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萨斯城那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沃特•迪斯尼先生后来说,至少要值一百万美元。其实那里没有什么,只有一只老鼠,那是上帝给他的,上帝给谁都不会太多。
这位年轻的画家就是后来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才华横溢的沃特•迪斯尼先生。他创造了风靡全球的米老鼠。谁能想到,在那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曾经生活过的一只小老鼠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影片的祖宗。米老鼠足迹所至,所受到的欢迎让许多明星望尘莫及,也让沃特•迪斯尼名噪全球。
应该说,上帝给沃尔特•迪斯尼的并不多,只给他一只老鼠,然而他抓住了。这只小老鼠是幸运的象征,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取得巨大成功的象征。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物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平凡地诞生了。灵感只青睐那些勤于思考的头脑。
想到这儿,袁隆平更加坦然了。他坚信自己的成功一定会到来的,他需要的是如沃尔特•迪斯尼一样的坚持。这对于袁隆平来说并不难。想到这里,看着刚才那硕鼠,袁隆平开始微笑地接受了。从此以后,那些猖狂的老鼠开始有所收敛,于是师生仨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之中。
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黑暗里苦苦思索,他怀疑自己的天赋,怀疑自己真的一文不值,他在思索着自己的出路。终于,在某个夜里,就在他潦倒不堪的当儿,他突然想起了堪萨斯城车库里那只爬到他画板上跳跃的老鼠,灵感就在那个暗夜里闪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他迅速爬起来,拉亮灯,支起画架,立刻画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人们都说在海南生活很苦很苦,袁隆平却被海南荒野那种莽原气氛和苍凉气象所吸引。他把这里的生活比作吃苦瓜。苦瓜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菜肴,可是喜欢吃的人却非常少。但一旦喜欢上了苦瓜的味道,那你将终身不能割舍。每每到那个季节,不吃苦瓜竟无法度过。袁隆平以为在海南岛生活就犹如吃苦瓜。这里是美丽的绿色王国,林木葱茏,水草丰茂,绿波荡漾,百鸟啁啾,这样的景、这样的情、这样的天地之间,才是生活的好场所,更是一片培育良种的真正乐土。
不久,年轻的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以动物为主的卡通片。这是他好不容易得到的一次机会,他似乎看到理想的大门开了一道缝。但不幸得很,他再次失败了,不但因此穷得身无分文,并且再度失业。
在海南岛的日子,也是袁隆平最为自由自在的岁月。海南有密林,有蒿草,有碧水,有长长的海岸,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走进密林,松鼠不时地奔窜着,这些小精灵吱吱地叫着,独来独往,像是一个个不合群的淘气孩子,它们在树枝间攀援、跳跃。有一只棕色大松鼠眨着黑眼睛,抖动着狐形的大尾巴,从树干上蹿下来,走近袁隆平。袁隆平将早已准备好的自己舍不得吃的甜饼干放在手掌上,任凭小松鼠把小嘴伸进他的掌心里,摇着毛尾巴,吱吱地啃噬着。此时的袁隆平,就像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与淘气的松鼠嬉戏着,好不快活。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在海南南红农场,与袁隆平时常相伴的还有一只小小的松鼠。每天早晨,那只松鼠站在小溪边,在晨光下,伸出前爪来洗脸、梳理皮毛。它两颗黑豆粒般的眼珠,向着袁隆平一转一转的,有时冲他尖叫一声,有时还把那条又长又粗的尾巴翘起来,竖得很高。几乎每天早晨,这只松鼠都与袁隆平有一次这样美好的约会。他与这只松鼠朋友友好相处,心情极好。他觉得他与他的松鼠朋友原本都是大自然的宠儿。
那只小老鼠一次次出现,不只是在夜里。他从来没有伤害过它,甚至连吓唬都没有。磨难已经使他具备大艺术家所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就这样,一名贫困的画家接纳了一只小老鼠,与它共处一室,倒也觉得这个荒弃的车库充满生机。小老鼠在地板上做着各种运动,表演精彩的杂技。而他作为唯一的观众,则奖给它一点点面包屑。渐渐地,他们互相信任,彼此间建立了友谊。老鼠先是离他较远,见他没有伤害它的意思,便一点点靠近。最后,老鼠竟敢大胆地爬上他工作的画板,并在上面有节奏地跳跃。而他呢,决不会去赶走它,而是默默地享受与它亲近的情意。
