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具章服,满威仪,与郑小姐对坐。太后笑曰:“女儿与郑女欲为兄弟矣。今为真兄弟,可谓难兄难弟矣。汝意更无憾乎?”仍以收郑氏为养女之意谕公主。公主大喜,起谢曰:“娘娘处分尽矣,明矣。小女得成寤寐之愿,此心快乐,何可尽达?”太后待郑小姐尤款,与论古之文章。太后曰:“曾因兰阳,闻汝有咏絮之才矣。宫中无事,春日多闲,毋惜一吟,以助予欢。古人有七步成章者,汝可能乎?”小姐对曰:“既闻命矣,敢不画鹊以搏一笑乎?”太后择宫女中捷步者,立于殿前,欲出题而试之。公主奏曰:“不可使郑氏独赋,小女亦欲与郑氏共试其才矣。”太后尤喜曰:“女儿之意亦妙矣,但必得清新之题,然后诗词自出矣,方涉猎古诗矣。”时当暮春,碧桃花盛发于槛外,忽有喜鹊来鸣于枝上,太后指彩鹊而言曰:“予方定汝辈之婚,而彼鹊报喜于枝头,此吉兆也。以《碧桃花上闻喜鹊》为题,各赋七言绝句一首,而诗中插入定婚之意。”使宫人各排文房四友。两人执笔,宫女已移步,而意恐或未及成诗,睨视两人挥笔,而举趾稍缓矣。两人笔势风飘雨骤,一时写进,宫女才转五步矣。太后先见郑小姐所作诗:
原来太后初则本无好意于郑小姐矣。公主以微服寓于郑家近处,媒一幅之绣,结郑氏之交,心既敬服,情亦绸缪,且知杨尚书之终不肯疏弃相爱,相约结为妹娣,将欲共一室而事一人。数以书告谏于太后,以回其意。太后于是大悟,许以公主及郑氏两夫人于少游,而必欲亲见其容貌,使公主设计而率来矣。郑小姐少憩于幕中矣。宫女两人自内殿奉衣函而出,传太后之命曰:“郑小姐‘以大臣之女子,受宰相之币,而犹着处子之服,不可以平服朝于我也,特赐一品命妇章服’。故妾等奉诏而来,惟小姐着之。”郑小姐再拜曰:“臣妾所着,虽甚简亵,亦当着之于父母之前者也。太后娘娘即万民之父母,请以见父母之衣服,入朝于娘娘也。”宫女入告太后,太后大嘉之,即引见。郑氏随宫女入前殿,左右宫嫔耸见啧舌,曰:“吾以为万古在娇艳,惟吾贵主而已,岂料复有郑小姐乎?”小姐礼毕,宫人引之上处。太后赐坐,下教曰:“顷因女儿婚事,诏收杨家礼币,此所以遵国法,别公私也,非寡人创开,而女儿谏予曰:‘使人新婚而背旧约,非王者所以正人伦之道也。’旦愿与尔齐体,共事少游。予已与帝相议,欲从女儿之美意。将待杨少游还朝,使之复送礼币,以尔为一体夫人。此恩眷古亦无,今亦无,前不见,后不见也。特愿使尔知之矣。”郑氏起答曰:“圣恩隆重,实出望外,非臣妾粉糜所能上报也。但臣妾是人臣之女,讵敢与贵主同其列而齐其位乎?臣妾设欲从命,父母以死固争,必不奉诏也。”太后曰:“尔之逊避虽可嘉,郑门屡世侯伯,司徒先帝老臣,朝家礼待,本来自别,人臣分义,不必胶守也。”小姐对曰:“臣子之顺受君命,如万物之自随其时。升以为侍妾,降以为婢仆,不敢违忤天命。而杨少游亦何安于心乎?必不从也。臣妾本无兄弟,臣父亦已衰朽,臣妾至愿,惟在竭诚供养,以毕馀生而已。”太后徐曰:“惟尔孝亲之诚,处身之道可谓至矣。