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天生就会跑 >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一开始,我很容易受伤,原因明显跟我的跑步姿势有关。”韦伯告诉我,“于是教练让我进行足部强化练习,包括光脚跑步和行走。”就这样,韦伯的双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我平足的时候,要穿四十八码的大鞋,现在只要四十四码的就可以了。随着双脚的肌腱逐渐加强,足弓也慢慢拱了起来。”光脚训练让韦伯不再容易受伤,并可以承受高强度的专项训练,最终打破了全美男子一英里跑的纪录,又于二○○七年打破了男子一千五百米跑的世界纪录。

亚伦·韦伯是美国当今最伟大的中距离跑手,然而早前他是一个有着先天性平足的孩子,跑步的姿势十分难看。但高中的体育教练看出了他的潜力,于是开始从头指导他训练。

“多年来,光脚跑步一直是我惯用的训练手段之一。”爱尔兰耐力跑教练兼运动医生杰拉德·哈特曼博士说。他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超长距离耐力跑教练,宝拉·拉德克里夫每次参加马拉松之前都要去找他,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和哈利德·哈诺奇这样的巨星也经常接受他的指导。过去几十年里,哈特曼博士对跑鞋结构的发展一直持批判的态度。

痛苦的事实Ⅲ:就连亚伦·韦伯都说“人类天生就不适合穿着鞋跑”

“双脚的天然结构是避免运动损伤的最佳机制,而过去的二十五年,我们一直在人为限制这种机制。”哈特曼博士说,“‘足内翻’在大家心中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本就是双脚适应地形的自然机制。你的双脚就应该出现内翻。”

“他跑步的量和强度比多数人要大,并且总是穿反鞋,却没有出任何问题。”肯·里尔曼说,“他的实验告诉我们,就跑鞋而言,发光的并不一定是金子。”

要想见识自然的足内翻过程,只需要脱下鞋子,光脚在硬地上跑一段。你的双脚会自动放弃长期穿着跑鞋养成的习惯,本能地适应硬地的冲击:你会自然而然地用前脚掌外侧着地,让重心从小脚趾过渡到大脚趾,直至脚掌平贴在地面上。这就是足内翻—你的足弓顺畅吸收冲击力的自然过程。

之后的十年里,大卫每天都要跑五英里。当他发现交换左右脚的鞋子穿仍然能跑得很舒服时,就开始质疑跑鞋存在的必要性。既然他并没有按照设计使用跑鞋,却仍然能跑得很舒服,那就说明跑鞋的设计根本无关紧要。从那以后,他就只买路边便利店里的便宜薄底鞋。

然而在七十年代,跑步界最权威的声音却对这种天然机制发出了质疑。心脏疾病专家乔治·席罕博士,曾经因为发表一系列有关跑步之美的文章被公认为马拉松运动界的哲学家代表,他提出:过度足内翻或许是跑步者膝盖受伤的根源。这观点可以说是既正确又错得离谱:你得足跟先着地才会过度足内翻,而会足跟先着地,肯定是穿了具有良好缓冲性的跑鞋。然而,跑鞋厂商们迅速利用了席罕博士的观点,设计出具有“足内翻矫正功能”的跑鞋推向市场。

斯明特克想知道自己能否做得比牛顿还出格。“当我的跑鞋磨穿了一边鞋底时,”他想,“把左右脚的鞋子换过来会怎样?”于是他开展了一场疯狂的实验:每当他的跑鞋鞋底外缘被磨薄时,他就把左右脚的鞋子换过来继续跑步。“你必须去理解大卫。”他的同事肯·里尔曼说,“他不是个普通人。他好奇、聪明,很难被蒙骗过去。他会说:‘喂,如果假设事情是这样,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当你阻止双脚做出自然的反应时,”哈特曼博士说,“其他正常动作也会受到影响。我们曾经做过相关统计,发现只有百分之二三的人具有先天性运动生理问题。那么,市面上那些矫正鞋垫究竟卖给了谁?让原本正常的人穿上矫正装备,这其实是在解决子虚乌有的问题,从而制造出了新的问题。”二○○八年,《跑步者世界》杂志发表了一项声明,承认其过去若干年推荐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跑步者使用矫正类跑鞋的做法具有误导性,“近来的研究表明,矫正类跑鞋不仅无助于缓解筋膜炎,而且还可能导致症状恶化”。(这确实是我的亲身体会。)

