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胡桐消失。眼前依然是大沙漠之海。我们通过生有沙枣的一片区域,不久便什么都没有了。漫长的沙漠之旅在继续,不过,路旁却逐渐变成戈壁。远处是沙漠,近处是戈壁,左边远处浮出一条绿带子。
真正的沙漠在左右两边铺开。这是此次旅程中第一次与沙漠邂逅。路附近是胡桐地带。胡桐,名字虽然威风,却只是类似骆驼草的一种草。左边浮出一道大龙卷。继而右面也出现了龙卷。大概是龙卷地带吧。
突然,右边出现一处小绿洲。两三户农舍,一点点耕地。连这么艰苦的地方都有人住!
又一道龙卷。有两个女人,各骑毛驴从对面过来。依然是鼓鼓的衣服。
左边绿洲的绿带子逐渐靠近。不久我们便钻入其中,是沙枣林。虽然右面也被不毛地包围,不过却有一片耕地现了出来。是苜蓿地,叶色浓绿。
路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刚才在克里雅招待所听说的旧道不时出现在路附近。虽然只是条约2米宽的窄路,不过,即使现在大概也仍作为驴道或骆驼道在使用吧。
车子行驶在绿洲的带子中。桑树很多。绿带的外侧铺着沙漠,沙漠里沙尘茫茫。农舍点点,有人站在路旁,是沙漠之岛上的居民。可不久后,就连这条绿洲的带子也被沙漠吞没了。
一道龙卷立在车前。丘陵与丘陵之间流着水。左边丘波起伏的地方变成了放牛的大牧场。
四点三十分,眼前变成大戈壁。既无骆驼草,又无胡桐。戈壁中有二三十头骆驼正从小河边浮出来。大概是靠着小河的河道吧,戈壁中有些只有两三棵树的小绿洲,像小岛一样点缀在那里。
不久,车子穿过城市,进入耕地。在克里雅河桥畔,我再次请求停车。这次是为了给河拍照。流水虽少,河却很宽,颇有一副大河的气势。这便是制造出克里雅绿洲的河。过了克里雅河,不毛的丘陵地带立刻铺过来。
不久,四下里开始搭配骆驼草。尽管如此,眼前仍是布满小石头的荒凉戈壁,比刚才长达70公里的戈壁还要荒凉。绿色的岛已消失,视野内只剩下无边的戈壁。龙卷,又一道龙卷,横穿着道路。我们停下车子,让龙卷先行。
四点,出发。车子穿过等了两个多小时的人群,钻出招待所的大门。路上也很难走。孩子们从四处跑过来。车子在城中心停下,我匆忙地按着相机的快门。
车子驶过一座大干河道上的桥。左边出现一片巨大的沙枣地带。或许那里某个地方有泉水。
我们在招待所用过午餐,然后好好休息了一下。在此期间,招待所的入口早被大人和孩子们挤满。虽然他们都想看外国人,不过场面也实在太乱了,警察则正忙着阻止人们涌入内部。
四点四十五分,戈壁完全变成沙漠。右面现出一条大断层。真是大沙漠之旅。大概是沙尘飞舞的缘故,能见度很低,前方一片模糊。
听招待所的人说,以前到尼雅,骑马要用四五天,到和田,骑马要用六七天。虽然路上每40公里会设一处驿亭,可前后两个驿亭是不能编在一天行程中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并非我们今天走的路。据说,由于以前的路会不时出现在车道旁,倘仔细留意,还能遇见骆驼或毛驴走过的往日道路的碎片呢。
我们与一辆满载的巴士擦身而过。据说那是从尼雅跑和田的巴士,一天只跑一趟。不久,车子路过一处“988公里”的标识。据说,上面显示的是距离这条沙子路的终点库尔勒的距离。接着,我们又与一辆卡车擦肩而过。不久,车越过一条荒凉的大干河道。
虽然此前的地带也夹杂着耕地与不毛地,不过据说,这些地方都不缺水,地下水基本上还是丰富的,那些点点搭配的小绿洲的绿带子便是由白杨树、桃树、沙枣、钻天杨等塑造出来的。
五点,沙漠旅程依然在继续。右边望见一条小路,是旧道的碎片。我们停车,在沙漠中休息。我下了车,躺在沙子上。巨大的天空盖着浩瀚的沙海。远处立着一道龙卷。据说,龙卷多是去年雪少的缘故。
土,变白,路,也变白。不久,路钻入克里雅(于田)县的绿洲中。巨大的钻天杨行道树、宽阔道路、白墙商店。一处久违的像样的聚落。不久,我们进入城市的招待所。十二点四十分。
五点十分,出发。车子路过一处“981公里”的标识。一棵树孤立在左边很远的地方。那种孤独,恐怕连人类都受不了吧。莫非只有那儿有水?
