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要是打春时候冷得厉害了,还怕冻死牛呢。”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正是冷的时候呢。宁愿这时候多冷点,要不,来年打春时候闹个倒春寒,耽误下种可就糟了。”
“三伯,你看明年的历书怎么讲?”韦廷忠问。
“三伯坐吧!你受冷了,快烤暖和暖和,今天格外冷呵。”韦廷忠说,勉强挤进来蹲下。
“历书嘛,说是明年雨水倒是不缺,就是虫多,牲畜也不旺。”
“廷忠,是你的座位,坐。”三伯让开地方来。
“你看那么多年的历书,灵验过没有?”农则丰怕对方听不清,特别提高嗓子叫唤。
韦廷忠抱回一大捆干枯的树枝和竹根,往火堆上架起来。一会,升起火焰,火星噼噼啪啪往四下飞溅。
赵三伯觉得对方顶撞了他,很不高兴地瞪他一眼说道:“你要怎么灵法?你手头数钱还会错呢。”
马仔把头凑到竹笼口去探了探,把竹笼摇两下。
农则丰红了小半脸,觉得怪不好意思的。小马还望他做鬼脸。
“三伯今天捞多少?呵,不少。鲫鱼也给你抓到两条,不,三条!”
他们就这样谈一阵,又停一阵地,各人都有各人要想的心事。不多一会,上山打茅的,到田里挖荸荠、花生的人,有的挑着茅草,有的赶着牛车,也有挑着箩筐的,陆陆续续回村来了;往河边去的路上,姑娘和媳妇们开始出来挑水、洗菜。
“呵,廷忠。他就是比你们勤快。”
“时候不早了吧?”
“看,不是来了吗?”
经过大家沉默一会之后,马殿邦恍惚地问一声。
“谁的座位?”三伯问。
“是不早了,我肚子就是时辰钟,它开始叫了。”农则丰又张开大嘴巴,打了个呵欠。
“有人找去了。你可别把人家的座位占了呵。”农则丰说。
“聊天是最费工夫了!”廷忠说。好像后悔来这地方待了半天,耽误了自己的正经活。
这老头叫赵德诚,排行老三,乡邻们都叫他赵三伯。他有三个儿子。三小子前年参加清匪反霸工作,运动结束后就参军去了。老人家的生活靠老大老二两家轮流供养。老大开豆腐房,每年靠卖两趟猪,生活还过得去。老二有田有牛,年成好也能够吃喝。只是两个媳妇都挺会计算,谁也不愿白养这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了的公公,轮到他在哪一家吃喝,哪一家的儿媳常常是指猫骂狗,老头只好装聋作哑,当着没听见。人虽然不能干重活,但是劳动惯了,白待不住,叫老二给买了四只母鸭来养,每天当作消遣,到附近的水洼地去捞些鱼虾来喂。母鸭下的蛋也舍不得吃,一个一个都存起来,逢到圩日拿去圩场卖,给自己换回一小壶酒,给孙子们带回些糖果。
“讲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个故事。”赵三伯说。
“你们真懒呀!火都快灭了,不去捡点柴添上,烤北风吧。”老头对大家说。
“什么故事?给我们讲来听听。”马仔抢着说道。
正在他们都没留意的时刻,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来到火堆旁边。他拿着捞虾的网罩,腰上别一只竹笼,头戴一顶没帽檐的军帽,帽边边一层油腻腻的污泥挺显眼。他那细小而发皱的脸,好像给霜打落在地上的茄子,几根胡子像田里割剩的禾草,散乱地长在他嘴唇上面。他见到火,跟小孩见到糖似的,赶紧放下网罩,往火旁蹲下,用手抓起快烧完的木头拨灰。他的手和脚都叫冷风吹得发紫了。
“从前,”赵三伯说,“不记得什么朝什么代了,反正有那么一个专靠割草卖过活的人。一天,也是这样的坏天气,见不到日头,他老哥割草去了,遇上一个放鸭帮的人,他的一群鸭子在刚割完了稻子的田里寻食,自己没事干,披件蓑衣蹲在田头打盹。割草的来了,两人算是找到了伙伴,大家就对火抽烟,聊了起来。一个那样爱讲,一个那样爱听。纸烟卷了一支又一支,故事讲了一段又一段。最后,看鸭子的见鸭子吃得饱了,准备往回赶的时候,割草的人才发觉自己的两只筐子是空的,正想要开始割草的时候却觉得肚子饿得不行了。”
马殿邦却不作声,脸色同这天气似的显得愁云密布。
“三伯的故事可不少。”
“老婆也充公,那才有戏唱呢!”马仔蛮有兴趣地说。
“你们谁是割草的人呀?”马仔说着,猛然想起什么事,站起来要走。
“难道老婆也充公?我不信。”
“马仔,走啦?看,银英出来了!”农则丰指一指村口的路上。
“只是分田一项倒还是——”
那里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挑着水桶往河边走。
“什么都充公?不会吧,不就是分田吗?”
