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马化腾自述:我的互联网思维 > 第二章 以开放的姿态通向互联网的未来

第二章 以开放的姿态通向互联网的未来

(2010年12月5日)

关于互联网问题的八条论纲

腾讯一直对世界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洞若观火,并坚持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步伐,以适应外界的趋势和挑战。在互联网面临新革命的转折点时,马化腾在2010年“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发表了“关于互联网问题的八条论纲”的讲话,描述了腾讯对未来互联网的理解和憧憬,也表达了腾讯要进行自我调整和战略转型的决心。如今将近4年过去了,时间也在一步步验证着马化腾对互联网行业趁势的正断判。

当然,我只是抛砖引玉,也没有答案,如果有好的建议,请通过我们这次大会的微信公众号反馈给我。谢谢大家!

论纲一:互联网即将走出“三峡时代”

我们经常看手机,眼睛变花了,脖颈也不行了,对健康有影响,甚至人际关系也是,有了社交网络,大家见面、吃饭、开会全在玩手机,反而更冷漠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大家下午好,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沟通。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互联网问题的八条论纲,大家会以为是马斯洛95条思路。之所以用这样的名头,其实是想提醒各位,应该说中国互联网实际上处于一个变革前夜,我们非常荣幸见证这么一个历程。

高科技制造假的、有毒的食物你都看不出来,这些都是过去的科技产生的问题,现在我们在承受它的痛苦。互联网一样有这个问题,互联网很强大,坏人太高兴了,拿来做坏事,现在的警察抓不着也没法抓他,法律治不了他,因为还没有相关的法规,我们都遇到了这个问题。

由于时间不允许,只有15分钟,所以,我做了一个并不艰难的决定,决定把它缩短为八条。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是什么问题呢?我们把几亿年以来的森林资源、地下所有的煤炭、石油都在近几百年挖出来烧掉,没有害吗?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现在的空气、现在的水、现在的土壤,都需要我们后面还债的,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

第一条就是讲,互联网即将走出其历史的一个“三峡时代”,激情会更多,力量会更大。互联网发展时间其实很短,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任何一个新鲜工具出现的时候总会引起社会的惊讶,以及很多关注,并且风靡一时。

最后我讲一个负面的就是风险,什么都连接了,有什么弊端呢?

这个过程就好像长江三峡一样一路险滩,在未来这个阶段过去之后,我们感到新鲜感逐渐丧失了。但是,这一过程推动了社会结构的重塑,使创新的力量排山倒海般到来。这个转折点的一个标志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熟练地使用互联网这个工具。

第七个路标:连接一切的负面风险

论纲二:客户端不再重要,价值链往上游转移

这其中,还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我们过去在外部和内部都做了很多改革,让我们初步地有这样一个基础来适应未来的发展,但我还是希望和大家共同努力,在时代的大潮中走得更远。

第二条我想讲,客户端不再重要,产业上游价值将重新崛起。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血淋淋的案例,它们是巨人时,我们还是小弟弟。我们看到,巨人稍有不慎,稍微没有跟上形势,就可能倒下。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所以我们自己市值高了,也很怕。一定要深思这个行业怎么发展,现在拿到所谓的船票、门票,能不能走到终点不一定,还是要多多思考。

回顾过去很多人认为,腾讯所取得的很多成功就是因为有了一个QQ客户端软件。我们能够非常便捷地接触到用户,手中有很多用户,推什么产品都可以成功,这实际上是一个渠道,我们能够轻易通过这个渠道接触用户。但是,在未来我们感觉到这个趋势,或者说这种故事将不再存在。

最近一两年,我们的行业这样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诺基亚和黑莓。一年半前,你想象不到诺基亚为什么倒得这么快,它的市场曾经高达2000亿欧元,最后以很低的价格卖掉手机部分。黑莓市场最高时超过600亿美元,现在40亿美元还卖不掉。

这和我们传统行业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过去家电行业里面,我们看到渠道的作用是非常强的,一台电视机厂家(的利润)可能是6块钱,大部分的利润都给中间渠道盘剥掉了,很多厂商是给非常强的渠道打工,比如给国美、苏宁打工。实际上,这个产业发展过程,渠道强势过程在很多行业里面都出现,不管电力、铁路、自来水都无一例外。

第六,顺应潮流的勇气。很多人知道可以这么做,但事到临头又没有做。比如,柯达在胶卷市场的利润很高,它把数码相机雪藏起来,希望越晚发现越好。数码相机普及时,它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最终失去了市场。

但是我们想强调在互联网中,这个渠道强势时代迟早要过去。简单来说,价值链在互联网产业链中正在往上游转移。也就是说,如果未来一个企业人们只是依靠你的客户端,就会使这个企业步入一个重大的危机之中。

第六个路标:顺应潮流的勇气

论纲三:“垄断”是一个令人烦恼的罪名

它用的大数据的算法,与以前的医学理论不一样。看一个人的疾病,只是看他得病的特征与哪种病吻合,推导出具体对哪个部位对症下药。到时,药可能是治基因的某一段。基因哪一段出问题,就拿相应的药去治。这个思路很开放,用了大数据,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第三条,“垄断”是一个令人烦恼的罪名。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一个假想敌,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我们看到,20世纪90年代,大家看我们IT产业,微软是给人诟病最多的被指责垄断的公司。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微软面临什么问题呢?我们看到很多新的公司一样可以崛起。

他们用大数据的方式,把每个人测出来的基因数据全部存下来,一个人的基因是6G的数据。它尽量多地测,测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数据。你和他长得单眼皮、双眼皮、性格怎么样,为什么有这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来看。

前两天马云在杭州的一场演讲中也提到这一点,他非常赞同。虽然不可能所有创新者、创业者都毫无希望,但微软可能进入很多领域,把很多产业占到第一位的时候,对于那些新人来说还有什么机会呢?