袁隆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江川河流。他爱大海,他爱阳光下大海的灼热与朦胧。他以为,大海如同一位魔幻大师,在不经意中变幻莫测。站立在海岸上,蓝天、白云、阳光和碧海遥相辉映,天遥遥,海遥遥,心也遥遥。于是,他心中升腾着一种莫名的冲动,升腾着一种深深的期待与企盼。他自幼生长在长江岸边,他在那里学会了搏击水浪。但是,他每每面对大海,便感到大海绝非江河可比。大海绝不会随波逐流,她却也有自己的大起大落;大海绝不盛气凌人,她也绝不轻视平民百姓。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在大海面前都是绝对平等的。大海,是大自然的骄子。袁隆平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所以,他也是大海的崇拜者。
尤其令人厌烦的是,每天熄灯睡觉时,就能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和在地板上的跳跃声。为了明天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他忍耐了。不过,好歹有一只老鼠与他为伴,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也许是太累了,他一沾着地板就能呼呼大睡。
海岛的天空深邃湛蓝,云霞纤尘不染,阳光明媚灿烂。海岸上停泊着数不清的渔船,晴空下满目的温暖,全然不见隆冬季节的萧索景象。袁隆平静静地伫立于湿润润的海岸上,脚下没有衰草枯苇,没有残花败絮,只有日复一日的潮涨潮落和层层淤积的泥沙、贝壳。面对这片辽阔的海天,他感到自己对这里有太多的祈求和太多的依托。他面对着天公地母,一遍遍地起誓承诺。精诚所至,这辽阔的海天以她的博大和宽容接纳了他,并为他带来了一片片绿油油的雄性不育材料。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替教堂作画。可是报酬极低,他无力租用画室,只好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临时的办公室。他每天就在这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辛勤地工作到深夜。没有比现在更艰苦的了,他想。
这一天,在海岸上,他的松鼠朋友没有如期与他约会,他失望地回转身来,漫步走向他们的试验田。只见绿油油的秧苗迎着海风翩翩起舞,迷人极了。仔细看去,忽然发现他的松鼠朋友正在他们的试验田里,冲他露出一张得意的笑脸。原来他的松鼠朋友还爱好打洞,它时而树栖,时而穴居。这一天,它把洞穴打进了他们的试验田里,把他们辛辛苦苦经营的雄性不育秧苗拖进洞中,成了它的美味佳肴。
那是一位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为了理想,他毅然出门远行,来到堪萨斯城谋生。起初也到一家报社应聘,想替他们工作。编辑部周围有较好的艺术氛围,这也正是他所需要的,但主编阅读了他的作品后大摇其头,认为作品缺乏新意,不予录用。这使他感到万分失望和颓丧,和所有出门打天下的年轻人一样,他初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虽然松鼠让袁隆平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袁隆平却没有埋怨什么,更没有对松鼠虎视眈眈。他明白该用什么来化解眼前的困境,那就是继续努力,继续寻找更好的机会和更好的秧苗。他一直记得母亲所说的话:上帝不会给你太多。是的,上帝已经给了他这样好的一个“育苗天堂”,他还可以有什么奢求呢?在这个“育苗天堂”里努力、用心地做他想做的事情,这可比什么都强啊。这是一个让他精神为之振奋的地方。在海风的吹拂下,在松鼠的陪伴下,他一步步地向前进。
面对着这只惨叫的老鼠,袁隆平想到自己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这是写沃尔特•迪斯尼的,文章内容他还依稀能够记得。
袁隆平每年要在海南工作4个月,又都在冬季,因此,掐指算来,他这一辈子竟在异乡海南度过了近20个除夕之夜!
一天,袁隆平提着一壶开水悄悄蹲在墙边,因为大胆的老鼠会若无其事地走出来,像是散步,又像是示威。袁隆平准备趁老鼠出洞时,用开水烫老鼠。当一只旁若无人的大老鼠走出洞穴时,袁隆平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烫得大老鼠吱吱地惨叫,赶紧缩回了洞中。
除夕之夜,他们相聚在茅草屋里,守着一个小茶炉,每人冲一杯清茶,天南地北地神侃。除夕之夜的油灯格外明亮,棉花做的灯芯上顶着一朵灯花,悠悠地跳动着、闪烁着,与小茶炉一道映红了人们的面颊。大碗茶、炒花生、葵花子,各取所需,神侃到深夜。
除了蚊子,同样让人头疼与难以对付的还有老鼠。老鼠的破坏力更是惊人。有一次,一夜之间,一袋大米变成了半袋,粮袋下面开了一个洞,屋里满地都是零零星星的大米粒。毫无疑问,是老鼠把他们的口粮偷走了。那是个粮食定量供应的年代,老鼠竟然如此不通人情,与他们这几个生活极为艰苦的知识分子争夺口粮。无情的老鼠令人气愤,袁隆平他们开始行动了。
在这样的时候,思念远方的亲人是在所难免的。那里有他的爱妻,一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女人;还有那可爱的孩子,一见到父亲就会扑向他。这是他一生的快乐和依靠。
在海南岛,人们形容蚊子之大、老鼠之粗壮,有一句顺口溜:“三个蚊子一盘菜,三个老鼠一麻袋。”
