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褚时健传 > 第六篇 第二章 土地、水和树

第六篇 第二章 土地、水和树

"哀牢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这是新平当地傣族人的一句俗语。在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边上,有两条河穿行而过。硬梁寨子下面是戛洒江,褚时健对它最熟悉不过。当年在戛洒糖厂期间,这条江就从工厂边上流淌而过,只要人在戛洒,他几乎每天都要和这条江打交道。新梁寨子的山后面,则是一条叫棉花河的美丽如画的山间河流。戛洒江水在水涨时节激流汹涌,水枯的时候一片沉寂。棉花河则无论水枯水涨,都有着风景区的魅力。

土地有了,下一步就是把水源解决好。这是任何一个和土地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的基本知识。褚时健手里的2400亩山地,大部分土地板结,一看就是长期缺乏灌溉所致;而且这里甘蔗产量历来就低,一亩地一年不过产2吨甘蔗,且水分糖分都不足,这也是土壤水分不够的缘故。褚时健要在这里种植冰糖橙,首先必须解决水源问题。"水果水果,没有水就没有果。"这是褚时健老挂在嘴边的话。

褚时健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去考察这两条河,每天尘里来土里去,细致考察河的分支沟渠、河面的宽度、河流的流速等,几乎累倒。他一直没搞明白的是,既然有两条河在下面,为什么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的土地还是缺水灌溉的板结状态?如果整个果园基地的水从棉花河或戛洒江引过来,能不能成立呢?

褚时健自己已经先于舆论而安静下来,他倒是很享受这种被大家忘记的时光。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橙子怎么种?

没有人为的努力,土地显然会呈现无序的状态。但无数数据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棉花河和戛洒江的水量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充沛。

2002年到2003年间,外界关于褚时健的纷争已经慢慢平息,国企领导的年薪制已经确立,互联网新贵们风风火火地占领了各种舆论的风口浪尖。信息时代来临,人们开始习惯于每天接受海量信息,关于传统经济,关于传统经济下那个曾经引起无数话题的企业巨擘褚时健,大家似乎暂时遗忘了。他的身份被定位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争议者。

他放弃了将这两条河作为果园水源的想法,转而把关注的视线投向新梁寨子对面山头的南恩瀑布以及瀑布以下的南恩河。

谁也想不到,穿过弯弯山路、野草丛生的野地,在哀牢山的半山腰竟有一处办公楼,常在里面办公的,是曾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企业家。"只有他才这么豁达,换了谁都有些放不下以往的一切。"褚时健曾经的手下邱建康说。

当褚时健跋山涉水地来到南恩瀑布面前时,几乎立即决定了把南恩河作为果园水源。南恩瀑布是一个瀑布群,水源来自哀牢山深处的原始森林,水量稳定而且充沛。最难得的是,这里因为车无法开进来,必须翻山越岭才能靠近,完全没有人为污染。南恩河的水清澈透亮,掬一捧水尝一尝,有一种甜甜的回味。"这样的水来浇果子,橙子不甜都没道理嘛。"褚时健非常欢喜。

水源

2400亩土地落实了,褚时健在新梁寨子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上建了一处两层楼的小院落,2002年底开工,2003年春天就落成了。山野里的房子,角角落落都显得粗糙,但褚时健和马静芬把它的功能划分得很齐全:一楼作为新平金泰果品公司在果园基地的办公点,二楼是他们俩每次来果园的落脚处。现在他和马静芬几乎去哪里都相伴而行,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老伴儿"的含义。

决定之后就尽快动手。褚时健在看准南恩瀑布和南恩河后,立即开始组织架设水管。他告诉手下的人,预算只要不夸张,花多少钱他都会掏这个腰包。"要让我们的水果不缺水。"他说。最终,几个月下来,金泰果品公司花费了138万元,从南恩瀑布架设了两条引水管到果园,总长达到了19公里。

到2003年,褚时健通过陆续合并周边农户的甘蔗地,承包的面积达到了2400亩,山地兼跨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两个山头。而褚时健在果园上的资金投入达到1850万元人民币。他的借条已经写得一发不可收拾,大营街一位曾经做制烟辅料的工厂主不愿意要借条:"你能还就还,不能还就算了。不是当年你帮我们,我们也没这个钱。"褚时健坚持要写:"帮你们是另外一回事,这个钱肯定要还!"