还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深圳华大基因生物公司做的是基因测序。当年测一个人的基因特别困难,现在科技发展了,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他们用“BT+IT”,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所做的事情非常令人震撼。

我们看到,其实未来的发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产生了Ebay,而且还产生了像谷歌这么强大的公司,像谷歌已经无所不能,所有互联网产品线都有它的投入。但我们看到,仍然有Facebook的崛起,当Facebook觉得其他社交网站在人际关系方面已经没有办法挑战它的地位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一种新的形态,微博的崛起。

我们试想一下,人的社交属性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信用排序和算法迭代的思路呢?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个“人品排名”,拼人品的概念就出来了。你交的朋友人品比较好,你的“人品排名”就高。如果你的人品不好,你的朋友就不会跟你交友。这是我们的设想,是一个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成绩。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垄断,实际上在产业不断变革的时候,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也就是说,在价值变迁迅速的产业里面,没有一个公司是可以高枕无忧的。所以说,挑战像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这“三座大山”,有效方法不是建立一个类似的平台,形成一个垄断,而是能够顺应而上形成一个好的产业链,这才是一个好的方法。

腾讯社交网络是非常大的一个平台,我们也在研究这些数据。比如,对于一个用户的信用,这里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设想,比如,我们不知道某个用户,但可不可以做一个算法,根据他的朋友的信用来算出他的信用?大家知道搜索引擎有—个算法是“Page Rank[2]”,根据每一个页面的调度指向来算出这个页面的值,可以影响到它的排序。

论纲四:不仅仅是截杀渠道,而是占据源头

电商现在非常热,而电商可以转向金融,借助用户和商家的信用提供信贷,就是大数据在背后起作用。

第四点,截杀渠道仅仅是一个“刺客”,占据源头者才是“革命者”。互联网可以减少所有渠道的中间损耗,大大减低从产品到用户消费者的途径。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产业只是把渠道劫截杀掉,把传统的渠道抢过来,最终获得一点暂时的利益,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整个格局。

第五,数据成为资源。大家现在谈大数据和云计算非常多,因为我们连接多了,传感器很多,服务很多,像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都聚合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那么,在过去来说,互联网大幅度拉低交易成本,冲击传统产业链的渠道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你回头一看,很多被传统替代,很多代替传统产业的公司地位也变得非常尴尬。

第五个路标:数据成为资源

比如,我们看当当取代了大量实体书店,但并没有获得大量的盈利。还有曾经在传统行业里面非常大的一个产业分类广告,走到互联网上之后并没有把它原来那块产值挪到互联网上面去,是给扁平化掉的,消化掉了。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精神是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和极致的用户口碑,这种精神也会出现在厂商和服务商身上。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企业,苹果不用说了,国内的小米手机、雕爷牛腩也是好案例,它们的产品种数不多,但是很精,有大量的用户反馈,有自己的粉丝,讲究的是产品体验。这给我们带来反思,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让消费者参与决策来提高竞争力是如此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存在,会融入到传统产业当中。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产业链的上游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你拥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渠道。

第四,消费者参与和决策。这个也非常有意思,互联网把传统渠道的不必要环节、损耗效率的环节拿掉了,让服务商和消费者、让生产制造商和消费者更加直接地对接在一起。厂商和服务商可以如此近地接触消费者,这是前所未有的,消费者的喜好、反馈可以很快地通过网络反映出来。

外界一直对腾讯有一个误解,说我们核心价值就是有QQ,有渠道。其实,我们在很早之前意识到这个是不可持续的,就开始全力打造产业链的价值源头,也就是说你要有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应用。

第四个路标:消费者参与决策

论纲五:“产品经济”逐渐演化到“体验经济”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三马论坛”,中国平安的马明哲提到一个观点,我挺认同。他说,未来5到10年现金和信用卡会消失一半,未来10到20年,银行或者大部分银行的营业点的前台会消失,后台也消失,只保留中台,就是服务。服务的核心是中台,因为前台、后台都可以外包出去。他觉得,这是一个大方向。

第五条我想谈一下,广告模式是“产品经济”的产物,而知识产权模式是“体验经济”的宠儿。我们再看看,在过去的产品经济时代,产品和注意力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在销售产品时为了获得知名度和名誉度,不得不到媒体那边购买注意力,这个就是广告的本质。

第三,开放的协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里面提到,未来的大企业的组织架构会走向分散合作的模式,有人就说,中小企业是不是更有效率,大企业应该不存在了吧?我认为大企业还会存在,但是形态一定要转型,它会聚焦在自己的核心模块,把其他模块拿来与社会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产品经济逐渐演化到体验经济的时候,独特的体验将成为所有产业的一个价值源头,也为产业增值打开一个无穷空间。比如,一个LV包,一个变形金刚玩具,一栋房子,一部手机都是如此。

