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出现了,噩梦一夜之间终结了。以后说话再不用左顾右盼了,行动再不用瞻前顾后了。人们都说,袁隆平活得更洒脱了,人也显得更有朝气了。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袁隆平真正读懂了“知识分子”的意义,读懂了“科学家”的含义,读懂了人生的价值。他想,人生犹如一本书,他参加的这次科学大会则翻开了他生命中最壮美的一页。
希望之光来到了,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研究杂交水稻。的确,袁隆平庆幸自己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回首过去,踏遍泥泞的步履,虽然有时歪歪扭扭,但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
显然,我们的国家把农业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抓农业,主要是抓粮食。水稻产量在我国居粮食产量的首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国家便将杂交水稻的研究事业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上。
袁隆平不想再追忆“文化大革命”中那些荒谬、恐怖以及使人痛苦的种种往事。因为在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在这次科学大会上,方毅作了《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报告,提出了从1978年到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和重点,要求在全面安排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放在突出的地位,作出显著的成绩,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但是,多年来,他常常会想起在不幸之中曾经感动过他,温暖过他,给了他希望和勇气的两位助手尹华奇和李必湖,还有他那贤淑的妻子邓哲,再就是从泥潭中把他拉上岸来的伯乐、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
就在这次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发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就在这次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在他的报告中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澄清了科技战线的是与非。从此,强加给知识分子的“臭老九”帽子被甩掉了,知识分子重新焕发了青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有恩于他的人,他是不会忘记的。
“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至于他曾经遭遇的不幸,他以为对自己也许是一剂良药。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即使天才的光辉像是滔滔不绝的河流,倘若不经过一段时间的闭门思过,若不重新掌握自己,必将造成致命的危害。过度的顺利,天才往往会成为天才的敌人。”
就在这万物萌生的春天里,科学事业得到了新生,千千万万的科技精英得到了新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致辞中说:
对于曾经有的苦难与挫折,曾经有的一切流言飞语,袁隆平都选择了遗忘。对于已经年逾不惑的袁隆平来说,他要与时间赛跑,把时间利用到极致。此时的袁隆平想到了一位圣人——孔子。
1978年3月,北京披上了崭新的春装。凉丝丝、湿润润的春风拂面而来,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在春日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在这个万物萌生的春天里,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这次科学大会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科学门类的2000多位科学精英。
孔子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很有意思的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年的8月,袁隆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孔子用这段话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1977年8月上旬,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这次会议提出了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问题。袁隆平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鼓舞。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高举知识的火炬去营造美好明天的日子即将来临。
“四十而不惑”,这里的“不惑”是什么意思呢?是对以后的一切都不再怀疑,不再迷惑;是对生命的一种顿悟、一种理解、一种明澈。
1977年春天,中国这艘巨轮在徘徊中前进,正处于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1977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届三中全会,73岁的邓小平复出。他自告奋勇地向中共中央表示,愿意分管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工作。
对袁隆平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将充分地展露自己的才华,以自己的才能服务于伟大的祖国、奉献于伟大的时代。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了,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长期的动乱。国家和人民得救了。
从全国科学大会回来,袁隆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见了他的同事和助手总想笑。他不时说出一些令人捧腹的俏皮话,给助手们带来极大的喜悦。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英国诗人拜伦说过这样一段话:‘将全世界女人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女人身上,然后,让我去爱这个女人,让我紧紧地拥抱她吧!’那么,现在我把诗人拜伦的话,这样改动一下:将全世界水稻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杂交水稻品种身上,让我们全力研制这种杂交水稻吧,让我们紧紧地拥抱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