一个叫大卫·斯明特克的人决定亲自试验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他是一名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专家,同时也是跑步爱好者,他很早就注意到,那些推荐他购买新跑鞋的人往往是相关销售人员。《跑步者世界》杂志和他家附近的跑步装备店老板都建议他每跑三百到五百英里就更换一双跑鞋,但为什么顶尖耐力跑选手阿瑟·牛顿就可以穿着一双薄底胶鞋跑上至少四千英里?牛顿不仅在三十年代前后五次夺得赛程达五十五英里的同盟耐力赛冠军,而且还在五十一岁时打破了“巴斯-伦敦”一百英里耐力赛纪录。

“看脚掌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哈特曼博士解释道。几个世纪以来,工程师们没能复制出人类脚掌的精密结构。脚掌的核心部件是呈拱形的足弓,而拱形正是承重最理想的结构。受压时,拱形结构会更强固:压力越大,各部分之间的配合就越紧密。任何有点头脑的石匠都不会在拱形结构下添加承重立柱,因为自下方传来的托力只会削弱其整体性。足弓周围分布着由二十六块骨骼、三十三个关节、十二根韧带和十八块肌肉组成的弹性网络,起到的作用类似桥梁周边的抗震结构。

在读到这篇研究报告之前,我一直没法理解自己在跑步损伤诊所的表现。当时我被要求反复在冲击力测量器上跑,首先光脚,然后穿上薄底便鞋,最后换上缓冲性很好的耐克厚底跑鞋。每次换鞋后,显示的冲击力都会发生变化,然而具体却和我预想的大相径庭—光脚时脚底受到的冲击力最低,穿薄底鞋时也很低,换上厚底跑鞋后则很高。我的跑步姿势也在发生变化:每次换鞋后,我都会本能地改变姿势。“你只有在穿厚底跑鞋时才有很明显的足跟着地现象。”伊琳·戴维斯大夫告诉我。

“穿上厚底跑鞋,跟在脚掌外打上石膏并没有本质区别。”哈特曼博士说,“如果我把你的整条腿用石膏封住,六个星期内就会有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的肌肉组织发生退化。而当你穿上厚底鞋时,脚掌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跑鞋提供了外来的缓冲,足弓周围的韧带就会硬化,肌肉则会萎缩。正如亚伦·韦伯所发现的,我们的双脚只有在承受压力时才能保持健康状态,足弓才会像彩虹般拱起。

“我们的结论是,着地冲击力与平衡感之间联系密切。”麦吉尔大学的两位博士总结道,“我们发现,目前市面上的运动鞋……鞋底过于厚实柔软,如果要为运动员提供有效的保护,就必须对鞋底进行颠覆性的设计。”

“我曾对一百多名来自肯尼亚的顶尖跑手进行过研究,他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双脚具有绝佳的弹性。”哈特曼博士继续说,“这是因为他们在十七岁以前从来都不穿鞋跑步。”直到今天,他还在推崇一位跑步教练提出的建议,“每周在草地上练习光脚跑步三次,是预防跑步损伤的最佳方式”。

罗宾斯与韦克特还发现,跑步者的着地姿势也遵循同样的原理:就像你踩到冰面时双臂会不由自主地挥舞维持平衡一样,当你脚下踩到的是柔软的表面时,腿和脚会自动增加下踏的力度。穿着具有良好缓冲性的厚底跑鞋奔跑时,双脚会本能地试图踩穿鞋底,寻找下面的坚实地面。