第三个路标:开放的协作

在产品经济时代,媒体内容是一个独立产业,也就是说,为广告提供一个载体。而在体验经济时代,媒体内容将会全方位地融入到其他产业中,成为一个价值的源头。

所以,有这样的推演之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不用怕。过去没有电的时候,金融也可以做,各个银行之间也可以记账,交易所里通过经纪人叫价也可以成交。只不过,有了电之后,这些都可以电子化了。所以,“互联网+”不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而是理所当然的。我相信,互联网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

论纲六:拥有“稀缺性”,不要被“免费”吓倒

再看电的生产与运用,电力产生了很多的东西,除了灯泡,收音机、电视机、电话都有利于资讯的传播和沟通。我们现在看到,互联网也有这方面明显的特征。互联网是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呢,我想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我们再看下一条,不要被“免费”吓倒,拥有“稀缺性”,就拥有了破解免费魔咒的武器。《免费》一书提到,未来以软件形式存在的内容都是免费的。这让很多立志于制造内容和软件的公司都非常绝望。并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在市场中找到价格,比如空气对所有人都非常重要很有价值,但是,没有人去买卖空气,为什么呢?太多了。这里面提到一个关于价值的重要前提,就是稀缺性。我们看制造稀缺性的方法有哪几个?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大量的品牌投资,比如LV。第二要营造一个独特的体验,比如我们看到苹果的iPhone等,它通过一种整合方式把很多技术整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独特体验。

比如,我们看过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8、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19、20世纪有了电力。从那时候起,我们看到很多的行业发生了变化。很有趣的是,蒸汽机发明之后,蒸汽机的动力可以大大加速印刷的量,书籍大量地产生,造成知识大范围传播,培养了大量有知识的人。这跟我们现在看到的互联网的传播、通信的特征很接近。

其中,他的每一个技术在其他的厂商来看,都不是什么高精端的技术,关键是把它整合成一个体验,这个就是一种稀缺性。第三个方面是塑造明星,我们看到好莱坞产业电影,有一半制作费用都是请明星的片酬费用。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互联网一定要加上你所在的行业吗?是改良还是颠覆?你所在的传统行业不管怎么做,都永远不可能打造成互联网企业吗?我的观点是,传统行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只是一个工具。

论纲七:产品经济束缚人,互联网经济将解放人

第二,“互联网+”。互联网加的是什么?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加通信是最直接的;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已经把以前的游戏颠覆了;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过去认为电商的份额很小,但现在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颠覆实体的零售行业。还有,最近互联网金融非常热,讨论很多。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已经不敢轻视互联网这个话题了。

第七条,产品经济束缚人,互联网经济将解放人。我们现在谈的是务本经济,有时候人性会被扭曲、束缚。比如,今年我们看到的富士康事件就可以看到这些情况。我们认为互联网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改造传统的务本经济,把人从组织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第二个路标:“互联网+”创新涌现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未来世界里拥有独特魅力和独立精神的人会成为最终的价值源头,会成为最终的赢家。你的咨询业务可能免费,但是你招揽一些作家就会赚钱。比如,很多视频会免费,但是一样能够让明星主播赢利赚钱。也就是说,聚合更多的个人价值,为更多人的自我实现提供平台,把个性魅力和创新的潜力凝聚成为庞大的商业价值是未来互联网的用武之地,也是腾讯公司的愿景之一。

不仅是人和人之间连接,我们也看到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甚至人和服务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微信的公众号是人和服务连接的一个尝试。所以,PC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物联网等,这些都是互联网在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一种提法,它最终是联系很全面、很广泛的一个网络实体,这也是我们谈论未来一切变化的一个基础。

我记得阿里巴巴有一个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如果按这个比喻来类推,我就希望让天下没有埋没的才能。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平台,让每个企业,甚至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价值的贡献者,并且从中获益。我觉得只有把人的价值释放出来,产业升级才会发生,稳定的社会结构才会出现,这是中国互联网应该作出的贡献。

第一,连接一切。前面很多演讲者说了很多连接的东西。我们的感受是,智能手机是人体器官体一个延伸,这两年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它有摄像头、感应器,几乎将人的所有器官全都延伸增强了,而且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这是前所未有的。

论纲八:伟大公司不见得是一个大公司

第一个路标:连接一切

最后一条,我想谈一下“云组织”。在云组织时代,伟大的公司不见得是一个大公司。“云”这个词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时候,已经被市场上都用烂了。但是,我又没有找到更好、更贴切的词汇来形容我们即将面临的时代,我们今天讲的“云”不是云计算的“云”,云计算更多是一种技术形态,我们讲的云是未来社会的形态。

我接下来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这些观点也不一定正确。我是工程师出身,不会讲语录,也不是导师,不会说心灵鸡汤,最近在微信上看到有人在以我的名义传授“哪6种人不交往”的心灵鸡汤,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不是我说的。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朴素的感受。

