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二卷) > 第十二章 人生如梦

第十二章 人生如梦

萧何马上实际行动起来,他开始四处购买房子,而且均是赊账,从来没有付过钱。这种购买方式,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强买强卖了,等于是强霸了百姓的土地了。于是个别胆大的就告到刘邦那里去了。

别人是梦寐以求能得到一个好名望。而萧何却是想尽一切办法去降低自己的声望,由此可见“伴君如伴虎”并非空穴来风。

刘邦一听,笑了,这样的事对国家和朝廷没有一点损害,倒是把萧何廉洁奉公的名声给彻底毁了。通过这件事,萧何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刘邦的心里也得到了一些平衡。前面两招一出手,使得面临信任危机的萧何暂时得已进入“安全席”。

非但如此,听说刘邦要亲自带兵去平叛英布的叛乱时,他还倾家荡产地献出自己所有的家当充当军饷。这一招真够绝,刘邦对萧何的“识时务”大为满意。然而平定英布后,刘邦把目标又锁定在萧何身上。因为萧何的威望在京城一带太大了,大有盖过他这个真龙天子的态势。而这时的萧何也看出刘邦对自己投来的不善的眼神,于是他马上想方设法地去降低声望。

第三招:建议长期荒废不用的皇家林苑借给百姓。也许是前面两招出得太漂亮太完美了,萧何的第三招马上又出手了,他的招式一招快过一招,令人叹为观止。把皇家林苑借用给百姓,让本来就缺田少地的农民能有田可种,有饭可吃,有衣可穿。

第二招:倾家荡产支持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萧何知道刘邦给他加派警卫员是“别有用心”后,便坚决辞让了刘邦的封赐。理由大抵是: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怎么能因为我而浪费这么多人力资源。

这封奏书上报后,他本来认为通过这件事会使刘邦觉得自己对朝廷很忠心,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他的善举善过了头。刘邦看完奏书,脸阴得就像是要下大雨了,二话没说就叫人把萧何给绑了。

赏五千户食邑我们很容易理解,钱财土地谁不希望越多越好?但特派五百人来做待卫里面就大有文章了。皇帝给我增加警卫那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啊!这是皇帝对我的关心啊!一开始,连萧何也这么认为。但他手下一个叫召平的人却对他进行了另一种解释,他说刘邦名义上加派五百人来当你的警卫员,是为了增加你的安全保卫系数,但实际上不是保护你,是疑心你,是监督你啊!召平的话让萧何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萧何那是何等人物,大臣们见他被抓了,向刘邦去求情的人自然很多了。其中“最高人民法院”中的“院长”王恬王卫尉和萧何的关系最铁,他也向刘邦求情了。他到了刘邦那里,也不顾什么君臣礼节了,直接就问刘邦为什么要抓萧何。

但随着皇宫的修成,他还来不及享几天休闲的生活,吕后已开始母老虎发威了。在母老虎的威逼下,他不得已之下只好设计擒住了韩信,最终让他的PK对手减少了一个。也正是因为这样,萧何得到了刘邦的嘉奖:增封五千户食邑,特派五百人作为他的侍卫。

刘邦给萧何定的罪是:萧何接受商人的贿赂,替他们向朕要上林苑,讨好百姓,诽谤他人。王恬马上对刘邦的话进行了反驳,他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对百姓有利的事都应该做,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都应该做。这正是一个宰相的正直之处啊!陛下怎可疑心相国受了商人的贿赂呢?接下来他又像其他能言会道的说客一样,说出萧何当年在楚汉之争中如何如何有功。眼看他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刘邦没辙了,最后只得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放他还不成吗?

第一招:妙计擒韩信。当初陈豨叛乱时,萧何还在帮刘邦修造皇宫,他只是停留在“国事,家事,事事关心”的分儿上,因此行军打仗的事他都可以只“闻”不管。

就这样,萧何“二进宫”后,暂时又渡过了一个难关。

为了取胜,从来不出手的萧何,一出手就不凡,连出三招,招招逼人,招招封喉,体现出一名出色“政治家”的修养和素质。

造反没商量

而萧何等人都是在刘邦的猜疑下才出招,效果自然不可与其相比了。话虽如此,但招还是要出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场大PK中,萧何是如何出招的吧!