马仔给则丰这样一提,不好意思马上迎面走过去同银英碰头,于是又要坐下来。则丰却把他坐的砖头抽掉,马仔坐下时落了个空,屁股坐到地上,脚趾一撑,把火炭踢散了一地,马殿邦的鸭舌帽和赵三伯怀里扎的腰带,都落了小火炭,一股炭灰往大家脸上扑来。
“就是听到嘛,听说这趟土地改革,真是要共产了,什么都得充公,我正愁呢。”
“你们都没有个正经的,尽闹。”马殿邦赶紧打下帽上的炭火,站了起来,打算要走了。
风轻轻掠过,竹丛发出轧轧的声音,鸭子呷呷地叫起来。马仔伸一伸发麻的膝盖,只有他一个脸上烤得红红的,像才出土的红薯。则丰张开嘴巴打了一个呵欠,轻轻地对着戴鸭舌帽的问:“四叔,你听到什么新闻吧?”
“这样好的火不好好烤,多可惜!”赵三伯把柴头又架起来,伸着个脖子去吹火。
大家沉默了。
“我来吹,三伯!”廷忠见赵三伯气不够使,自己接过来吹了几口,火又燃起来,升起小小的火苗。
农则丰这一说,大家都跟着看这张已经浅下去的鱼塘。塘里铜绿似的水面,有三五只鸭子,时时用头窜下水去寻食,尾巴往上直竖起来;塘中间放着几根树枝给鱼投宿。
突然,村头的路上有个四十来岁的妇人,连走带跑地来了。神情很紧张,头巾落在肩上,衣服落满了米糠,喘着气,欲哭无泪地对着大家恳求道:
“要彻底不容易呵,几十年的底子,同这张鱼塘似的,捉一两回就能把鱼捉净啦?”
“伯伯,叔叔,我的老母牛掉下山岩去了。求求叔叔伯伯帮个忙去把它扛回来吧!”
“什么彻底?”马仔很感兴趣地问。
大伙见她这样伤悲,一时也都愣住了。
“还说呢,你这两天没听说,快来土改队了吗?人说:这趟再来工作队就彻底了。”
“那样大的母牛!快下崽了是不是?”则丰朝着妇人问。
“什么阴功不阴功。覃俊三害了多少人,还不是比我们好过。”
“是呀!老天爷真瞎了眼,专来找我作对。”
“不能这样说。一个人没修阴功,是得不到好报的。”
这妇人长得有男人高大,鬓发跟眉毛都修得挺齐整,脸面、嘴唇、鼻子长得调和匀整,讲话时,眼光总是灵活地盯着对方,仿佛是叫你有什么心事也瞒不过她似的。她丈夫叫苏民,在二十五年前就给反动政府杀害了。她一个人带着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儿子和五十多岁的婆婆,二十多年来维持着孤儿寡妇的生活。儿子苏新在解放前一年叫反动政府抓了壮丁出去,到现在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农则丰接着说:“好人有什么用,‘人直人穷,木直木穿空’。这世界做好人就要吃亏。”
“唉!”赵三伯看了妇人一眼,表示无限的同情,但又觉无能为力。
“廷忠是个老好人!”
