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褚时健传 > 第四篇 第六章 烟叶的故事 一

第四篇 第六章 烟叶的故事 一

他最大的收获则是再次确认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卷烟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原料的好坏。

而且美国农业完全按工业化方法操作,这一点尤其让他感慨。"我终于知道人家农业发达的关键之处了。"中国农业80年代时基本还是传统农耕的方式,土地和从业人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现代工业的操作根本进不去,观念也很难灌输。这一点发现让褚时健有些小小的兴奋,但也有些惆怅:"我们为什么就不这么做呢?"

烟草基地

从美国回来后,褚时健就开始有建立烟草基地的想法了。对于他来说,生产好烟迫切需要好的烟草,而且,种出一大片好的烟叶,简直是一种享受。在美国大片烟田边,看着上好烟叶的那种愉悦感他一直很难忘。

此次美国之行给了褚时健非常震撼的印象,这是他第一次到美国。他以前在脑海里对美国有很多想象,当终于身临其境时,发现和想象中有太多不一样。美国农业的大面积、大规模运作让他非常羡慕,能把资源大量调动起来,对于一个工厂厂长来说简直是极大奖赏,这是褚时健一直想但一直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按照当时实行的《烟草种植法》的规定,卷烟原料由烟草公司调拨,卷烟厂只负责生产卷烟,其他环节无权插手。因此,当他带着从美国取回的"经",找到云南省管理烟叶种植的烟草公司领导,尝试提出建立烟草种植基地的想法时,立即遭到了拒绝。"老褚,你简直想都不要想,各人碗里一碗饭,都是自己吃自己的。烟厂把烟生产好就行了。"

在左天觉的陪同下,褚时健在美国几乎考察了一个月。行走路线几乎都在美国农村,和城市的接触也就是每次从城市边行车而过。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蹲在烟田边看烟叶的种植,和烟农聊如何种植,或者是在生产一线看流程细节。当时中美关系正是最好时期,中国的经济还未起步,美国人没有任何戒备之心。褚时健和一行人能进到工厂,仔细观看每一个流程。在弗吉尼亚州,他能在烟田边一待一整天,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提问个遍。

对于褚时健的烟草基地的想法,玉溪卷烟厂的职工和领导也有些不理解。更多人的想法是,作为工厂,我们有好设备,把烟生产好就可以了。建烟草基地,那是拿钱养活别人。

褚时健一路向西,又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和技术人员一起参观学习美国烟草的加工制作工艺。耐心热情的美国人对他的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行的专家左天觉也一路陪伴,为他答疑解惑。

为了说服大家,他多次召开会议,从经济的角度为大家分析建立烟草基地的好处。道理虽然好懂,但是这个举措是对当时体制的冲击和挑战,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卷烟厂和烟草公司越过这道"红线"之后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敢保证。如果贸然种植,能够培育出来优质烟叶则好,万一培育失败,所有的付出不就打了水漂吗?即使培育成功,烟草是否还是由烟草公司售卖分配,那玉溪卷烟厂岂不是还要自己花钱购买自己种植的烟叶呢?

20世纪60年代,一款名叫"万宝路"的香烟问世,在美国大受欢迎,随后又在全世界走红。到了80年代初期,菲利普·莫里斯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在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参观时,褚时健看到了美国工厂是如何进行规范化运作的,从原料的选择到卷烟的生产等一系列环节都让他大开眼界。尤其是企业对原料和机器以及厂务管理充分的自主权令他颇为羡慕。美国自由的市场经济赋予企业的活力正是我国的国企所缺乏的,也是褚时健关注的重点。

褚时健的烟草基地计划陷入了内忧外患。显然,褚时健的想法是在挑战旧体制和旧习惯,这大概是所有改革者面临的最大障碍。不过,褚时健并不是一个特别激进的改革者,在80年代,作为国企领导人,同时还有几十年党龄,他的想法非常切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之后他们又前往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参观。1847年,菲利普·莫里斯先生在英国开了自己经营烟草的小店,1902年,美国纽约的街头有了他的代理店。1919年,菲利普·莫里斯与投资者们迁往美国弗吉尼亚州,与此同时成立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经过30多年的经营,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开始发展壮大。