过去讲计算机的云时,分本地在远端,在服务器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云是指社会资源的一种聚合方式,也就是说平时是以水分子形态存在的资源,在需要整合的时候,一旦条件成熟,就会以云这种具体的形式聚合,任务完成之后又失散而去。我觉得这样一种组织形态可能是未来互联网的常态。

很多企业家觉得互联网是新经济、虚拟经济,跟自己所在的传统行业没有关系。但我想借助一些案例来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连接在一起,互联网已经不再是虚拟经济了,以后会是主体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危机经济学里面举了很多例子,包括电子商务里面成就每一单生意,其实也是一个云组织的过程。那么,最后我也想来描述一下,腾讯公司眼里的开放和共享。简单来说,就是以释放人的价值为着眼点,以个人资源为立足点,以云组织来凝聚,以云创新来推动。开放和共享不仅仅是我们公司应该负起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拥抱未来的方式。

下面转入正题,40多年前,计算机第一次连接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连接了起来,这个诞生了很多的新现象。我们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世界。

讲了这八条,还远远不能描述我们对未来的理解和憧憬。我们看到在这个时代转折的门槛上面,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仅仅是用理性、热情这样抽象的方式来描述,虽然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盲人摸象似的描述。

你们在座的人会问,为什么他就能够随随便便买个房子呢?当然,他是腾讯的创始员工。我这个小故事是说,我们虽然在做企业,但是我们没有磨灭我们的梦想,我们还是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科技、追求我们的IT,如何能实现一些很酷的事情,做一些没有这些技术以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我始终是抱有这样的一种热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腾讯在过去一个多月,刚刚经历过一次激烈的风波,或者说是纷争。事后回想起来其实有很多的反思在这里面,但是我不想沉浸在所有的纷争之中,我更多地希望往前走、向前看。

当时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仅仅是畅谈一番而已,没想到过了几年,我们的创始团队中有同样喜欢天文的,有一天他告诉我,他实现了。他们跑到云南丽江雪山上面买下一个民居,在那边搭建了一个天文台,联了网,可以远程控制,远程自动打开观测传回图片。我觉得这个很神奇。

之所以今天还要提到它,主要是因为这个纷争更加坚定了腾讯去改革、去转型的步伐。今天我也想在这个场合,借助刘东华社长的舞台,也受公司的一个委托,郑重宣布:从今天,2010年12月5日起,腾讯公司将步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转型的方向就是前面提到八条论纲中的方法,转型办法就是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包括意见领袖的建议忠告和批评,转型的原则就是刚才提到开放和分享。

前几年,有一件事挺打动我的,公司还没有上市的时候,我跟我们的一些创业伙伴在一起,当时团队里面也有一些喜欢天文的同事,我就梦想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观测星空,而且周围光污染特别严重,要找一个地方看星星很难,能不能找到一个地方安装一个望远镜自动地连接到网络上,随时在电脑或者手机上观测天文,甚至可以分享给全部网络上的用户和同好,那该多好。

但是,开放和分享并不是一个宣传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开放很多时候被看作一种姿态,但是我更理解这是一种能力。分享不是一个愿景,更多是说你如何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才去执行你的分享和共享。

在谈之前,我想说,这个会议的环境把我从一个成为企业家的IT男又拉回到我以前的梦想。很多IT男都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我不知道其他IT男怎么想,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科学,希望成为一名天文学家。但是很可惜,这样一个梦想没有实现,我现在搞计算机、搞网络、经营企业。

所以,在我们自身的能量和能力还没有到一个更高水平的情况下,或者说你的很多制度没有建立完善的时候,你去谈开放分享对人对己都是不负责任,我们才提出半年时间转型,我们希望这是一次慎重、彻底、完整的转型。

今天的主题是谈互联网,尤其是未来互联网会走向何方,有什么发展。作为一名从业者、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预计在2011年6月5日,大家将会看到腾讯的很多举措。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我期待在座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腾讯公司转型的帮助者。最后,我想感谢各位,也期待各位给我们提出更宝贵的建议。

这次论坛没有谈及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这与我过去参加的很多论坛非常不一样。我们谈的是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如何解决我们现在想不到的、未来却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激情。我非常欢迎所有的朋友来到这里。

再造一个腾讯:打造开放平台的八个选择

大家能坚持到现在应该非常辛苦,但我和在座的所有朋友一样,整个下午都非常兴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前沿的科学思想和最新技术,还有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即便刚才我在后台候场时,也不愿意失去哪怕一个片断。

(2011年6月15日)

互联网在像水和电一样走进我们的生活以前,曾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想象,当然,也为我们带来很多超乎想象的意外。在移动浪潮到来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图景是:未来的互联网会走向何方,会如何发展,又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这些问题都将激发很多人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未来互联网的热情。

在以自由分享、开放共赢为核心的新生态系统中,开放成为推动互联网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腾讯一直的梦想是希望建立一个一站式的在线生活平台,马化腾希望这个梦想能够往前推进一步,就是打造一个没有疆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在此基础之上,腾讯就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共享的精神打破自己的围墙式花园,重新建立起中国互联网最大、最成功、最具分享精神的开放平台。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提出了“关于开放的八个选择”,从用户、合作伙伴、产业等角度阐述了腾讯对开放的坚定态度和基本原则,并宣布腾讯要打造最优平台,扶持所有的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

(2013年11月10日)

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为什么呢?因为半年前,我向业界发出了一个邀约,那是在去年冬季的时候,我说我们和今年这个初夏有一个约会。今天很欣慰能够邀请在座所有的合作伙伴和媒体朋友,和我们在这里相聚。我希望能够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把我们最近这半年时间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

在去年的12月5日,我们向业界发布了腾讯将进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的消息,我们转型的原则是开放和分享。事实上,在发出这个邀请的时候,我心里也没有什么底,我们也听到腾讯人和业界很多合作伙伴、媒体、业界领袖,甚至整个舆论所发出的质疑之声,大家都觉得一个发展了12年,在固有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企业,怎么可能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完成转身呢?