这样的花费在当时的中国农业种植界绝无仅有。但褚时健得到了绝无仅有的局面:架设好引水管后,果园可以一周就彻底浇一次水,而且是来自森林的清冽之水。这对大多数从事果树种植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

褚时健的种橙计划是:高品质、大规模。在900多亩山地的基础上,他不断增加租种的面积。900多亩山地与当地农户的地交叉相邻。那些种甘蔗的农户每年在甘蔗收完后循例要放火烧地,把害虫烧掉。这样一来,就会把相邻的果树烧掉。所以褚时健建议农户把地租给金泰,一方面避免烧地后的赔偿;另一方面,农户放弃甘蔗地后可以到金泰打工做农户,金泰以公司名义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农户不发生生产成本,参与到金泰的规模生产和经营里面来,能保证基本生活。大多数农户都愿意接受褚时健的建议,毕竟种甘蔗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年年不赚还年年累。

为保证水源,褚时健还就近从棉花河引了一条水管到果园。他最精明之处在于,把引水管沿途经过的较大一点的鱼塘,也扫荡般全部承包下来,原因很明显:把鱼塘变为蓄水池,在丰水期引水进来将鱼塘灌满。----只有极大量的储水,果园的浇灌才能得到保证。云南有一个令种植户尴尬的季节:旱季。每年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是云南的干旱时节,雨水少,日照强,河流水量低。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储备的水供应上,果树的生长就会大打折扣。

褚时健的目标很清晰,尽管刚踏入这个行业,但他不是简单把橙子种出来就完事了。他把手下人召集到果园边,蹲在地上就开了会:"兄弟们听好了,我种的橙子,以后不是拿到菜市场卖的。"王学堂当时就笑出了声:"褚老板,我们这是种果树,不拿到菜市场,拿去哪里卖?"他在心里说了一句:"老板你疯了。"褚时健睃了他一眼:"我会让你拿到高档场所去卖,我们要做的是高端产品。"王学堂听愣住了:"老板你真是开玩笑了,种个橙子嘛,能高端到哪里去?你们城里人想法太多了。"褚时健笑了:"小王,莫多话。我两个做好配合,你按我说的做,保证让你种的橙子卖得比肉贵。"王学堂继续嘟囔:"老人家你越来越说笑了,比肉贵?那人家不如去买肉吃。"褚时健拍拍他:"小伙子,莫着急,我们走着看。相信我。"

按照他的计划,在果园的几个方向,要建6~8个蓄水池,蓄水量起码要达到5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还只是针对2400亩果园而言,如果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这个蓄水量显然还不能达到他的要求,也就意味着对水源设施的建设于金泰果品公司是一件持续的事情。褚时健说,账面上永远有一笔钱是为每年的水源设备做好准备的,这个一点也不能含糊。

在作业长和自己之间,褚时健还设了一个生产技术部。褚时健的一贯观点是"质量是生命",要保证未来云冠牌的冰糖橙是高品质水果,重视技术是第一步。他自己频繁在华宁、玉溪、昆明等地来回奔波,为果园寻找合适的技术人才。如果是在烟草界,褚时健自己就是金字招牌,但凡招兵买马,不需他自己出动,总有人才主动投靠过来。但这是农业,果树种植,他自己尚是新兵,要说服别人跟着自己干,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果园建设的最初阶段,因为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精细之工很多,褚时健不放心假手于人来监工,于是,75岁的他和70岁的老伴儿马静芬就长时间住在山上。有一段时间,用于办公和居住的小院还没有建好,老两口就住在临时的工棚里。马静芬笑着说,就是那种晚上不用出门,抬头就能望星空的工棚。褚时健则描绘说,很像1960年的时候他和马静芬羡慕过的路边道班工人的房子。"唉,"他自嘲地笑着说,"当年的愿望40多年后终于实现了。"

