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清史演义 > 第七十九章 同治皇帝的烂摊子

第七十九章 同治皇帝的烂摊子

同治帝天天寻花问柳,什么台湾,什么琉球,一概不管。朝朝暮暮,卿卿我我,没想到乐极生悲,得了梅毒,起初还不要紧,过了十个月,渐渐支撑不住。宫里面却说皇上生了天花,医生不知道皇上生病的原因,就弄些不痛不痒的药搪塞过去,因此病情不光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

沈葆桢于是就写信给河北总督李鸿章,请他调派十三营,赶赴台湾防守。日本看到台湾的防御逐渐牢固,就又派专使大久保利通赶到京城,跟总理衙门交涉。当时由英使威妥玛居中调停,让中国拿出十万两白银,军费赔款四十万两白银,这才算了事,日本兵退出台湾。其实琉球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不是日本的保护国,清政府只是让日本退兵就完了,对于这些事却都没有申明。

十一月初,同治帝已经不能动弹了。冬天祭祀天的时候,就派醇亲王奕代行礼,所有内外各衙门的奏章也都交给两宫皇太后披阅裁定。大臣们还以为皇上得了水痘,没什么大不了,而且年纪不大,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应该不会有什么事。大家也都是按时过去问候,没想到突然发生意外,皇上竟然快不行了,到十二月初五日,在养心殿东暖阁去世了。

福建省船政大臣沈葆桢和藩司潘蔚赶往台湾查办,说台湾是中国领土,日本不能动用武力。西乡从道哪肯答应?而且说琉球是他的保护国,所有被杀的渔民都要中国赔偿。

慈禧太后急忙调派李鸿章的淮军进入京城,自己和慈安太后一起到养心殿,立刻传令惇亲王奕、恭亲王奕䜣、孚郡王奕、惠郡王奕详、贝勒载治和载澂、一等公奕谟、御前大臣伯彦讷和谟祜,军机大臣宝鋆、沈桂芬、李鸿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桂、崇纶、魁龄、荣禄、明善、桂宝、文锡,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王庆祺,南书房行走黄钰、潘祖廕、孙贻经、徐郙、张家骧等进见。亲王以下都还不知道皇上去世的消息,就看见宫门内外,侍卫森列,宫里则是排满了太监,布置得非常严密,完全不是平时的样子,大家都非常诧异。等走到养心殿里,两宫太后已经在对面坐定,都是愁容满面。大臣们来不及细想,都按次序请安,跪下听从命令。慈禧太后先开口说:“皇上的病情,看来要不行了,听说皇后虽然已经有了身孕,不过不知道是男是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生,应该先选定皇储,免得临时局促。”

这年没什么重要的情况,只是跟中国通商的日本国中的小田县民和琉球国的渔民,因为航行在海上,遇到风漂到了台湾,被当地人给杀了。日本派人来诘责,清政府就说台湾地区的情况自己一直都不过问。日本就派中将西乡从道率兵赶到台湾,攻击当地居民。

各位大臣磕头说:“皇上春秋鼎盛,就算有什么身体不适,也肯定能很快康复,选定皇储这件事还可以缓一缓。”

但因为同治帝一直不听,惹恼了慈禧太后,索性完全不管不问了,只是朝廷的大事让恭亲王等人格外留心。同治帝更惬意了,恰好赶上西太后四十岁生日,总算在宫里住了两天,也照旧庆贺了一下。

慈禧太后说:“我不妨跟你们说实话,皇帝今天已经去世了。”

桂庆一看劝说不动,就辞职回家了。从此,同治帝每天晚上出去寻欢作乐,逍遥快活。到了第二天早上,大臣们都上朝了,他还没有返回宫。恭亲王以下都已经听说了,但因为上次圆明园的事,谁也不敢再劝说,只是暗地里报告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批评了几次。

这话一传出来,大臣们哭又不是,不哭又不是,有几个实在忍不住眼泪,似乎就要掉下来了。其实都是假装的,到这份上也真为难。慈禧太后说:“这时候先别忙着哭,先商量一下立储的事。”