我希望的是,腾讯的平台不仅是能让大家赚到钱的平台,更是能成为业界一起探索未来、分享思考的平台。以后每年,但凡在创新方面能有所心得,我都会跟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场合把我们在这半年时间里和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相信每一个创业者都怀有一个成功的梦想,我与大家分享的是腾讯14年互联网实践的一点体会。它肯定是不完整的,但它同样也遵循“小步快跑”的灰度法则,需要一步一步去完善,大家可以继续发挥和探索。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数字。

互联网生态其实越来越像大自然,它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持续的跃迁和进化。腾讯最近的组织架构调整就是为了保持创新的活力和灵动性而进行的由“大”变“小”,把自己变成整个互联网大生态圈中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群落。

第一个数字是40亿。大家知道,过去腾讯不开放,不管什么业务、什么收入都是自己做、自己赚。但是在去年,我们算了一下,在我们将近200亿的收入里面,大约有40亿的收入是分给合作伙伴的,而且还不包括渠道的费用,这是真正分到合作伙伴手里的一个数字。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创新不是源头,而是产物。企业要做的,是创造生物型组织,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间,让现实和未来的土壤、生态充满可能性、多样性。这就是灰度的生存空间。

去年我们实际上处于一个半开放的状态,因为我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数字其实大部分是分给少数的大型合作伙伴,甚至相当大的比例是分给海外的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所以,我们也在反思,在腾讯整体开放之后,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开发者和合作伙伴能够分享到这个数字。

创新度:创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生物型组织的必然产物。创意、研发其实不是创新的源头。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成为生态型企业,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地涌出。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很多开发商开始在国内其他的开放平台里去尝试,但他们最终发现,可能还是海外平台的效果更好。所以过去一两年,我们看到很多开发商、合作伙伴把目光和资源投放在海外的平台上,比如Facebook、苹果的iPhone等。我们希望未来随着腾讯开放平台的推出,在座的合作伙伴能把目光和更多的资源重新投回国内,更多地关注腾讯的开放平台。

创新度: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必然产物

刚才其实已经谈到很多的数字,我们在这半年的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开始做开放平台的内测,我们看到有超过3万的注册开发者已经上线或者是正在排队等待上线的有超过两万个应用,我们正在密切地审核,并且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要想改变它,唯有构建一个新的组织形态,我倾向于生物型组织。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的,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在寻找创新。那些所谓的失败和浪费,也是复杂系统进化过程中必需的生物多样性。

我希望未来,我们整个平台有超过10万非常活跃的开发者,有超过10万以上非常优秀的应用在腾讯的开发平台上,给所有的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这种状况,很像生物学所讲的“绿色沙漠”[1]——在同一时期大面积种植同一种树木,这片树林十分密集而且高矮一致,结果遮挡住所有阳光,不仅使其他下层植被无法生长,本身对灾害的抵抗力也很差。

还有一个数字是200亿。这是腾讯的收入吗?不是,我希望通过腾讯的开放平台和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再造一个腾讯。200亿是希望所有合作伙伴,尤其是中国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分享和打造出来的一个数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原因就是组织的僵化。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因为企业追求精准、控制和可预期,很多创新在最初都难以找到生存空间。

选择一:大门只要打开,就不会关闭

进化度,实质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DNA、组织方式是否具有自主进化、自主生长、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我想举一个柯达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柯达是胶片影像业的巨头,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然而,这个掘了胶片影像业的坟墓、让众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发明,在柯达却被束之高阁。

腾讯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个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几方面的思考,尤其是有八个方面我们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去年我们提出了“八条论纲”,所以,我们把对开放平台的这些选择、总结也归纳成八条,姑且叫作“八个选择”。

进化度:构建生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本身在无控过程中拥有自进化、自组织能力。这一年来,我也在越来越多地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去构建它的组织?什么样的组织决定了它能容忍什么样的创新灰度。

第一个选择,如果我们在开放的探索中出现挫折,我们一定会选择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退缩。许多人在我们提出开放口号这个邀约之后感到很兴奋,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说腾讯是真开放,还是假开放,会不会开放了一半,发现不对劲,又回头了?