廷忠听了苏嫂不幸的消息,显露关心的神情,但没说话。
马殿邦看着韦廷忠走到塘边的堤下的灌木丛去了,自己喃喃道:
“那么大的母牛,怎么扛得动?”农则丰表现为难。
马殿邦对这位堂侄瞪了一眼,对方不觉红了小半脸,不好意思起来。
“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为难事,隔壁邻舍帮帮忙是应该的,反正力气是使不完。只是碰巧,我家的米没了,正要去磨坊挑回来才能下锅呢。”马殿邦一边说,一边拔腿就要走。
“呵!这才是——”马仔一边说,一边伸手去把韦廷忠垫坐的砖头拿过来垫高自己的坐凳。
“我才筛净了两斗,留过年吃的,今晚先拿我的煮一餐吧。明天我帮你去挑——”苏嫂说。
“我去!”韦廷忠看他两人互相推了半天,都不愿动,说着,自己起身走了。
“不,不。我的米前天就磨出来了,放着不去取,碍地方,丁老桂叫今天一定得去挑回。真对不起你,苏嫂!”马殿邦走了。
“去吧!”
“牛跌到什么地方?”韦廷忠异常关心地问。
“去吧!”
“呵,廷忠,你帮苏嫂找两个人去一趟吧。哎!”赵三伯看着韦廷忠说。
“你为什么不去?你人也不老嘛,倒学起老爷来啦!”
“看‘牛轮’的叫人回来说,跌进‘羊谷’去了。”
“马骏,后生仔勤快点,捡柴禾去!”农则丰把帽子戴上,用胳膊推一推旁边的马仔。
“那,更难弄出来。”
“得啦,没了木柴,你再扇也扇不出火来的!”马殿邦言外之意是说:“去捡些柴禾来添吧。”
韦廷忠望着苏嫂说:“反正牛死了,不一定把它整只扛回吧。我看,再找几个人,带上木棒和箩筐去,剥开皮破了肚,把肉和皮拿回就成了。”
农则丰使劲地扇着,好像是跟火赌气。
“也行,由你们帮我出主意去吧。只是牛肚子的崽好大了,丢了可惜,拿回不是能吃么?”
“你总是离不了风水鬼神的话。我就不怕烟,可是每年一片鸡毛也见不到。”韦廷忠又擤一下鼻子。
“何止能吃,还是补品哪!”赵三伯说,“牛是跌死的,不是得的瘟病,牛下水也不要丢了,拿回来大家还得吃一顿。”
“一点点烟有什么关系嘛。人说,受得住烟气才养活得鸡呢!”马殿邦坐在背风的方向,抱着膝盖悠闲地说。
“对啰。则丰兄弟你也去一个。”
“你这家伙,专往我这边扇!”马仔一边抗议,一边把头躲到后面去。
“我也还有活没做完呢。”
“妈的,这风真捣乱!老往我这边吹。”农则丰脱下他那顶破了有铜钱那么大洞眼的毡帽使劲地扇着。
“这时辰日头快落山了还能做什么工。去帮弄回来,我去打壶酒来等你们。”
这几个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东拉西扯地闲聊,不觉火势慢慢减弱了。马仔拾起柴头往火堆上放,柴禾湿,冒着泡沫,火堆冒起一股浓烟,风轻轻掠过,把烟都往农则丰这边吹。韦廷忠歪过脖子往火堆吹了几口气,却吹不起火焰来。
“对啰,去吧。”赵三伯又催一句。
马仔说:“不敢?我看覃家老爷还在瞪着三角眼瞅人,威风得很哩。”
“我不喝酒也去。”马仔说,系系裤带。
“今年我看没哪个地主敢三十晚上门来拔锅了!”农则丰半担心半自慰地说。
“去就快走,找人、找家伙去。”韦廷忠把鞋后跟提上,招呼马仔同苏嫂往村里走。
韦廷忠感伤地带点不平的口气说:“能安稳地睡一觉当然不错啰。只怕欠上债,想睡也不行哩,还不是要躲到鸡叫才能回。”
“我也去。”农则丰说一声,跟廷忠一起走了。
“反正蛇大窿大。有钱人过年,又是酒又是肉,没钱的人喝两碗粥,睡一觉,不也是过了。”