当时内务府里有一个忠心耿耿的满族官员,名叫桂庆,因为同治帝年轻好色,害怕皇帝活不长,就请求把蛊惑的太监全部开除。至于罪魁祸首,应该立刻杀掉。请求皇太后保护皇上,千万不要让他沉溺于声色之中。话说得非常真挚恳切,但同治帝不愿意听,就连西太后也不愿意听。西太后是什么用心?大概是为了偏袒太监吧。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有恭亲王奕䜣仗着自己年纪大,资历老,就说:“皇后很快就要生娃娃,应该也不用等很长时间,不如先不发丧,等生了皇子,自然继承皇位,如果生了女孩,再商量立新皇帝也来得及。”

北京的八大胡同以前一直是娼妓聚居的地方,花天酒地,朝廷也不管。同治帝听了文喜、桂宝的话,就带着他们两人,微服出游,到了妓院,发现享受人生乐事果然跟宫里大不一样。妓女一个个生得无比妖艳,眉挑目语,无非卖弄风骚,浅透轻颦,随处惹人怜惜。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灯红酒绿,玉软香温。既而玉山半颓,海棠欲睡,罗襦半解,芗泽先融,衣扣轻松,柔情欲醉。描不尽的媚态,说不完的绸缪。唯愿终老此乡,其他皆非乐土!

慈禧太后大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怎么能守得了这么长时间的秘密?一旦被发觉,国家就要动乱了。”

自从有了这道命令以后,同治帝接连好多天都心情不爽。文喜、桂宝就又想了一个办法,劝说同治帝微服私访。同治帝的命就要断送在他们俩人手里了。

军机大臣李鸿藻、弘德殿行走徐桐、南书房行走潘祖都点头说:“太后明见万里,臣等不胜钦佩。”

但看在他自从辅政以来,多少有些功劳的分上,所以现在就让他官复原职,连载澂的贝勒郡王头衔也一起赏还。希望他以后能深切体会朝廷的深意,引以为戒,锐意任难,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慈安太后也插口说:“据我的意见,恭亲王的儿子,可以继承皇位。”

我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祐康颐皇太后命令,昨天降旨将恭亲王革去亲王官职,不能继承,降级为郡王,并且撤免了载澂贝勒郡王的头衔,恭亲王每次汇报工作的时候,说话冲撞,本来罪有应得。

恭亲王听了连说不敢,接着说:“按照继承的顺序,应该立溥伦为皇子。”

这道命令刚颁布,没出几个小时,西太后那里,奕䜣和文祥已经进去哭诉了。西太后安慰了他们一番,接着把同治帝叫去训斥了一顿,让他把恭亲王父子的官职还回去。气得同治帝哑口无言,只好退出去,第二天又下了一道命令:

慈禧太后又不以为然,就说:“溥伦这一族,血缘关系离得太远,不应该立这边。”

传令在朝廷的各位亲王大臣,我从去年正月二十六日亲政以来,每次召见恭亲王,他说话之间,有很多失礼的地方,特此罢免他亲王的职务,也不能继承了。现在就降级为郡王,仍然留在军机处办公。还有载澂也罢免贝勒郡王的头衔,算是小小的惩罚。

原来溥伦是过继给宣宗的长子弈,血统上确实差了一点,所以被慈禧太后反驳了。

同治帝愤怒地说:“我既然已经亲政了,你们就应该按照我的命令办事,你们就知道有我娘,难道不知道有我吗?”接着把文祥臭骂一顿,让他滚出去,立刻拿起朱笔,写了几行,让太监通知大臣们:

恭亲王仍想提议,慈禧太后毕竟老奸巨猾,就对慈安太后说:“据我看来,醇亲王奕的儿子载湉可以继承,应该立即决定,不可耽误时间。”

文祥没什么可以辩解的,就把问题推到西太后一个人身上,说:“西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命令取消了,所以恭亲王才官照当,官服照穿。”

恭亲王心里很不赞成,就跟奕说:“立长子这一条,就完全不顾了吗?”

过了几天,同治帝上朝,正赶上恭王奕䜣也跟着大伙儿一块儿朝见,刚好被同治帝瞧见,官职、官服照旧,不由得诧异起来。退朝后,立刻召见文祥,问他上次已经下令把守恭亲王的官职给撤免了,怎么他一点事儿没有?

奕急忙磕头推辞,慈禧太后说:“那就让大臣们投票决定吧!”

