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该如何是好啊!我虽然对侯兄了解不深,但是仅凭他代父写信这件事情,就足见他是个济世救民、行侠仗义之人。如今看他蒙冤,我岂能袖手旁观?”杨龙友沉吟着,便转身离去,快步奔向媚香楼。他希望侯方域得知这个消息后,能够趁早躲避,躲过此劫。
于是,马士英便同阮大铖一起离开了。
来到李贞丽的家门前,杨龙友急匆匆地用力捶门。
“小弟与您的妹丈是同盟兄弟,早就听他提起您,心中十分仰慕。今日难得一见,小弟有许多心事,想向您一一道来,不知您意下如何?”阮大铖上前一步,忙说道。
“是哪一位啊?”里面的苏昆生听声问道。
“请舅翁先行一步,小弟还有其他事情要办,随后就来。”杨龙友借口推脱。
“快快开门,有急事相告。”杨龙友的声音显得十分急促。
“老妹丈,咱们一起走吧。”马士英转身对杨龙友说道。
苏昆生开门见是杨龙友,问道:“天色已晚,杨老爷怎么还有空来闲游啊?”
“是呀,这样的人是该杀的,我这就回去,派人前去捉拿他。”马士英在一旁愤愤地说道。
杨龙友趁着夜色,认出说话的人是苏昆生,便赶忙问道:“侯公子现在哪里呢?”
“杨兄有所不知,那信中都有暗号的,其他人怎么能够识辨呢?”阮大铖不依不饶,定要把屎盆子往侯方域头上扣。
“今天香君学完了一套新的曲子,大家正在楼上听她演唱呢。”苏昆生答道。
“这也真是冤枉他了!”杨龙友实事求是,忍不住说道:“是我派柳敬亭去送信的,而且侯方域代父写信的时候,我就在旁边。他的信写得言辞恳切,毫无私人纠葛,怎么反倒怀疑起他来了?”
“赶快请侯公子下楼,我找他有要紧的事情!”
阮大铖看着史可法远去的背影,恨恨地对马士英说道:“史可法怎么就这样拂袖而去了呢?我刚才所言,有凭有据,听说两三天前侯方域还托柳麻子去给左良玉送私信呢。”
听到苏昆生的呼唤后,李贞丽、侯方域、李香君歇了歌声,一同走下楼来。
“这是莫须有的事情。何况阮先生是赋闲在家的人,此等国家大事,不能乱讲的。”史可法略拱一下手,便起身告辞,向别处走去。
“杨兄今夜怎么有兴致到此处游玩?”侯方域问道。
“这话有理,不能因为一个人,而让满城的老百姓都赔上性命。”马士英随口附和着。
“兄弟还有所不知,你要大祸临头啦。”杨龙友急急地说道。
“老相公有所不知,侯方域与左良玉过从甚密,常有书信往来。如果不早日除掉此人,将来一定成为祸患。”阮大铖言之凿凿地说道。
“有什么祸事啊,让杨兄如此惊慌?”
“侯方域也是我的世兄,他为人刚正不阿,在复社中也是备受推崇,怎么会自取其辱,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史可法颇感疑惑。
“今日我到清议堂商讨国家大事,阮大铖对着众人散布谣言,说你与左良玉私通,经常书信往来,是他的卧底。在场的那些相公们,都信以为真,说要捉拿你呢!”
“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年侄侯方域。”
“我与阮大铖无冤无仇的,他为何要下此毒手陷害我呢?”侯方域心中吃了一惊。
“是谁啊,敢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史可法忙问。
“可能是因为妆奁的事,拒绝地太激烈了,所以他才恼羞成怒,伺机报复。”
“这个我倒没听说,只是听说左良玉之所以来犯,其实是有人暗地里私通勾结。”阮大铖不怀好意地插言说道。
李贞丽听闻,忙说:“事不宜迟,你还是趁早远走高飞吧,不要连累了别人。”
“我也有听说此事,虽然是熊尚书的意思,但实际上都是杨兄辛苦操办的。”马士英接言。
侯方域道:“你说的极是。”做出一副发愁的样子,沉吟道:“只是我和香君是新婚燕尔,如何舍得离她而去呢?”