路,缓缓下沉,然后爬升。我们同驴拉排子车的交会也频繁起来。还有骑驴的女人迎面而来。女人全是盛装打扮。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衣服全都鼓鼓的。
不久,沙漠逐渐变成戈壁,干枯的红柳原开始铺展。落满小石头的滩上散落着无数的红柳尸骸,放眼望去,一片茶色的荒滩。完全是死之戈壁。河畔的红柳能长成很大的灌木,可沙漠或戈壁中的红柳只有骆驼草那么大。一眼望去,全是干枯红柳之原,此情此景只能用壮观来形容了。
十二点五分,一马平川的美丽绿色牧场铺陈在左右两边,四处搭配着羊群、马群。可是,不毛地带依然会出现,耕地与不毛地交织在一起。其间不时现出一些农舍或羊群,飞逝到身后。
五点二十分,枯红柳株减少,布满小石头的戈壁露出了肌肤。青青的骆驼草也开始四处露头。旧道的碎片从左手边浮出。四道龙卷与我们的车子并驾齐驱。
这一带的原野,无一例外都覆盖着高大的杂草,低丘或隐或现。不久,一片巨大的牧羊场从右面远处浮出来,前方则是巨大绿洲的绿带子。路不知第几次钻入农村地带。羊群、牛群、绿色耕地、无窗土屋,还有被芦草彻底淹没的土屋。大部分房子都围有土墙。大概是强风地带吧。
五点二十五分,眼前由戈壁变成沙漠。一览无余的沙海。沙漠中有处进入尼雅(民丰)县的标识。车子不时越过一些干河道。干河道中布满大小石头。昆仑山一场大雨,这里所有干河道就都会化为浊流,然后才将这些大小石头搬运至此的吧。当时该是多么骇人的光景啊。附近的沙漠沙子似乎埋得很深,虽有小草,却均已干枯。地面下沉,通过一条大干河道后,再次爬升。
阳光渐强。车子进入农村地带,钻天杨叶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美。农舍一旁不时有些用草围成的方形箱状物。听司机师傅说,里面饲养着山羊。农舍也是方形土屋,屋前或站着头戴红布的姑娘,或聚集着赤脚的孩子们。
五点三十五分,沙漠之旅仍在继续。地面多少有些波浪起伏。不时还会有些撒满小石头的地带。黑色、红色、茶色、白色,小石头各色各样。路缓缓地上升或下降。畅快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都渗透到了南道这一带,有如大沙漠边。
十一点三十分,土包子地带终于结束,眼前铺开一片原野,一群牧马浮现在远处。不久耕地现了出来,可转瞬又变回了原野。放眼望去,覆盖着黄色杂草的原野上,处处放牧着牛群。近路地带有很多水汪,大概是湿地地带吧。突然,眼前又变成了耕地,车子一时行驶在农村地带。粗陋的农舍点点,不久又化为原野,杂草之原无限延伸。羊群随处可见。眼前又变成耕地,再变成原野。耕地与原野轮番登场。
五点四十五分,沙漠变成戈壁,红柳的死亡之原再次开启。土包子地带,土饭团般的土包上顶着红柳株。
荒凉的大小丘撒向远方,一望无际。地面是白色黏土,干裂得似要反卷。丘与丘之间散落着无数土包,每个土包都头顶一堆杂草。完全是土馒头地带。用中国的方言说便是“土包子地带”——沙土被吹到杂草根部堆积下来,便凝成了头顶杂草的饭团形状。土包子既有小的,也有大的。变大之后,就会头顶很多杂草或灌木形成沙丘。真是奇异的荒凉风景。
车子时速80公里。尽管如此,我们仍好久未看到绿洲地带了。从克里雅出发后,一直都是戈壁与沙漠轮流登场。天空虽无一丝云,却没有伊朗天空那样的碧蓝。毕竟连昆仑山脉都未露一次面,可见到处都沙尘蒙蒙。
十一点二十分,漫长的耕地地带化为荒凉的不毛地带。完全是小丘陵起伏的原野。继刚才长达70公里的草木不生的不毛地带后,四周又变成耕地与不毛原野的交织。
从克里雅出发已两小时,一路上总跟戈壁与沙漠打交道,未看到一处像样的聚落。