哈特曼博士并不是唯一提倡光脚跑步的医学专家。保罗·布兰德博士(路易斯安那州卡维尔国立公众健康服务医院的康复诊室主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外科手术专家)也说,只要我们扔掉脚上的跑鞋,一代之内,就可以彻底消除目前最常见的各种足部创伤。早在一九七六年,布兰德博士就已经发现,患者遇到的各种问题,鸡眼、拇指外翻、脚趾畸形、平足、足弓下陷等在那些成人习惯光脚的国家里几乎不存在。

俄勒冈州立大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实验室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结论。研究报告指出,跑鞋的缓冲性逐渐下降后,跑步者的落脚会越来越稳定,不容易内外翻。十年后,加拿大蒙特利尔州麦吉尔大学的两位博士史蒂文·罗宾斯与爱德华·韦克特,进行了一项针对体操运动员的实验。他们发现,运动员着地时脚下的垫子越厚,着地冲击力就越大。因为体操运动员会本能地保持身体平衡,当他们感觉双脚接触到柔软的表面时,就会用整个脚掌拍下去,以确保身体不会失衡。

“光脚走路的人随时都要通过脚底接收大量信息:地面的状况,脚面与地面的关系。”布兰德博士说,“如果穿上鞋子,双脚就陷入了一成不变的环境之中。”

换句话说,结论是:鞋底的缓冲性越好,实际为双脚提供的保护反而越差。

“光脚革命”正在开始席卷跑步界,然而主流医疗专家不仅没有引领这场革命,反倒站到了它的对立面。像布兰德博士和哈特曼博士这样提倡光脚跑步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专家仍然认为人类的双脚具有太大的先天局限性,需要借助鞋子乃至矫正鞋垫的帮助才能保持健康。

一九八六年,当时的耐克运动研究实验室主任弗雷德里克去参加美国生物力学学会的年度会议,在会上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我们对穿硬底鞋与软底鞋的选手进行测试,发现二者双腿受到的冲击力并没有任何不同。”他说—并没有任何不同!“并且奇怪的是,鞋底越软,冲击力的峰值就越高。”

这种强调“先天局限性”的观点,在运动足科专家默里·韦森菲尔德的著作《跑步矫正手册》里得到了集中体现。作为一本业内畅销书,《跑步矫正手册》开篇就写道:

那么,旧鞋底和对双脚动作的控制为何能起到避免受伤的作用呢?因为一个神奇的因素:恐惧。无论跑鞋的缓冲性与支撑性据称有多好,实际上都不能减少一丝一毫的冲击力。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跑步时,你双腿受到的最大冲击力是你体重的十二倍还多,你怎么能指望它被一两厘米厚的鞋底吸收掉?不妨试试用被子盖住鸡蛋,再抡起大锤砸上去,看看鸡蛋能不能安然无恙。

“人类的双脚天生就不适合行走,更不要说长距离奔跑。”

早在一九八八年,俄勒冈州立大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巴利·贝茨博士就进行过统计,发现穿旧跑鞋比新跑鞋更安全。贝茨博士和同仁在《骨科医学与运动治疗》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指出,跑鞋变旧之后,缓冲性会随之下降,使跑步者更容易控制双脚的动作。

那么,我们的双脚进化至此究竟是为了什么?按照《手册》的说法,先是适应游泳(“现代人的脚最早由远古鱼类的腹鳍发展而来”),然后是攀爬(“具有抓握功能的脚,可以让动物在树枝间保持稳定,不至于掉下去”)。

痛苦的事实Ⅱ:旧鞋对脚更友好

再然后呢?

