骂我们,但他们所有的模式都跟着360学。免费之后,整个市场的规模比原来扩大了100倍,也终于有实力与国外的安全公司抗衡了。现在,360每年为互联网用户节省了400亿到800亿的安全软件开支。

这是我为下一轮创业而构架的新平台。

今天,我相信安全产业的用户比七年前增加了10倍。那整个市场的盘子也大了很多,过去一家安全公司一年的收入做到几个亿可能都是行业翘楚,但现在通过和互联网的结合,一家安全公司每年在安全上虽然不赚钱,但也可以把收入做到很高。所以,我觉得互联网行业带来了颠覆式的创新,互联网对媒体的冲击,对影视产业的冲击,对音乐产业的冲击,包括一度兴起的小米也是互联网对手机产业的冲击。这些冲击我认为不是我们发明的,它是趋势,也不是一两家公司所能拦得住的。

在做天使投资人时,我已经在为"回来"做着一些铺垫。当时,我自己创立的天使基金、红杉中国和鼎晖创投投资的其中一家互联网初创公司叫作"奇虎",由我在雅虎中国时期的老搭档----齐向东担任董事长。这家公司我自己投了几百万美元,成为它的天使投资人。与此同时,鼎晖、红杉等一些机构跟投了1500万美元,使其总的投资额达到了2000万美元。

360的免费杀毒,是对"免费理论"的一次经典的检验,也是360公司的一次颠覆性的创新。当然,每一次颠覆性的突破都会有阵痛和难过,也会有实打实的对收入的放弃。起初我们在360软件的主界面里放了几条文字链,为360每年带来了8000万元的收入。到了2010年,我们决定彻底取消360软件上的文字链广告,因为我觉得,360是一个保镖,是一个卫士,如果没事就给你传递小传单,这个保镖用户也用不了太久。虽然这样一年可能损失几千万元,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广告模式不适合安全软件,我们必须舍弃广告。

3721已经是上一个篇章了,新的创业方向会是什么呢?

在免费的过程中,敢不敢把实打实的收入取消,这是考验企业领导人勇气的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整个过程是一场凤凰涅槃。每次我在阅读《颠覆性创新》这本书时都会感同身受----

我知道,像我这么倔强的人,始终是要回来的。

确信无疑的是,最简单的创造终结竞争者的办法,就是提出很多极端的想法,然后围绕这些极端的想法创建公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刚成立的企业发展如此迅速,而且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即使他们与行业巨头并肩作战,他们仍然能够吸引很多的财富和传统的荣誉。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效仿其他企业,他们就是局外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用赛斯·高汀的话来说,他们不像鸡肋那么索然无味。

我完全了解回到重新创业的那种状态感受。憧憬中夹带着煎熬。高兴,但是大多数时间将伴随着绝望,而且不确定性是最恐惧的状态。有时候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有时候是市场上的不确定性,那种瞬息万变会让承压能力低的人几近崩溃。但是,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来说,只有在这种极限运动中,才能体会到生的快乐,短暂的安逸已经让我如坐针毡了。

360商业布局初步显现

事实证明,360的免费模式成功地实现了突围,而中国网民也受益了。2013年微软官方发布的安全报告指出,中国电脑的恶意软件感染率指标为千分之0.6,只是全球平均线的十分之一。360免费安全软件普及对中国网络安全形势的改变起了关键作用。

行业的发展我只是通过天使投资在参与,和以前拼杀在一线不同,我变成了一个旁观者,一边看到高度竞争的成熟公司出现,一边看到百舸争流的初创企业在埋头竞争。我已经对回到公司做产品的状态有些眼热了,我知道,一个战士最终的宿命还是在战场上带兵杀敌,重入江湖是必然选择。

而在进军免费安全的同时,我们的团队对于商业模式的探索已经慢慢开始了。我们的商业化之路,甚至比想象的还要顺利一些。这些都归功于我们通过安全卫士和免费杀毒,积累了海量的用户。

就在两个月之后的2005年9月,新浪网就发布了自己的个性化博客平台,而用户自主,成了新浪博客强调个性化、人性化交互平台的最大卖点。最有影响力的门户一出手,博客浪潮更加汹涌澎湃。那一年,豆瓣网、铁血社区、天涯论坛等也成了人们日常发帖常常聚集的去处。一时间,用户似乎成了主宰互联网的一种力量。

2008年5月,360推出了"360安全浏览器"。凭借着360安全卫士的巨大用户基数,浏览器的装机量也是一路高歌猛进。根据后来的市场调查,360浏览器活跃用户达到2.55亿,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仅次于微软IE浏览器。

2005年7月,博客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宣布博客中国改名为博客网,并且称博客网将构架出全球第一的博客门户,直接对中国第一门户网站新浪网造成挑战。博客被认为是互联网历史上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草根运动,而创始人甚至认为博客网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中国第一大门户。