同一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发生惊涛骇浪般的变化,不少后来扬名立万的企业都在这几年成立:联想、万科、华为......这些企业的操作模式无一不是突破性和革命性的,它们完全依照市场规律行事,计划经济的影子在它们身上已经退去。所以它们是张扬的、跃进的。褚时健和玉溪卷烟厂不一样,身处一个特殊的行业----烟草行业,在看似安全稳定的现象之下,其实被捆手捆脚。传统国企的领导人,大都不是经营高手,而是协调平衡高手,以平衡各方利益为上,无过即为功。但褚时健恰恰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新平县一个县级糖厂期间就形成了笃定的观念:做企业的天职就是要赢利。

褚时健还发现当地所有的烟农都配有烟草种植"秘籍"----一本详细记录烟草种植方式的小册子。"我们以前农科所也搞点这些小册子,但写得不具体,实际操作性不高。后面的工作又不跟进,写了也是白写。"他注意到美国烟农的这本小册子非常详细,具体到种植时烟草间的株距行距、每月根据温度的浇水量、收割时的各种指数等。这让褚时健大开眼界,如获至宝。

但是,他毕竟是体制内浸润多年的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当自己的想法和现行体制、制度发生冲突时,他内心必然纠结,但他不会反抗,只会等待。

弗吉尼亚州是褚时健美国之行的第一站。他在这里了解了美国烟草的选种、栽种、施肥、采摘等流程。褚时健是个爱看书的人,但并不习惯做笔记。不过这次他却像学生上课记笔记一样将每个环节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认真记录下来。考察中,褚时健发现,这里的烟农在种植期间会定期检测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决定需要补充的微量元素,再利用专业的施肥机器对烟叶进行施肥。为了防止连续耕种损害土壤肥沃度,弗吉尼亚州的烟草种植都实行轮栽,烟叶和黑麦草、牧草等轮流种植。而云南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连年不断的耕种让营养成分流失严重,影响了烟叶的成熟度。

所以,当知道建立烟草基地障碍重重时,他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想法放在一边。不过,也正因为有等待的、准备的心理,他能立即抓住机会。

美国东部的弗吉尼亚州是历史悠久的烟草种植地,烤烟就发源于这里。弗吉尼亚州的沿海低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早在17世纪,这里种植的烟草就已出口。在此后的50多年里,烟草种植业一直是弗吉尼亚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弗吉尼亚州的烟草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万亩。随着美国对烟草业的管制、禁烟法的实施,这里的烟草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但是弗吉尼亚州在世界烟草种植业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驰名世界的万宝路香烟的烟丝就产自这里。直到今天,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的屋顶上仍然用褐色的烟叶图案作为装饰。

试水

1985年的春天,玉溪市赵桅乡乡长找到褚时健,想向褚时健借款帮助农民发展水浇地种植烟草,钱不多,10万。这是烟厂和农村经常有的相处方式,因为在国家调拨的前提下,烟厂和农户有着买卖关系,偶尔借账并不出奇。但褚时健这一次听出了机会,他闪出大胆一念。

美国不仅是烟草种植大国,也是香烟消耗大国。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内消耗卷烟1040万箱,香烟消费总值超过470亿美元,烟草业成为当时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是美国最大烟草种植地区,几乎美国一半烟叶都产自这里。此外密歇根州、弗吉尼亚州、田纳西州等也都种植烟草。

在与领导班子简单沟通,承诺先试一试后,他把乡长叫到自己办公室。"乡长,我不要你还钱,但有个条件。"他说。烟厂同意无偿为烟农提供种植烟草的资金,但是要求烟农必须按照他的方法来种植烟草,并将烟叶交给玉溪卷烟厂。

美国之行

1984年,褚时健准备去烟草之乡美国一趟。这是左天觉的安排,他希望褚时健去看看真正先进的烟草种植到底先进在哪里。褚时健也正有此愿望:"为什么他们能生产出5美元一包还受全世界欢迎的万宝路?"