想必大家对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个卢绾还记忆犹新,这个从小和刘邦称兄道弟的铁哥们,刘邦待他并不薄,封了他做燕王。

自从刘邦建国后,张良就一直在家里练心法,练气功,练长生不老术,练升天入地之法,练盖世无双之神功。事实证明,他练的武功虽然不是天下最厉害的武功,但却是可以使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绝招。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视野广阔,料敌于先,从而占据了PK的制高点。

随着朝中原封大王的一个个被诛杀,这个时候非刘氏宗族的异姓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在每天重复念着这样一句话: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

因此,在张良和萧何的个人PK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萧何的胜算大些。然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这一场PK最终的胜利者竟是张良。虽然张良在这场PK赛中根本就没有出招,但他却以武侠中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取得了胜利。

而陈豨被逼造反逃到匈奴后,刘邦并没有放过他。他派出的“夺命杀手”是周勃。周勃果然不愧是刘邦最得力的部将之一,他利用“和亲蜜月”和还处于摇摆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后,集中火力很快就消灭了陈豨这个反革命团伙。

而张良虽然在楚汉之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但毕竟被韩信抢去了不少风头,相对于萧何和韩信的“举重若轻”,他显得有点“举轻若重”了。

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还生出一些是非来,“说服”和“沟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卢绾去办的。卢绾当时派出的使者是张胜,这个张胜的使命是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大汉女婿”冒顿收起了支援陈豨之心。

萧何在楚汉之争中把后勤部部长当得好好的,为刘邦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最坚强、最有力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在建国后的分封大会上,把萧何排在第一的位置上。

但外交官张胜之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在说服匈奴人的同时,还将面临匈奴外交官对他的“反说服”政策。说白了,张胜当时面临的情况是,说服与反说服。当时匈奴的外交官其实也是汉人,他的名字叫臧衍。他的父亲大家相比都比较熟悉,叫臧荼。臧荼被刘邦除掉后,他儿子臧衍逃到了匈奴。这个时候臧衍就对同样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张胜进行了攻心政策。他说的话就是引用韩信的那句经典的警世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三人在第一轮PK过后,韩信就不出意外地第一个被淘汰掉了。按照游戏的规则,接下来就是萧何和张良之间的PK了。

其实面对张胜这样聪明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因为此时臧衍的这句话的含义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旦陈豨真的被消灭了,刘邦的下一目标就轮到你燕王燕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臧衍的话不无道理啊!那刘邦是啥人物,行军打仗的本事没有,猜忌、多疑、心狠手辣却是他的特长。

搞定英布后,至此早期封的王已差不多都被刘邦给干掉了。随即,刘邦把目光停留在了汉中三杰中的萧何和张良身上。汉中三杰,韩信论行军打仗的本领无人能相比敌,但在“明哲保身”上却和萧何、张良相差太远。

权衡利弊后,张胜的心开始动摇了。于是接下来发生了这样一幕,说服官张胜本来是来说服匈奴人不帮陈豨,让他自生自灭,但到了冒顿面前说的话却是完全相反,居然强烈要求匈奴人出兵去救陈豨。

再接再厉

在张胜的煽风点火下,原本决定“中立”的匈奴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马上发兵去支持陈豨。幸好素来以雷厉风行著称的周勃早已趁张胜和匈奴人周旋期间,就快刀斩乱麻,把陈豨给解决了,并不给匈奴人有交锋的机会就班师回朝了。按理说这件事应该画上一个小小的句号了,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马上递给刘邦一个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泪水再次打湿了刘邦的双眼。而他挥手的动作定格成了永恒:别了,我最亲最爱的父老乡亲们;别了,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别了,我的寡妇们;别了,沛县……

当时的卢绾被蒙在鼓里,等张胜回来知道情况后,心中暗叫“苦也”!而张胜却转念了韩信那几句话。

而沛县数万名父老乡亲自发组织了一个欢送会。伴随着来自乡亲们最原始最淳朴的声音,刘邦受到与来时相同的待遇:绵延十里的相送。

卢绾也不是傻子,刘邦屠杀功臣的事他也是极为关注。虽然他仗着“同年同月同日生”这个护身符暂时得以安全。但“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腥风血雨阵阵扑面而来,这时的卢绾也头脑开窍起来,他最终决定听从臧衍和张胜的建议,和匈奴联盟。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几天后,刘邦的沛县之旅也该结束了。刘邦知道自己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不免欷歔一番。

匈奴方面正求之不得呢!燕国和匈奴相毗邻,平时的压力本来就大,匈奴人一旦侵犯中原就肯定要与他来个亲密接触,与其到那时再亲密接触,倒不如现在就来个亲密接触更实际更划算些。但他这种和匈奴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刘邦很快就来了个“大捉奸”。

然而此时年老力衰的刘邦已无力再给她们“温存”了,但他在物质上却毫不吝啬,他给予了她们足够下一代下下代都饿不死的金钱,也算是给这些寡妇们一个交代了。

刘邦因平叛英布时受的箭伤并不轻,回来后时常复发的缘故,他没有亲自来办这些事,而是耍了两个小动作。

岁月的沧桑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但刘邦并没有忘记她们。他知道当年在没有姑娘愿意嫁给自己的时候,是这些“二手货”收留了自己,让自己的情感有宣泄的地方。

1.派出了手下两个亲信审食其和赵尧去燕地搞调查(至于调查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