进化度:让企业拥有自进化、自组织能力

在这里我很肯定地跟所有的合作伙伴承诺,腾讯的开放是不可逆的,这扇大门只要一打开,就不会关闭。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开放之路一定会出现很多挫折和各种问题。

在这种新的思路下,互联网的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利用平台已有的优势,广泛进行合作伙伴间横向或者纵向的合作,这将是灰度创新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但是,我们只要抱着“发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种态度和决心,而不是走回头路,我相信,我们的开放之路必将能够走到底,而且必将给所有人带来实惠。

对腾讯来说,我对内对外都反复强调我们作为平台级企业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我们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听听大家对如何经营好开放平台的意见和建议。这绝不是一个姿态,而是踏踏实实的行动力。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必然是不同物种有不同分工,最后形成配合,而不是所有物种都朝一个方向进化。

选择二:全平台开放,而不是有所保留

对我个人来说,2010年到2012年以来,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腾讯成为互联网的连接者也就是帮助大家连接到用户以及彼此互联方面的责任、意义和价值正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实现的转变就是,以前做好自己,为自己做,现在和以后是做好平台,为大家而做。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开放、协作、分享,首先因为对他人有益,所以才对自己有益。

第二个选择,在开放程度上,我们希望选择全平台开放,而不是有所保留。刚才几位同事的演讲大家已经听到了,我们通过社区这个最为成熟的平台实际上已经给很多合作伙伴带来了收入,我们还推出了微博的平台,未来我们还将推出腾讯最核心的Q+平台。

对创业者来说,如何利用好平台开展协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前做互联网产品,用户要一个一个地累积,程序、数据库、设计等经验技巧都要从头摸索。但平台创业的趋势出现之后,大平台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创业的成本和负担随之大幅降低,大家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最核心的创新上来。

我相信,一波又一波的开放浪潮是持续不断的。除此之外,腾讯还有很多垂直领域,包括电子商务、搜索、支付和团购,所有的这些开放平台都会陆续地展开。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越多人参与,网络的价值就越大,用户需求越能得到满足,每一个参与协作的组织从中获取的收益也越大。所以,适当的灰度还意味着,在聚焦于自己核心价值的同时尽量深化和扩大社会化协作。

但是,我们也听到很多合作伙伴向我们抱怨,你们的平台太多了,我们没法谈,一谈就是对着七八个部门,而且好像口径也不太一致。是的,我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个品牌之间接口的统一,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全网接通。

开放协作度:最大程度地扩展协作,互联网企业间的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互联网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把更多人更大范围地卷入协作。

我们在内部的组织架构方面也在做调整,希望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组织架构。过去我们可能是一个虚拟的委员会,未来会成为一个实体,为了满足合作伙伴不同的接入、结算等方面的要求,我们希望整个平台能够运行得更加顺畅。

开放协作度:最大程度地扩展协作

选择三:用户利益受到侵害,选择零容忍

你能说这是资源的浪费吗?我认为不是,因为内部的竞争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这样才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各种可能的答案。因此,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

第三个选择,在用户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是零容忍。很多人不理解,腾讯在开放上为什么今年才有大动作。实际上,腾讯开放的准备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为什么直到今年才有比较大的动作呢?其实,我们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做。

去年以来,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

我想跟大家解释一下,用户在我们整个平台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坚持不管是在我们开放前还是开放后,都是一致的。大家知道,12年积累的QQ账户体系是一种私人关系链式的架构,由这个架构去推演一个开放的平台,会产生庞大的用户数据关系链。此外,QQ账号里面,还承载着大量的虚拟财产安全和数据保密这样的责任。

我的经验是,在面对创新的问题上,要允许适度浪费。怎么理解?就是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

如果在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比如说QQ的账号允许其他的网站登录,必然会产生很多账号泄密的问题。刚才也提到,过去其实发生过很多的盗号现象,我们一直在跟这样的现象作斗争。

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实际上,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困惑:自己做的这个产品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如果说我们开放了整个QQ互联,账号可以在其他网站登录,那么如何避免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一些钓鱼网站,去骗取用户的账号,以及整个关系链开放之后,如何规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关系链的私人关系,对用户进行其他形式的欺诈呢?

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

这需要我们在后台建立一个非常复杂的账号信用机制,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模型分析系统,需要大量的研发,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在发现异常情况的时候才能及时地对不法行为进行有效的阻止。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合作伙伴放在我们平台上的应用,如果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我们如何快速地响应等,这些都会产生很多基础性的问题。

腾讯在2011年之前,其实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问题。此前我们事业部BU(Business Unit的缩写)制通过形成一个个业务纵队的做法使得不同的业务单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灵活性,但是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

在这些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我们是绝对不能拿用户的利益去冒险做赌注的。任何一个开放平台都必然有大量的利益,我们知道,只要有利益的平台,必然会出现少数的服务提供商或开发商,不择手段地去侵害用户的利益以获得收入。在我们看来,很多开发商可能是觉得没有什么成本,所以他们愿意利用这个开放平台尽可能去疯狂地营销,甚至在应用中设置很多后备陷阱,这些可能会损害用户的利益。因此在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的管理能力没有形成之前,就贸然开放平台,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开放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姿态。所以,在这些能力全部准备好之后,腾讯才拉开了开放的大幕。

在维护根基、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企业本身在各个方面的灵活性非常关键,主动变化在一个生态型企业里面应该成为常态。这方面不仅仅是通常所讲的实时企业、2.0企业、社会化企业那么简单。互联网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如果不保持敏感的触角、灵活的身段,一样会得大企业病。

