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陈胜、吴广拉开革命的序幕后,大秦王朝最终在新生代革命领导人项羽和刘邦的带领下被推翻了。此后,项羽和刘邦又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至此中原战火纷飞,局势动荡。而这期间,被一堵墙挡在门外的匈奴人虽然没有来对中原入侵,却也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内部革命。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匈奴人再度乘机出击,从而成就了抗匈奴名将蒙恬。蒙恬以暴制暴,打得匈奴人“鬼哭狼嚎”。再后来,秦始皇为了彻底摆脱匈奴人的纠缠,干脆直接从临洮(今甘肃岷县)到辽东修造了一道看不到尽头的城堡。这便是至今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从此,和匈奴人盈盈一墙间,脉脉不得语。
拉开匈奴内部革命战争的人就是一个叫冒顿的年轻人。
这是战国时期,中原人民抗击匈奴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胜利。从此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收敛了许多,边关也暂时获得了安稳。
冒顿的发迹史
数十万匈奴人瞬间灰飞烟灭。
冒顿的父亲叫头曼,他是当时匈奴的单于(也就相当汉人的大王或者皇帝)。冒顿因为是头曼的长子,很早就被头曼立为继承人。
当他们追到一个狭窄的小山谷时,李牧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的计谋一步一步实现了,封住谷口,然后就毫不客气把他们送上西天了。
但后来形势突变,因为头曼迷恋一名爱妃,所谓爱屋及乌,也就偏爱起她的儿子来。在这名爱妃不断吹着温柔的耳边风时,头曼对待太子的态度就变了。种种迹象表明,他大有废了冒顿这个太子立小儿子为太子之意。可废冒顿总得有个理由啊,于是头曼想到一个借刀杀人的妙计。
李牧不跟气势汹汹的匈奴人正面接触,发出军令:风紧,撤呼!“撤呼”的后果是很快就连丢了几座城。匈奴人得了城池后,心里那个美啊,没法形容,并且还有感叹发出:中原人不过如此耳。于是他们乘胜接着追击李牧,非要把这个“难剃头”往死里赶:你追啊追,我逃啊逃,无根的野草……
当时匈奴西边还有一个国家——月氏。据说月氏拥兵十多万,兵强马壮,实力不可小觑。头曼当时为了拉拢月氏,常常派人质去月氏,以安其心。
这一天,匈奴人又来占便宜了,一直关着门坐城观天的李牧突然打开了那扇一直紧闭的大门,和匈奴人来了一个硬对硬。匈奴人在他出其不意的出击下吃了大亏,他们哪里肯善罢甘休,于是回头叫上十余万人马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大有报仇雪恨之势。
这一次,头曼把冒顿直接送去当人质。冒顿刚到月氏,头曼就立马发兵偷袭月氏。月氏不干了,马上就要砍冒顿以泄其恨。但当时的冒顿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自己处境的不妙,闻得风声,连夜偷了一匹马就回来了。头曼见儿子死里逃生,没辙了,只好给他安排了一个新职务——一万骑兵的首领。
李牧第二次上任后,还是和以前一样,关起门来主动躲开匈奴,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因此匈奴人也逐渐对他大意起来,有时甚至公然敢在他眼皮子底下摸几只鸡偷几只狗,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但这一切李牧都熟视无睹,是他真的太懦弱,还是别有用心?一切答案等到三年后才解开。
回来后的冒顿心知肚明,开始培养起自己的心腹人马来。他天天带这些心腹人马去训习猎鸟,从射鸟到射动物再到射人。冒顿为了培养他们的血性,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妻子拉到山林中去当靶子射。每次打靶归来,他妻子都哭得跟泪人似的。但他手下人马却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后来他这些心腹部下都练到了什么程度呢?练到了只要他的响箭一出,他手下的人就随之而射,哪怕是冒顿的女人也射。
最终,李牧碍于赵王的面子也不好再推托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意思就是说,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去守那边关,我只能采取闭关防守的老办法。赵王此时就怕他不肯再去守边关,不说一个条件就算一百个条件也会答应。就这样李牧又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最前线。