文·拉南纳教练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发现了这一现象。“有一次,我为径赛队订购了一批顶级跑鞋,结果在半个月内,运动员的筋膜炎和跟腱损伤发作率一下子上升。于是我退掉了那批跑鞋,告诉他们‘寄一批便宜鞋子来’。”他回忆道,“自那时起,我一直为队伍订购低端跑鞋,这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让他们跑得快又少受伤。”

若按足科医学界对人类进化史的看法,我们就此陷入了死胡同。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件都完美地适应了地面生活,唯独随时都要接触地面的双脚例外。我们进化出了发达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足以进行精深外科手术,却让双脚仍然停留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双脚还没有完全适应地面生活。”《跑步矫正手册》叹息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天生适合行走。”

真是个残酷的笑话:你付了双倍的钱,得到了双倍的受伤概率。

那么,这“很少一部分人”究竟是谁呢?仔细想想,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人。韦森菲尔德博士写道:“大自然还没有创造出能够完美适应跑步要求的双脚。以我自己的经验表明,人类尚未进化到这一步,因此很容易因为跑步而受伤。”大自然或许还没有发表它的设计蓝图,但是某些足科专家已经先行一步,试图替它提出完美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自信—相信四年的足部矫正研究能够击败两百万年的自然选择—才导致七十年代的跑步者们纷纷去接受手术治疗。

然而最令马尔蒂博士惊讶的,是和受伤概率最为相关的因素并非“训练时的路面类型”、“跑步速度”、“每周训练量”或是“训练中的竞技性因素”,甚至不是“体重”与“过往受伤史”,而是“跑鞋价格”。那些近一年里穿着九十五美元以上的跑鞋训练的选手,受伤的几率比穿着低于四十美元的鞋子训练的选手要高出一倍多。之后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例如一九九一年发表在《运动训练医学科学》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指出,“穿着据称有某些特殊保护功能(例如更强的支撑性、缓冲性与‘内外翻矫正’)的鞋子跑步的人,在跑步时受伤的概率比穿着便宜鞋子(价格低于四十美元)的人要高得多。”

“几年前,跑步者的膝部损伤是通过手术治疗的,”韦森菲尔德博士承认,“疗效并不好,因为跑步时你需要膝关节的缓冲。”所谓的手术治疗即移除膝关节内部的软骨,这使得接受过手术的人跑步时永远要承受痛苦。尽管足科专家在挑战自然时受到重挫,但在《跑步矫正手册》里丝毫没有提及锻炼足部的建议,反而要大家借助厚底跑鞋、矫正鞋垫乃至足部手术来改变双脚的受力特性。

穿顶级跑鞋跑步的人,受伤的概率比穿便宜鞋子跑步的人要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三,这是瑞士伯尔尼大学预防医学专家伯纳德·马尔蒂博士主持的一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马尔蒂博士的研究小组跟踪分析了参加伯尔尼十五公里赛跑的四千三百五十八名参赛选手,这些选手需要填写一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他们的训练习惯和近一年里所穿的跑鞋款式。统计表明,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参赛选手在近一年内曾因跑步受伤。

就连一向以思想开放著称的伊琳·戴维斯博士,也是在二○○七年才开始接受“光脚跑步”的概念,并且是源自她跟一位患者之间的冲突。后者对自己常年不愈的筋膜炎非常不满,干脆开始穿薄底胶鞋跑步,让足底爱怎么痛就怎么痛。戴维斯博士告诉他,这样做无异于自暴自弃,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痛苦的事实Ⅰ:最高端的跑鞋最糟糕

《生物力学》杂志后来发表的一份报告称,“让戴维斯博士惊讶的是,该患者的筋膜炎症状自动消失了,可以穿着薄底鞋进行短距离的奔跑”。

所以,既然跑鞋不能提高速度,又不能避免受伤,那你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购买它们呢?那些微电子芯片、“助推机制”、气垫、矫正器和滚轴,究竟有什么实际作用?假如你已经买了一双“金星”跑鞋,那就请有所准备,因为你要听到坏消息了。所谓祸不单行,这坏消息也有三点。

“有时患者不听从我们的建议,反倒能让我们学到新东西。”戴维斯博士说,“我想,足底筋膜炎之所以在美国如此普遍,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平时束缚足部肌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那位患者的康复让她无比振奋,她索性也开始尝试光脚行走。

理查兹博士等待着,甚至试图主动联系各大跑鞋厂商,但没有任何人回应他的挑战。

耐克公司每年有一百七十亿美元的利润,可绝不会允许光脚泰德这样的人搅和。两名销售代表从斯坦福返回总部之后不久,耐克就展开了行动,试图从它制造的问题中再发一笔横财。

如果你敢这样宣称,那么是否能提供客观数据作为依据?