仿效当年在玉溪卷烟厂期间对"第一车间"里生产一线负责人的称呼,褚时健也在金泰果品公司里任命了几个"作业长",作业长的责任是管理农户,对果园的生长和生产结果负责。郭海东、王学堂都是果园的作业长。

建设基础设施是件耗精力的事情,褚时健又习惯事必躬亲,所以每天都忙忙碌碌。他的身体并没有恢复得太好,常常是把胰岛素输液袋背在身上,随时打着点滴,人就在山上各处奔波。

除了给公司请员工,褚时健还联系到了牛山柑橘厂的技术人员作为果园长期的技术辅导。请到专业的一线工作人员,这是褚时健开始种橙事业的另一个起点。

2003年夏天,著名企业家、深圳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来探望褚时健时,就目睹了他蹲在山路边和一个铺设水管的工人讨价还价的过程。王石大为惊叹,他不知道其实这就是当时褚时健的常态。

差不多同时期到金泰的还有另外几个柑橘种植专业人员,像王学堂,他是与新平一山之隔的普洱地区镇沅的人,对农作物生长很熟悉,而且他读书时专业就是林业。

那一次,王石到云南攀登哈巴雪山后,托朋友打听到褚时健的消息,便一路由玉溪开车到新平水塘镇,又沿着山路一直开到哀牢山里。王石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深圳创业,近20年时间,将深圳万科一手打造为中国独树一帜的房地产企业,不仅有优秀的市场成绩,更难得的是在万科建立了一套现代企业制度。王石在中国企业家群体里,向来以思想深度和特立独行著称。他是典型的一代特区企业家。他和褚时健同属于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的搏击者,却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商业人士。王石说他去看望褚时健,是一种致意,也是一种慰问,是对一个曾经极大贡献于中国经济的改革者的致意,对一个折戟沉沙的改革者的慰问。

郭海东到了果园见到褚时健,褚时健问他:"是什么文凭?"毕竟是多年在大国企工作的人,开口忘不了文凭。慢条斯理的郭海东乐了:"我没文凭,种地的,种果树的。"褚时健点点头,迅速调整了自己头脑里的旧观念,起身对郭海东说:"走,我两个到地里去。"郭海东随褚时健到了果园,查看以前农场留下的果树。褚时健递了把农用剪给郭海东:"来嘛,剪枝看看。"郭海东知道这是考试了,拿起剪子就开始动手。褚时健就站在旁边,看郭海东把一棵果树修剪得差不多了,点点头:"专业的还是不一样啊!"于是,就把郭海东留下了。

但他没想到却另有收获。

郭海东是褚时健从华宁找来的种植专业技术人才,郭海东和妻子都在牛山柑橘厂工作,而且自己家在华宁承包了几十亩冰糖橙果园。褚时健到华宁去找技术人员,由此认识了郭海东。朋友介绍郭海东跟着褚时健干,郭海东当然听说过褚时健的名字,不过已经白发苍苍的褚老板要来种橙还是让他吃了一惊。"果苗种下地,生长稳定到挂果,起码要4~5年时间。如此算下来,褚老到时候都过80了,他是为钱吗?肯定不是。他就是为了要把一件事情做成,所以我就和我老婆来这里了。"

他来到时到处是荒地,新种下的果苗也不过一尺多高。漫山遍野裸露的红土仿佛写着两个字:"等待"。王石问褚时健:"什么时候会挂上果?"褚时健两眼放着光:"四五年后。"王石默然算了算,那就是褚时健80岁的时候了。王石在企业家中算得上拥有铮铮铁骨,他听了褚时健的话,当下竟有震撼的感觉。一个近76岁的老人,竟有如此强的生命热情和韧性。

经过现代机械改造过的哀牢山地很快有了果园的概貌,山地变成了台田,以前3000棵老果树所在的果园也进行深翻,改变板结的土地结构。挖地机的引进不仅抢回了很多时间,也省不少人力。要知道,在新平金泰果品公司经营之初,找农户是最难过的一关。