选择四:我们会提供全方位的开放平台

灵活度:企业快速迭代产品的关键是主动变化,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互联网生态瞬息万变,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应变能力非常重要,但实际上,主动变化的能力更重要。管理者、产品技术人员而不仅仅是市场人员,如果能够更早地预见问题、主动变化,就不会在市场中陷入被动。

第四个选择,我们的开放模式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卖入口,只是卖流量,我们的选择是提供全方位的平台。刚才很多人谈到,我们看到业内有很多的开放平台,有的只是把一个网站开放出来,就称之为开放平台。

灵活度: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

我们认为,真正的开放平台有它的关系链,有它的支付体系。腾讯的选择是一个全方位服务平台的概念,刚才我的同事提到我们不仅有账号关系链、流量,还有支付体系。更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自己多年的应用开发的经验,希望把这个能力总结出来,模块化贡献出来。

所以,这里讲创新的灰度,首先就是要为了实现单点突破,允许不完美,但要快速向完美逼近。

这样的话,很多合作伙伴可以在一开始就具备支撑海量用户运行的开发能力,包括测试,包括托管,包括数据库,还包括很多客服、运维等我们都可以帮他承担。这些复杂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将完全不用考虑。

我的建议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产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做产品的感觉了。

也就是说,一个很小的公司只要有好的创意,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开发上,其他的问题不用考虑太多。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梦想。

这些做法在实践中经常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好的产品往往是从不完美开始的。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先进入市场就可以高枕无忧。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谁也不比谁傻5秒钟。你的对手会很快会醒过来,而且很快会赶上来。他们甚至会比你做得更好,你的安全边界随时有可能被他们突破。

选择五:制定规则会广纳贤言、与时共进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人一上来就把摊子铺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地布好局;有些人习惯于追求完美,总要把产品反复打磨到自认为尽善尽美才推出来;有些人心里很清楚创新的重要性,但又担心失败,或者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五个选择,我们在规则的制定上选择的是广纳贤言、与时共进,而不是一言堂式的一锤定音。很多人说,在腾讯这个平台上,你们做了应用,你们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我们很担心你们到时候把我们好的应用全部抄袭了,然后再把我们赶走怎么办?

速度:快速实现单点突破,角度、锐度尤其是速度,是产品在生态中存在发展的根本。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承诺,腾讯的规则是不内设障碍的,过去一些社区开放平台的平台商告诉开发者说,对不起,这个社区的应用很赚钱,你们不要做了,接着又发现另外一个种类也很赚钱,平台商说这个我要留下来,你们也不要做了,最后把所有的开发者都逼到只有去国外发展。我可以跟大家承诺,在腾讯的开放平台上,开发者绝对不会受任何限制,而且一切是公平透明的。

速度: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规则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一次就完成了,一定需要不断优化。只要我们的原则是公平、透明、开放,而且不断优化,我相信这个规则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好。而且,我们需要所有的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参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共同打造一个最优的平台规则。

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已经不是早年的单机软件,而是更像一种服务。所以,设计者和开发者应该有很强的用户感,一定要一边做自己产品的忠实用户,一边把自己的触角伸到其他用户当中,去感受他们真实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从不完美一点点向完美靠近。

选择六:先成就合作伙伴,再成就自己

其实,这些都是不尊重用户、不以用户为核心的体现。我相信用户群有客观差异,但没有所谓高低端之分。不管什么年龄和背景,所有人都喜欢清晰、简单、自然、好用的设计和产品,这是人对美最自然的感受和追求。

第六个选择,刚才大家说,你们平台商会不会直接做应用?我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一个表态,那就是在利益分配方面,腾讯选择的是优先成就合作伙伴,然后再成就自己。

我想强调的是,在研究用户需求上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想当然地猜测用户习惯。比如,有些自认为定位于低端用户的产品想都不想就滥用卡通头像和一些花哨的页面装饰,以为这样就满足了用户需求,而自认为定位于高端用户的产品,又喜欢自命清高。

其实,赚钱并不是我们做开放平台的唯一目的。在整个开放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能够成功,整个平台才算成功,而并不是腾讯一家赚到钱才叫成功。否则的话,这和过去半开放,或者封闭的模式没有什么区别。

腾讯也曾经在这上面走过弯路。现在很受好评的QQ邮箱以前在市场上根本不被认可,因为它对用户来说非常笨重难用。后来,我们只好对它进行回炉再造,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去研究,究竟什么样的功能是他们最需要的。在研究过程中,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所以,刚才我们的同事也介绍了,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内,我们看到一批优秀的开发者已经涌现出来,我们单月的分成不断突破,从600万到800万,到现在突破1000万,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

产品研发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研发者往往对自己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产品像对孩子一样珍惜、呵护,认为这是他的心血结晶。好的产品是有灵魂的,优美的设计、技术、运营都能体现其背后的理念。有时候开发者设计产品时总觉得越厉害越好,但好产品其实不需要所谓特别厉害的设计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因为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的人往往会故意搞一些体现自己厉害但用户不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但是,这远远不够,因为要达到200亿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产品对需求的体现程度,就是企业被生态所需要的程度。大家可能认为说用户有点老生常谈,但我之所以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最简单的东西恰恰是做起来最难的事情。