把问题归咎于耐克公司,仿佛有点太过草率了,但别有顾虑,因为他们确实是罪魁祸首。耐克公司的创建者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跑步运动员菲尔·耐特和他的教练比尔·鲍尔曼。耐特有把任何东西推销出去的能耐,而鲍尔曼则自以为了解所有跟跑步有关的事情。这两个人碰面之前,没有现代跑鞋这一东西,绝大多数跑步者也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经常受伤。

全世界有哪一家跑鞋厂商敢于宣称,他们的跑鞋能让你跑得更快?

作为一名跑步教练,鲍尔曼自己却几乎不跑步。只是五十岁以后,他才开始偶尔慢跑一小段,也是因为他在新西兰受了“健身跑之父”阿瑟·利迪亚德的影响。利迪亚德或许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耐力跑教练,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立了奥克兰慢跑俱乐部,尝试让心脏病患者通过慢跑来康复。当时的医学专家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无异于鼓动患者自杀。然而,几个星期的慢跑练习之后,患者感觉十分良好,还纷纷邀请妻儿、父母和朋友来参加俱乐部每次两个小时的慢跑运动。

全世界有哪一家跑鞋厂商敢于宣称,他们的跑鞋能降低你跑步过程中遭受骨骼与肌肉损伤的概率?

一九六二年比尔·鲍尔曼来到新西兰,其时利迪亚德每周日上午组织的跑步活动已经成了奥克兰最大规模的公众活动。鲍尔曼试图参与,但他的状态实在太差,不得不由一个曾经三度接受冠状动脉手术的七十三岁老人一路照顾。“天哪,当时支撑我活下来的唯一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死掉。”鲍尔曼后来这样形容。

这一点其实显而易见,但在过去三十五年里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理查兹博士的发现意味着总价值达二百亿美元的整个跑鞋产业,完全是缺乏事实基础的空中楼阁。他为自己的发现震惊,乃至发出了这样的挑战:

但他还是受到了利迪亚德的感召,不久之后就写出了畅销著作《慢跑》,它至今仍然为美国大众推崇。除了写作和执教以外,鲍尔曼还整天在地下室里用橡胶做实验,最后发明了一种全新结构的跑鞋,缓冲性能强过过去所有的鞋子。讽刺的是,鲍尔曼把这款跑鞋命名为“科尔特兹”—当年到新大陆掠夺黄金,导致天花在土著居民中间横行的西班牙侵略者。

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跑鞋能够起到预防损伤的作用。在二○○八年发表于《英国运动医学期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研究员克瑞格·理查兹博士提出,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一项基于事实依据的研究能够证明,穿跑鞋跑步会降低你的受伤几率。

鲍尔曼最老谋深算的做法就是提倡一种新的跑步方式,而这只有穿着他发明的跑鞋才能进行。“科尔特兹”跑鞋让人们做到了过去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跑步时脚后跟先着地。在厚底缓冲跑鞋发明出来之前,世界各地各个年代的跑步者奔跑的姿势都一样:无论是杰西·欧文斯、罗杰·班尼斯特、弗兰克·肖特还是埃米尔·扎托佩克,个个都是挺直后背,弯曲膝盖,着地时先下前脚掌,抬脚时足跟几乎触到臀部。他们别无选择,因为只有双腿和足弓的弯曲形变才能提供足够的缓冲。弗雷德·维尔特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径赛专著《他们如何训练》中描述了当时八十多位世界顶尖跑步选手的奔跑姿势。“前脚下落时脚尖朝下,向后下方移动,轻轻‘抚摸’地面(不是用力拍打),前脚掌外侧最先着地。”维尔特写道,“脚掌触地点位于身体重心靠后,由此产生前进的推力……”