赵三伯见火还旺,舍不得离开,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里。
“也不易呵!老人说的,‘冬过就年,讲过就钱’。这几天也还发愁呢,新年姑爷要来拜年,还不得买他一二百斤糯米,做糍粑包粽子什么的。”
老鸦飞回树上,村里升起蓝色的炊烟。看鸭群的把鸭赶回村了,河边传来空隆空隆的水磨声。
“殿邦四叔,你家今年的花生收得可不少呵,两头猪又是那样肥,年三十晚就不愁了吧?”这位叫农则丰的麻子问。
赵三伯抱着脑瓜顶着膝盖打盹,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福生来找他爸爸才把他叫醒了。
“是呀!则丰讲得不错,有钱能使鬼推磨。”戴鸭舌帽的人这才又搭上一句。
“伯爷,我爸爸不在这吗?”福生一边拿起枝芦苇点燃,一边问。
“不是钱,就是银纸。”
“谁是你爸爸?”赵三伯揉揉眼睛,一时没认清是谁的小孩。
“什么东西?”马仔兴致勃勃地紧追着问。
福生疑惑地瞅着他,也不回答,只管吹火玩。赵三伯细看了他才说:
“我们吵嘴,不是为别的,只为少了一样东西。”大麻子说。
“呵!廷忠的小孩。你爸爸帮人家扛牛去了。”
“那,怎么也合不来呢?是火不够劲烧不着湿木头吧?”小伙子马仔对麻子打趣地问。
“牛不会走吗?扛它什么呀?”福生问。
“我?”麻子不禁红了脸,接着说道:“我们是请先生算过命的啵,我属火,她属木……”
“牛太冷啦,脚发麻啦,走不动。”
“你们两个是什么命?”廷忠顶了麻子一句。
“我的脚为什么不麻呢?”
大麻子同相命的先生似的,端量廷忠一番,然后郑重其事地说道:“你们两口子老是好两天,坏两天,结婚时没请先生合过命吧?准是一个火命,一个水命,水火相克!”
“你不懂。福生,我问你,你爸爸同妈妈打不打架?”
原来韦廷忠他家,割下两三车茅草在山上,照他的意思是打算用挑担挑回来的。老伴却嫌一担一担往回挑太费事,要他去跟旁人借辆牛车来拉两趟就完了。廷忠素性是宁愿自己吃点苦,也不肯向人赊借的人,为这事跟老婆闹不对劲,两口子又顶了嘴,茅草也不去挑了,此刻还窝一肚子闷气。
“吵嘴,不打架。”
“她爱去,自己去。”廷忠一句话把别人的口都给堵了,不愿拉扯这不愉快的话头。
赵三伯认真地端量福生的面相,又疑惑又纳闷:
“昨晚听婶娘说,你们今早要上山搬茅草,这时候还不去?”
“这孩子像谁呢?爸爸妈妈都不像。”
过一会,那位戴鸭舌帽的马殿邦问:
福生自己点燃着芦苇玩,不理睬人。
对方仍旧是不作声。
“唉!”赵三伯摇摇头感慨地叹口气。心想:“为富不仁,这话不错呀,覃俊三尽干缺德事。”
“你怎么啦?跟这个天似的,又不晴又不雨?”
这时,村头有人叫喊谁的名字,可是顶着风,听不清。一会,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妇女来了。人还没到,光听到她尖嗓子喊:
“算了吧。”戴鸭舌帽的人不耐烦地把别人的话给堵住了。外号叫作“闷葫芦”的韦廷忠来到火堆近边,看了看这几个人,迟迟疑疑地把粪箕放在一边,挤进大家稍为让出的空位子蹲下,顺手拉过旁边的断砖头往屁股下垫着。这时他更是闷声不响伸两把手掌往火上烤了烤,用手背抹一下鼻子。大麻子望了望他说道:
“福生,叫我快把喉咙喊哑了,你也没听见。我叫你干什么来的?”