“因为想到三海就在皇宫旁边,楼阁坚固,稍微进行下修理,工程也不是很大,所以就让有关大臣去查看一下三海的情况,具体怎么修理,拿出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报告上来。”

慈安太后也没有反对,于是慈禧太后就让人站起来,记名投票。投票结果公布,只有醇亲王投了溥伦,有三人投了恭亲王的儿子,其他的全都如慈禧太后预想的一样,投了醇亲王的儿子,于是大位就这么决定了。不用搞什么活动,就把大臣们逼得全部投了醇亲王的儿子,由此可以看出慈禧太后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了。

“今年开工以后,听说工程量浩大,而且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修建好的,现在国家财政艰难,经费不足,军事工作还没有搞好,各省也经常遭遇一些自然灾害。我想到这些,就不打算大兴土木,来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了,所有圆明园的工程,现在全部停止,等以后国家太平,国库充裕时,再修建好了。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立醇亲王的儿子?第一,如果立溥字辈为子嗣,就算是入继给了同治帝,同治帝有了子嗣,同治皇后就被尊为太后,自己就没有权力了,因此肯定不愿意。第二,醇亲王的老婆,就是慈禧太后的妹子,慈禧进宫后,就当了她妹子的媒人,她想亲上加亲,来保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第三,醇亲王的儿子才年仅四龄,不能亲政,自己仍然可以重掌大权,所以不顾大家的言论,独断专行。大臣们竭力逢迎,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上次下命令让总管内务府大臣修建圆明园工程,选好日子尽快开工,本来是为了让两位太后颐养天年,我自己也能稍微尽一下孝。

这时候已经到了晚上八九点钟,狂风怒号,沙土飞扬,天气极冷,慈禧太后就派一队人马,去西城醇亲王府里,迎接载湉入宫,又派恭亲王留守东暖阁,不是重用他,而是防范他。宫内全部让精兵戒严,带队的就是步军统领荣禄。接着颁布遗诏:

第二天,沈、姚两御史又把报告交上去。同治帝看到“便于修建的时候”,这才有些回心转意,当下就命令内阁草拟了道命令,当天宣布说:

我承蒙我皇爹文宗显皇帝的养育栽培,把皇位交给我。六岁继承皇位,全靠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日夜操劳。后来我接受两位太后的命令开始亲自主持工作,仰仗列祖列宗的家法,敬慕上天,效法祖宗,以勤政爱民为本。我知道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不够,所以更加日夜警惕,勤勉努力。

报告刚写好,文祥已经从宫里面出来,回去报告了恭亲王。他报告说:“草拟的命令已经交给了西太后,大概能逃过一劫。”恭亲王这才稍稍放心。

十几年来,在两位太后的教导下,我探索真理,消灭了捻匪,扫平了苗匪,铲除了回匪。使国家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但经过战争的洗礼,满目疮痍,山河破碎,每次想到这些我都心痛不已。有些省份遇到水灾旱灾,我就命令大臣去赈济灾民。我为国家所付出的辛劳,相信中外官员都能看得到。

文祥接旨退出,也不回府,一路跑到恭亲王家里,秘密通报了恭亲王。恭亲王也很着急,急忙找来几个心腹商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面由文祥赶紧报告了慈禧太后,一面由御史沈淮、姚百川出面写了一份报告,报告说:“皇上打算修建圆明园,奉养两位太后,这是以孝治天下的楷模,但圆明园自从被毁掉以后,所有的景观都被毁掉了,不如三海名胜,就在皇宫里,让人修建,也能很快修好。”

我身体一向不错,但自从今年十一月,我得了天花,加倍休养,这些天来,病情不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最后连床都下不了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但想到国家的重担还没有安排好,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现在奉了两宫皇太后的命令,就立醇亲王的儿子载湉,过继给文宗显皇帝为儿子,继承皇位为皇帝。小皇帝仁孝聪明,肯定不负重托。老天降下皇帝,就是让他来统治万民,所以一定要兢兢业业,勤奋努力,这样才能保国安民,永远保住我们的基业。

文祥到这个地步也不敢再违抗命令,就马马虎虎地弄了份命令。同治帝看完以后,点了点头,就说:“你把这份命令拿去,明天就照着这份命令宣布吧!”

