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同胞还边吃边给他们讲起了关于过桥米线的故事——
元旦快要到了,这是新一年的开始。当地的傣族同胞邀请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去家里吃饭。盛情难却,袁隆平他们去了一户傣族乡亲家。主人端出了一碗冒着热气且看上去漂着油花的汤,然后又拿出了那时难得一见的生鱼片、生肉片和米线,正当师生三人纳闷的时候,主人已将这些东西一起倒入了那热气腾腾的汤中,又用别的器皿盖在那漂着油花的汤上。说话之间,那一大碗放有各种佐料的还冒着腾腾热气的米线已经可以吃了。师生三人将信将疑地吃了起来,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米线简直是人间美味,那味道似乎是他们从来没有尝到过的——是呀,这是一碗极具傣家风味的过桥米线。
云南南湖有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相传古代有个书生在一次偶然的游玩中发现了这样一处人间天堂,他很喜欢这幽静的环境,于是决定留在岛上认真攻读诗书,准备考取功名再回去。从此,他那贤淑的妻子每天提一只小瓦罐到小岛上给书生送饭。因为从家中到岛上要走一段路,这段路中还要走过一座长长的桥。春夏季节,送来的饭菜还温热适口;可是,每到冬季,天寒风凉,饭送到岛上便冷了。妻子不忍心让丈夫吃冰冷的饭菜,她想了许多办法,可是保温的效果都不好。有一天,这位贤良的妻子炖了一只肥母鸡,将母鸡汤盛到瓦罐以后,她突然感到一阵头晕,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鸡汤还是热腾腾的。她看到鸡汤上漂着的鸡油花,顿时明白了:原来这鸡油能保温呀!于是,她便试着将生鱼片、生肉片和米线放在滚烫的鸡汤中,不一会儿便烫熟了,而且鲜嫩可口。从此,这位聪颖的妻子就带着飘着油花的热汤和米线,走过长桥,送到小岛上,给丈夫食用。“过桥米线”因此得名。
不知是因为那偏方确实有效,还是上苍特别照顾这个心系贫苦大众的好人,袁隆平的肠炎渐渐好了起来。
吃着这美味的米线,听着这美丽的爱情故事,袁隆平连连赞叹。可他的内心则起伏不平,是呀,要是哪一天这做米线的材料应有尽有,那不更好吗!傣族同胞似乎也看出了袁隆平的心思,说:“只要有袁老师,我们一定能有吃不完的粮食的那一天。”听着傣族同胞的话,袁隆平似乎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他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因为有这样理解他又支持他的百姓。袁隆平微微一笑,决心更坚定了。
可是,水土不服却把袁隆平折腾得够呛。一开始,师生三人在元江农技站的食堂用餐,因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田里,研究他们的种子。加上他们三人对吃从来都不讲究,标准是能填饱肚子即可,至于美味与可口,他们从未想过。可是,就这最低的要求也不能达到——食堂做的饭有些硬,这大概与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吧,而且菜也半生不熟的。就这样,袁隆平犯了肠炎,总是消化不良,而且有越来越重的趋势,影响了工作。袁隆平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就寸步难行。继续吃农技站的大锅饭是不行的了,袁隆平决定自己做饭炒菜。可对于惜时如金的他来说,总觉得这太浪费时间了。他不知从哪里听来了当地偏方,说是适时适量地吃些花生米有助于肠胃的消化。于是,每次做饭的时候,在灶头,一定会有一小碟花生米,袁隆平会边做饭边用手拣来一粒又一粒的花生米往嘴里送。他说,这是边吃边做边消化三不误,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有助健康。
师生三人吃过傣族同胞招待的过桥米线以后,给自己放了一个晚上的假。袁隆平与尹华奇端坐棋盘前,捉对厮杀。在两军对弈中,袁隆平最善于用“卒”,因为他总把自己比作一个小卒。小卒与车、马、炮不同,它步步为营,又步步艰险。在所有的棋子中,唯有小卒从不退却,在车、马、炮的围追堵截下,它总是冒着生命危险,或横步,或直行,设法冲破重重包围和隐蔽的陷阱,在虎视眈眈下,一往无前。
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师生三人来到元江以后,夜以继日地浸种催芽。那步骤是繁琐的,如同孕育新的生命。他们先是把谷子放在竹篓里,然后在水中不停晃动,在这样的晃动中,会有一些相对不是很饱满的种子会被挑选出来,这样的种子无法担当重任,它们在这大浪淘沙般的筛选中被淘汰了。经过这样的筛选后,他们再拿来大的器皿,把那些种子浸泡在器皿之中。一般经过一天一夜的浸泡后就把种子拿出来,装入一个个准备好的小袋子中,然后按不同的家族系统分别将小布袋悬挂起来,待其发芽。在那个年代,任何物质都极其匮乏,那几个装种子用的小布袋同样也来之不易。可困难从未难住过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没有卖的,干脆就自己做,三个大男人竟把布袋子做得非常像样。
他也认为小卒是个群体,它们力小但并不孤单。因为在所有棋子中,它拥有最多的伙伴,五卒为伍,前仆后继,携手共进,众志成城。用好了卒,就等于用对了策略,一切事情都会因正确用卒而变得可能。
袁隆平将他们加代繁育的雄性不育材料命名为C、D两个系统——无花粉型不育株命名为C系统,花粉败育和退化型不育株命名为D系统。无疑,它们都是劫后余生的“遗孤”的后代,因加代繁殖,如今它们已成长为一个大家族了。因为它们是“遗孤”的后代,师生三人曾经把它们如神灵般供奉,每日多次观察与呵护。终于,现在它们已经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袁隆平在对弈中领悟兵法的奥秘与魅力。那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那种力量是可以感召天地,更可以克服任何磨难的。就这样,在感悟超越逆境的艰辛中,品尝战斗的快乐,享受胜利的喜悦。尽管这种胜利来得太艰难,来得太慢,来得太不确定。但是,在这盘棋中,袁隆平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虽然这曙光是那样的渺小而又不起眼。
袁隆平师生三人借住在元江县农技站的一间无人居住的平房里。没有厨房,没有卧室,这是一间真正意义上的平房——只因为它有三堵墙,有一个屋顶,有一扇门,所以被称为是可以住人的屋子。这一切,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似乎都并不在意。神奇的他们好像是会变戏法的,没一会儿,一切都有了。用石头做床角,用木板做床板,蚊帐也省去了。就这样,住的问题便解决了。接着,袁隆平和他的学生租用农技站的水田,这水田倒是师生三人最为关注的。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凑合,唯有水田不能凑合,因为他们要进行加代繁殖雄性不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