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二卷) > 第十三章 殒星

第十三章 殒星

如果这个华太仙真能把已病入膏肓的刘邦治好,那么,中国古代最牛的神医帽子就该从华佗头上取下来,戴在他头上。可惜的是刘邦并没有给这个华太仙表现的机会。刘邦拒绝接受华太仙的治疗,也许是他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不想再欠吕后的人情吧!

而这个南山的华太仙,单听他说话的口气,只怕医术比华佗还要高,他见了刘邦,是这样说的:“只要陛下还没有咽气,我就可以治好你的病。”

刘邦非但不想接受吕后的人情,而且还在病榻中想出了两个“治服吕后”的绝招。他甚至有些自负地认为,这两招能够确保大汉江山在自己的儿孙手上世代传接下去。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晚年中风时,神医华佗曾专门来医治他,并且大胆提出了“劈开头颅”来治病的超级想法。应该说这样的想法还是很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但问题是当时是处于封建社会的时期,这种“赤裸裸”大胆的方式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因此这样的后果是导致曹操误认为神医华佗想谋杀他。曹操那是啥人物,想谋杀他,你自己先拿命来吧!曹操一声令下,一代神医就升天成神去了。

第一招:饮血酒。

当然,吕后虽然在某些方面心狠手辣,但也并非一点情义也没有,为了医好刘邦的病,她花重金请来了南山的一个神医。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刘邦行军打仗的本事不怎么样,但他最大的优势就是会拉拢人。而他拉拢人心的最常见办法就是拜把子。

心狠手辣,这是刘邦对吕后的最终评价。他已敏锐地感觉到,他死后吕后将是对大汉江山威胁最大的人。太子刘盈不但懦弱,而且尚在年少。他继位后,吕后独揽大权局面也是必然的。也正是这样,病危中的刘邦对吕后极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他就会怒气冲天。

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也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只要他认为这个人有利用的价值或者说有挖掘的潜力。他就会主动和人拜把子,结为异姓兄弟,以后就是靠着这层“兄弟”情义闯天下。

刘邦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然而,此时他已对吕后以及吕氏家族的强大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他此时担心的不仅仅是他最心爱的女人的问题了,还担心一个问题就是:他死后,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能不能保得住。吕后自从诛杀韩信、诱杀彭越后,刘邦对这个多年来的结发妻子终于有了清醒的认识。

当初项羽就是这样上了刘邦的贼船的,他和刘邦那一拜,便把天下这大好江山拜给了别人。而在这个关键时候,刘邦只得又使出了自己的绝招,只是稍稍改了一下,把“拜把子”改成了“饮血酒”。

绝招

他把朝中重臣召进宫来,然后叫人杀了一匹大白马,再把马血混合成血酒摆在众人面前。刘邦端起了杯,郑重宣誓:“从今而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

而此时已明明知道“前途凶险”的戚姬并没有像虞姬一样,在刘邦面前来个大殉情,成就一个烈女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后来戚姬被吕后折腾得不成人样子的“人彘”事件,让她受尽了活罪才明明白白地死去。这是后话,这里暂不多提。

说着也不管大臣们反应如何,答不答应,总之他发挥先下手为强的流氓作风,一口喝干了杯中的血酒再说。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当年项羽被困垓下,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爱妾虞姬听后,跟他对了一首:“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言毕,虞姬来了个一剑穿喉。可以说虞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证明她忠贞勇敢的同时,也使他避免了随着项羽失败后,落入敌手可能会出现的惨剧。

这一幕有点像当年他逼着项羽和他结拜一样,他比项羽大十多岁,产生结拜的想法后,二话不说,扑通一声,先跪下去再说,这使得项羽最终也不得不弯下他宝贵的膝盖。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刘邦先饮了血酒后,群臣们只得跟着宣誓道:“从今而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说完也都饮下了血酒。看到这里,一脸病态的刘邦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意,大伙喝了这杯血酒就意味着要为这个誓言而为刘家朝廷尽忠职守一辈子。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第二招:重用两个人。

善解人意的刘邦自然察觉到了戚姬的忧郁,于是在一天,他看着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而眼睛却哭肿得像水蜜桃似的戚姬,他有感而发,吟出了千古佳句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陈平在楚汉之争中最后时刻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说他是刘邦能最终打败项羽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在大汉皇朝成立后,他随刘邦亲征讨伐匈奴,刘邦被围白登山时,他的妙手帮刘邦解了围。因此,在刘邦心目中,他的地位是很高的。