此外,一定要好好孝顺两宫皇太后,不要惹两位太后生气。还希望中外文武官员务必恪尽职守,好好地辅佐小皇帝,那么我泉下有知,也就很高兴了。丧服仍然按照以前的制度,到二十七日就可以不穿了。现在布告天下,都使闻知!

同治帝又说:“如果让他死有点太重的话,那就把他的官职罢免了。”

同治帝去世时年仅十九岁,新皇帝载湉过继给文宗,尊谥同治帝为穆宗,封皇后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改元光绪,决定明年为光绪元年,是谓德宗。当下亲王大臣再次恳请两宫皇太后重行垂帘听政。慈安太后觉得反感,也难免有三分伤感。只有慈禧太后,因为同治帝不顺从自己,经常怀恨在心,这时能够重新垂帘听政,心里挺享受,倒也没觉得多难过。

文祥又磕了几个头,随口回答说:“奴才不、不敢。”

所以最伤心的还属同治皇后,刚当上皇后,只有两年,自己老公就死了。本来就已经很凄惨了,再加上慈禧太后不喜欢她,对她很不满意。这次立嗣,不但没有让她知道,还口口声声骂她骚狐狸骚狐狸的。她哭得凄惨一点,更让慈禧太后反感,用手指着她破口大骂:“骚狐狸!你害死我儿子,一心想当皇太后!哼哼!像你这种人,想当太后,除非海枯石烂,才轮到你身上。”这些话更加让人难堪。不久又下了一道命令,上面说同治帝没有儿子,既然去世的皇帝没有子嗣,那么,谁继承了皇位,等这位皇帝生育了子嗣,就过继给去世的皇帝当子嗣,这种做法很牵强!也是断了皇后的希望。

同治帝冷笑一声说:“我明白了!你们都是他的党羽,所以事事维护他。”

当时新皇帝改元,两宫垂帘听政,大臣们都来祝贺,只有同治皇后独坐深宫,无限凄凉。暗想肚子里虽然怀了孩子,但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就算是男孩,也没什么用处,索性自尽,还能保全自己的名声。主意打定,只是希望见自己的父亲一面,跟他告别。正赶上宫里设宴,承恩公崇绮也在其中,吃完宴席,顺路去看看自己的女儿。父女在一块儿放声大哭,到了分别的时候,皇后只是说,孩儿的命太苦了,希望爹爹不要挂念。

文祥说:“恭、恭亲王奕、奕䜣一向勤劳认真,就算他犯了罪,也恳求皇上赦免他!”

第二天早晨,宫里就传出皇后自杀的消息。唉!这样的遭遇,还不如一般的百姓人家呢!满朝文武大臣非常诧异,但都不敢多说,大臣们不敢说,小官员却有忍不住的。第一个是内阁侍读学士广安报告:

文祥不听不要紧,一听这个命令,连忙跪下,只是不停地磕头。同治帝说:“你干什么?”

选择谁来当皇帝,是皇上的家事,我们这些小官员不能随便干涉。但事情本来好好的,却另外出了状况,我们就不能默不作声了。

于是立刻宣召军机大臣、大学士文祥进见。文祥奉旨进去,同治帝说:“恭王奕䜣对我无礼,他儿子载澂更加不像话,我打算将他们俩全都赐死,叫你进来草拟个命令。”

先皇帝六岁登基,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励精图治,已经有十三年了,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国家的福气。没想到皇上去世,皇子却没有确立。幸亏两宫太后主持,把当今皇上过继给文宗显皇帝为子,并且尊奉太后的命令,等以后皇帝有了儿子就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儿子。

同治帝大怒说:“他老子刚刚来嘚瑟了一把,没想到他又过来嘚瑟。他说我摆架子,我就摆给他看。”

两宫皇太后这番良苦用心,可算是思虑深远,立子即是立孙。不但同治帝有了儿子,而且同治帝的皇位也有了接班人。可以说,安排得如此周密,实在谁也比不上。

载澂莫名其妙,仍旧像平时一样开玩笑,说:“皇上平时非常豁达,怎么今天摆起架子来了?”说完,扬长而去。太监就把载澂说的话全部报告了。

“但我曾经读过宋史,非常感慨。宋太后按照杜太后的命令,想把皇位传给弟弟,不传给儿子,后来宋太宗听了赵普的话,就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而没有传给侄子,竟然没有听从母亲的命令,闹出无数的家庭纠纷。如果当时宋太后能把皇上的命令铸造成铁券,就像九鼎泰山一样,肯定没办法改变,赵普又怎么能一句话就把这件事给推翻?