"褚厂长,这个好事我们肯定做得嘛。"赵桅乡乡长简直狂喜,当即同意褚时健的提议。很快便组织赵桅乡的400多户烟农与玉溪卷烟厂签订了合约。

褚时健也令左天觉眼前一亮。左天觉每次回到中国期间,各种迎来送往间总是充满了客套话以及流于表面的所谓专业询问。真正愿意在烟草行业里做点事的人在他看来并不多,但认识褚时健改变了他对行业的失望。"褚厂长,我愿意帮助你们。"他诚恳地对褚时健说。

凭着一大摞合同,褚时健到了玉溪地区通海县。这里的烟草种植不仅历史久,面积也很大,是云南乃至全国的烟草种植集中地。通海县的县长是一名思想比较开放的干部,叫何兆寿。当他听褚时健说由烟厂负责承包下通海县1700多亩烟田,一切资金由玉溪卷烟厂承担,甚至烟农的种种补助也由烟厂承担,只是烟田产出的烟叶要全部交给玉溪卷烟厂时,何兆寿还是惊了一下。这是他完全没有想过的方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什么时候有过一对一的对口买卖?但他很快就接受了,权衡之下,他把握住了一条底线:这个合作对烟农是非常有利的。

左天觉和琼斯一语中的,他们的专业程度令褚时健心悦诚服。褚时健向来欣赏能人强人,左天觉和琼斯就是他认知范围里最受尊重的那一类:行业专家。褚时健自己在农村待过,在糖厂期间也曾操心过甘蔗的生长。但显然,自觉自知的专业性是不可能实现的,专家的价值总会在行内人得到认可。"我就感觉他们讲得非常合理,就像采摘果子,8月采摘和10月采摘味道就是不同。10月成熟了,它就甜。8月糖分不够,果实就很硬。"褚时健说。

褚时健顺利地谈下了5个乡1347户烟农的合作协议。

烟叶是喜光作物,没有充足的阳光,烟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植株生长缓慢纤弱,叶片虽然长得很大,但是很薄。光照不足,营养物质积淀也不足,因此先天发育不良的烟叶无法真正达到成熟期。当时云南的烟叶种植普遍存在过于密集的问题。琼斯介绍说,美国的一亩烟地最多种植1100棵,但是云南却普遍多达2000多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个头高的烟叶才能享受到阳光,导致大多数烟叶光照不足,质量欠佳。

如此下来,玉溪卷烟厂便有了2400多亩试验田。

营养不足是因为施肥量不够,云南一亩烟地施肥40公斤,而同样的地美国施肥在100公斤以上。再加上中国地少,土地没有轮休,本来土壤养分不足,施肥量不够就更加影响烟叶的生长。烟叶所需的氮、钾、磷的最佳比例是1∶15∶2,但是云南烟民主要使用氮肥,虽然增产,但是并不能提高烟叶质量。

50万元的经费毫不含糊就拨了下去,褚时健开始"试水"。

褚时健带着左天觉和琼斯看了几天玉溪地区的烟草种植后,肯定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大,适合烟叶生长,但是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他们认为当时云南烟叶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烟叶成熟度不够;第二,肥料结构错误且营养不足;第三,种植密度太大,光照不足。

以在美国学习到的烟农种植手册为范本,褚时健请了通海科委和农科所的专家技术员制定了"十条规范"----这个在烟厂一直被称为"十条规范"的条例经过不断丰富,其实不止十条,总共有二十多条,从量地、整地、植株间距到肥料比例、生长期等等,每个环节事无巨细地做出规定。褚时健把"十条规范"给烟草研究所的人看,开玩笑说:"如果我们的烟叶种出来质量赶上美国人的,就发10万元奖金给我们行不行?"烟草研究所的人当了真:"褚厂长,这个规范看起来是可行的。但我们没有10万元那么多奖金哪!"