王石和褚时健提及人生经历,褚时健说到自己的牢狱几年,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改革嘛,总要有人付出代价。"2003年,王石52岁,以一个后辈的眼光看眼前的这位古稀老人,不由得佩服万千。许多年后王石都还记得褚时健当时讲价的数字:"工人要80,褚老说60。"而且褚时健还是蹲在地上。

在对甘蔗地进行重新规划后,甘蔗被全部砍掉,这些山地需要重新深挖改造。在2002年,几乎整个云南的农业用地都是靠人工在挖地,褚时健不一样,他出了不少钱,也请搞建筑的朋友帮忙,将挖地机开到了山上,用机械化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深挖改造。"谁见过这样的阵仗?"2002年跟着褚时佐种果树,2003年转到金泰公司的王学堂说,"褚老板起点高。"

果树

2400亩地,除了老农场留下的3000棵有十来年果龄的老橙树,还需要种下大量的新果苗。褚时健把牛山柑橘厂的技术员们请过来做技术指导,大家挑灯夜战开了几个会,定了一个量:24万棵新树苗。

2002年,褚时健成立新平金泰果品公司,并为冰糖橙取了一个品牌名:"云冠"。因为身份的不方便,金泰果品公司的法人和董事长、总经理都由马静芬担当,褚时健只是"顾问"的身份。但显而易见,这个顾问不仅"又顾又问",其实还事必躬亲。刚刚加入公司的华宁人郭海东说:"你看褚老板取的名字:'金泰'、'云冠',一看就是要做大事的。有人说褚老板70多岁了还上山来种地,完全是搞扶贫。我看不是。"

褚时健希望尽快把果苗种下去,既然土地的租金已经付出去,从成本的角度看,浪费一天时间意味着投入资金晚一天收回。在把挖地机开到山上前,褚时健听了技术员们的七嘴八舌,然后做了一个大胆的改良举动。云南传统的果树种植都是"三大":大沟、大苗、大肥,即挖出一米深一米宽的定植沟,然后在沟里放入有机肥,之后是放草、回填,然后在上面种树。这种传统的做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耗费时间,褚时健告诉牛山柑橘厂的技术员:"换一种方式。"几经商量,果园的山地开垦演变为用挖地机直接把山地改成台地,然后定点中挖、深挖,整体连台地的台面都一起深挖。深挖后人工改地,底肥可以放浅一些,这样速度会快很多,效率高得多。

不过,谁敢说一定会成功?曾经被誉为"亚洲烟王"的褚时健也不敢,站到如此低点,他也必须如履薄冰般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2003年,24万棵苗从华宁牛山柑橘厂购买到果园,同是湖南引进的冰糖橙品种。这一批果苗属于牛山柑橘厂的"2号冰糖橙",在此之前的果苗都属于"1号冰糖橙"。说起来,源于湖南的这种冰糖橙其实和褚时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目前市面上的许多橙类品种都是国外引进的,褚时健选择的这种冰糖橙,则是200多年前湖南的土生品种,是地道"中国造",甜度并不太高,却极富果香。华宁引进这类冰糖橙还是在1976年的时候,华宁县多种经营办公室一位叫郭瑞强的领导正在褚时健的家乡禄丰矣则村驻工作队,出于帮助村里发展副业,也因为了解禄丰的气候条件,他便从湖南引进了100多棵柑橘苗、橙苗在矣则种下,结果三年就挂果了。郭瑞强受到鼓舞,陆陆续续在矣则种了300多亩的柑橘橙园,种植成功后,华宁县政府在盘溪区就成立了隶属玉溪柑橘科学研究所的牛山柑橘厂,开始大规模种植柑橘和冰糖橙。80年代时,褚时健提醒从事种植业的弟弟褚时佐关注牛山柑橘厂,由此才有了褚时佐种冰糖橙的经历。

