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老铁匠一直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生活平静而无忧虑,据说他活过了百岁。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叫来老街上的街坊,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老铁匠抡锤的魄力不见得人人有,所以,老铁匠安逸百年的幸福也就不是人人有了。说到底,人根本的迷失和困惑都是源于自身,一把壶,无人告诉你它价值的时候你自得把玩,有人告诉你价值不菲时你便忐忑不安了,说到底,壶还是那把壶,不一样的是你的心而已。让外在的东西搅乱你内心的清明,这才是最大的不安。老铁匠打破了名利对心的束缚,重获宁静。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陋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以确定茶壶安好无损地放在了桌子上,这一改变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是来一睹那把茶壶的风采,有的是来询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更有甚者,晚上来敲他的门。他原本平静悠闲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悟道的人说,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我们常人之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一个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妄想。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那静又是什么呢?静是抵达真我的心境,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作为一代鸿儒,钱钟书向来淡泊名利。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中国台湾地区某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以上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名人录》,钱钟书名列其中,友人告诉他将以钱酬谢,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一天,一个古董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有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偕夫人同往。钱钟书拒绝了,他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样的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吃饭和喝茶。人一旦老了,便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又有一次,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便派了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说:“不卖!”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国外曾有人表示,如果把诺贝尔奖颁给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够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文学奖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的危害更大。
这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到处都是老旧的建筑物。老街上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的铁器,他便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与钱钟书先生一样淡泊名利的,还有一代国学大师、国宝级的文化巨擘季羡林先生。
你想要活得轻松自得么?那么就先放下你的欲求吧,别为外界物欲所左右。
2009年7月11日季老与世长辞。季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学问,更多的是“三辞桂冠”、专心做学问的求实作风,是那种远离浮躁、甘为人梯的淡泊操守。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一书中提出“三辞”,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你还能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么?但愿,你能。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显赫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其实,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把追逐名利的脚步慢下来,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享受属于内心的一片安然之地。古人说: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如果我们也能把一颗心常在静处,内观自我,守住自在心,那么荣辱得失,又有谁能差遣我呢?
生活的乐趣怎么会突然失传了?从前那些安然游荡的人都到哪里去了?我们看到的是一味打破头往前冲的人,忘记了自己初衷的人,忽略了身边一切的人,每天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的人。
所以,回归那个真实柔软的最初的自己吧,不强硬,不责怨。沉淀浮躁,剥离伪装,远离喧嚣,放下执着。古人说,静能生慧,当我们放下脚步学会欣赏人生旅途中的风景时,或许,我们才能到达真实而丰盈的自己。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由各种各样的生命体组成,是春天的露水,是夏夜的苦蝉,是深秋的落叶,是寒冬的霜雪。在四季的轮替中,它们犹如报时钟一样,以各自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快乐抑或悲伤地变迁。人们只知道有快速去获得,快速去拥有,却不知快速流失的东西有多么珍贵和难得。在如子弹头列车般高速运转的世界中,我们的情绪,包括我们的灵魂如同小时候常玩的玻璃弹球一般,在急速的旋转中,呈现出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