事有凑巧,奕䜣刚退出宫门,他儿子载澂就进宫来见同治帝了。载澂曾在宏德殿伴读,自小就跟同治帝关系不错,等到同治帝亲政,退朝有闲暇的时候,经常让载澂自由出入宫里,聊天解闷。这天载澂求见,太监急忙报告了同治帝,偏偏同治帝不让他进去。

然而,选择继承人虽然是一时之间的事,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我们这一朝,自从开国以来,一直代代相因,一脉相承。又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只有恭亲王奕䜣关心国家大事,暗想国家已经出现财政赤字了,还怎么能大兴土木呢?于是就进谏同治帝,请他停止。同治帝一番高兴,被老头儿出来这么一啰唆,心里很不自在。恭亲王奕䜣仍然唠唠叨叨,拿古往今来的好皇帝来劝说,说要怎么节俭,要怎么勤劳,说个没完。结果惹得同治帝暴跳如雷,就说:“修建圆明园,就是为了让两宫太后享享清福。我记得孟子说过:‘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现在建造个小园子,就是为了奉养两位太后,叔叔却说这样做不好,我还真是不信了。”奕䜣还想再劝说,同治帝怒形于色,站起来一甩袖子,走到里面去了。奕䜣只好退出来。

当今皇上将来生了皇子,一定要继承给同治帝为子嗣,来继承皇位,但念叨久远,以后如果有赵普这样的人出来阻止,岂不是辜负了您的初衷?我享受国家的高级待遇,不能不把话给点透,请各位亲王、大臣一起商议,最好弄个什么铁券,使事情不要出现什么差错。

同治帝也心情不好,太监文喜、桂宝等人就想替同治帝解忧,于是怂恿同治帝重建圆明园。这个建议正中同治帝的下怀,自然立刻批准,接着就命令总管内务府选好日子尽快开工。下达的命令里面却说是预备让两宫皇太后用来休息的,以方便颐养天年,自己也算尽一下孝。其实暗地里打的算盘和当年咸丰帝是一样的。

这份报告交上去,说了别人想说但又不敢说的话,可算是满洲官员里面比较有骨气的了。

慈禧太后更加不高兴了,有时候就把皇后叫去,命令她劝劝同治帝。皇后虽然连连答应,但心里却跟同治帝的心思差不多。花前月下,私语喁喁,竟然把慈禧太后所说的话全部告诉了同治帝,惹得同治帝更生气了。背后说话,难免有疏漏,消息传到了慈禧太后耳里,索性迁怒于皇后,恨她恨得咬牙切齿。

偏偏慈禧太后说他太无聊,专门倒腾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把这份意见给反驳了。其他的人就更不敢提什么意见了!同治帝的葬礼也弄得马马虎虎,勉强应付过去。只不过谥号加上孝哲二字,算是糊弄外人。

只有慈安太后静养深宫,什么事都不问,而且每次同治帝去拜见的时候,总是和颜悦色,没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同治帝因为她和蔼可亲,所以经常去拜见,跟自己的亲娘反而变得生疏了。

光绪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于惠陵,大小官员又去送了一下。有一个小京官,满腔悲愤,想说不行,不说又不忍心,于是打抱不平,决定以死力争。就在惠陵附近的麻神桥自杀了,死前写了份遗书,比广安写得更沉痛。这人到底是谁,不知道他写了些什么?下章再说。

同治帝亲自主持朝政以后,一年以内,倒也不敢懈怠,全都用心处理。只是他的性格很刚强,和慈禧太后很相似。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把政权交出去了,但遇到有些军国大事,仍然让太监秘密打探,打探以后,就会把同治帝叫去批评一顿,问他为什么不来报告。偏偏同治帝也很倔强,心想母后已经把政权交给我了,为什么还来干涉?母后让他禀报,他就更加隐瞒,因此母子之间,反而产生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