后来我们又有了360安全网址,并将360浏览器的默认主页设为这个站点。随着导航流量的增加,里面每一个网址链接入口其实都能开发成一个广告位。虽然360杀毒让我们损失了大量的收入,但是这些有机进化的商业模式在基本应用、免费安全软件的基础上逐渐裂变,让360很快有了新的、更多的收入。这也奠定了360公司后来的成功,以至于形成了迅速走向资本市场的基础。

而当时的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涌现了Web2.0的概念。用网站提供内容为主过渡到用户产生内容,而用户和网站有了快速海量的互动。在Web2.0时代,用户不仅仅是内容的浏览者,也是互联网的内容制造商。

再后来,360的产业布局从浏览器扩展到了搜索,从软件服务扩展到硬件产品,从PC端扩展到移动端,是一个基于安全服务的庞大互联网产业帝国。360的利润来源涵盖了网址导航、搜索分成、软件下载、游戏运营等诸多方面。

2006年,淘宝基本已经完胜了跨国零售巨头eBay,马云的阿里巴巴此时在发展壮大,而马云手中的雅虎,已经和我当年铸造的雅虎帝国不一样了。阿里巴巴接盘雅虎,希望雅虎中国成为一家纯搜索公司,但是雅虎始终有全球第一门户的情结,不肯让步于中国的这种改动。这也是为什么雅虎的首页,一度成了和百度一样的单纯搜索框,但是到后来又改回了门户的模式。雅虎中国在当时给记者们和用户们的感受是一致的----雅虎失控了,在几个方向之间来回摇摆,而我作为介于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那个人,很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有的人告诉我:雅虎中国正在去周鸿祎化。

总结起来,这是360适应互联网大潮流的结果,这个趋势就是免费。回望整个过程,虽然360实现免费的过程冒险激进,但是顺应潮流的结果,就是让网民迅速用脚投票。就如同我在演讲中所说的那样----

我觉得在商场上做事,应该愿赌服输。我原来确实做过搜索,但自己犯了错误,把最好的赶超机会葬送了,我必须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成功。而且,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事儿别人已经做了很久,做得很成熟,没有破绽,你用同样的方法再去做,肯定没有机会。就像我经常讲的,打败搜索的肯定不是第二个搜索,打败QQ的肯定不是第二个QQ。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我在搜索市场上没有看到颠覆式创新的机会。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是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而百度的成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搜索模式的重要性。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错过了最重要的一班车,假如3721没有急于卖给雅虎,假如3721不那么着急盈利,如果我当时沉下心来,再进行一轮融资,继续积累搜索技术,也许中国的搜索格局就可能被改写。但是,这也正是历史的无情之处,历史就是历史,该发生的已然发生,人们只能着眼未来。

免费有时候看似一条冒险的道路,但是就如同《颠覆性创新》的作者所说的那样:

在这段离开运营一线的时间里,我看到蓬勃发展的百度和2005年最终入驻中国的Google,它们的并存使得中国的搜索格局的竞争开始激烈。Google入驻中国之后内部有过很多方向之争,但是最终的结论是----首先要把中文搜索做好,这是其他一切产品的基础。众所周知,基础研发的工作需要时日才能展现功力,所以Google在中国最开始的半年,除了招聘开展得轰轰烈烈之外,产品上依然默默无闻。而初到中国的Google也不断遭遇着各种意想不到的风波,负面消息接连不断。最初进入Google中国的那批员工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总是说"好像每两个星期,Google中国就要面临着一次要关门的危险"。很显然,一个跨国互联网公司到中国来谋求发展,正在遭遇各种困境。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保守而谨慎,必将引向毁灭之路,而不可能逃避经济风暴的摧残或将此作为长治久安的生存方式。

在外界看来,这可能是我经历了雅虎之后的港湾,其实,我内心知道,这只是下次创业的过渡。

我一直希望,360不要失去冒险的基因。

这一年做投资是因为我和雅虎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有一年的时间不能在一线工作。但是,我把天使投资当成了另一次创业,我在这个平台里观察行业的发展,希望自己培养出一个未来的互联网巨头,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次创业做一些准备。

2011年8月,虽然免费之路实施的时间并不长,我们的CFO姚珏对360成长走势有了清晰的预判----360的商业模式已经形成,并且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于是,她在一次董事会上提出建议,360拥抱美国资本市场的日子应该到了,我们可以提请上市。

初创奇虎

在IDG做了一年天使投资,经历了一些成功和一些失败。我在投资界观察和体会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这一年,投资战绩还算不错,但我最重要的感觉是,周围人都在被互联网的精神感召着去冲锋陷阵。中国互联网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了。作为互联网的第一代创业者,我明显感觉到入行十年以来,这个行业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

没有想到,360在美国资本市场寻求上市的日子,将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3Q"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