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敌于先
面对陈平的请求,吕后显得很大度,表示可以考虑考虑。“考虑”虽然是个中性词,但对陈平来说,无疑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般踏实了许多。
陈平果然料事如神,第二天吕媭就到吕后那里去告状了。她使用的也是女人通用的撒手锏——眼泪。
2.防止吕媭向吕后进谗言。这个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前面已经提到,吕媭的丈夫樊哙是被陈平抓起来的,对于一个小心眼的女人来说,她自然会对陈平记恨在心。她一恨陈平,自然就会到吕后那里去告状了。如果陈平不能先在吕媭还未出招时就摆平吕后,到时候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理由:陈平在皇帝面前诬陷樊哙,才使樊哙锒铛入狱。
1.感动吕后。事实上吕后也的确很感动了。对她来说,从昨天看陈平的大哭,到今天的贴心话,心里很快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大忠臣啊!都说女人经不起温柔的灌溉,果不其然,吕后马上对陈平充满了信任。
罪名:诬陷。
两人见了面,陈平是这样说的:先皇死了,此正值不安之际,臣恳请皇后,让臣来守卫内宫,保卫皇后的安全工作。陈平之所以违背刘邦的意愿,不去和灌婴去守荥阳,而申请留在宫中,这是权宜之计,原因有二:
结论:坚决不能放过他。
而躲在暗处的吕后却犯难了,她心里那个急啊,如果不是身份不允许,她真想从帷屏后的厢房里出来劝阻陈平。好不容易熬到天快黑时,陈平终于离开了。也许是吕后怕他第二天还会来“哭刘邦”,一大早就传见了他。本来陈平是急着自己亲自去找吕后,而现在经过这一哭,居然使得吕后来找他了。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面对吕媭的告状,吕后先是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她以“代国家主席”的身份下令赦免了樊哙,并且让他官复原职。待吕媭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后,她才对陈平的问题作出如下回复:陈平是个好同志,我不能动他。
当然,如果只是哭,那动作太单一了,还不足以产生强大的效果,于是陈平在哭的同时手脚也不闲着,在阵阵哀乐声中,他一会儿跳慢三,一会儿跳快四,一会儿又表演“磕头功”……陈平这些随意发挥的招式虽然显得很不成“体统”,但效果却是显然易见的。
理由:一个大男人能当着众人的面一次性哭个够,这着实需要勇气和实力。
地点选好后,接下来陈平就要充分发挥他哭的天赋了,他左也是哭,右也是哭,上也是哭,下也是哭,泪水就像断线的珠子,总是掉个不停(天生当演员的料啊)。
结论:这个人是个大忠臣。
卢绾用积蓄了几十年的泪水来了个一次性大决堤,结果顺利地阻止了樊哙的追击,也许陈平从这里得到了启发,他也来了个“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是,陈平选择哭的地点大有讲究,那就是刘邦的灵柩前(请注意这个地点至关重要)。
吕后的裁决让吕媭一边欢喜一边忧,喜那是不用说了,樊哙的冤情总算得到了伸张,而忧的是姐姐居然偏袒陈平,和他一个鼻子出气。吕媭天生就是犟脾气,她还是对陈平耿耿于怀,还想对姐姐进行“攻心”。但吕后根本就没再给她机会,下了两道裁决书后,就不再答理了,只剩下吕媭站在那里怔怔发呆。就这样,陈平凭着自己的巧计,使他避免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而随后他也在大汉王朝发挥了巨大作用。
按理说,到了京城,吕后已是近在咫尺,陈平应该马上直奔吕后的后宫去“解释”该“解释”的才对。但陈平却没有这么做,以他的聪明才智,他知道如果直接就去找吕后解释,事情只会越描越黑。本来是无辜的他,最后变成“罪魁祸首”也是极有可能的事。那他进京后,该做什么呢?
