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西游记 > 第三十二回 冒天止雨凤仙郡 大圣劝善施甘霖

第三十二回 冒天止雨凤仙郡 大圣劝善施甘霖

行者道:“不难。我临行时,四天师曾对我言,但只行善可解。”

三藏道:“似这等说,怎生是好?”

那郡侯拜伏在地,哀告道:“但凭老师指教。”

行者道:“那一日正是玉皇下界之日。见你将斋供喂狗,又口出秽言,玉帝即立三事记汝。”便将三事言明。

行者道:“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

郡侯慌得跪伏在地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献供斋天,在于本衙之内,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推倒供桌,泼了素馔,果是唤狗来吃了。这两年忆念在心,神思恍惚,无处可以解释。不知上天见罪,遗害黎民。今遇神仙降临,万望明示,上界怎么样计较。”

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自此时,一片善声盈耳。

行者依言,降云下界。那郡侯上前询问。行者喝了一声道:“只因你这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冒犯了天地,致令黎民有难,如今不肯降雨!”

行者欢喜,又纵云头,直至天门外。早见直符使者,捧定了道家文书、僧家关牒,到天门外传递。

四大天师笑道:“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行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

护国天王一旁道:“大圣,不消见玉帝了。你只往九天应元府下,借点雷神,径自声雷掣电,还他就有雨下也。”

行者闻言,大惊失色。

真个行者依言,转云步,径往九天应元府。天尊整衣出迎。相见礼毕,行者道:“我因保唐僧,至凤仙郡,见那干旱之甚,已许他求雨,特来告借贵部官将到彼声雷。”

天师道:“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啄了米尽,狗舔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

天尊道:“我知那郡侯冒犯上天,立有三事,不知可该下雨哩。”

四天师即引行者至披香殿里看时,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头大小的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啄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舔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

行者笑道:“我昨日已见玉帝请旨。天师教我劝化郡侯等众作善,庶几可以回天心,解灾难也。今已善念顿生,善声盈耳。适间直符使者已将改行从善的文牒奏上玉帝去了。”

玉帝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驾至他方,见那上官将斋天的供品,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你们可引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

天尊道:“既如此,差邓、辛、张、陶,率领闪电娘子,即随大圣下降凤仙郡声雷。”

好大圣,一驾筋斗云,径到天庭。四大天师将大圣引至灵霄殿下,启奏道:“万岁,有孙悟空路至天竺国凤仙郡,欲与求雨,特来请旨。”

那四将同大圣,不多时,至于凤仙境界。即于半空中作起法来。只听得轰隆隆的雷声,又见那亮光光的闪电。那凤仙郡的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头顶着香炉,有的手拈着柳枝,都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善念,果然惊动上天。

行者便吩咐八戒、沙僧:“保着师父,我上天宫去也。”

却说那上界直符使者,将僧道两家的文牒,送至灵霄殿。玉帝见了道:“那厮们既有善念,看三事如何。”

老龙道:“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大圣既有拔济之心,烦大圣到天宫奏准,请一道降雨的圣旨,我却好照旨意数目下雨。”

正说处,忽有披香殿看管的将官报道:“所立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

行者问龙王道:“此间乃凤仙郡,连年干旱,你如何不来下雨?”

奏未毕,又有当驾天官引凤仙郡土地、城隍、社令等神齐来拜奏道:“本郡郡主并满城大小黎庶之家,无一家一人不皈依善果,礼佛敬天。”

行者站在堂下,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即时见正东上,有一朵乌云,渐渐落至堂前,乃是东海老龙王敖广。

玉帝闻言大喜,即传旨:“着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凤仙郡界,即于今日今时,声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

那郡侯即请行者上坐,低头下拜。行者道:“请起。但烦你好生看着我师父,等老孙行事。”

四大天师奉旨,传与各部随时下界,各逞神威,一齐振作。

行者听说,呵呵地笑道:“若说千金为谢,半点甘雨全无。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

行者正与邓、辛、张、陶,令闪电娘子在空中调弄,只见众神都到,合会一天。那其间风云际会,甘雨滂沱。真个好雨:

郡侯道:“敝地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若施寸雨济黎民,愿奉千金酬厚德!”

漠漠浓云,蒙蒙黑雾。雷车轰轰,闪电灼灼。滚滚狂风,淙淙骤雨。檐前垂瀑布,窗外响玲珑。东西河道条条满,南北溪湾处处通。

众官听说,着两个急去郡中报道。那郡侯闻报,即整衣步行,径至市口拜迎师徒四人至府中。

一日雨下足了三尺零四十二点。大圣厉声高叫道:“那四部众神,可拨开云雾,各现真身,与这凡夫亲眼看看,他才信心供奉也。”众神听说,都停在空中。

众官即将榜文展开,挂在檐下。行者看罢,对众官道:“祈雨有何难!”

这行者按落云头,对郡侯道:“我已留住四部神祗,你可传召多人同此拜谢,教他向后好来降雨。”

行者闻言道:“你的榜文何在?拿来我看看。”

郡侯随传飞报,召众同酬,都一个个拈香朝拜。只见那四部神祗,开明云雾,各现真身。人民拜之不已。

那官人却才施礼道:“此处乃天竺外郡,地名凤仙郡。连年干旱,郡侯差我等在此出榜,悬赏招求法师祈雨救民也。”

孙行者又起在云端,对众作礼道:“有劳!请列位各归本部。老孙还教郡界中人家,悉心供奉。列位从此后,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还来拯救拯救。”众神依言,各各转部不提。

三藏对众道:“贫僧乃东土大唐驾下拜天竺国大雷音寺佛祖求经者。”

次日,郡侯大开佳宴,款待唐僧师徒。一日筵,二日宴;今日酬,明日谢;扳留将有半月。又催趱人工,昼夜不息,建起一座巍峨寺院。

不一时至城外。三藏下马,入到三层门里,见那民事荒凉,街衢冷落。又到市口之间,见几个冠带者,立于房檐之下。他四众顺街行走,那些人猛抬头,看见四人模样,一个个骨软筋麻,战兢兢躬身问道:“哪方来者?”

行者请师父留一寺名。三藏道:“留名当唤做‘甘霖普济寺’。”

行者摇手道:“不是!如来处乃是一座大山,山中有楼台殿阁,唤做灵山大雷音寺。那城想是天竺之外郡。”

郡侯又命在殿左边立起四众生祠,每年四时祭祀;又起盖雷神、龙神等庙,以答神功。

却说三藏师徒四众,别樵子下了隐雾山,奔上大路。行经数日,忽见一座城池相近。三藏道:“悟空,你看那前面城池,可是天竺国么?”

看毕殿阁,三藏辞行。那一郡人民,盛张鼓乐,送有三十里远近,掩泪目送,直至望不见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