每每这个时候,他便走向海滩,去寻觅他的松鼠朋友,去感受宁静的夜晚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海南位于一望无垠的大海边,他们所住的荒郊野岭给人的是静谧的感觉。天气炎热,这是袁隆平所喜欢的。可是,一到夜晚,成群结队的蚊虫蜂拥而至,那蚊子的脚似乎特别长而粗壮——海南岛的蚊子没有具备嗡嗡作响的功能,可是它咬人的功能却特别健全。只要被它一叮,保证你整个身体开始膨胀起来。为此,袁隆平经常被咬得浑身青肿。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他有时竟用盖稻秧的薄膜把自己全身裹严,看上去似乎可笑,可为了避免蚊叮之苦,也只能用这样拙劣的方法了——因为那时实在没有经费买蚊帐。可是薄膜不透气,闷如蒸笼,一夜之间就会捂出一身热疮。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质疑中国的问题。这样的话在一般人听来似乎感觉不到什么,可是在有大义之任的人听来,这是非常刺耳,而且令人不快的。终于有人站起来了——
开头,他们的住所没有电灯。夜晚,他要读书攻关,怎么办?于是,蜡烛、煤油灯、菜油灯,准备齐全,用完这一盏,还有那一盏,盏盏油灯,闪闪烁烁的,照耀着他那又黑又瘦又多皱的脸庞。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袁隆平,前进道路上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微微一笑,一切都将过去。一间茅屋、一盏油灯、一席地铺,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
在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理直气壮地回答美国人:“高科技养活中国人!”说这话时,袁隆平一脸的严肃,一脸的正义。
“睡啥床都没关系,睡着之后,也无所谓标准客房和茅草屋了,就是总统套间还不是一码子事?”
袁隆平的弟子罗孝和接着作出了回答:“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
当年海南岛还是一个落后的、泥土味很浓的地方。人们住的多是茅屋草舍,窗户很小,屋里光线很暗,夜晚没有电灯。他所落脚的南红农场只有极少的茅草屋里有床,多数人住的是用竹竿、秫秸搭的地铺,袁隆平睡的也就是这样的地铺。他的学生尹华奇和李必湖不忍心老师住茅草房、睡地铺,想方设法给他搞到一张床。袁隆平微笑地说:
罗孝和是袁隆平新收的弟子。袁隆平深知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是千百万乃至亿万人的事业,单靠他自己搞不行,靠少数人搞也不行。所以,他带领的杂交水稻科研队伍逐渐扩大,许多人慕名而来,罗孝和便是其中之一。
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而袁隆平最看中的便是这儿没有冬天。冬季的海南岛,光照充足,每月日照100小时以上,最南端可达180小时,可谓常夏无冬。因为有这样好的气候条件,所以人称“育种者的天堂”。对于不想拥有冬天的袁隆平来说,海南岛就更是天堂了。袁隆平是个对时间极为看重的人,即便是在那样艰难的年代里,他也总是不让自己处于冬天。春天来临时,首先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既不是那唧唧喳喳的小鸟,更不是争奇斗艳的花草,竟是袁隆平的脚步。他迫不及待地脱了鞋子,去田间感受初春的气息。即使脚踩在地上有些寒冷难忍,可是袁隆平就喜欢这样站立田间,仔细观察他那心爱的秧苗。
罗孝和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湖南省农学院。他原是湖南省农科院派到海南一家农场繁育杂交玉米的。当他听到袁隆平正在南红农场繁育杂交水稻的消息后,便慕名找到了袁隆平。袁隆平收徒弟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而罗孝和似乎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罗孝和博览遗传学图书,痴迷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被人们戏称为“书呆子”,而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在杂交水稻领域中作出成绩。
海南岛地处北纬20度以南,属海洋性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9℃,最南端高于25℃,是我国的天然大温室。
袁隆平说:“呆有什么不好,古人说,人而不呆,不可以为友;人而不痴,不可以为友;人而呆痴,以其有深爱也;人而不呆不痴,则其无深爱也。情之最浓者,为痴。一片痴情,往往会创造出感天动地的光辉业绩。”
带着新的科研计划,袁隆平终于来到了我国的最南端——海南岛。他要在这里的农村进行科研工作。
在袁隆平眼里,罗孝和的痴,正是他身上最可贵的地方。
袁隆平师徒三人像当年唐僧师徒取经那样,先是步行,一路挥洒汗水;而后是乘汽车,那一路颠簸让人的五脏六腑也随之翻腾;火车,慢慢晃悠也别有情趣;转水路,那更是欣赏美景的好时光。一路跋涉辛苦,那是在所难免。可毕竟没有遇上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但也挥洒了血汗,尝够了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