“自七十年代末到现在,跑步者跟腱损伤的概率上升了百分之十,足底筋膜损伤的概率则保持不变。”美国运动足科医学院前主席史蒂芬·普利布特博士总结道。特拉华州立大学跑步损伤诊所主任伊琳·戴维斯博士也同意这一观点:“过去三十年里,跑鞋的设计制造技术已经有了飞跃,在内外翻控制和缓冲方面可以说是今非昔比。然而,跑步者的受伤概率却依然居高不下。”

事实上,一九八四年生物医学设计师范·菲利普斯发明的用于截肢患者跑步的假肢,就根本没有“足跟”。菲利普斯本人因为一次滑水事故截掉了左小腿,所以设计假肢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跑步时使用,他知道脚后跟只有在静止站立时才有用,跑步过程中则没有用处。他设计的“猎豹脚”整体呈弓形,能够很好地模拟腿部的机能,双腿截肢的南非运动员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安上这种假肢后,甚至可以跟世界顶尖的短跑选手同场竞技。

对不起。

然而,鲍尔曼有了一个想法:或许当你的脚掌触地点位于身体重心之前时,每一步就可以迈得更大。他认为,只要在足跟下面垫一层具有缓冲性的橡胶,就可以在迈出步子时伸直膝关节,足跟先着地,从而加大步伐。在《慢跑》这本书里,他对两种跑步方式作了比较,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前脚掌着地”在缓解冲击力方面更有作为,但他相信“足跟着地”的方式在长距离耐力跑中更加省力。前提是你穿着合适的跑鞋。

是吗?

鲍尔曼的营销策略大获成功。“他先是为一种新产品创造出市场,然后又自己发明这种新产品。”俄勒冈州一名财经专栏作家评论道,“这真是天才之举,足以写进经济学教材的经典案例。”鲍尔曼的合作伙伴、退役跑步运动员菲尔·耐特在日本成立了一家工厂,生产出来的跑鞋几乎一上市就脱销。“‘科尔特兹’跑鞋的缓冲性能让我们得以占据垄断地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九七二年奥运会。”耐特这样吹嘘道。后来跑鞋厂商纷纷群起效仿,足跟先着地的慢跑随之成了世界潮流。

难道我们不是生活在高科技的黄金时代吗?从一九九三年到现在,跑鞋生产商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可以改进产品设计,所以到了今天,跑步者受伤的概率应该会有所下降吧?毕竟,阿迪达斯推出了一款售价二百五十美元的跑鞋,鞋底内部装有微电子芯片,可以自动调整每一步的缓冲率。爱世克斯花了三百万美元和八年时间—比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还多三年—发明了传奇的“金星”系列跑鞋,号称能够提供“多角度前脚掌支撑”,“脚底助推机制”和“具有广谱适应性的足跟支撑结构,在吸收冲击力的同时矫正足内翻,增强推力”。对于一双穿三个月就报废的跑鞋而言,这样的高科技所需付出的成本实在有些高,但你至少用不着再一瘸一拐了。

鲍尔曼对自己的成功颇为得意,开始进一步发挥想象力。他首先构思了一款用鱼皮做的防水鞋,但没有投入生产。不过他的确设计出了第一款宽底训练鞋,目的是为了彻底打压足内翻,却没有意识到宽大的鞋底会导致摩擦力过大,跑步者的脚掌只要稍有侧偏就会扭伤膝、踝关节。“那款鞋子不但无法稳定步伐,还会加剧足内翻,导致脚掌和脚踝受损。”俄勒冈州立大学径赛队退役选手肯尼·莫尔如此评价鲍尔曼的发明。换句话说,鲍尔曼新鞋的设计本意是为了矫正你的跑步姿势,但除非你的姿势已经达到完美,否则它一定会让你受伤。后来鲍尔曼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日后改进版中缩减了鞋后跟的宽度。

