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对话对我来说,完全是不得要领,当时也未做深究就回去了。四天以后,我再次去先生家,他一走进客厅就笑了起来。
我这样反问,可先生不作任何回答,只是看着我的脸问:“你多大岁数了?”
“你又来啦。”
“那究竟想问什么呢?”
“是的,又来了。”说着,我也笑了起来。
“我是个孤寂的人。”先生说,“所以很高兴你能来。因而要问你为什么一次次地前来。”
要是别人这么对我说,我想自己一定会生气的。可先生这样说的时候,却完全相反,不仅不生气,还感到愉快。
诚然,先生身上一点儿也看不出对我厌烦的表现。我早就知道,先生的社交圈小得可怜,原来的同班同学,当时在东京的,我知道大概仅有两三位,而与先生是同乡的学生,有时我在先生的客厅里偶尔也会碰到。不过,看上去,他们都不及我与先生的关系亲密。
“我是个孤寂的人。”那天晚上,先生又将上次的话重复了一遍,“我是个孤寂的人,可是,有时我会觉得你也是个孤寂的人。我已上了年纪,孤寂可以少动,可你还年轻,就不能像我这样,你会尽量设法多活动的吧,通过活动,或许能碰上些什么的吧……”
“谈不上打扰。”
“我一点儿也不寂寞。”
“为什么……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啊。——是不是打扰您了?”
“没有再比年轻时代更感寂寞的了。那你又为什么经常到我家来呢?”
“你为什么经常到我这种人的家里来呢?”
先生再一次重复了上次说过的话。
我每个月一定去先生家两次或三次,就在我的走动越来越勤快的时候,有一天先生突然问我:
“你在见到我之后,恐怕有时还是会感到孤寂的吧。我不具备从根子上消除你寂寞的能力,因此,你必定还会向别处扩大交际范围的,那时,你就不会再到我家来了。”
我颇感纳闷。可是,我并不是为了研究先生才出入他家的,以往我就是那么漫无目的地去他家走访,如今想来,当时我的这一态度,在本人的生活中倒是值得赞许的。我认为因为那样,我和先生之间才会产生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交往。倘若我出于好奇,试图去探究先生的内心世界,那么维系两人关系的那根共情的纽带,就会无情地断裂。尚属年轻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许可以给予赞许。要是我错误地采取了相反的态度,那就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后果会落在我们俩的头上,我感到不寒而栗。尽管先生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然而他终究一直害怕被别人冷眼旁观地加以研究。
先生说着,露出一脸枯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