褚时健回忆当时:"他看过我们的状况,就提了三条意见。"

后来这10万元奖金还是发了下去,不过不是烟草研究所发的,是褚时健从厂里拨出了10万元奖励参与制定"十条规范"的所有专家和技术人员。在那个年代,1万元的财产即成为戴红花上报的"万元户",10万元无异于巨额财富。

1984年,褚时健为他的欧美之行做着筹划时,左天觉再次来到了云南。这一次他还带着一位名叫琼斯的美国人,琼斯出身烟草世家,家里三代都是烟草专业博士。褚时健从省烟草公司得到消息后,以烟厂名义把他们请到了玉溪。

果然,这个"十条规范"甫一推出,立即成为玉溪卷烟厂指导烟农们的金科玉律。

因为自己是华人的关系,而且中国烟草种植面积不小,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左天觉每年都会回中国考察。但因为"文革"结束前我们国家并未重视烟草的专业工作,左天觉的许多看法和建议都被忽略,国内烟草专家也认为他不懂中国烟草。"文革"结束后,左天觉回国次数增多,他的看法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土地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能诚心回报诚心的事物。烟厂2418亩烟草试验田很快获得了巨大成功。褚时健的试验田平均亩产373公斤,高于云南全省的平均亩产量----242公斤;烟叶质量优良,中上等烟叶占比例80%,而以前这一比例仅为20%。这些等级的烟叶制成高档香烟后,利润将是以往中下等级烟叶的5倍。

中国烟草史上应该记录下这个美籍华人的名字。玉溪卷烟厂在寻找原料的过程中,左天觉有着很大贡献。1941年,左天觉进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并相继取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随后他先后在国民政府中国社会部下属的实验农场以及农业部的烟产改进处工作。1947年,左天觉赴美国留学,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农业专业的博士学位,并留在了美国,成为美国农业领域,特别是烟草领域举足轻重的人。他的梦想是发明"安全型烟叶",即降低烟草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据说周恩来总理知道后,对他的研究很感兴趣。有一年他回国,周总理风趣地问他:"你的'安全型香烟'研究得怎么样了?我什么时候可以破戒呢?"

烟草种植的成功为褚时健增添了莫大的信心。有了这个坚实的后盾,他便能放手一搏。接下来他就要考虑如何冲破体制壁垒,让优质烟叶得以"合法"种植。

有一个人适时出现,他就是左天觉。

他的工业化图景开始徐徐打开,"你们要把烟田作为厂里的第一车间"。在一次职工会议上,褚时健说。"第一车间"的说法开始不胫而走。

怎么才能彻底解决原料的问题呢?"三分设备,七分原料",制造工业一线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有产品品质洁癖的褚时健来说,只有先进设备没有优质原料,只有生产能力没有足够的烟叶,相当于没把事情做完。

三合一

"第一车间"的试验显然大获成功,褚时健下一步就是把它推广开来,让第一车间解决玉溪卷烟厂的大部分原料问题。但是,这条路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走,《烟草专卖法》严格规定了烟草必须由国家调拨到各个烟厂。褚时健的做法从规定上来说,是越俎代庖了。而且作为负责烟草种植和采购的烟草公司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向褚时健表达了不满:"褚厂长的手伸得太长了。"不过当时褚时健只有2400多亩试验田,对于一个烟厂的原料来说还只是九牛一毛。不过,这毕竟不是"文革"时代了,告状、拆台的事已经越来越少,烟草公司的不满情绪暂时被忽略。