“好汉不吃眼前亏,你惹起老子生了气,可——”
她手上拿着一根细细的柳枝,要鞭打小孩似的。但她并没举手,直盯着福生,等他回答。这妇女长得细瘦而单薄,圆圆的脸上有点儿雀斑,怀五个月的孩子了,肚子已经挺得很显眼。
“马仔,你搞什么鬼!”大麻子站起来,抖抖衣服,石子掉下来了。他拿小石子正要给马仔报复,马仔却跑开两步,见他把石头往火里丢了,才又坐回原地方来。麻子严肃地对着马仔说:
“爸爸不在这,找不见他。”
大麻子转过头去对捡粪的人喊叫的时候,小伙子捡到一颗豆子大的石子往他衣领放下,他脖子一缩,把话咽住了。
“你不能到别处去找吗?真是叫猫取火,见了火就忘了家。”
“好。如果是韦廷忠就怎样?赌什么?”大麻子不服气急得不等人搭腔就大声嚷道,“廷忠,闷葫——”
“爸爸扛牛去了。”福生说。
“你们两个打赌好不好。”这人戴着一顶新的鸭舌帽,心事沉重,不耐烦似地插了一句。
“什么?”
“不是,不是。”一个小伙子心急口快地抢着说了。
福生不作声。
“闷葫芦嘛。”一个大麻子说。
赵三伯说:“大娘,你不知道,苏嫂的母牛跌进‘羊谷’岩,廷忠和则丰他们几个帮忙去了。”
“你们猜,那人是谁?”
“哼!”韦大娘用鼻子哼了一声,脸色显出妒意,“村里男人那样多,为什么单独挑到他?”
村头,有好几个人在快干到底了的鱼塘的围堤下,烧着树枝烤火。他们看到捡粪的人远远地来了,有人就说:
“也是廷忠自己好心,愿去帮人家的。”
他把牛粪捡好了,顺便在村边巡游,捡些零星的猪粪。猪粪很有限,捡了半天,半个粪箕都不满。冷风越来越侵袭着他,清鼻涕总是止不住地往外流,心里却挺窝火,想找个地方歇一会散散心。
“什么好心,还不是帮她才那么起劲吧。”
平日,这时候,小孩们都提着粪箕跟在牛屁股后面抢着捡牛粪。今天天气冷了些,没见有小孩出来,只有一个四十来岁的人,拿着粪箕慢吞吞地来了,不急不忙地拾着路边还冒热气的牛粪。粪太多了,粪箕装不完。他折下路边的树枝子往牛粪上先插个标,表示有了主,回头来再把它弄到粪堆去。
“大娘,不是这样说。苏嫂来找乡亲帮忙,大伙见她一个妇道人家有难事,能忍心不帮吗?”
现在,笃笃的梆声响了一阵,牛群一个一个地走出村口来了。看牛的人,披件蓑衣,提起装稀粥的竹筒,在牛群后面吆喝着。小牛犊欢天喜地地绕着母牛旁边蹦跳,一下子找它小同伴顶顶头,一下子又跑回来,窜到母牛腹下吃两口奶,然后哞一声跑开去。
“呵!人家有难事就该帮,自己家的活倒不该做了?走,跟我回去!”
今天雨雾没有了,太阳却不肯露面,北风在摇曳着树梢,池塘掀起轻轻的涟漪。
韦大娘一把拎起福生,推着就走,还把小孩手上的芦苇抢过来掷了,福生哇一声哭起来。“哭,你敢哭!”大娘威胁着,福生马上把哭声咽住,抽抽噎噎地跟在后面。
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闲着没下地上山的农民,也许是没柴火烧,也许是嫌寂寞,都不肯在冰凉的屋里待,常常来到村边,找个背风地方,捡些枯干的树枝烧起火堆,几个人围拢来取暖、闲谈,消磨他们的冬日。
“唉!”赵三伯又深深地叹了一声。心想:“莫非原先他俩的命没叫算命先生合过,现在才是捏不在一块吧?”
天一阴下来,冷风就是作弄人,到处都冷飕飕的。有时天空飘着牛毛一样的雨雾,风大一点给刮跑了,风一静,这些雨丝就在树叶、草堆、牛背落下,积成一层湿湿的茸毛,树枝子上的蜘蛛网成了银色的网罩,远山和树林罩着轻纱似的烟雾,老不见消散。
赵三伯拿起柴头拨开炭灰,火已经快熄了。天色已经不早,赵三伯也站立起来,伸伸发麻的腿,拿着鱼罩走了。
大前天刮了一阵北风,把冬天刮来了。这两天,整天见不到太阳,在这山村里,不是老公鸡的叫唤,就分不清午前和午后。看“牛轮”的往往误了时刻,午晌了还不见敲梆子送牛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