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无规则游戏 > 第15章 不结盟国家

第15章 不结盟国家

水坝建成后,所有的专家都撤走了。卡加开伊只剩下一户人家——来自意大利的科列加(Corriega)夫妇。科列加先生是一名工程师,驻守此地是要看管水电设施。由于通常每天只需下坝检查一次仪表,因此,科列加先生拥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制作各类手工艺品。科列加先生是位高超的金属工,卡加开伊的每座房子都安装了锻铁栏杆或其他装置。这里每条街道的尽头都立着装饰性的灯柱,而且形态不一。此外,他还煞费苦心地收集了数吨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并按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然后用它们铺成人行道和步道,用绿的、红的、黑的、白的和其他颜色的石材呈现花纹和几何图形。到了后来,这个村庄似乎再也没有美化的余地,于是他又打造出一艘豪华远洋客轮的比例模型。透过舷窗,甚至可以看见房间里的小床和小衣橱。

阿尔甘达卜水坝全长1740英尺,坐落在坎大哈附近。赫尔曼德河上的那座水利工程则与城市相距甚远,建在上游很远的山区中叫卡加开伊(Kajakai)的地方。第一次建成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坝之一,它的后面形成了一个32英里长的水库。MKA在水坝下游几英里处,在一处陡峭斜坡上,建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供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居住。建筑以石头和混凝土为材质,其坚实耐用的程度远超当地传统民居。整个村庄看上去像意大利的休闲胜地。这里约有100余栋房子,每栋楼都有一到两间卧室,厨房配备了现代电器,还有西式家居床、沙发、椅子、桌子等。

可惜,科列加的精心雕饰没有几个人能够亲眼得见,少有的几个观众也是赫尔曼德河谷工程局的官员。每年的开斋节,局里的官员会和家人从拉什卡尔加来到卡加开伊度过为期3天的假期。剩下的362天,科列加夫妇住在一座鬼城里。

水坝造成的影响不止于此。这两座美国建造的大型水坝被改造成水力发电厂,产生的电力足以造福阿富汗的西南地区,包括大城市坎大哈。

高达300多英尺的混凝土突然堵住了河流,住在附近的阿富汗人作何感想?据我所知,没人问过他们。

这片土地上的生民大多是季节性迁徙的游牧民,现在政府不允许他们到处迁徙,要求牧民迁入“模范城镇”,并从事农业生产。每户人家都能分得一块土地,这些土地距离定居点有一到两天的脚程。

美国对阿富汗的援助让苏联感到沮丧,尤其在苏联先行一步的情况下。早在1950年,苏联就和阿富汗达成易货协议,苏联将用石油和天然气换取阿富汗的羊毛和棉花。两年后,斯大林政府提议向阿富汗提供水泥,并签署了协议。苏联人满心以为,通过一揽子的援助,他们买下了阿富汗。

朝廷建造的模范城镇在运河网络地区像蘑菇般冒出来。纳迪·阿里(Nadi Ali)和马尔贾赫(Marjah)这样的小镇,其特色是整洁的平房、厚厚的墙壁和圆形屋顶,以保持凉爽。要知道,这在酷热气候地区是非常必要的。这里的房子都配有现代化的水电设施,小花园是每个房子的标配,房子之间有很好的碎石路。

但是,不讲信义的阿富汗政府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打算。1953年,斯大林去世,阿富汗的最高权力易手。达乌德掌权,之后美国援助涌入了赫尔曼德河谷工程。苏联人绝不可能放弃。即使在斯大林逝世之后的混乱中,苏方仍向达乌德施加新的恩惠,在喀布尔兴建一座规模庞大的面包厂(名为“西洛”)。此外,他们还打算增加援助,帮助阿富汗北部的纺织产业扩大规模。

该项目的核心包括两座水坝的建设,一座在赫尔曼德河上,另一座则位于赫尔曼德河的最大支流阿尔甘达卜河(Arghandab River)上。在水坝的下游,工程人员还规划了一个运河网络,配有水闸、机械化水闸和其他技术发明。水流沿着运河河道,便可以达到引济荒漠的目的。接受灌溉的区域——政府经营的试验性农场,很少将水输送到现有的田地。在试验农场,部落居民学会了用拖拉机和化肥种植从美国进口的新作物种子。

然而,这还不够,因为此时西方列强已经深入阿富汗教育系统。喀布尔各大高中的课程体系,就是德国、法国、美国规划的,阿富汗学生还学习他们的语言。综观全国,却没有一所以俄语为教学语言的高中,学习俄语的阿富汗人寥寥无几,也很难在这里看到俄语出版物。与此同时,喀布尔大学正在与哥伦比亚大学、怀俄明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等美国学校建立伙伴关系。这些学校还派出学者、教授来阿富汗担任教职。赴美留学的学生队伍也呈壮大之势,涉及农业技术工程、医学、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教育是文化,文化是意识形态。在阿富汗,苏联人花费的真金白银远远超过美国,却失去了阿富汗人的心和思想。

