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 11、天敌

11、天敌

活塞走在公牛前面,但当公牛成为活塞摆脱不掉的追兵时,活塞也得想办法对付公牛。或者说,活塞也得想办法对付乔丹。对活塞而言,公牛难缠,其实就是乔丹难缠,除了乔丹,其他人均不足惧。

在东部,公牛瞄准活塞,活塞瞄准凯尔特人,一个追一个,一个赶一个。1987----1988赛季,凯尔特人常规赛57胜,活塞54胜,公牛50胜,三个队分列东部前三。公牛要加入东部巅峰对话,必先过活塞这关。

大概因为1985年全明星和托马斯结怨的关系,这些年来,乔丹跟活塞交手,总是特别来劲,常常打出好球,时时得到高分。1987年1月3日,公牛主场打活塞,乔丹攻下47分。同年3月4日,公牛客场打活塞,乔丹狂取61分。11月21日,公牛主场打活塞,乔丹49分。1988年4月3日,公牛客场打活塞,全美电视直播,乔丹又轰下59分,让公牛以两分险胜,这一次,戴利实在看够了。"我们当即打定主意,再也不能让迈克尔·乔丹凭一己之力把我们打败,"戴利说,"我们必须用整个队伍的力量来完成这点。"

强悍意志、坚固防守、粗野球风,渐渐成为"坏小子军团"的标签,谁都不想在场上碰见他们。托马斯放出豪言:"我们是最后的角斗士部队。"活塞有些球员认为,他们内部训练的对抗强度,远远超过NBA的许多比赛。每年训练营头一天,戴利都会告诉手下:你们每个人的上场时间,都取决于你们在训练当中有多努力,表现有多好。

于是,戴利和他的助手迪克·弗塞斯(Dick Versace)、罗恩·罗思斯特恩(Ron Rothstein)一起,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乔丹的防守策略。在这套策略当中,活塞队每一名球员都有极其具体的职责----当乔丹在45度角拿球,你往这儿走,你这么做;当乔丹在右侧低位拿球,你在这里盯着他,你注意看那边;当乔丹正面持球突破,你、你、你同时收缩,这样封堵他前进的路线;等等等等。这套防守策略,得了个流传甚广的名称,叫"乔丹规则"(the Jordan Rules)。

一块块拼图陆续收集到手,攻击型后卫维尼·约翰逊,能防能投的高个儿后卫杜马斯,强壮凶悍的蓝领内线马洪,身高不够但块头十足的低位得分手丹特利,还有1986年选秀得来的长臂封盖手萨利和劲量小子罗德曼。到1987年,活塞已经拥有一套强大可靠的八人轮换阵容,特别在篮下,在被约翰尼·巴赫称为"鳄鱼搏斗池"的那片领地,NBA没有一支球队能比活塞更壮、更猛、更有威慑力。

自从有了"乔丹规则"的指导,活塞再跟公牛交手,球员们的防守思路就愈发清晰,下手也愈发狠辣。他们侵略性十足,粗野的身体碰撞是家常便饭,只要能破坏乔丹的节奏,逼迫他把球传出去,活塞队无所不用其极。乔丹每一次出手,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科林斯后来说:"他们的哲学就是,为阻止迈克尔,无所不为。"

艾塞亚·托马斯觉得,自己和比尔·兰比尔实在有太多太多不一样,从身高到肤色,从成长环境到政治立场,两人几乎没有共同点。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共事。托马斯欣赏兰比尔的激情,他觉得他俩可以成为朋友,可以在训练营里同住一间房,可以共同组成这支球队的基石,可以为底特律活塞创造全新的赢球文化。迪克·哈特认为,托马斯和兰比尔的协作,不仅为活塞带来了精神上的坚韧,而且带来了智慧----哈特觉得他俩是古往今来最聪明的球员当中的两个。

"乔丹规则"是管用的。1988年5月,公牛和活塞在东部半决赛中相遇,只用五场,活塞就把公牛淘汰出局。这五场比赛,乔丹仅一场得分过30(公牛就赢了这场),平均每场只拿27.4分,而他常规赛场均能得35.0分,季后赛首轮能拿45.2分。

就连对自己的教练与队友,兰比尔也不客气,甚至对戴利都是如此。每当教练和球员之间产生分歧,兰比尔不仅不支持戴利,反而经常公开和戴利作对。戴利倒不以为意,他觉得这恰恰是兰比尔的真实之处。有些队友会提意见,说兰比尔待人接物缺乏礼数,兰比尔却自有他的道理:"等我不在这儿打球了,我没打算把这里任何一个家伙视为我的朋友。"久而久之,队友们习惯了,他们可以接受兰比尔的粗鲁与冷漠,因为至少在比赛里,兰比尔打球很拼命,而且很聪明。

