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作者的叙述一直在二者之间游移。而更多的时候,她是在寻找一条通向历史深处的幽僻的小路,就像是柳璀寻找鲥鱼巷七十八号附一号的陈阿姨时走过的那条“青苔和野草生满石缝”的小路一样。正是在陈阿姨时断时续的讲述中,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面貌和细节渐渐地浮现出来。在这里,柳璀第一次听说了红莲和玉通禅师的故事以及她在这个故事中的位置。正是在父亲下令枪毙红莲和玉通的时候,她哭喊着来到人间。其间是否会有某种联系呢?至少陈阿姨是这样想的,她和她的丈夫,那个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陈营长,就因为同情红莲和玉通,反对柳专员野蛮、粗暴的做法,结果是以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代价。他们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通过叙述给自己一些必要的安慰。
小说写道,遗传学教授、基因工程科学家柳璀怀疑丈夫有外遇,从北京来到丈夫任职的三峡库区。然而,我们很难相信,她只是为捉奸而来。事实上,这更像是作者为了迷惑读者而施放的烟幕,我们也不妨把它视为引诱读者的商业包装。透过这一切我们则隐隐约约地感到,作者一定还赋予了柳璀其他更重要的使命。那么,她此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等待着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慢慢地展开。此前,她的母亲倒是提醒过我们,临行前她对柳璀说,你应该抽空到良县去一趟,“毕竟那是你出生的地方”!作者刻意安排的这一笔,并没有引起我们太多的注意。
历史应该由谁来陈述?谁将拥有陈述历史的权力?这一直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决定着历史的面貌可能是个什么样子,而且,部分地决定着我们对于历史的判断。一般说来,陈阿姨是没有机会充当历史陈述人的,她们连同历史一起长久地被忽略乃至被埋葬了。现在,她被作者从那间“老鼠都不待”的屋子里发掘出来,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给了她以自己的方式描述那一段历史的机会。陈阿姨讲述的历史也许是柳璀所不了解的,但是,它的确曾经真实地存在过。
实际上,我在虹影的其他作品里也感觉到了她的这种目光。比如在《饥饿的女儿》里,主人公六六始终在探求历史的真相,她从大姐、母亲、生父的嘴里一点一点地了解到她想知道的东西;又比如《阿难》,女作家受命追踪阿难是这部作品的结构方式,而女作家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却不仅仅是阿难的故事,还有更重要的历史的身影;而在《孔雀的叫喊》中,主人公柳璀甚至就是为了这种目光而存在的,她似乎一定要为自己的现世找到一种历史的依据,或者说,找到她的来历。
当然,就某种历史观而言,陈阿姨所讲述的,似乎也可以说是作家对于历史的另一种想象。但这一点现在已无关紧要。实际上,在我看来,虹影所希望和努力的,不是仅仅提供给我们一种关于历史的描述,尽管这种描述可能与以往的许多描述都有所不同,更重要的,她似乎是想重建一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她的叙事中,现实是历史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说,历史总是顽强地通过某种途径对现实施加影响。柳璀之于玉通禅师,月明之于妓女红莲,他们的因缘轮回,因果相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很有意味的联系。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想,虹影未必相信过去与未来的冤冤相报,但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切,怎么可能不在现实中以另外的方式呈现出来呢?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红莲与玉通禅师的遭遇,不是几乎要在柳璀与月明身上重演吗?柳璀与月明被关进牢房的那一幕,几乎可以使我们想象当年发生在这里的那一幕。他们在强劲的历史潮流面前,总是无助的和渺小的。如果历史的潮流真的把他们淹没了,他们也会和红莲与玉通一样,永远地沉默下去,连一朵小小的浪花也翻不起来,就像无数的三峡遗迹和三峡人的历史将被大水淹没一样。
与其说虹影对现实感兴趣,不如说她对历史更感兴趣。她的新作《孔雀的叫喊》以长江三峡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历史性变迁为背景,而她的目光却穿透了历史与现实之间布满迷雾的屏障,直达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最隐秘的境地。她说:“毕竟,有谁能抵达出生前的世界呢?”她把这句话留在封面上,也许表达了她的某种感慨。
《孔雀的叫喊》源于虹影对宋明间流传了几百年的“度柳翠”故事的改写,她把“度柳翠”的故事放在小说正文的后面,无非是想提醒读者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此柳璀绝非彼柳翠,更非彼玉通,她不是为了“报复”而来,作为一个研究遗传和基因的现代科学家,她甚至只能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前世”。而这样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架构,也极大地方便了作者的叙事,她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隧道中。
解玺璋
她的叙述,时空的跳跃,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面对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那种难以言说的心情。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柳璀把头靠月明的肩上,一切放心地闭上眼睛,这还不是她的顿悟,她内心的困惑和疑虑肯定还在,我想,她也许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