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了,禁止这项技术是不可能的。政府只能仓促地利用法律法规约束人类,确认每个有意使用按钮的人都是认真的,因为如果你一时被情绪左右,下一秒钟又想活着,这个选择是无法逆转的。
这是个灾难。一个冬天之后试验项目被紧急终止,官方没有透露具体数字,不过根据非官方的统计,死亡率奇高。原来,负面情感对人类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这种感觉过于强烈,人类会选择按下按钮,即便他们内心深处其实并没有准备好迎接死亡。班诺尔不明白为什么人类没有事先想到这点,抑郁不代表就想死,至少不是真正想死。
风险投资人徒劳地反抗着管制。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补充条约,比如,俄勒冈州的按钮必须按三次才能生效,每次至少间隔十五天,整个过程持续六个月;卢森堡的按钮只按一次,但是必须有见证人在旁边同时按下另一个按钮才行;加利福尼亚州只有授权机构能够出售按钮,每个购买的人必须提前三十天提交书面申请。条规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是有的人类放弃了按钮,回归了原始的方法。
几乎所有的政府都认为没有想清楚这件事之前,绝对禁止普及按钮,只有一个国家例外,就是已经将自杀合法化了几个世纪的瑞士。瑞士这次依然率先运行试验项目。投资商在瑞士改变想法之前迅速推出了第一批商品,销量非常乐观。按钮价格合理,小巧便捷,大部分超市、药店和酒水商店都在销售,而且设计智能,包装精美,使得原本骇人的技术显得十分无害,甚至非常受欢迎,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床头,跟电子私人助手话筒放在一起。
最终拯救按钮(和投资商的利益)的是新的技术突破。一支由精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发明了一台能够探测人类心底最深处真实欲望的仪器,再多的安全法规也做不到这一点。科学家早就推测人类的欲望其实会背叛真实的自己,新发明终于可以证实这个猜测了。
风险投资人的营销动作催发了起名热潮。杀戮开关。灭灯按钮。最后一按。显然没有小组测试能证实哪个名字更加贴切,班诺尔也不知道最终的命名是什么,总之大家都称之为“按钮”。投机商人肯定很失望,但他们的营销努力没有白费。在按钮普及之前,人们都在想办法弄一个。
改良后的按钮再次面市了,使用时不但需要倒计时,还要说服按钮你是真的想要按下去。经过修订的使用说明建议使用者大声说出自己的愿望(但不是必须的),按钮会搜索你的意识和潜意识寻找你真正的意图。如果它最终判定你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欲望是真实的,按钮才会释放电流结束你的生命。否则,什么也不会发生。
先不说浮夸的宣传,原始的发明只不过是电流和现成生物识别技术的结合。每个按钮都与主人的指纹和心脑电生理匹配,个性化定制完成之后,只要长按按钮,就会根据你事先设定好的时间开始“倒计时”。如果倒计时结束时你还没松手,按钮会释放精确计算好的电伏,刚好让你在心脏停止跳动前失去知觉。
法律法规被撤销了,按钮数量激增,瑞士的灾难并没有重现。虽然购买者不停按按钮,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自杀的请求都被否决了,反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的副作用——人们感觉好多了。研究者认为,人们按按钮说并出自己的愿望,意味着必须有意识地准备好自杀。简单来说,做准备的过程就是放下生命中担忧、怨恨、后悔和其他狗屁情感。不仅如此,还要放弃让人类感到自由、快乐和生机勃勃的希望、愿望和精神上的需求(风险投资人抓住机会为自己脸上贴金:“我们早就知道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硅谷一发布这项技术,立即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和谴责,人们说这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拿着锤子找钉子。风险投资人并没有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批判当回事,甚至非常欢迎它的免费曝光效果和营销效应,但是非常在意第二项指控,因为那是在质疑这项发明的作用,这触犯了他们的底线。于是,他们发起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解释按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它解决了一个令人发指的问题——现在的自杀方式太过原始。风险投资人说几千年来自杀的方式总是野蛮、痛苦、不可靠,有时候身后事非常难打理,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和进步。
最终,“治愈”按钮风靡未来。有的人甚至按月或者每个平安夜定期购买按钮。还有的人使用按钮上瘾,每天都按,但这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个按钮就起作用了。班诺尔说,尽管有了按钮,未来自杀事件并没有增多。有意思的是,按钮让自杀变得非常容易,人类反而没那么想死了。世界各地的自杀率猛降。
班诺尔说未来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杀按钮。
但没有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