这个系列赛,活塞先拿下一个主场,第二场被公牛在底特律偷得一胜,这像一声警钟,活塞顿时觉得,展现自身实力的时候到了,接下来,他们连赢三场晋级。科林斯认为,活塞这次击败公牛,对他们升华为一支冠军级球队有着重大意义。托马斯表示赞同,他说:"(对公牛)第二场的失利,让我们变成了一支更优秀的球队,推动我们向NBA总冠军进一步迈进。我们第三场拼得很疯狂。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可那场球是个转折点,我们的未来即将发生戏剧化的改变。"

球场上,兰比尔很脏,小动作多,阴招黑手层出不穷。兰比尔清楚这不讨人喜欢,但他并不引以为耻。考虑到他的运动天赋,这大概是他在NBA立足不得不使用的手段。赛后,兰比尔有时还自吹自擂,告诉别人他刚刚用了些什么阴招,让帕里什或贾巴尔这样的对手失去了冷静。兰比尔会说:"这是一场心理战,不是拼身体。"

淘汰公牛之后,活塞在东部决赛中以4比2击败凯尔特人,正式称霸东部。他们总决赛的对手是卫冕冠军洛杉矶湖人,前五场打完,活塞3比2领先。第六战,托马斯打出一场可歌可泣的史诗级表演,第三节独取25分,创下NBA总决赛个人单节得分纪录,全场贡献43分、8次助攻、6次抢断。第三节剩四分多钟时,托马斯脚踝严重扭伤,可他坚持回到场上,带伤延续得分秀。第四节最后一分钟,活塞仍领先3分,后台已经在做冠军颁奖典礼的准备工作,奖杯已经搬进活塞更衣室,但接下来风云突变,湖人连拿4分,而活塞多次机会均未得手,湖人死里逃生。托马斯的伤影响了活塞抢七战的表现,湖人凭借主场优势再度取胜,活塞终以3比4的总比分痛失冠军。这一年,他们距离联盟之巅,曾经只有四十余秒。

球场外,兰比尔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满嘴脏话,举止粗鲁,对记者尤其无礼。赛前更衣室对媒体开放的时间即将结束时,兰比尔常常会自顾自地倒计时:"还有50秒,媒体......还有30秒,媒体......出去,所有媒体,滚出去!"

1988年公牛被活塞淘汰,有一件事显而易见:公牛必须添一名大中锋。

没过多久,麦克洛斯基和戴利就发现,兰比尔似乎一点都不喜欢篮球。他不爱训练,每天都是全队第一个离开球场的;他不爱比赛,赛前绑脚时总跟训练师大发牢骚,抱怨说自己内心有多疲倦,搞得好像一场球都打不下去似的。即便如此,兰比尔依然有着争强好胜的个性。就算不爱篮球,他至少还喜欢竞争,喜欢跟别人斗。活塞助教迪克·哈特(Dick Harter)觉得,某些时候,兰比尔像在执行自己布置的任务,他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又懒又慢又没用的白人中锋,要证明自己可以打出联盟中的最高水平。

活塞队在中锋位置上有兰比尔、萨利和詹姆斯·爱德华兹(James Edwards),大前锋位置上还有马洪和罗德曼,而公牛队只有两名优秀的大前锋,奥克利和格兰特,却没有一个真正可靠的中锋与之相配。公牛当时的先发中锋戴夫·科尔金是个非常努力的球员,队友、教练、管理层都喜欢他,但他的天赋实在有限,因此成为球迷攻击的靶子,球迷经常通过嘘科尔金来表达对球队的不满。

托马斯的新秀赛季,麦克洛斯基弄来了白人中锋比尔·兰比尔。曾经,麦克洛斯基考察过兰比尔,觉得兰比尔又慢又笨,就是个笑话,但兰比尔去意大利打过一年球之后,回来竟变得完全不一样。虽然用查克·戴利的话说,兰比尔两脚从未离地超过两英寸(5厘米),但他能投,而且抢篮板时非常懂得选位,所以篮板球抢得超乎想象的好。兰比尔的天赋仍然局限,却还是比活塞已有的大个儿强。麦克洛斯基和戴利觉得,一个能得分能抢篮板的中锋,就算速度慢一点,应该也是他们所需要的,于是他们就从骑士队把兰比尔换了过来。

克劳斯分析了一下1988年的选秀形势。由于公牛那年成绩不错、排名挺高,没有靠前的选秀顺位,克劳斯明白,他没有机会选到自己想要的中锋,只能寻求交易。当时最有可能拿中锋当交易筹码的球队是尼克斯,他们拥有帕特里克·尤因和比尔·卡特莱特,这二位都有打主力的能力,同处一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虽然尼克斯经常排出"双塔"阵容,让尤因和卡特莱特一块儿先发,但两人相互不适应,很难共存。