或许你可以通过拉伸韧带来避免受伤?徒劳。一九九三年,《美国运动医学期刊》发表了一份针对此问题的研究报告,研究者选择了两组荷兰运动员作为受试者,其中一组在每次跑步之前先拉伸韧带作为热身,另一组则直接开跑。实验结果是,两组运动员的受伤概率完全一致。次年在夏威夷大学进行的进一步研究则表明,拉伸韧带甚至会起到反效果,让受伤概率提高百分之三十三。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新西兰,阿瑟·利迪亚德目睹着各种古怪的“新发明”从俄勒冈流出来,纳闷他的美国朋友究竟在想什么。跟鲍尔曼相比,利迪亚德绝对算是径赛界的专家,曾指导过不少奥运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直到今天,他开创的训练方法仍旧被同行奉为圭臬。利迪亚德喜欢比尔·鲍尔曼,也尊重他作为一名教练的才华,但他推向市场的究竟是什么垃圾玩意?!

其实,“风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跑鞋导致的损伤更像是“确凿的事实”。每年都有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八十的跑手遭遇不同程度的损伤。换句话说,绝大多数跑步的人几乎每年都会受伤。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你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有多大,受伤几率都是一样的。

利迪亚德很清楚,那些关于“过度足内翻”的说法完全是天花乱坠的宣传花招。“你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要他(她)脱掉鞋子跑过大厅,没有哪次你会发现他(她)有任何过度足内翻或足外翻的倾向。”利迪亚德抱怨道,“只有穿上厚底跑鞋时,才会有这样的倾向,因为跑鞋的设计改变了双脚的自然运动姿态。”

“我们一直在设计支撑性更好的跑鞋,结果却让双脚在跑步过程中扭曲了。”拉南纳教练强调。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他一直坚持让运动员光脚完成部分训练。“我知道,作为一家跑鞋生产商,你们不愿意看到自己赞助的运动员光脚上阵,但人类在过去千万年里一直是这样奔跑的。我认为,你们在跑鞋的功能性设计方面做过了头,甚至画蛇添足了。如果通过光脚训练来加强双脚的肌腱,就可以减少跟腱、膝盖和脚底筋膜受伤的风险。”

“我们小时候穿着帆布鞋跑步,”利迪亚德接着说,“从来不会患筋膜炎或者过度足内翻。跑马拉松的时候或许会多磨掉一点皮,但总的来说,我们的脚并没有问题。花好几百美元买回最先进的高科技跑鞋,不能保证你远离受伤,只会保证你因此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速度更快,而且不容易受伤?假如这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销售代表肯定置若罔闻。但拉南纳教练的话,另当别论。他和乔伊·维吉尔一样,是一名充满创新精神的高水平教练,在斯坦福执教的十年里,他手下的运动员已经拿下了五项全美锦标赛团体冠军,以及二十五项个人冠军,拉南纳本人则被评为美联社年度最佳越野跑教练。耐克赞助的是他麾下的“农场运动队”,一支专门训练顶尖选手的队伍,其中有三名队员打进过奥运会。可以想象,当听到拉南纳教练说训练时穿着耐克跑鞋还不如光脚的说法,销售代表们有多吃惊。

最后,就连鲍尔曼自己也开始怀疑了。随着耐克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展,他发现自己的初衷已经悄然被另一种目标腐化—从“设计出更好的跑鞋”变成了“赚更多的钱”。他在写给一位同事的信上指出:“耐克的许多产品都是垃圾。”社会批评家埃里克·霍佛的论断又一次得到了证实:“所有伟大的理念都是以运动开头,然后商业化,最后沦为一场骗局。”

拉南纳教练走过来解释。“尽管我还没有收集到足够的科学依据,但我认为他们光脚训练的时候,速度更快,而且不容易受伤。”

“光脚革命”直到二○○二年才初具规模,而此时鲍尔曼已经去世了,耐克公司只能去找鲍尔曼曾经的好友兼导师阿瑟·利迪亚德,询问新的风潮究竟是否合理。“当然啦!”他告诉他们,“你给身体某一部位增加外援,就会导致这一部位变弱。这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只要光脚跑步,就不会出这些问题。”

“文,他们为什么要光脚训练?”两名销售代表问径赛队主教练文·拉南纳,“我们提供的跑鞋不够吗?”

