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南大地,春日到来谁先知?是春江暖水里的鸭,还是呢喃的燕子?都不是。
“贺新房”就是村民之间互相帮助盖新房。一个“贺”字,给震区增添了诸多的喜庆色彩。人们抬着大梁和立柱,喊着劳动的号子,或是立柱,或是上梁。梁枕上贴着用大红纸写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之类的吉祥字句。震后的滇南,到处是生气勃勃的景象。
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打着赤脚,躬身在实验田里,正在插秧。
大地震后的滇南,傣族、苗族、哈尼族,家家户户在政府的资助下“贺新房”。
在袁隆平的生命里,有育种的春天,有繁忙的夏天,有收获的秋天,但几乎没有冬天。因为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袁隆平的冬天都是在滇南和海南度过的。他总是力求把春天延伸得长了再长,把冬天缩得短了又短。
山坡上绽放着大片大片的紫云英,庄稼地里黄色的油菜花也开了。紫色和黄色是滇南春天的大色块。三角形的防震棚如同淹没在花海中的风帆,尽管他们缺衣少食,但在袁隆平看来,只要能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再苦再累也算不了什么。用他的话来说,苦中自有乐么!
在当时的滇南,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抗震救灾”的口号。一阵又一阵的阶级斗争之风吹来,袁隆平的心情不免受到影响。师生三人沉着地应对这些纷扰。
滇南的春天来得很早,立春过后,空气中就有一种凉丝丝、湿润润的香甜和芬芳。小鸟吱吱地叫着,它们全然没有对大地震的恐惧,因为林子中有许多虫儿供鸟儿们享用。
袁隆平依旧平静地观察着他的杂交水稻。他对水稻杂交组合材料有一份敬畏之心,当他出现在杂交水稻面前时,总会感悟到呈现在面前的无限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高贵与壮美。
在防震棚里,他们临时筹办了必需的生活用品。筷子是用新鲜的竹子削成的,两只锅是新购置的,床是门板拼的,上面放着军用被褥。简陋、狭小的空间被他们收拾得干干净净,温馨如春。
他自由自在地穿梭在绿色的原野里,随时可以闻到稻谷的芳香,灵感便会油然而生。
震后,他们没有听从当地干部和群众善意的劝告打道回府,或转移育种基地,而是住进防震窝棚里,继续他们在云南的杂交稻加代繁育试验。
他漫步在一片竹林里,一双花喜鹊蹦跳着,时而梳理一下羽毛,时而用它们那粗哑的喉咙放声歌唱着。那一双花喜鹊穿着黑白相间的美丽羽衫,歌唱得很动听,似乎在为他祝福,也似乎自得其乐。
天亮以后,老周派人帮他们从废墟里扒出了衣服、被褥和正在催芽的浸种小布袋,并帮助他们在水泥球场上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避雨的窝棚。看着有些被压坏的种子,师生三人很是心痛。可心中的那颗火苗却一直燃烧着,那就是无论碰到怎样的困难,他们一定要把试验搞成功!
在滇南,人们常说:“农家少闲月,四月人倍忙。”滇南的4月,绿油油的稻田转瞬间变成一片金黄。袁隆平最不愿意见到的一幕发生了——通过这一轮实验,他们师生共同培植的C、D系统的繁殖不育系的不育率从原来的70%,下降到了60%。6年来,他们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测定和回交试验,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使他们的雄性不育后代保持100%的不育率的理想品种。籼稻不育型种子和籼稻杂交,其后代不能很好地打破雄性不育型性状;粳稻不育型种子与粳稻杂交,其后代也不能很好地保持雄性不育型性状;籼稻不育型种子与粳稻杂交虽比前两种情况略好些,但也不理想。显然,他们的杂交水稻研究遇到了新的难题。其间遇到的艰辛自不必说,此时,袁隆平的精神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袁隆平摇摇头说:“稻谷刚刚发芽,我们怎么能够撤离!”
僵局怎样才能被打破?难题怎样才能得到破解?
