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我是不是应该说慷慨大教堂?同情大教堂,或者社区大教堂、博爱大教堂?都一样吧。
这里终究还是一座大教堂。饥饿大教堂。
有人需要帮助。
这里是俄勒冈食品银行。堆叠在通道之间的大方块,其中每一个箱子、每一个塑料盒、每一个罐子、每一个瓶子、每一个板条箱,都装满食物。每个塑料箱、每个罐子,每一斤、每一两食物都将被赠予没有钱购买生活必需品的俄勒冈人民。
有人拒绝承认,他们说天助自助者,贫穷和失业的人只是游手好闲的懒虫,靠吮吸保姆政府的奶水过活。
这里是与钱无关的银行。
有人不否认贫困,但不想了解它,因为它太可怕,你又能做什么呢?
实际上,这里是银行。但不是那种除了钱还是钱的银行。
也有人提供帮助。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仓库不存储任何用于售卖的东西呢?一样都没有,以上所有(字面意义上的“所有”)货物,没有一样出售,将来也不会出售。
这类人是存在的,这地方就是我见过的最撼人心魄的证明。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效率,他们的影响力。这个地方体现了人类的善良。
好吧,这不是一座大教堂。那只是个比喻。说到底,这里只是个仓库。
当然,是以最不精神化、最卑微、最单调甚至最粗俗的方式来体现的。在数千罐青豆中,在堆成高塔的通心粉盒子中,在存放新鲜采摘的蔬菜的木箱中,在冷藏肉类和奶酪的冰箱中……在那数以百计的塑料盒里——盒子上贴着不知名啤酒的怪诞名牌,都是啤酒商捐赠的,因为啤酒箱特别坚固,非常适合装食物……那些男男女女,他们是员工和训练有素的志愿者,他们操作机械,伏案办公,把生鲜食品分类打包,在食品银行的课堂、厨房和菜园中传授生存技能,驾驶卡车把食物运进来,也驾驶卡车将食物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
站在门口,就可以看见这栋巨大建筑的大部分内部区域,或者说,若不是满地的板条箱、纸箱和货柜大量堆积,一摞摞、一堆堆高耸如山,就能够将这里一览无余。这些物品按照严格的顺序排列,每一堆或每一个存货区之间都有一条宽敞通道。唯有在通道上,你才能看到远处的墙壁。这里没有永久性的墙壁或隔断。恢宏壮丽的悬臂式天花板安详地横亘在一切之上。空气凉爽、清新、洁净,带有一丝丝果蔬的味道,像新鲜蔬菜。车辆在通道中无声来回,大概是微型叉车之类,在这一块块、一堆堆的高大障碍物之间,显得格外袖珍,它们一直忙于移动板条箱和纸箱,运进来,送出去。
仓库里的每一个存货区都有五千至八千千克的食物,这些高耸的食物墙、食物街区、食物礁石将会消失,在今晚或几天之内如沙堡般烟消云散,并将立刻被补上来的食品取代,都是装在盒子里、罐子里、玻璃瓶里,或新鲜或冷冻的食品,而这些食品又会在一天或一周内逐渐消失,去往需要它们的地方。
在进入内部前,都不算是真正的大教堂,进来之后,我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把天花板建得如此之高。那里本应存在,此刻也的确存在通往神圣空间的大门。而且正如神圣空间能做到的那样,第一眼就令我屏息。我静静伫立,想起了“敬畏”这个词的含义。
那些地方就是每一个地方。食品银行配送到俄勒冈州的每一个县,外加一个华盛顿的县。他们用不着花大力气去寻找需要帮助才能吃饱饭的人。
从外面看,它就像个天大地大的仓库,但并不像沃尔玛之类没有窗户的大型消费主义城堡那样散发着怪异的恐吓气息,形同堡垒。当你步入其中,就会看见大教堂。高大通风的门廊率先引领你穿过一段优雅的石砖地,四处散落着小巧的青铜装饰,经此来到一片满是办公室和小房间的区域。多数教堂都把行政部门藏起来,这座教堂却把它放在最前面。墙壁是浅色的木头,一切都那么宽敞,令人赏心悦目。就像巴黎圣母院高高的中堂,惊人的木质天花板由钢架高高撑起,高耸在地面一切渺小的人类活动之上。在古老的大教堂里,高度创造出一片恢宏、神秘、笼于顶上的阴影空间,这片穹顶下方的空间却是亮堂堂的。
一开始,哪里有孩子,就送到哪里去。在我们的乡村、城镇和都市,许多学龄儿童每天吃不够三顿饭,甚或连两顿都没有。很多人往往都不能确定今天到底能不能吃上东西。
巴黎圣母院有塔楼,要高得多,用刻满圣徒与滴水兽的石头垒筑而成,古老而美丽。而你走近这座教堂时,只会觉得平平无奇,部分原因是附近有建筑物,你无法真正看清它,另外的原因则是,它并非为了庆祝或体现精神崇拜而于许久前建造,而是为了特定的实际目的,最近才紧急建成。不过,我还是不会低估其建造过程中存在的大量精神元素。
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呢?大约占儿童数量的三分之一。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
教堂很大。巴黎圣母院占地约六千平方米,这座教堂的占地面积近乎翻倍,有一万平方米,整整占了两个街区(而且它的扩展部分及附属建筑跨河而过,占地近九千平方米)。
这么说吧,如果你或我是被统计在其中的家长,家里有三个被统计的孩子在上学,三个孩子里就有一个会饿肚子。营养不良。早上也饿,晚上也饿。那种饥饿会让孩子总觉得冷。让孩子变蠢。让孩子生病。
本周,我参观了一座大教堂。它坐落在离波特兰机场不远的一个工业/小型企业/住宅混合区,对大教堂而言是个奇怪的地方。但教堂里会众极多,人头攒动,不仅在周日,一周里的每一天都人满为患。
我们的哪一个孩子……哪一个孩子……?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