托马斯帮忙构建了活塞队的文化。活塞此前什么都没有:没有个性,没有传统,没有文化,没有目的。托马斯不希望自己的球队这样下去。从新秀赛季开始,托马斯就每年去NBA总决赛现场看球,探寻那些顶级强队成功的秘密。"魔术师"约翰逊跟托马斯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当托马斯向他讨教球队成功的秘诀时,魔术师非常坦率地回答他:"我不会告诉你是什么能让你在这个层次上取胜,你得自己去获知。"托马斯不仅向篮球圈里的人寻求答案,而且找橄榄球圈里的人虚心请教,他慢慢明白,团队项目要想成功,队中每一个人都要有共同的目标,都要达成共识:除了赢球,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凯尔特人就是这样,每一名新成员来到波士顿,都接受这种团队观念,人人为了球队牺牲自己的个人数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这个角色有多受限制。

格兰特的崛起让克劳斯心里有了底。尽管奥克利已成为联盟中最出色的篮板球手之一,但格兰特在新秀赛季末段的表现显示,他是个更有天赋的全能型球员,公牛有必要给他更多的上场时间。这意味着,奥克利可用来交易。

第一次参加活塞队训练,托马斯跟罗恩·李(Ron Lee)对位。李是一个强悍的家伙,总能让明星球员吃些苦头。从一开始,李就用身体去撞托马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终于,托马斯转过来面对他,说:"再撞一次,咱俩就打一架。"没了。麦克洛斯基在场边看着,心想:这一架应该会打得很大。

克劳斯先尝试用奥克利去换高位选秀权,以便引进身高7英尺4英寸(2.24米)的荷兰中锋里克·施密茨(Rik Smits),但没有成功。之后,克劳斯就把精力集中到卡特莱特身上。多年以后,克劳斯承认,拿奥克利去换卡特莱特,是他做过最艰难的交易决定,因为当初选进奥克利,是他在公牛总经理位置上立下的第一功。

加入活塞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托马斯就放话说,他会把活塞带到凯尔特人和湖人一个层次。底下好多人都笑了,不信。

出于时机的考虑,公牛没有事先告知奥克利他被交易的消息。奥克利正和乔丹一同前往拉斯维加斯,要去看一场迈克·泰森(Mike Tyson)的拳击赛,结果两人一起从媒体那儿得知这条新闻,双双气炸了。事实上,乔丹看上去比奥克利本人还要生气。奥克利是乔丹在队里最好的朋友,也是"球队警察",谁要是对乔丹使阴招----活塞队经常干这种事----奥克利就会上前替他出头。现在奥克利突然被送走,乔丹怎能不生气?

"我会替你把他们找到的,艾塞亚。"

交易完不久,乔丹问助教巴赫:"谁会成为新的警察?"

"可是你们有谁?让我传球给谁?"托马斯问。

巴赫试探性地给出一个答案:"霍勒斯·格兰特?"

"呃,艾塞亚,这不重要,"麦克洛斯基回答,"因为我们会选你,你会在这儿打球。"

乔丹立即反驳:"得了吧!我都能收拾霍勒斯,他怎么保护我?"

"可是我不想在这儿打球,"托马斯第一次见面就这样跟麦克洛斯基说,"我想在芝加哥打球。"托马斯是芝加哥人,很早就成为芝加哥本地的篮球英雄----很多人相信,这也是他后来仇视乔丹的一大原因,乔丹夺走了他在芝加哥的宠儿地位----那年,芝加哥公牛拥有首轮第4号选秀权。

乔丹对这笔交易的不满,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不仅不乐意失去奥克利,而且完全看不上卡特莱特。

不过,托马斯拒绝小牛,绝不是为了活塞。事实上,托马斯也希望活塞不要选他。但麦克洛斯基已经非常细致地考察过托马斯,认准托马斯是那种可以围绕着他来建队的组织后卫,所以麦克洛斯基打定主意要他。

卡特莱特刚进联盟时,在圈内曾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能成为一代明星中锋,但他的身体条件不那么适应NBA的内线竞争,肩膀不够宽,肌肉不够发达。多年来,卡特莱特的脚一直出毛病,交易之前,公牛小心谨慎地给他做了全面检查。乔丹把卡特莱特称为"药罐子比尔",就是讽刺他伤病过多。

那一年,达拉斯小牛队手握状元签,他们其实也在考虑选托马斯,但选秀前的试训,托马斯费尽心思让小牛管理层放弃选他,因为他不想去达拉斯打球----他的原话是,他不要踩进"那坨牛仔屎"里去。托马斯成功了,小牛管理层最终选了马克·阿奎尔。如果托马斯没有把小牛队吓跑,那么活塞队后来可能就没有机会爬到这么高了。

