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势力的介入,改变了游戏的规则。对于阿富汗人而言,这帮外来客是一群真正文化上的“他者”。作为个体,英国人和阿富汗人相处得还算融洽,但作为两种文化,两者没有融合的倾向。当英国入侵者进入阿富汗,他们与阿富汗人的区别就像油倒进水里一样。阿富汗人抵抗英国人,反映的不是统治者的政策,而是阿富汗民众面对他们中的外来者的本能反应。通过战争,阿富汗人终于找到了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我们都不是英国人。
相互竞争的酋长们总在为了霸权而战。但这些小规模的战事结果,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太重要。当强大的国王出现时,他们会投入战事,开疆拓土,向外扩张是阿富汗国王的主要作为。
英军尚未撤离,阿富汗统治者的基本任务已经发生改变。他们不再追求广袤的疆域,转而开始清点手中的“财产”,消除全境范围内一切有可能独立于王权的地方势力。多斯特·穆罕默德及其子孙都致力于此,而且干得卓有成效。到了1879年,阿富汗有了明确的边界,喀布尔的首都地位也得以奠定。坎大哈、赫拉特或马扎里沙里夫不再是能与中央王权分庭抗礼的权力城邦。
阿富汗获得其现代名称时,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名词,甚至连边界都尚未敲定。这里民族众多,一个民族中还有数不胜数的部落和氏族,他们拥有共同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国王不过是部落联盟的酋长,对于臣民的生活并不能施加太多管治。他只是名义上统治着王国。
一个联合的阿富汗让英国人受到了刺激。于是,他们第二次挥师入侵。不过,英国人虽然再次推翻了喀布尔王权,却又一次搅起了阿富汗部族社会里潜藏着的蛮荒之力。因此,英国人再次被迫撤离。不是因为他们的战败,而是因为他们无法统治阿富汗。此外,英国人再次激发了阿富汗人之间的认同感,同时也强化了使阿富汗四分五裂的离心倾向。当一个新的强人登上王位后,他明白巩固边界和恢复喀布尔的首都地位是不够的。他必须组建更加强有力的政府,从而影响并控制其治下的所有臣民。但是,一直以来,臣民眼中只有家,没有国。他们只服膺于宗教和传统,听命于部落和氏族。对于这样的国家,王权又该如何行使日常权力呢?这个问题困扰阿富汗的统治者达半个世纪之久,并将阿富汗分裂成了两个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