褚时健一直都有一个观点,做事一定要有七八成的把握后才去做,这样心里才有谱气,事情才有可能成功。种冰糖橙,在技术层面上,他的确没有什么积累。他之所以敢做,是因为有烟厂期间"第一车间"的经验做底气,他尝试过以工业的方式来对待传统的农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次,褚时健要用工业的方式来种橙。

矣则、盘溪、华宁......冰糖橙进入云南扎根的路径,都是褚时健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不得不说人生宿命,命运迂回流转,褚时健的事业最后又回到了故乡。

开始

"老头子有什么办法?他只能去做农业,做其他的都太高调了。搞农业,埋头搞土地,谁也不会有意见了。"马静芬说。种果树,对马静芬来说也是个巨大挑战。工农兵学商,她在农和商方面最缺乏经验。以往褚时健的工作她不能也没想过要参与,但这一次不仅是褚时健的最后一搏,也是整个家庭重拾欢乐的机会。如果她和褚时健一直都是以一个劫后余生的姿态生活,这个家庭的气氛永远都是低沉的,即便有点滴的欢乐也会稍纵即逝。褚时健和马静芬都不是这样委曲求全的性格,他们俩从年轻到年老,在意志方面,向来都是强者。

24万棵果苗运到果园后,农户们和几个作业长见识了褚时健做事的认真,他站在货车边,几乎一眼不放松地盯着农户们卸下果苗。他并不多说话,但眼睛一直盯着,偶有卸货不小心、摆放不整齐的,他会出言指导两句,其他时间,只是看着。这无疑形成了一个严肃紧张的工作气氛,农户们向来随意惯了,哪里见过这样的做事方式。有农户憋不住,说:"褚大爹,你去休息嘛。咯是不放心我们(是不是不放心我们)?"褚时健笑笑,递了杯水给农户,并不回答。谁都看得出来,褚时健的意思就是"不放心你们"。那又如何呢?要得到他的放心何其难?在他眼皮底下做事,唯有认真,没有第二条出路。

摆在褚时健面前的900多亩山地,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艰难工程:甘蔗林地需要按照果园规格重新规划整饬;旧的果树需要研究如何存留;地里干活儿的人需要招募;挖掉甘蔗后的山地需要种下新的果苗;900多亩地与当地农民的地是交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也需要与这些农民打交道......而最为艰难的是,对于种植果树、经营果园,75岁、负债、健康状况不佳的褚时健的经验为零。他和大多数20多岁、30多岁的创业者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条起跑线,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是人生的全新开始,充满希望。而对褚时健,这条起跑线则是人生至低谷,唯有绝地反弹他才能后生。

直到晚上8点,果苗才全部安顿停当。褚时健放心地站起身,准备回工棚去休息,临了不忘嘱咐一句:明天种苗,各自都盯好了。

分开经营后,褚时健又向朋友借钱,把旁边的100多亩地租下来。在2002年的时候,他名下租的地已经达到900多亩。这些山地上,除了旧农场留下的3000多棵冰糖橙树,全部是甘蔗林。

除了24万棵冰糖橙,褚时健还同时种下了5万棵温州蜜柑。蜜柑是华宁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水果,成熟期比冰糖橙要早一些,种植难度比冰糖橙要小,在市场上的售价也比冰糖橙要便宜。褚时健的考虑是把温州蜜柑作为冰糖橙的补充,这样金泰产品的销售期可以错开,多一些利润点。"老板做事总是留余地的,不像年轻人那样莽撞。"作业长们说。

从地势上看,两座山头相对而望,彼此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果园。

总有小坎坷

水源找好,引水管架好,山地改成果园台地,果苗也种了下去。到了春天,该集中施肥了。褚时健因为果树施肥,已经在山里住了两个星期,肥料是从头年就开始准备好的有机肥:鸡粪发沤后储存在大池子里。他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原则,不准使用商品化学肥料,金泰的橙子柑子,必须施有机肥料。"否则口感肯定保不住。"褚时健说。他每天晚上都在翻阅各种柑橘种植书籍,做各种笔记。他要确保自己对作业长和农户们开口前,心里是有数的,而且要说得出道理。"不然这些家伙是不听你的。"他笑着说。