考虑到卡特莱特的伤病史,克劳斯那年还调整了选秀策略。他原本非常想要中密歇根大学的后卫丹·马尔利(Dan Majerle),结果却用交易得来的首轮第11号选秀权选了中锋威尔·珀杜(Will Perdue),拿他当卡特莱特的备胎。其实在所有备选中锋里头,除了里克·施密茨,克劳斯最想要的是锡拉丘兹大学的黎巴嫩中锋罗尼·塞克利(Rony Seikaly),因为塞克利的进攻能力强于珀杜,但塞克利在第9位就被迈阿密热火摘走了,而施密茨作为榜眼秀早早被印第安纳步行者锁定。至于马尔利,落到第14位,去了菲尼克斯太阳。

活塞的崛起始于1981年,他们用首轮第2号选秀权选中了印第安纳大学的艾塞亚·托马斯。托马斯个头不高,注册身高为6英尺1英寸(1.85米),实际可能还不到,但他天赋极佳,头脑聪明,而且什么都不怕。活塞队公关麦特·多贝克(Matt Dobek)说,如果托马斯身高能有6英尺6英寸的话,那他就是迈克尔·乔丹了。

除去伤病,乔丹对卡特莱特的挑剔还包括,卡特莱特有一双"黄油手"。有时在训练中,乔丹会故意塞给卡特莱特一些力道过大的球,卡特莱特总接不住,从而印证了乔丹的观点。没人对卡特莱特的误解会比乔丹更深,乔丹用了差不多两年才彻底明白这点。实际上,卡特莱特为公牛带来了他们迫切需要的东西。公牛必须有一个货真价实、战斗力可观的大中锋,而卡特莱特正是那样的人。

笼罩在芝加哥体育馆上空的阴云,原来并不是拉里·伯德的凯尔特人,或者"魔术师"约翰逊的湖人,而是艾塞亚·托马斯的活塞。在击败活塞之前,公牛根本不用考虑总决赛。约翰尼·巴赫说:"底特律就是我们的障碍。"

卡特莱特的手确实不够灵巧,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身体在老化,进攻能力也在退步,但其7英尺1英寸(2.16米)的身高、机敏的头脑、强硬的作风,却是公牛防守端不可或缺的元素。卡特莱特总会细致地研究对方优秀中锋的进攻动作,然后在比赛中不屈不挠地卡位。后来的事实证明,没人防尤因比卡特莱特防得更好,这成为公牛在东部竞争中重要的加分因素。

活塞这个队,球风粗野,动作凶悍,得了个绰号叫"坏小子军团"(The Bad Boys)。1986----1987赛季,他们拥有托马斯、兰比尔、艾德里安·丹特利(Adrian Dantley)、乔·杜马斯(Joe Dumars)、维尼·约翰逊(Vinnie Johnson)、里克·马洪、丹尼斯·罗德曼(Dennis Rodman)、约翰·萨利(John Salley)这一众悍将。1987年5月,活塞闯进东部决赛,跟凯尔特人大战七场,虽然抢七落败,但东部改朝换代的势头已显而易见。从1987----1988赛季起,活塞取代凯尔特人,成为东部的标杆球队,也成为公牛绕不过去的敌人。

队友们后来为卡特莱特取了个绰号叫"教师",因为他总有办法给那些更高更壮更快的中锋上一课。后卫克雷格·霍奇斯(Craig Hodges)回忆说:"比尔会在三分线就跟每个中锋对上位,然后开始跟他们撞。等他们以为自己挤进了禁区的时候,其实还在外头,那是我们希望他们站的位置。他会让帕特里克·尤因每次投篮都费死劲,这可真是一门艺术。他让所有中锋都脱离他们正常的比赛。就像屋子里的老师,'教师'控制住了课堂。"

活塞以艾塞亚·托马斯和比尔·兰比尔为建队基石,在总经理杰克·麦克洛斯基(Jack McCloskey)和主教练查克·戴利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正一步步走向成功。随着凯尔特人的老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活塞开始在NBA的东部显露王者之气。

有一次在训练中,乔丹和卡特莱特直接对上位,乔丹铆足了劲要在卡特莱特头上扣一个,卡特莱特也同样顽强地拒绝这种事情发生,两人在空中相撞,全队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结果卡特莱特慢慢地把乔丹放倒在地。自那以后,乔丹至少改变了对卡特莱特的态度。

乔丹在飞翔,公牛在前进,但有一支球队走在了他们前面,那就是底特律活塞。

很多年后,乔丹也承认,关于卡特莱特那笔交易,是他错了。乔丹说:"我觉得我们需要查尔斯(奥克利)带给我们的那种强硬,因为我们依然在努力突破底特律。但事实证明,就我们球队前进的方向而言,那是一笔重要的交易......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开始感激比尔带给我们的东西,才开始认可他如何补偿了我们失去查尔斯的损失。我喜欢有查尔斯在这个队,但比尔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