“老前辈不用太过于担心,左良玉是侯司徒的旧部,昨日已经以侯司徒的名义写书信劝谏,想必左良玉一定会听从的。”杨龙友说道。
几个人对话至此,旁边便有了一个严厉的声音。发此声的不是别人,就是侯方域恋恋不舍的香君。她一脸严肃地说道:“相公向来以豪杰自居,为何今日学那女儿家的姿态?”
“兵乱已起,朝政不明。南京危在旦夕,需要有雄才武略的人才能镇守。清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到时候,少不得还要老夫我拖着年迈之躯前去坐镇指挥。”史可法手捻胡须,沉吟着说道。
侯方域深知香君这是在劝解自己,让他放心而去,便应道:“你说的极是,但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才合适啊?”说罢,他又犯起愁来:“如今,战乱不断,家乡陷落,亲人音信全无,教我往哪里躲避啊?”
“那么今日的会议开不成了,这该如何是好啊?”在一旁的马士英开口说道。
“不用慌张,我倒是有个计策。”看着侯方域一筹莫展的样子,杨龙友说道,“今日聚会之时,史可法、马士英都在场。我那舅翁马士英并不帮言,多亏了史公全力为你开脱,还说自己与尊府有世交情谊。”
仆人告诉他:“今日尚书临时接到皇上的圣旨,前往江边去点兵了。”
“是的,史公原是家父的门生。”
杨龙友、阮大铖出来迎接,大家见面后,彼此客套了一番。史可法问道:“熊尚书怎么还没到啊?”
“既然这样,那你何不随他先到淮安?然后再静候家里的消息。”
这时,仆人前来传话,史可法与马士英一同到了。
“这个主意好!多谢杨兄指引迷津!”侯方域连忙向杨龙友道谢。
“我确实有所耳闻,怎么可以不说?”
香君也赞成这个办法,就急急忙忙去替侯方域收拾行李。刚才因为要劝侯方域不要因为儿女情长而误了大事,这才发狠话。如今,看到侯方域真的就要离去了,心中又十分不忍,眉头紧锁。
“这话没有真凭实据,还是不要轻易出口。”杨龙友向阮大铖摆手说道。
两人执手道别,泪眼朦胧。侯方域宽慰香君,说道:“我们只是暂时分别,用不了多久,就又可以见面了。”
“杨兄说的是哪里的话?”阮大铖反驳着,继续讲道,“朝廷的事,咱们须用心。现今南京不太平,只怕是有人暗通乱臣贼子,里外勾结,才使得贼人得以图谋南京。”
香君一边抹泪,一边叹息:“现在烽烟四起,什么时候能再相见啊?”
“事关重大,我们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乱出主意,到这里凑个数就行了。”杨龙友答道。
“只怕有官兵过来,公子还是赶快走吧。”李贞丽见他们两个难分难舍,插言催促道。
“龙友兄,今日大家齐聚商议军情,既然把我们也传唤到此地,咱们不能只是坐在一旁,缄口不言吧。”阮大铖说道。
侯方域辞别众人,跟着苏昆生往史可法的住所走去。
杨龙友和阮大铖虽然罢官在家,但都收到了邀请,于是就早早地来到了清议堂。
见他们离去后,李贞丽问道:“这桩祸事,都是因杨老爷而起的,也还请求杨老爷做个了结。如果明日官兵果然来拿人,我该怎么办啊?”
虽然已经派遣柳敬亭前去劝谏,但兵部尚书熊明遇还是放心不下。为了稳妥起见,他一方面奏明皇上,建议皇上为左良玉封官加爵,提拔其子嗣,以阻止左良玉移兵内地;另一方面,他通知各处的督抚以及在南京城内的大小文武官员,齐聚到清议堂,以便商讨向左良玉调拨军粮的事情。
“贞娘只管放心。侯公子既然离开了此处,那就与你不相干了。”杨龙友宽慰她道。
左良玉要移兵南京一事,引起了整个南京城的躁动不安。大家都为此事忧心忡忡,想方设法,希望能够制止左良玉的部队东下。
正是悲欢离合难料,人生往往聚少离多!侯李这一别,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相见,真是让人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