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呢?”
“十五到二十年吧!”
富翁大笑着说:“然后,呵呵,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富翁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公司的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财啦!你可以坐拥亿万资产。”
“那么,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那,再然后呢?”
富翁听了不以为然,觉得渔夫的日子过得太平凡无味了,于是说道:“我倒是觉得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捕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鱼,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买更多渔船了,到那时你便会拥有一个渔船队,也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接着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离开这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小渔村,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你可以不断扩充你的企业,把你的生意经营得更好。怎么样,渔民先生,我为你规划的生活如何?”
富翁说:“再然后,再然后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出海随便捕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日子过得多么舒服啊!”
渔夫满足地说:“我呀?我每天回来后跟孩子们一起玩玩游戏,看他们开开心心的样子真是觉得幸福;黄昏时我就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几个好朋友玩玩吉他,你看,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渔夫一脸自得地说:“您说的这种退休后的舒服生活不正是我现在过得生活么?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再等二十年呢?”
“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富翁听了渔夫的话,一时间立在那里,一脸的沮丧。
“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
用二十年的时间去奔忙,像一架机器似的被金钱和利益驱使着转动,只为过上一种闲适安逸的晚年生活。或许,富翁在给渔夫描述在他概念中理想的生活时,并没有意识到,渔夫现今拥有的生活,就是他用尽心力和精力想要到达的。人有时就是这样奇怪,兜兜转转、忙于奔命,最后却往往回到了原点的位置上,然后发现期待的生活与曾经拥有的生活并无区别。
一个富翁到海边的小渔村度假。傍晚,他来到海边散步,看见一个渔夫满载而归。富翁与渔夫闲聊了起来,看着他捕的鱼,问他为什么不再多捕一些呢?
于是,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常常感叹:原来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只不过,这是我们要为此付出很多代价之后才发现的真相。所以,不必太苛求自己,非要让自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更不要平白地为自己设置太多的磨难,只要你满足于你现有的生活,其实,你就是幸福和快乐的。
《大学》中有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这也是知足常乐的一种注解,在知前乐后当中,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的过程。人们因为知足,所以不至于迷失方向,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事物而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而这个知足,更大意义上是对自己真正的认识,也是对自我能力的最好的评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享用自己能创造的一切,这无疑才是爱自己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不为难,也不苛刻,爱自己,且从容。
快乐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感受,它的产生不是由事物而来,而是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在那些用平凡色彩渲染的人生里,宁静和温馨生活对于风雨兼程的人们来说是心灵的避风港口,如何获得宁静、温馨,唯“知足常乐”四字,它会使我们的人生多份从容和达观,帮助我们选择属于自己的乐趣所在。
每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真正属于自己。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智者会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如果过分地索求,只能成为人生的一种负担,而它带给人的只有痛苦和对幸福快乐的无从把握。
因为,幸福原本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它只需要我们的一点知足达观,一点对生活的感恩和满足。
生活在林中的小鸟,只要有一根可以立足的树枝,它便会觉得整个天地都属于自己;口渴的田鼠,只要喝到溪中的一点点水便会知足,而不会奢求一个粮仓。它们生活的很自由也很快活,人们常常看着这些小东西,想着在它们的世界里为什么快乐会来得那么简单,这一切,或许我们能从“知足常乐”这四个凝结了古老智慧的字眼里得到答案。不错,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境界,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贪求其他多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