十一点五分,原野变为耕地,不久进入农村地带,是策勒县的一个人民公社。简陋土屋点点。单从农舍构造来看,这里似乎比新疆任何地方都要贫穷。不过,耕地却整理得很好。
突然,车子来到尼雅河桥畔。停车。河宽五六百米,河滩彻底掩埋了河床,蓝色的水流化为细带,横在河滩一角。河两岸是断层,和田一侧是约一丈的低崖,对岸的尼雅一侧,桥的上下游均被大断崖镶了边。
耕地逐渐化为原野。杂草覆盖的原野波浪起伏。虽然令人类无奈,但毕竟也是绿洲,这点毋庸置疑。只见一名骑驴的女人,只身从对面过来。不一会儿,又有老人过来,也是骑着驴,也是只身一人。
尼雅河是这一带首屈一指的历史之河,是一条大河,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大干河道中的一条细流。恐怕它的干流早已钻到地下,如无特殊情况,恐怕是不会在这儿现身了。
车子进入农村地带。耕地的青色沁入眼帘。这里也有些多少貌似城镇的地方,不过我们并未进入,而是径直从农村地带一穿而过。田间夹着荒漠。从和田至此有100公里。
从尼雅河的桥到尼雅有15公里。出发。终于来到最后一程。戈壁之旅依然在继续。一条绿洲的绿带子在左边远处浮现。可不久后,另一条绿色长带出现在前方,是尼雅绿洲。
十点五十分,我们进入悠长的带子中。久违的耕地地带开启。核桃树很多,不只是路旁,田地中也到处是。泥造的农舍点点。土坯外面大概又抹了一层泥,看上去就像用泥巴捏成的一样。
可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近绿洲。但是,绿带子却在一点点加深。久违的耕地碎片、核桃田。核桃田旁立着一道龙卷。路旁是开花的红柳,桃色的花儿依然美丽。见过枯死的红柳原之后,只觉这红柳花分外可爱。
远处有一群放牧的山羊。不久,左边远处又浮出一条巨大的绿带子。绿带逐渐变成绿块,展露出绿洲的样子。果然是策勒县。
六点二十分,我们终于进入尼雅绿洲的绿色中。戈壁之旅彻底结束,车子忽然间被绿色包围。两侧的树木有核桃、沙枣、杏、钻天杨。麦田也映入了眼帘。土屋、身缠靓丽原色服装的姑娘们。连缠在头上的围巾的颜色都那么鲜艳。穿过农村地带后,我们终于进入了真正的尼雅城。车子在城入口驶入了我们住宿的县府招待所。
左边前方浮出一道绿线。驶近一看,才发现那里有一条相当大的河,沿河形成了一条绿色的带子。通过这里后,荒漠立刻铺开。荒漠的远处也点缀着一些绿块,有如小岛。大概是刚才那条河的沿河地带吧。
准确说,尼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尼雅县。
休息十分钟后出发。不久,右面出现山丘,似长堤般绵延不断。可这些丘消失后,左边又开始出现巨大的连绵山丘。山丘对面总感觉像一片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据说,这是尼雅第三次迎来外国人。1950年代是苏联农业专家,1976年是瑞典中国友好协会副会长,然后我们这次是第三次。
我们停车小憩。我下了车,朝两个维吾尔人所在的地方走去。虽然是有个貌似水井的东西,他们也的确正从那里打水,不过那既非真正的水井,也不是泉,而是一个据说是两三年前道路施工时所造的蓄水池。虽不知是什么人在给它补水,总之这池子里储存着水,为用骆驼或马匹往来于此的人们提供便利。尽管这荒漠之旅已持续太久,不过据说,至克里雅这才刚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
和田地区有7个县,尼雅县最小。现在,该县人口有2万4000,其中约4000人是汉族,其他是维吾尔族。解放前汉族极少,据说只有几百人。
十点十五分,路旁左边的荒漠中有处废屋,有两名维吾尔男子正在附近吃便当。旁边有一口井,一人正在打水。旁边还有两头骆驼。