在美国方面,赫尔曼德河谷是国际合作署[后更名为国际开发署(AID)]的一个项目,这是美国利用发展援助实现冷战目标的主要工具。美国方面派出工程师、地质学家、土壤科学家等专家来到阿富汗西南部,与当地的官员合作共事。赫尔曼德河谷工程局的局长被提拔至内阁部长的级别。工程局的中枢神经、政府建造的拉什卡尔加小城,则成了阿富汗人所说的“小美国”。虽然“小美国”被杜兰尼和吉尔扎伊普什图部落——阿富汗最保守的势力包围,不过,拉什卡尔加的房屋一改阿富汗的建筑传统,没有建造围墙。“小美国”里面,游泳池、俱乐部、现代化医院、公立学校一应俱全。从该地区村庄挑选出来的孩子在那里接受世俗教育(尽管宗教仍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挽回局面,1955年,继任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喀布尔。阿富汗政府筹备了盛大的迎宾礼,准备组织群众夹道相迎、沿街喝彩。然而,与保守的宗教机构有关联的几个人却对此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因为赫鲁晓夫是自豪的无神论者,政府却为他如此大费周章,待若上宾。年轻的激进分子西卜加图拉·穆贾杰迪(Subghatullah Mujaddedi)试图组织反对赫鲁晓夫的示威活动,但他被关进了监狱,直到苏联人安全离开。西卜加图拉与为推翻阿曼努拉立下大功的哈兹拉特是亲戚关系。假以时日,西卜加图拉将成为阿富汗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50年代中期,他还只是当局眼中一个天真的讨厌鬼。西卜加图拉在狱中的时候,赫鲁晓夫和达乌德在王宫签署了一份协议,苏联将向阿富汗提供1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援助。如此慷慨的援助,在阿富汗历史上前所未见。

达乌德一上台,便下令组建赫尔曼德河谷工程局,负责该工程一切事务(以“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为模型)。虽然最初的1000万美元早已消耗一空,但美国现在投入了相当于原来2倍的资金。达乌德组建了一个管理团队,领导人阿卜杜勒·卡尤姆(Abdul Kayeum)博士是我父亲的好友。1938年,5名来自哈比比亚高中的毕业生前往美国留学深造,卡尤姆博士便是其中之一。父亲作为卡尤姆博士的助手来到工程现场,此外,还有几十名受过西方教育的阿富汗人在工程局中任职。

美国也不甘落后,促成了一项协议,帮助阿富汗建立一家国有航空公司“亚里安那”(Ariana),公司部分股权由泛美航空公司持有。达乌德也请求美国的军事援助,但这与美国的冷战政策相违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敌对的邻邦,其原因可追溯到多斯特·穆罕默德那个时代。可是,美国和巴基斯坦是亲密的盟友,巴基斯坦通过连接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在美国的遏制链条上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美国万万不敢忽视。正是由于巴基斯坦桥头堡般的重要地位,美国政府没有应允达乌德在武器问题上的请求。毕竟这会激怒巴基斯坦,破坏联盟关系。

赫尔曼德河谷上的那座水坝,是美国发挥影响的关键。这项工程规模巨大,耗资良多,是阿富汗历史上最雄心勃勃、引人注目的发展项目。如果工程失败了,美国的面子自然不大好看。其实,喀布尔中央政府的声誉也和工程息息相关。就这样,一项工程让美、阿有了共同的利益。阿富汗故事发展与冷战息息相关。

美国政府的顾虑给了苏联人可乘之机。苏联很快承诺,愿向达乌德提供坦克、米格战机、喷气式轰炸机、直升机,及足够装备一支十万大军的小型武器。苏方还将帮助阿富汗建立三座空军基地,其中一座大型空军基地位于喀布尔北部的巴格拉姆(Bagram),另外两座基地位于阿富汗北部。

于是,美国和19世纪的大英帝国形成了战略上的默契:阿富汗绝对不容失手,要阻止这个国家成为北方强国进攻印度(或者至少是现在的巴基斯坦部分)的平台。当达乌德与纳伊姆放眼世界时,他们在冷战中看到了机遇。

美国尽其所能对抗苏联的这些行动。他们不仅出资改善喀布尔机场,还将在坎大哈建造一座全新的空港。根据美方的规划,坎大哈机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机场之一。美国专家还希望坎大哈机场能成为长途货运飞机的加油站,从而使阿富汗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商业中心。过去的几个世纪,阿富汗一直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巴尔赫就曾是陆路商队的中转站。机场跑道等级很高,可以服务比当时任何机型都大的飞机(对今天使用该机场的大型美国军用飞机来说是完美的)。