可是,毕竟是多年不在一起的兄弟俩,血缘关系也挽救不了做事的不默契。褚时健很快就发现弟弟褚时佐经营果园的做法和自己很不相同,而且是自己不能容忍的那一种。比如没有财务预算,比如给帮工的农户发工资完全没有标准。褚时健按一人一天15元把钱款拨给了褚时佐,但很多农户每人每天只拿到8.3元,以至于农户纷纷撒手不干了。"不能这么搞,你怎么能没个规章制度呢?""不用,我几十年来都是这么搞的,也没出事。"这样协调了大半年,无果。为避免以后更多的冲突,兄弟只能分开。褚时健做主,将1500亩地,不管有没有投资,一家一半平分,褚时佐还把褚时健在狱中为冰糖橙取的品牌名"高原王子"一并带走。2002年10月,两兄弟分割清楚,正式掉头各自经营。

不仅要从书籍里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得到经验。在果苗种下后的第二年春天,正是施肥的时候。果园里的幼果树基本是用草覆盖住根部的,褚时健要求农户们把草从树坑里拿出来,浇上肥水后,培土进去,再放草,这样幼果树能充分吸收到肥料的养分。他规定得很严格,农户必须执行,施肥结果会在农户的收入上体现出来。

于是,800多万交出去,褚时健从水塘镇政府手里租下了1500亩地,跨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两个山头,一年28万,租期30年。这是2001年,因为褚时健刚从监狱出来,褚时佐作为兄弟合伙的代表,先行管理果园。

但郭海东看出了问题,他知道老人家是理论知识加身,没有考虑到实践操作实际。他算了一下,如果严格按照褚老板的指示来做,一家农户负责5000多棵果树,那么这个施肥工作起码要四十天。"春季施肥是因为果树在春天最需要肥料,但如果拖的时间太长,许多果苗会错过黄金受肥期,干了等于没干。"郭海东说。

有了兄长承诺出资拓展果园,褚时佐就出面将农场的1500亩土地承包了下来,但钱还是褚时健来出。褚时健保外就医时,法院裁定没收的财产中有120万是他的合法收入,加上家里以前的一些储蓄和马静芬几年间存的一些钱,杂七杂八也有将近300万。但还是不够,1500亩土地需要800多万,怎么办?"只有借了。"马静芬说,"我们两个从来没向人开过口,借钱更是从来没有过。"好在大营街一些老朋友听说了褚时健要租地种橙子,虽然心里想着"老人家何必?",但还是主动问了褚时健:"厂长,需要就开口,我们拿得出来。"褚时健说:"事情我有把握搞好,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大营街的几个朋友赶紧说:"什么时候都可以,赚了钱就还,赚不到钱就不还了。这个不是问题,先把地拿下来。"几个朋友每家出一点,500来万也就凑了出来。

但没有人敢去说,一是说不出解决方法,二是老人家气场强大,让农户们相信只要是他说的都是对的。郭海东有一天在大门口拦住了褚时健。"褚老板,我提个建议行不?""说。"褚时健找了个板凳坐下。郭海东告诉了褚时健他的考虑。"老板,如果要搞这么精细的话,农户不睡觉也干不完,而且也错过了果树的黄金受肥期。"说完,褚时健问他:"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施肥?"郭海东说:"时间第一位。就简单松松土,把肥水淋进去,再密密地盖上草就可以了。"褚时健吸了口烟,问他:"这样施肥会不会好?"郭海东很确信:"是目前的最好方法。""好!"出乎郭海东的意料,褚时健竟然立即同意了。

褚时佐的30多亩果园是一个几乎要破产的国营农场的一部分,农场还有大量地可以出租,主要是种植甘蔗。因为管理不善,甘蔗的生长情况很不理想。按水塘镇当地人的说法,这块地就是一块"雷响地"。所谓雷响地,就是完全靠天吃饭的土地,没有人工的灌溉设备,天旱则地干;又因为是镇办农场用来种甘蔗,对土地长期缺乏轮作和深翻,所以土层结构板结、缺乏养分,以致甘蔗产量很低。