总之,这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偏远之地。最近——今天我们一路走来的路已修好,路况倒还不错,可在此之前,则只有那些今日数次看到的小路在沙漠和戈壁中艰难穿梭。就连去相邻的克里雅都不容易,更不要说到和田了。
十点五分,地面有些波浪起伏,小石头开始覆盖。可总体上还是平坦的。没有一棵草。车子不时越过一些干河道。一片海市蜃楼之海从前方远处浮现出来。
即使现在,不便的现实依然没有改变。据说,人民日报要晚到半个月,就连和田的报纸也要迟到三四天。中国的广播信号难以收到,而俄罗斯的对中国广播却能收到。无论世界上发生什么事,只要是待在这里,似乎都与你没关系。
坦荡的西域南道之旅永远在继续。这是洛浦县与策勒县之间的大不毛地之旅。车子不时越过一些宽一两间(1间约为1.818米——译注)的干河道。只要山区一下雨,这里瞬间就会变为河流。有些地方偶尔还会滚落着小石头,仿佛从天上落下的一样。且不去管它。
在五月的现在,白天的气温有三十五六度,傍晚则是十五六度。由于温差剧烈,傍晚降温后,感觉上会非常冷。最热的时候是七月中旬,白天气温38~40度,夜晚20度,或者更低。最冷的时候则是一二月,基本上在零下十五六度。据说有时还会冷到零下20度。
不久,车子进入一片略微荒凉的地带。大约有20个采沙工人正在劳动。尽管太阳高照,却有点阴翳,并不太热。太阳在右前方。虽然不时混着一些散落着小石头的戈壁状地方,可眼前基本上还是草木不生的平坦不毛地。昆仑山脉依然不见身影。
降雨,可以说几乎没有。一年的降雨量只有29毫米。因此下雪或下雨时,当地人会非常兴奋。今年一次雪都没下过,雨也只是四月份下了一点点。不过,由于山区会有降雨,因此也能得到水。这里物资严重匮乏,蔬菜也少。可是据说,今年已开始温室栽培,所生产的蔬菜已上了招待所的饭桌。
不久,一直绵延的耕地消失,眼前逐渐变成荒漠。据说由此至下一个聚落——策勒县还有76公里,而在到达之前这荒漠将一直持续。一马平川的不毛地,没有一草一木。地面黑黢黢的,连块小石头都没有。
正如所有的南道城市一样,尼雅也是一座沙之城。只要往招待所的院子迈出一步,鞋立刻会被沙土染白。招待所的宽阔大院里盖了厚厚一层沙子,城中的所有的路也一样。
九点三十分,路直角右拐,进入洛浦县一处聚落。土屋点点。到处是水渠或水汪。右面可见洛浦县的水泥厂,此外再无一处像样建筑。
尼雅是汉代精绝国的故地,遗址位于北方120公里外的沙漠中,曾被斯坦因发掘,作为尼雅遗址十分有名。
车子行驶在大耕地地带。每次与卡车擦肩时,沙尘都很厉害。远处不时浮现出一片片羊群、马群。
往日的精绝国第一次被介绍,是在《汉书·西域传》中,书中如此记述道:
道路平坦,笔直地伸向远方。由于阴天,完全看不见昆仑山脉。
——王治精绝城,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
我们要去的和田以东地带,居民几乎都是维吾尔族,因而农村的氛围也多少有些不同。土屋农舍前面都不约而同地站着些孩子,全都赤着脚。估计他们在成年后才会穿鞋子吧。
总之,既然这里曾有这么一个国家,那就意味着这里曾是一处绿洲,而营造出这处绿洲的无疑只能是尼雅河。
不久,钻天杨街道树消失。未硬化的沙子路直伸远方,不时沙尘飞舞。这条沙子大道是最近才修的,绕经南道,至库尔勒1200公里。虽是南道上的一条重要道路,不过据说途中有些路段已毁坏或消失。从和田往西有一条主干道,经叶尔羌(莎车镇)、喀什噶尔(喀什),以及北道的阿克苏、库车,一直延伸到乌鲁木齐,不过,从和田往东却不行。不过,也多亏修了这条路,我们才得以涉足该地带。