当然,这期间,刘邦还看望了他的第一个女人——武负,以及他当年的“寡妇集团”。

2.下诏书召卢绾入京(这个是刘邦的惯用伎俩)。

当然,众人跟着刘邦进行临时表演是没有错的,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眼泪并没有白流。因为刘邦吟出千古绝唱后,马上就给沛县人民宣布了一项最优惠的政策:免除县中百姓的赋役。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两个字:永远。至于永远到底有多远,就看大汉王朝能坚持多久才灭亡了。

这便是病中的刘邦的“双管齐下”。这个审食其和当年刘邦手下最优秀的外交官郦食其的字是一模一样,只是姓氏不同而已。但两人却各有千秋,郦食其口若悬河,一张嘴巴能说会道,有“铁嘴”之称。而审食其却长相英俊,一双眼睛含情脉脉,绰号少妇杀手。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绰号,后面的章节会讲述到的,因为大汉第一皇后吕后也跟他有一腿。

一曲吟罢,刘邦一行泪水涌出了他混浊的眼眶。刘邦的情绪感染了在座的父老乡亲,惹得众人亦是热泪盈眶。于是,一场酒宴的酒水和泪水马上混合成一体了。正所谓酒中有泪,泪中伴酒,酒泪不分离。

审食其此时虽然还没有达到大红大紫的地步,但已跟吕后对上了眼,但因为刘邦尚且健在,他们还只是停留在“暗送秋波”的分上,并没有其他的越轨行为。也正是因为这样,审食其说话的分量可想而知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接到诏书后,卢绾就犯难了,韩信当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现在眼前。去还是不去,让他左右为难。最终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劝他千万别去自投罗网。于是怕极了的卢绾最终还是决定拒绝入京。他甚至还产生了和当初英布一样的想法,等有机会再向刘邦去解释。然而,稍有头脑的人就会知道,他这个解释的机会是不可能会得到的。

席间,喝着乡村特有的稻花香酒,吃着乡村特有的瓜果蔬菜,刘邦从来没有感到这么放松过,他突然聊发少年狂,叫人取来筑放在面前,一面击筑,一面吟出了千古绝唱来:

审食其去调查也只是走了一下过场,然后抓住卢绾不肯去京城问题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卢绾不肯来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就这样,刘邦一边走一边问,花了好几个小时才走到行宫(官吏们安排的落脚地)。刘邦也许是意犹未尽,也许是不经意间触动了心底深处的情愫,总之他特批一些乡亲代表到行宫参加他的夜宴。

刘邦听了后,大怒,什么“同年同月同日生”,什么兄弟情义都统统见鬼去吧!敢跟我作对,我不会给你好果子吃的。于是他还是使用先前平定其他诸侯王的相关经验,来了个先斩后奏,立皇子刘建为燕王,然后再派出他的连襟樊哙带兵去平定卢绾。

脚下的这块地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这些声音都是来自故乡最亲切最淳朴的声音,而眼前的这些人都是故乡地地道道的最可爱的人。于是这一刻,刘邦感动了,他叫车夫停下车来,然后走进了人群中。人群顿时像沸腾了的开水炸开了锅。刘邦亲切地和大家交谈起来,于是接下来出现了这样一幕,现场就像在搞抢答比赛一样,刘邦每问一个问题,老百姓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场面亲切而热烈。

然而这次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樊哙走到半途时,他自己也将面临人生中的一场大浩劫。

官吏们站在最前面,两边的百姓一字摆开,他们个个屏住了呼吸,睁大了双眼,翘首以待。待刘邦乘坐的辇车出现后,官民都沸腾了,他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大呼“吾皇万岁,万岁……”

原来,樊哙带兵出发后,刘邦手下一个亲信侍卫,因为当年一点个人私怨而忌恨樊哙,又见病重期间的刘邦对戚姬很是怜爱,对吕后大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和太子就会发起无名的火来,深恶痛绝的态度很明显。于是这个侍卫就乘机进谗言,说吕后和樊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勾搭”在一起,准备等陛下您死了之后,谋权夺位,让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

借着这个大好机会,刘邦决定回到故乡去看看。沛县的官吏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早闻得了风声,于是,十里迎接的壮观场面出现了。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见他。当时刘邦吩咐的还有板有眼,陈平负责捉拿樊哙,周勃去负责平定卢绾之乱。

刘邦想到自己自从参加革命后,已有近十年时间没有去故乡好好看看了(期间虽然去了一次,但因为那是彭城之败后的“胜利大逃亡”,情况十分狼狈,这样的辛酸史不提也罢)。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议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再说,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落叶归根,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你身在何处,生自己养自己的故乡是谁也忘怀不了的。刘邦拔下英布这根眼中钉肉中刺后,凯旋而归,正好要经过他的家乡——沛县。

而事实也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

谁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