在研究万宝路、骆驼、555等国际香烟品牌时,他发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香烟的烟丝明显和国内香烟不一样。"云南是烟草种植大省,种烟草也有些年头了,怎么我们的烟丝就是比不过人家?"因为烟叶当时要在国家统一调配下购买,厂家在选择烟叶上约束其实很大。"烟厂只能负责搞生产,烟草公司管卖烟叶。这种情况叫烟叶调拨,一切都由国家掌控。"褚时健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国家财政收入"而实行的《烟草专卖法》让褚时健失去了购买烟叶的自主权。

但问题就是问题,不解决就成了症结,会产生后患。褚时健不想把问题僵持在2400多亩试验田上。他既然要搞第一车间,就不能只搞这2000多亩;如果不搞,他关于烟厂的愿景就完全不能实现,而且对他来说,从采购烟叶到生产卷烟到销售,中间涉及许多合同。与烟草公司和专卖局打交道虽然一直没有什么硬伤,但毕竟耗费时间----一份合同总是要经历东盖一颗章西盖一颗章的痛苦经历。

三分设备,七分原料

在更新设备的同时,褚时健考虑到了原料:烟叶的问题。

"如果章都在一个抽屉里,问题就好办了。"褚时健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把烟草公司和专卖局合并入烟厂的体系!

但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烟草资源都在国家手里,申请的程序非常复杂,要轻松拿到原料是件很难的事情。褚时健曾经尝试用香烟串换的方式从灵活的广东商人那里换到一些难得的进口原料,但不足一年就被人上告,结果最终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而且被冠上罪名:投机倒把。但褚时健内心是不服的,为生产购买原料,国家帮不了忙,完全自己争取而来,而且价格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怎么就投机倒把了呢?在接受处分后不久,他就大胆地向云南省政府申请:认可玉溪卷烟厂的串换行为。他希望政府明白,认可串换,其实是对国家当时的新型经济体制和改革制度的认可,是一种姿态。很快,云南省政府同意了他的申请。同时政府还考虑玉溪卷烟厂从国外购买设备的需求,与烟厂还达成一定共识,凡玉溪卷烟厂外销产生的利润,90%上缴国家,可以余下10%用于购买设备或辅料。

这个想法直到今天看来都极其大胆,尽管它能非常有效地解决问题。

好原料不好得

应该说,云南天然适合种植烟叶,应该有生产香烟的大工厂大企业。当褚时健在烟厂工作几年后,逐渐也有了这样的宏愿。从1984年开始逐渐引进了大量国际水平的先进设备后,褚时健的下一步必然就是为这些设备找到匹配的原料。"一口好锅还要有好食材配,不然炒出来的菜还是不好吃。我听说现在好多人都在买日本电饭锅,米不好它也不管用吧?"许多年后回忆起当年,褚时健这么说。

"三合一"的想法很能体现褚时健的做事风格:复杂问题简单化,与其整天面对小矛盾,不如一次面对大矛盾。

1962年的一个早晨,云南路南县(即现在的石林)的路美邑村一位烟农在烟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大金元",硕大瑰丽的花朵让他感到十分惊讶,于是他将这朵烟花送到云南省农科院。专家经研究之后发现这是一朵变异的"大金元",它还得到一个新名字,"路美邑烟"。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这种烟叶很快开遍了云南大地,烟叶色泽美丽、饱满油润、口感清香。1975年,这种烟叶获得了全国烟叶评选大会的第一名,被尊称为"红花大金元"。借着这株"红花大金元",云南"烟草王国"的美名传遍全国。

这当然是一场图谋,不过,是阳谋,是一次很坦率的建议表达。这也是褚时健的性格特征,很多人以各种各样的事情来指责他是一个霸道的人,褚时健在时过境迁之后说:"在做事层面上霸道一点我觉得没有问题,最终是为了集体和国家。但我做人一点不霸道。"从烟草公司和烟草专卖局的角度看,褚时健的胃口之大令他们不敢想象,这直接涉及两个机构的利益!他褚时健想干什么?所以当褚时健把自己"三合一"的想法与两个烟草部门协商时,遭到断然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的烟草种植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但褚时健决心已下。强人的思路是不做则已,一旦出手必须成功。