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尼雅河的水再也无法流到那里,精绝城便被废弃在了沙漠中。根据由此发现的木简上的铭文,一般认为,精绝城大致存续至3世纪。
小麦田、桑田、菜地绵延不断。桑田里桑树尚小,菜地里黄花儿很美。
7世纪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则有如下记述:
过桥不久,我们通过玉龙喀什人民公社。据说附近流有一条同名的河,不过由于有数条干河道横在眼前,让人弄不清哪条才是玉龙喀什河。
——尼雅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
离开招待所约十分钟后,车子在白玉河桥畔停下。白玉河宽500米,河床完全是小石滩,几乎没有水流。昨天去过的黑玉河河床填满了沙子,这边则布满了小石头。关于这白玉河的上游部分,我在昭和五十二年(1977年)八月访问什斯比尔遗址时曾领略过。
恐怕,这里所说的尼雅城,是在汉代的精绝城被废弃后,在稍南的地方又重建的一座城。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推测,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是,倘若我的推断成立,那么此地的情况会恰恰相反,反倒一直在为湿地而烦恼。因为在大泽中是无法造城的,因此,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城造好以后尼雅河才伏流而来,结果制造出了一片大泽。而如此一来,人们便不得不再次放弃这里,移居至其他更宜居的地方。可是,他们又无法彻底离开尼雅河,因此,只能依然在该流域寻找候补地。
车子转眼穿过城市,驶向郊外。土屋聚落连续不断。完全是土房子,几乎都没有窗户,屋顶扁平。土屋与土屋之间还露着小麦田。
虽不知现在的尼雅城曾搬迁过多少次,不过我想,它依然是往日精绝国在两千年后所呈现的样子。一般认为,现在的尼雅城大致已拥有约700年的历史。此城郊外有处水井,人称“蒙古井”,这说明,当13世纪的蒙古军团通过这里的时候,这处聚落无疑已经落成。据说,700年一说便来自这种推定。这一推论有些粗略,不知结论是否正确。不过,在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的边城后,我倒产生了一种信不信已不重要的心情。
我乘上第一辆车,后有四辆吉普跟随。车子从沙枣行道树下钻出,离开招待所,然后穿行在美丽钻天杨街道树的沙尘城市中。虽然是早晨,街上行人却很多。男人戴着各式的帽子,女人则头缠各自喜欢的头布。路边的店铺已然开张。路上有一群男人,一块布片从帽子上垂到后背,就像顶着块大包袱。还有三名并排过马路的姑娘,用三种漂亮的布片包着头。
关于这些古代的事情,既然没留下一行记述,那么一切便都是空白的。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讲述那些历史往事,它们无疑也全被埋进了沙漠或戈壁中。即使在今天路过的策勒县北方沙漠中,也很可能埋有在《汉书·西域传》中被记述为扜弥国、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被记述为嫓摩城的遗址,不过,我却没大心情想去确认。
五月七日,八点五十分,出发。今天要经由克里雅(于田)去尼雅(民丰)。从和田到克里雅180公里,再从克里雅到尼雅是130公里,合起来便是3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