大地依旧在抖动,余震频繁发生。冬季里少见的狂风暴雨也不期而至,浇得师生三人像一只只落汤鸡。他们只穿一件短裤,抱在一起,瑟瑟发抖,颤成一团。这时,他们远远瞧见一束手电筒的光芒,原来是农技站的党支部书记老周同志冒雨来探望他们了。老周见到他们,第一句话便说:“我们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该早些撤离!”
袁隆平一遍又一遍地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他苦苦思索,殚精竭虑地寻找攻克水稻杂交优势的正确方法。他回顾几年来所用的试验材料,尽管品种数量非常之多,但转来绕去并没有离开栽培稻这个怪圈。从地理环境到生物学特性,其亲缘关系都比较近,这可能就是其症结所在。
1970年1月2日凌晨,距元江县150公里的峨山县发生了7.2级的强烈地震,受到波及的元江县震级也在5级以上。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4年来用人工方法选育的不育材料——南广粘不育材料(C系统不育材料),从南到北,经过漫长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测交品种500多个,最高选育代数已达10代,所做的各种杂交组合总数已近3000个,但进展始终缓慢。
一栋又一栋房屋,接连轰隆隆倒下了。大地在颤抖,漫漫烟尘在升腾,遍地是碎石,遍地是瓦砾,遍地是废墟。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了。
当时,他对照这些资料,阅读了杂交高粱的有关论著。杂交高粱不育系开头是用西非高粱作母本,南非高粱作父本,回交几代才选育成功的。分析其原因,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远缘杂交,由于生理不协调而引起的不育。
袁隆平的话音刚落,又是一阵轰隆的巨响。余震发生了,袁隆平他们居住的平房彻底坍塌了。
这时,袁隆平的灵感再一次闪现了。他想到,倘若把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尽力拉大,其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你们都给我站住,种子压不坏,保住性命要紧!”
袁隆平决定重新调整研究方案。他决定从亲本选择入手,走远缘杂交的道路。他的新方案计划从三条途径来突破保持系的选育:
袁隆平一个箭步冲向尹华奇,将他按倒在地,又挨近李必湖,吼叫一声:
第一,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以栽培稻为父本,野生稻为母本,F1代再与栽培稻多代回交,直至不育性状稳定;
李必湖也惊叫着:“我们赶快抢种子!”
第二,籼稻与粳稻杂交,用湖南省的籼稻无花粉不育材料同东北或日本的粳稻杂交,再继续进行回交,利用籼稻的生理不协调来选育雄性不育系;
袁隆平顾不得穿上衣服,他呼喊着两位弟子,迅速冲出房间。尹华奇冲出房间以后,呼叫着:“种子还在里面!”转身就要向室内冲。
第三,地理上远距离品种的杂交。
滇南发生了大地震!
袁隆平力图用这一新的方案打破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僵局。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接着,便是房倒屋塌的声响……四周一片惊叫,一片声嘶力竭的呼喊!
“此路不通走他路”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袁隆平研究的核心原则。特别是不久前与日本学者交流时所了解到的信息更加坚定了他对所制定的新方案的信心,坚定了他寻找野生稻的决心。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杂交高粱的研究便是从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的。因此,水稻也可能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当时针指向午夜12时后,他们收拾好棋盘,各自脱下外衣,回到那摇摇晃晃的木板床上准备睡觉。此时,夜晚在宁静安详中显得又有些烦躁。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很快跳出了单一的用人工培植雄性不育系的圈子。他对他的助手们说:“要积极进取,勇于突破,不要总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原地转圈圈。”
他们师生在对弈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设想,让师生三人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接近成功。尽管这条路上荆棘遍布,但是面对这些勇敢的人,这些荆棘似乎也会慢慢往后退。勇者劈荆斩棘便能开拓出一条新路。那条路上就可能会生长花草,伴着勇者前行。这次地震没能阻挡袁隆平前进的脚步,反而带给他更多的灵感,使他找到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