刘盈的登基
关键时候陈平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他没有犹豫多久,他马上决定“违令”,先回京城去摆平樊哙这件事再说。他明白,他虽然是奉刘邦之命去抓樊哙的,但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现在如果不及时回京到吕后那里消除“误会”,那吕后一旦生气,后果是很严重的。而守荥阳,现在有灌婴在那里,已无什么大碍了。所以他作出了抗旨入京的决定。
公元前195年3月17日,刘邦同志安葬在长陵。葬礼过程中,哀声、哭声、叫喊声,响成一片,场面极为壮观。这里还想说一个小插曲,在刘邦下葬的一瞬间,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阴风突起,随后在乌云笼罩下,倾盆大雨瞬间就落下来了。据说,当时曾有识天相的老人说了这样一番话:“这雨不是一般的,名叫‘发后雨’。”
其实这是刘邦临死前对吕后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后,防止吕后颠覆刘氏江山的绝招。事实上也证明刘邦就是刘邦,这一招究竟有多绝,大家看到后面就会知道的。于是陈平在去守荥阳还是去京城问题上又面临左右为难的选择。
有人就会问了,什么叫“发后雨”啊?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指先帝(刘邦)之后又要发达了,又要出大贤帝了。
当然,想见吕后还没那么容易,因为还没到京城长安,此时他已接到新诏书了,内容很简单:命他和灌婴去守荥阳。
后来历史的进程果然验证了老人的话,刘邦的软弱儿子刘盈在吕后的指使下,不但坐稳了刘氏江山,而且到第五代刘彻(汉武帝)时,大汉王朝迎来了一个太平盛世。这些都是后话,这里且提一下。
那么接下来就该面对吕后这一关了(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一关)。
就在刘邦下葬三天后,也就在公元前195年3月20日这一天,太子刘盈登基做皇帝了,后人称为惠帝。
这样的囚犯谁都想当啊!面对陈平的“格外恩典”,当时樊哙还不知道刘邦已死的消息,所以对陈平的通融很是感激。可以说,陈平通过一路的小恩小惠已顺利求得了樊哙的“谅解”了(樊哙那是啥人物,他虽是奉命捉拿,但谁也得罪不起啊)。
当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年轻人坐在那龙椅上,朝中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在大殿里时,此时最高兴最激动的不是刘盈本人,而是大殿帷屏后“垂帘听政”的吕后。是啊!没有哪一天有今天这么令她心里感到踏实,她的儿子登上了权力的最高殿堂,也就意味着她在和戚姬的这场后宫争夺战中,最终笑到了最后。
于是乎,接下来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囚犯樊哙非但不像一个囚犯一样关在木枷里,享受非人的折磨,反而是坐在宽大的马车里,一路吃香的喝辣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完全像在旅游观光一样。
没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她付出了多少努力,在丈夫胳膊肘往外拐(站在戚姬一边),在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形势十分严峻时……她主动出击,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刘邦二废太子都没有成功,这其中吕后鞍前马后又做了多少努力呢?是啊!一切的一切都没有白费,是啊!一切的一切如今都换来了丰硕的果实。
原因很简单,刘邦死后,大权一定会落在吕后的手上,而吕后的心狠手辣他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不及时回京把这事的来龙去脉向吕后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紧跟着刘邦去赴黄泉之路的就是他陈平了。
而就在这一天,吕后还特意召来了陈平,把他升为郎中令,令他辅助皇帝。陈平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的努力也同样没有白费,他终于在“眼泪表演”中赢得到了吕后的赞同。当然,此时的他没有意识到,被封为郎中令后还将面临一次考验。
当然,陈平不是傻子,刘邦还没死时,他就打定主意只抓住樊哙,而不是就地砍了他的头以绝了刘邦的“后悔之路”。思来想去,陈平最终作出决定:火速回京。
那吕媭听说吕后任命陈平为郎中令后,心中极为不满,她上次没有“击倒”陈平就感到很委屈了,此时就陈平的问题,又一次来后宫和吕后进行了一次“面对面”。
话说刘邦说走就走,连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都不留,只留下陈平望着满脸横肌的樊哙直发呆。当然他此时的眼神中并非少女般的含情脉脉,而是笼罩着浓浓的忧愁。对于他来说,刘邦这个顶梁柱突然倒下后,他该不该再按刘邦的圣意办事,取樊哙的人头回京城呢?
“太后,那陈平当初指使先帝抓我丈夫,他本人为了邀功更是不辞辛苦地亲自动手去抓。现在先帝去了,他又百般讨好你,这样的势利小人不能重用啊?”吕媭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显得来势汹汹。
足智多谋的陈平
吕后倒是显得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她没有直接回答吕媭的话,而是淡淡地反问了这样一句话:“妹妹倒说说看,樊哙的头最终被砍掉了没有?”
陈平当时虽然知道皇帝可能是冤枉了樊哙,但君命难违啊!他只能带人把樊哙在半路上劫住了。然而,刘邦没有能看到他连襟血淋淋的人头,因为时间不等人啊!他挥一挥衣袖就这样走了,却抛给陈平一道很大的难题。面对这个已被擒在手中的樊哙,面对刘邦的这个连襟,面对吕后的亲妹夫,该如何处置呢?
就这一句话,吕媭顿时无言以对,是啊!刘邦当初叫陈平出发时,给他下达的指标是“提樊哙的人头来见我”。可最后陈平却是用豪华马车把他平安送到长安来的。
他成为通缉犯的原因很简单,有人把“莫须有”的罪名挂在樊哙身上,已病得神志不清的刘邦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叫陈平去砍了他这个连襟的头颅来见他。
“人家救了你老公,你非但没有感恩,还要以怨报德吗?”吕后的第二问发出后,吕媭再次无言以对,只有败走的分了。
当然,樊哙之所以没有追上来,倒不真是因为卢绾的眼泪感化了他,而是因为他不能再追击卢绾了——樊哙自己也变成了通缉犯。
而此时,樊哙也对陈平一路的关照很是感激。吕媭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情况下,最后只得暂时放弃对陈平的攻击。而吕后两个反问搞定吕媭后,并没有高兴起来,相反,她显得忧心忡忡。通过今天的“继位大典”,她发现刘盈柔弱得像一个姑娘,根本就不适合做一个主宰全国大权的一国之君。
刘邦死后,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此时虽然已成“叛臣”,正在逃亡匈奴的途中,但他听到这个噩耗后,一个大老爷们儿竟然放声高哭起来。当卢绾蓄存了几十年的泪水一次性消耗完毕后,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感化作用,已奉刘邦遗命来砍他人头的樊哙居然半路就停止了追击。
她为刘盈能不能驾驭得了朝中重臣开始忧心起来。思来想去,想来思去,吕后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把朝中重臣都一一给铲除了,没有人能对我儿子产生威胁了,这天下就太平了。
强大无比的讣告
当然,吕后这个想法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还涉及一个人,一个对吕后来说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她的私人秘书加情人——审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