最后,他总结道:“对我来说,最理想的跑鞋,就是能让你找到光脚跑步的感觉。”

二○○一年四月,两名耐克销售代表前往观看斯坦福大学径赛队的训练,他们的任务之一是从赞助运动员那里收集反馈信息,了解他们最喜欢的跑鞋款式。但这一次,这项任务似乎很难完成,因为斯坦福的运动员们最喜欢……光着脚跑步。

耐克公司也进行了相关实验。其运动研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杰夫·皮西奥塔找来了二十名跑手,用摄像机录下了他们光脚在草地上奔跑的过程。当他慢速播放录下的视频时,不禁惊讶万分:选手们的脚步完全不像穿着跑鞋时那样沉重,似乎双脚有了灵性—打开脚趾,感受地表的形状和质地,像着陆的天鹅一样轻轻拂过地面。

这样的指控让人惊愕。然而,最令人骇然的,是耐克公司其实早就清楚这一点。

“那种姿势的确很美。”皮西奥塔后来告诉我,“我们开始意识到,穿上跑鞋后,你就丧失了对双脚的一部分控制权。”他立刻让手下的研究队伍分头出动,收集一切跟光脚跑步有关的信息。“收集发现,许多地区的原住民至今仍然保留着光脚跑步的习惯,他们的双脚在奔跑时有更大的活动范围,脚趾的作用更为重要。他们的脚会以最理想的姿态着地,再紧紧抓住地面,这样不仅可以把足内翻控制在最低限度,而且还能起到均匀释放压力的作用。”

神奇事物?这个词最近一次从像利伯曼博士这样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嘴里说出来,还是因为抗生素的发明。利伯曼博士当然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如果所谓的跑鞋未被发明,就会有更多的人去跑步。而如果有更多的人去跑步,死于心脏病、心肌梗塞、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等种种“现代病”的人就会少得多。

耐克公司不得不承认,之前信奉的一套完全是错误的。杰夫·皮西奥塔和他的研究小组接下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办法从光脚跑步的人身上赚钱。

而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受伤而不去跑步,就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人类要保持健康就必须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这是我们的进化史决定的。”利伯曼博士说,“如果说有哪种神奇事物能让全人类保持健康,那就是跑步。”

两年后,皮西奥塔终于推出了他的方案。耐克开始在世界各地播放电视广告,内容一概是运动员的光脚表演—肯尼亚的马拉松选手沿着小径光脚奔跑,游泳选手在起点处蜷曲脚趾,体操选手、舞蹈家、攀岩者、摔跤选手、空手道大师和沙滩足球选手……看久了,你会忘记世界上还有人穿鞋,会怀疑人为什么要穿鞋。

“今天我们足部和膝关节受到的损伤,很大一部分是跑鞋导致的。穿着跑鞋跑步会让足部肌腱逐渐变弱、过度足内翻,导致膝盖受伤。在耐克公司一九七二年发明现代跑鞋之前,人们一直是穿着薄底鞋跑步,足部和膝关节受伤的概率低得多。”

画面上切换的广告词是:“双脚是你的根基。让它们觉醒!让它们变强!触摸大地……自然的科技呼吁自然的动作……赋予双脚力量。”然后伴随着《踮脚走过郁金香》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一只光脚,脚底写着“精彩从这里起步”的字样。最后是华丽的大收尾:镜头切换回肯尼亚的马拉松选手,不过脚上套着薄薄的鞋子。那就是耐克公司新推出的“自由”跑鞋,比当年的“科尔特兹”还要薄。

泰德跟卡巴洛之间的争论中遗漏了一项事实:跑鞋或许是人类对自己双脚最大的摧残。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耐力跑运动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而光脚泰德用自己的方式担任了这场革命的急先锋。和首次登月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一样,泰德的一小步,很有可能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哈佛大学人类生理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博士如是说:

那么这款跑鞋的宣传口号呢?

当然,光脚泰德是对的。

“光脚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