刘邦第二次废立太子的事就这样草草收场了,结果是刘邦和戚姬再度失败。而这也是戚姬最后一次反击吕后的机会。从这以后,戚姬只能希望刘邦能长生不老,永远也不要死去,否则……戚姬根本就不敢往下再想。

关键时刻刘邦自然不会忘了这个忠心耿耿的人,刘邦此时派陈平和他手下最为得力的武将灌婴共同驻守在军事要地——荥阳。

废立太子一事,眼看就要闹出人命案来了。刘邦没辙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孤掌难鸣”这句话的深切含义,于是他最终只好妥协了:罢了,罢了,废立太子的事就此作罢。

荥阳是通往关中的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换句话说,一旦天下有变,首先就要过荥阳这一关。

就在群臣们吃惊的时候,叔孙通并没有把刀架到刘邦脖子上,而是不急不慢地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如果陛下非要改立太子,臣与其看到我大好江山不久就动乱而败亡,不如臣这就先去一步吧!”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邦这一招是绝招,在吕氏掌握天下大权,席卷天下时,他们虽然曾风光一时,但正是因为刘邦早就留有这一招,陈平和灌婴守在荥阳,吕后才不敢把大汉王朝的“刘氏”大旗改成“吕氏”大旗。

叔孙通虽然满腹经纶,但和周昌一样,也不善言辞,因此,会议开始后,他没有说一句话。但此时眼看刘邦来软的不吃,干脆就来硬的了。他刷地拔出剑,顿时剑光闪闪,寒气逼人。

王者归去

读者朋友看到这里,定然会以为将会演变成一场新版的“刘邦舌战群儒”的故事来。但此时一个人的出现,让这一幕推迟到几百年后的三国时期才上演。这个人就是太子太傅叔孙通。

做完这两件事后,刘邦本来已累得够戗了,但还得回答一次吕后的问话。

即使是这样,刘邦还是不想让他的女人失望,他一口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要废掉太子。众臣们眼看他们的建议刘邦竟熟视无睹,他们自然也不会轻易妥协了。

刘邦在位时任萧何为相,这是尽人皆知的。那么萧何之后谁人可以为相呢?吕后也有这样的问题:“陛下百年后,萧丞相也百年后,谁人可为相?”

对于群臣的一致反对,刘邦在会前就有了充分的估计,所以与会时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张良请来了,他想利用张良在朝中的威信来助他一臂之力。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当刘邦向张良投去询问的眼神时,张良居然也反对废立太子一事。这差点没气得刘邦吐出血来。

“非曹参莫属。”刘邦答道。

众人一起发言:陛下万万不可废掉太子。随后大臣们的发言跟第一次废立太子的发言别无二致:什么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什么刘盈心慈仁厚将来是个明君,什么大秦王朝就是前车之鉴。总之,他们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废立太子。

“曹参之后,谁人可为相?”吕后接着问。

刘邦是这样阐述他废立太子的理由的:太子刘盈生性柔弱,哪里有一国之君的阳刚之气?朕决定把太子改换成如意,各位意下如何?

“王陵吧!”刘邦说着叹了一口气道,“不过,王陵有点直得过了头,不能单独用他,须用陈平来辅助他。只是陈平智识有余,厚重不足,须兼用周勃。”

会议一开始,刘邦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把会议的中心议程摆在大家面前:废立太子。

“那王陵之后呢?”吕后接着问。

严禁参会人员:吕后。

刘邦没有再回答了。

特邀嘉宾:张良(难得他这次还愿意出山)。

此时天际突然坠落一颗耀眼的流星。

参会人员:朝中重臣(大抵是封王封侯的重量级人物)。

公元前195年4月10日,刘邦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后来唐代大诗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将刘邦的一生归纳为: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

会议主持:刘邦(带病主持,敬业精神堪称典范)。

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

迫不得已之下,他决定再次更换太子,以确保他最爱的女人——戚姬在他死后不受一点点伤。于是,顺应形势的需要,第二次罢免太子大会马上举行了。

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

但此时因为箭伤复发而感到来日不多的刘邦,看着整天梨花带雨的戚姬戚美人衣不解带地守在自己身边,他的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凭着吕后的心狠手辣,一旦他撒手而去,吕后仗着皇后和新皇帝他妈的双重身份,戚姬便会如同一只蚂蚁一样任她蹂躏。

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

第一次废立太子,刘邦面对大臣们“众志成城”的反对,最终不得不放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架子,坚持最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周昌的笑语中顺水推舟地宣告废立太子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第二次废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