而何可使一物,不得其所乎?况尔百美俱全,一疵难求,杨少游岂肯甘心于弃汝乎?且女儿与杨少游,以洞箫之一曲,验百年之宿缘,天之所定,人不可废。杨少游以一代豪杰,万古才子,娶两个美人,何不可之有?寡人本有两女子,而兰阳之兄,十岁而夭,予每念兰阳之孤孑矣。予今见汝,其才其貌,不让兰阳,予亦如见亡女矣。予欲以汝为养女,言之于帝,定汝位号。一则所以表予爱汝之情也,二则所以成兰阳亲汝之志也,三则使汝与兰阳同归杨少游,则无许多难便之事也。汝意今则何如?”小姐稽首曰:“圣教又至于此,臣妾恐损福而死矣。惟望即收圣命,以安臣妾。”太后曰:“予与帝相议,而勘定矣。汝毋坚执也。”召公主出见郑小姐。
紫禁春光醉碧桃,何来好鸟语咬咬?楼前御妓传新曲,南国夭华与鹊巢。
郑小姐来,见李小姐寝室所排什物不甚繁多,而品皆精妙,所进饮食,虽甚简略,而无非珍味。郑小姐留眼见之,皆可疑也。李小姐更不出乞文之言,而日色看看暮矣。郑小姐问曰:“观音画像奉置于何处耶?小妹亟欲礼拜矣。”李小姐:“当即使姐姐奉玩矣。”语罢,车马之声,喧聒于门外,旗帜之色,掩映于道上。郑家侍婢惊惶入告曰:“一阵车马,忽围此家。娘子,娘子,何以为之?”而郑小姐既已知机,自若而坐。李小姐曰:“姐姐安心,小妹非别人也,兰阳公主箫和,即小妹职号身名。邀致姐姐,乃太后娘娘之命也。”郑小姐避席而对曰:“闾巷间微末小女,虽无知识,亦知天人骨格,与常人自殊。而贵主之降临,实千万梦寐外事也。既失躅蹶之礼,又多逋慢之罪,伏愿贵主生死之。”公主未及对,侍女告曰:“自三殿遣王尚宫、薛尚宫、和尚宫,问安于贵主矣。”公主谓郑小姐曰:“姐姐少留于此。”乃出坐于堂上。三人以次而礼谒毕,伏奏曰:“玉主离大内已屡日矣,太后娘娘使婢子等问候,且今日即玉主还宫之期也,车马仪仗已尽来待,而皇上命赵太监护行矣。”三尚宫又告曰:“太后娘娘有诏曰:‘玉主必与郑娘子同辇而来矣。’”公主留三人于外,入谓郑小姐曰:“多少说话,当从容稳展。而太后娘娘欲见姐姐,方临轩而待之,姐姐毋庸苦辞,与小妹同入,趁今日朝见。”郑小姐知不可免,对曰:“妾已知玉主之眷,而妾闾家女儿,未尝现谒于至尊,惟恐礼貌之有愆,以是惶怯矣。”公主曰:“太后娘娘欲见姐姐之心,何异于小妹之爱姐姐乎?姐姐勿疑也。”郑小姐曰:“惟贵主先行,妾当归家,以此意言于老母,蹑后而进现矣。”公主曰:“太后娘娘正有诏命,使小妹与姐姐同车,而辞意极其勤恳,姐姐无告让也。”小姐曰:“贱妾身微也,何敢与贵主同辇乎?”公主曰:“吕尚,渭水渔翁,文王同车。侯嬴,夷门监者,信陵执辔。苟欲尊贤,何可挟贵?姐姐侯伯盛门、大臣女子,何嫌乎与小妹同乘,而执谦太过耶?”遂携手同辇。小姐使侍婢一人归告于夫人,一人随入宫中。公主与郑小姐同行,入东华门,历重重九门,至狭门外,公主与郑氏同下,谓尚宫曰:“尚宫陪郑小姐少待于此。”王尚宫曰:“以太后娘娘之命,已设郑小姐幕次矣。”公主喜而留之,入谒于太后。
次见公主所作诗曰:
明日,郑小姐与春云方议是事,李小姐婢子到郑府,传语曰:“吾小姐适得浙东顺归之船,将以明日发行,故今日当到府中,告别于夫人及小姐矣。”小姐方扫轩而待之,少顷,李小姐至,入见夫人及郑小姐。两小姐别意匆匆,离绪依依,如仁兄之别爱弟,荡子之送美人也。李小姐起身再拜,乃敬告曰:“小侄别母离兄,已周一期,归意如矢,不可复沮。而但以夫人之恩德,姐姐之情分,心如素丝,欲解复结矣。小侄兹有一言,欲恳于姐姐,而恐姐姐不许,先告于夫人矣。”趦趄不发。夫人曰:“娘子所欲请者何事?”李小姐曰:“小侄为先亲,方绣南海大师画像,才已讫工。而家兄方在任所,小侄身是女子,尚未求文人之赞,将使前工归虚,甚可惜也。欲得姐姐之数句语,数行笔,而绣幅甚广,卷舒有妨,且恐亵慢,不敢取来。不得已,暂邀小姐,乞得华制,一以完小妹为亲之孝,一以至远路伤别之情。而未知姐姐之意,不敢直请,敢以私恳,冒渎于夫人矣。”夫人顾小姐曰:“汝虽于至亲之家,本不往来,而顾念此娘子之请,盖出于为亲至诚。况娘子侨舍,距此密通,一霎往返,似非难事。”小姐初则似有持难之色,翻然内悟曰:“李小姐行色甚忙,春云不可送矣。吾乘此机会,往探其迹,则不亦妙乎?”乃告于夫人曰:“李小姐所请,若系等闲之事,则实难奉副。而孝亲之诚,人皆有之。小姐之言,何可不从乎?但欲待日昏而去矣。”李小姐大喜,起谢曰:“日若曛黑,则执笔似难矣。姐姐若以有烦于道路为嫌,则小妹所乘之轿,虽甚朴陋,足容两人之身也。与我同乘而去,带夕还归,何如也?”郑小姐答曰:“姐姐之教甚合矣。”李小姐拜谢夫人,退与春云执手而别,与郑小姐同乘一轿。郑府侍婢数人行小姐之后矣。
春深宫掖百花繁,灵鹊飞来报喜言。银汉作桥须努力,一时齐渡两天孙。
李小姐去后,夫人谓小姐及春云曰:“郑崔两门,宗族甚多,几至百千人矣。吾自少时,见美色亦多矣,皆不及于李小姐远矣。诚与女儿相上下矣。两美相从,结为兄弟则好矣。”小姐以云娘所传秦氏事告曰:“春云终不能无疑,而小女所见,与春云异也。李小姐姿色之外,气像之飘逸,威仪之端重,与闾阎士夫家女子绝异。秦氏虽有才气,何敢比之于此乎?以小女所闻言之,兰阳公主貌如其心,才如其德,或未恐李小姐气像,与兰阳不远矣。”夫人曰:“公主吾亦不见,未可悬度。而虽居尊位,得其盛名,安知其必与李小姐相符乎?”小姐曰:“李小姐踪迹实有可疑者,后日当使春云往审之矣。”
太后咏叹曰:“予之两女儿,即女中之青莲、子建也。朝廷若取女进士,当分占状元、探花矣。”以两诗迭示于公主及小姐,两人各自敬服矣。公主告于太后曰:“小女虽幸成篇,而其诗意孰不能思之?姐姐之诗,曲尽精妙,非小女之所及也。”太后曰:“然女儿之诗亦颖锐,颇可爱也。”时先朝老宫女皆在左右矣。见太后两人欣悦之颜,进奏曰:“婢子等自少粗学文字,而天性质钝,不能解诗中之命意,伏乞娘娘以两诗之意,解释下教,则婢子等亦知有今日之乐矣。”太后■笑,即托两诗,说尽其意。老尚宫亦大喜,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