选择七:选择开放平台中创新的应用

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

第七个选择,在开放平台关于同质化的应用和创新的应用中,我们一定会选择创新的应用。我们多年的SP(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和应用开发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平台上,一定会出现大量同质化的产品,但是也一定会出现非常优秀、很有创新的应用。我希望我们在平台规则上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扶持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开发者和他们的应用。

从生态的角度观察思考,我把14年来腾讯的内在转变和经验得失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这个法则具体包括7个维度,分别是,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这里简短地与大家一一探讨。

也就是说,我们的平台要让有能力的人挣到钱,让天下没有被埋没的人才。所以,我们在规则的制定上会扶持和倾向于支持更具有创新性的开发者,也会在资金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腾讯在过去的半年,通过共赢产业基金,50亿的额度,现在已经投资超过一半。

这就需要我们在快速变化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交融、瞬息万变的大生态,企业作为互联网生态里面的物种,需要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各个方面都具有与生态系统汇接、和谐、共生的特性。

在这里我也给大家透露一下,在不久的将来,腾讯的共赢产业基金将会扩容到100亿,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把一年的利润全部投给产业链更正确的事情了。这个是一点都不艰难的决定,是很轻松的,而且我相信一定是很正确的决定。

但是我想,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创新和企业管理的灰度,更意味着时刻保持灵活性,时刻贴近千变万化的用户需求,并随趋势潮流而变。那么,怎样找到最恰当的灰度,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跑越远,既能保持企业的正常有效运转,又让创新有一个灵活的环境,既让创新不被扼杀,又不会走进创新的死胡同呢?

选择八:腾讯的开放是公司使命的变化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这些思考来自腾讯14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腾讯内部的产品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有一个词一直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灰度”。我很尊敬的企业家前辈任正非也曾经对此有深入思考,并且写过《管理的灰度》,他所提倡的灰度主要是内部管理上的妥协和宽容。

第八个选择,腾讯开放的意义,到底是经营策略的转变,还是公司使命的变化?我们的选择是后者。

一年来,通过对开放平台上合作伙伴的观察,我发现做好一款产品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太难。但是,如何让它持续地运营下去,如何移植一款产品的成功经验从而创造一系列的成功产品,却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

回想12年前,我们这一批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就好像在种一棵果树,我们关心的是这棵果树有没有收成,关心的是这个月能不能发出员工的工资,关心的是下个月能不能交得起我们托管服务器的费用。

这个转变让我一再思考,除了流量、技术、服务等“硬件”的分享,腾讯还能带给大家什么?换句话说,怎么才能把腾讯累积的经验和能力开放出去,让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生态发展得更加健康繁荣呢?

但是,当我们的果树越来越多,渐渐成为一个果园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再也不是单棵果树的收成。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个地区的气候会怎么变化,会不会发生大面积的病虫灾害。这些已是生态方面的问题。

看到这些新的现象,我既感到高兴,也体会到责任重大。如果说以前腾讯做得好不好只关系到自己的员工和股东,现在则关系到大家,因此,腾讯必须要促进平台繁荣,与广大合作伙伴一起成功。

所以对于腾讯来说,从我们过去做生意转变到做生态,我觉得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这不是外界给你的要求,而是你自身成长很自然的使命的转变。

从去年合作伙伴大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这一年里,我们大家一起向一个开放的、没有疆界的互联网新生态迈出了第一步。大量的创业伙伴在腾讯开放平台上涌现出来,其中不少团队还取得了初步成功。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梦想是建立一个一站式的在线生活平台,那么今天,我想把这个梦想再往前推进一步,那就是一起打造一个没有疆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

互联网企业作为互联网大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需要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各方面都具有与生态系统汇接、和谐、共生的特性。通过从生态的角度观察思考,马化腾把腾讯十几年来的内在转变和经验得失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在这封向合作伙伴发出的公开信中,马化腾从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这七个维度,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灰度法则”,并解释了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和企业管理。

我觉得这个梦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后利用这个机会我非常诚挚地邀请我们在座的所有合作伙伴,和腾讯一起携起手来,为了未来的梦想一起努力,为未来的没有疆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而努力。

(2012年7月9日)

最后,我再一次感谢所有的合作伙伴和领导的光临,谢谢大家。

互联网时代的“灰度法则”及七个维度

[1]绿色沙漠:指大面积的绿色树林,由于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一致又十分密集,导致树冠层完全遮住阳光,下层植被无法生长,动物种类稀少,因为干燥,又易形成火灾,故而称“绿色沙漠”。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交融、瞬息万变的大生态。关于互联网未来的设想,每个人都没有详细的地图,“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勇气,更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和思想。在开放共享和维护互联网生态的思维方式下,马化腾关于互联网未来的思考与想象就像是夜空中的北斗七星,用闪亮的光芒告诉人们:未来的互联网将会彻底改变世界,会不断地增加与这个世界的连接,不断去中心化,把世界变得更加开放、智慧与通透。庞大的腾讯帝国,正是依靠这样的思想,在快速变化的行业规则中,找到了赢得自身发展最合适的平衡点。

[2]Page Rank:简称为PR值,是Google排名运算法则的一部分,是Google用来标识网页等级的一种方法和Google用来衡量一个网站好坏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