要考验褚时健的时候显然还有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于他而言并不是真正的难题,麻烦的是人。果园刚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因为公司属于纯投入期,能给到农户的工资并不高,基本上一个月只有300元左右。褚时健自己都觉得少,但毫无办法,公司负债经营,只能是能省则省。在人员设置上,金泰完全奉行精兵简政的方针,果园里负责具体生产工作的人不能少,一个萝卜一个坑。办公室里人员则是越少越好,这意味着很多工作褚时健和马静芬自己就承担了,比如购买、销售等对外联络工作。

褚时佐在新平水塘镇的硬梁寨子种植柑橘已经将近20年,因为囿于资金问题,一直维持在30亩左右、1000多棵果树的规模,没能扩大。褚时健在狱中就向弟弟建议过扩大种植,多承包一些地,多种一些果树,成片成规模地经营。

但实际上农户是一天不能少的人员部分,果树长在地里,每天都有变化。"就像小孩子一样,你要粗生粗养,孩子就不一定长得好。"褚时健曾经打过比方,所以农户显得很重要。但是,恰恰农户在最初两三年最不稳定。2003年春节前,发生了好几起一夜之间农户一家消失不见的事情,事前不打任何招呼,说走就走了。褚时健还着急,担心农户家里出什么事,让人到处打听,得到的反馈消息基本都是:搞不到吃的,回老家了。

褚时健要全力种冰糖橙的决心下得的确很大,因为他选定的种植地在新平戛洒旁边的哀牢山上,属于水塘镇的地界。也就是说,从玉溪大营街的家中开车到山脚,足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即便是一直给他开车的、以车技好著称的张启学,也要两个半小时才能驾车抵达;不熟悉路况的司机,起码要开上3小时。而且种橙的地是在山上,意味着他还要在不断标示着"小心落石"、"小心滑坡"、"此处为泥石流路段"等字样的土路上颠簸40多分钟才能真正来到橙林边。对于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异常消耗体力和精力的辛苦事情。

没办法,赶紧让作业长再找农户,临时工也找,地里的活儿不能耽搁。

褚时健就此下了决心。

第一年,靠着以前留下的几千棵果树,收入了400多吨冰糖橙。怎么卖?老两口一下有点犯难,去摆摊?去找水果贩子?褚时健和马静芬叫上公司的人,准备制订一下销售计划。

刚从监狱出来的一段时间,褚时健和马静芬在市场上买了许多柑橘类水果试吃,最后得出结论,不论是国外的新奇士还是国内其他橙子,口味都不如华宁和新平哀牢山地区出产的冰糖橙特别。"最主要是这个橙子的口感不酸,又不是很甜,果香重。"另外,玉溪有一家柑橘科学研究所,下属有一家在华宁的牛山柑橘厂,专门研究种植这种冰糖橙。在牛山柑橘厂,柑橘橙类的品种很多,但这种湖南引进的品种一直是按礼品类产品来种植的。价格也是其他品种的两倍以上,在2002年前后,这种冰糖橙的批发价就能达到5元一公斤,属于档次比较高的水果。这一点符合褚时健"要种就种好东西"的想法。

任新民听说了,急了。"你们两个咋个卖?我全买了!"每年年底大营街村委会都要给村民们安排各种生活福利,2003年的福利之一就是:褚大爹的橙子。

那两个山头

为什么认定了种橙呢?褚时健心里是有数的。他觉得自己对土地种植有心得体会,做起事来有把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云南的土地除了种植烟草天然适合,还特别适合种植水果。这一点是他从当年玉溪卷烟厂的烟草种植基地通海县观察得到的结论。通海不仅是云南的烟草种植大县,还是云南蔬菜水果的主要提供地。云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是新平境内的哀牢山山区,还有很丰富且干净的山泉水源。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冬天里没有什么时令水果,只有柑橘类算得上新鲜,橙子又算柑橘类价格较高的水果,储存时间也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