到1942年,玉溪、晋宁、昆明等地已经开始普遍种植美国烟草。为了推广技术,提高烟草产量和质量,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拨专款开办烟草种植培训班,同时从河南、山东等地招雇熟练烟农,分派到各个烟草推广区向烟农传授烟叶烤制技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云南烟草种植业获得大力发展。

他向上级部门伸出求援之手。但他知道,这次申请,和申请外汇、请求同意串换不一样,这是一场博弈,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他必须要拿出谈判技巧。

试种成功后,南洋烟草公司又从河南、山东等地引进美国"金元"以及其他品种的烟种。而云南之所以能被誉为"烟草王国",这种叫作"金元"的优质美国烟种功不可没。玉溪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适量,正是金元生长的乐土。

玉溪卷烟厂有什么?利税。他向省委承诺了高额利税,作为企业,这几乎就是一份承诺书,一份军令状。除此之外,他还要争取同盟,那就是必须说服有关领导,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他的"三合一"想法。他去找了普朝柱和朱奎,一个是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一个是分管烟草的副省长。

1939年12月,爱国华侨简琴斋、简铭石兄弟创立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缺乏制烟原料,经过辗转申请,1940年春天,昆明东郊的试验场上播下了美国烟种。

应该说,在褚时健带着玉溪卷烟厂狂飙突进的几年,普朝柱和朱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普朝柱作为褚时健的老友,行事作风以稳健著称,不轻易对人对事做判断。他和褚时健之间有足够的默契,褚时健的做法,向他稍做解释,普朝柱很快就能判断出事情的利弊。朱奎则个性大胆而且睿智,他和褚时健在思想高度上有难得的一致性。在当时褚时健申请外汇额度购买设备时,两人就打过多次交道,彼此也算有了解。

这一放,就是十几年。

宿命一些讲,这两个人是褚时健的贵人。如果在当时的环境下,换作另外的领导,也许他在烟厂的改革又是另一番情形。只是历史不容回头和假设,发生的就是合理的。

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成立浦东烟厂,但是卷烟原料从何而来成了问题。远涉重洋从英美进口成本过高,而中国本土烟叶质量低下口感欠佳。为了能够就地取材,英美烟草公司将烟草的始源地弗吉尼亚的优良烟种引进到中国。1914年,云贵总督唐继尧从英美烟草公司手中接过烟种和相关技术资料后,责成云南实业公司在滇中的通海、新兴(即玉溪)等地试种了72亩,经测定烟叶质量上乘。正当英美烟草公司准备在云南大量种植烟叶时,护国运动爆发。忙于战争的唐继尧无暇顾及烟草之事,引进烟种的事也只能搁置。

普朝柱和朱奎很快被褚时健说服,同意了他"三合一"的想法。两个领导的想法非常相似:"只要最终是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着想,企业的形式如何是可以商量的。"

把烟种送到云南土地上的,是英美烟草公司。

为了说服省领导,朱奎还为褚时健安排了一场汇报会。在会上,显然所有人都被褚时健说服了,但都迟迟不肯最后表态。这是在触碰铁一般的国家机构设置,如果有后果,谁来承担责任?最后,还是副省长朱奎发话了:

烟草本来在中国没有,直到1575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才进入中国,福建的漳州、莆田成为最早种植烟草的地方。1900年,烤烟在台湾试种成功,紧接着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也引进了烤烟。中国大地上的烟草之花越开越多,但最终气候、土壤都符合烤烟生长的云南,成为全国著名的烟草种植地。

"不发文件,不以文件的形式,而是以会议决议形式确定'三合一'的通过,且只在玉溪范围内实施。"

有关烟叶的前世今生

2014年的一天,我问褚时健:"烟草的质量和设备的更新这两部分工作,您更重视哪部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烟草。"

这是1986年,大事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