在阿富汗,这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首屈一指的。这个国家正好位于两大阵营的交锋前沿。当时,阿富汗领导人面临三个选择:要么投入苏联的怀抱,要么被哄骗加入“自由世界”,再就是保持中立。那么,阿富汗的前途到底何在呢?答案和一个古老的话题息息相关——地缘,地缘,还是地缘。阿富汗毗邻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又是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连接。阿富汗一旦选择依附苏联,苏联就有可能以阿富汗为跳板进占巴基斯坦,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在遏制共产主义的围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因此,美国不会让阿富汗继续“赤化”。

苏联当局很快作出回应。一大批地质学家和工程师受命对阿富汗境内的油气资源进行勘探。他们在阿富汗北部探得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并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将天然气输送到为阿富汗北部城市服务的发电站。此前,苏联帮助在阿富汗的北部建立了不少工厂,天然气资源正好支持当地工业的发展。毗邻阿富汗北部的苏联中亚地区,也在天然气管线的照顾范围内。此外,苏联还出手整顿了阿富汗的通信设施,长达600多英里的电话和电报线路在各地铺设开来。

冷战从来不乏“热点”。在朝鲜半岛、越南及第三世界的许多地区,两大阵营都在挑选各自的代理人,驱使他们为各自的利益操戈相向。冷战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不结盟”国家进行“和平”渗透,在这些国家中,每一方都试图把另一方挤出去。这些不结盟国家成了秘密间谍、宣传战、援助战角力的舞台。

1959年,两个超级大国的慷慨程度真是让人震惊,以致艾森豪威尔总统觉得访问喀布尔是值得的。赫鲁晓夫之后,阿富汗又迎来了一位大人物。访问期间,美国总统与阿富汗商人阿卜杜勒·马吉德·扎里布握手的举动让民众十分吃惊,那一刻,家资亿万的富豪似乎和王亲国戚同等尊贵。艾森豪威尔的这次访问为阿富汗带来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捐赠和贷款,并有一项重要的基建项目得以开启:修筑一条喀布尔与坎大哈之间的柏油路,其中包括穿越沿途无数河流所需的桥梁。

当然,不是每个国家都愿意在两大阵营之间选边站。摆脱英国统治的印度,迎来了国大党执政的年代,表现出令人不安的独立。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主张,呼吁不结盟国家联合自强,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了“不结盟运动”,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宣布中立,他们得以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灵活游走。“不结盟”的构想,得到了阿富汗的热情拥抱。

然而,说到援建道路,美国只能说是在追赶。苏联正在建造一条更重要、更雄心勃勃的公路,这条公路从喀布尔通往该国北部边境,其中包括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萨郎隧道,全长2英里,海拔11100英尺。这是一条坚固的道路,可以承受坦克的重量。事实上,它能承受的重量比阿富汗当时拥有的任何坦克都大(倒是20多年后,苏军的钢铁洪流体验了一把道路的舒适感觉,堪称完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苏在阿富汗实施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在地球上一些最困难的地形上修建了超过1200英里的优质柏油路,建立起了连接阿富汗主要城市的公路网络。可以想见,达乌德和纳伊姆该多么喜欢这场冷战啊!

美国战后的第一任总统杜鲁门对共产党政权的突然扩张作出了回应,这一政策被称为“遏制”。美国及其盟友扶植了一批敌视共产主义、亲近西方的国家,以隔离苏联的影响。为此,美国的外交官们拼凑了一些军事联盟。在西方,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东方,有(较弱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在中东地区,有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更名为中央条约组织,土耳其和伊拉克是该组织的成员国。不久,新建国的巴基斯坦相继加入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成了反苏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有了巴基斯坦的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和“北约”连成一线,再加上美国的东亚盟友日本等国,西方阵营对共产主义国家形成了包围。

营业之初,西洛的生意相当惨淡,主要生产百吉饼,但阿富汗人更喜欢本国那种拖鞋形状的扁形全麦面包。不过,随着口味的改变,西洛至今仍在运转。

冷战序幕拉开的时候,热战其实还未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各大盟国都感觉胜局已定,他们开始为本国在战后的地位问题争论不休。罗斯福和斯大林先后在德黑兰与雅尔塔会晤,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但是为时已晚,已无法阻止即将到来的一切。那个时候,英、美军队正从西线进入德国,东线的斯大林也取得了同样的战绩。当他们最终会师柏林时,苏联已经控制了整个东欧,从保加利亚到波罗的海之滨,都是苏联的卫星国。西方阵营担心斯大林打算效仿希特勒,想要征服世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让西方的忧虑进一步加重。然而,美国及其盟友无法通过发动战争来阻止苏联,因为双方都有核弹,而且很快就会拥有热核武器,这些武器能够终结地球上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