训练好后,冒顿就邀请父亲头曼去狩猎。头曼哪里知道这其中的玄机,于是他欣然而去,结果被冒顿和他手下当靶子给练了。这一年正是公元前209年,也就是陈胜、吴广点燃革命圣火这一年。
李牧本来是想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流芳百世的功绩来,但一听这话心里就不是滋味了。赵军现在一败涂地,你才又想到找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于是他就推托不肯再上任了。此时的赵王见他越是推托,就越是认为他是一个人才,越是要他去做“边防大元帅”。
干掉父王后,头曼宠爱的阏氏和她的宝贝儿子自然也都跟着头曼去陪葬了。就这样,冒顿轻而易举就取得了本来就该属于自己的政权。
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匈奴旁边还有几个少数民族的部落,实力最强的就是东胡。由于冒顿年纪轻轻就夺得了权位,邻国东胡就有想法了。东胡大王想试探一下这个弱冠少年的胆识,首先来了个投石问路。他派了一名使臣到冒顿那里,使臣到了那里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向冒顿要一样东西——一匹马,一匹千里马。
因此,每次匈奴“常回家看看”时,他就会还以颜色。但问题是匈奴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一旦发起飙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反击的结果往往陪了财物又折兵。这可不是赵王所愿意看到的结果。他没辙了,再次找到李牧,语气诚恳地对他说,还是你小子上吧。言外之意是别人比你更差。
“头曼生前有一匹千里马,我们大王十分喜欢,冒顿公子能不能成人之美献给我们大王呢?”群臣们个个怒火朝天,都说自己国家的东西怎么能随随便便送给他人呢?冒顿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然后说话了。他只说了十个字:“本是同根生,何惜一匹马?”于是这匹千里马就这样送给东胡王了。
这就好比猫和老鼠一样,就算猫再好,如果老鼠太狡猾,能躲的地方太多,还是一样拿他没办法。“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样消极的避战方针和态度,赵王就不满意了。不满意的后果是,直接就撤了李牧的职务。代替他的人自然诚惶诚恐,既然赵王不喜欢消极防守的人,那他就只有华山一条路可以走了——主动出击。
东胡王得了马还不满足,于是不久又派使者来了,他说想要冒顿的一位爱妾。
李牧虽然很想一举歼灭他们,但无奈他们吃了点亏后,就变成了缩头乌龟,和他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常常在这里打了一枪,换一个地方,然后再在那里打一枪后,又换一个地方,如此一来李牧空有豪情壮志,也拿他们没办法,到后来只能采取“防守反击”的政策。
群臣们这下可都是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个个摩拳擦掌,只等冒顿一声令下就去把东胡给灭了。但冒顿的反应还是出人意料之外,他叫手下部将们把刀剑统统放下,又发话了:“女人如衣服,兄弟似手足,衣服破了可以再补,兄弟之情断了就不能再弥补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也送给了东胡王。
但匈奴人不像汉人这样满口仁义道德,他们在战略上达到了超我境界,人多势众时就打,势单力孤时就逃。而且他们内部还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逃跑不算耻辱,反而是英雄。谁逃得最快最好,只要能确保自己不死于战中,就是英雄。
东胡王搂着如花似玉的小美人,嘴都笑歪了。都说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这一点我们从东胡王身上就可以看出来。
这下可激怒了赵国的边将李牧。李牧二话不说,直接就和匈奴人干上了。
投石问路,路也问了;真情相试,试也考了。这下他已不满足这些蝇头小利了,他要的是冒顿的地盘。
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当时的秦昭王下了一道命令,修建了一项强大的抵御匈奴人的工程——长城(也就是后来秦始皇的万里长城的前身)。但由于当时处于混乱时期,即便是这样仍然不能有效地阻止匈奴人南下。
这下冒顿还没待群臣们开口,他就大手一挥,该是你们一展英姿的时候了。这时就有大臣不解了,先前那东胡王咄咄逼人,我们都苦苦相劝大王给他点颜色瞧瞧,现在这种局面都是大王您放纵的结果啊!冒顿笑而不答。
战国时乱世纷争,给了匈奴人可乘之机,他们多次发兵侵入中原。每次来都是空着手而来(除了必要的兵器),去时却满载而归。什么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粮食牲畜,当然还包括美女佳人应有尽有。尝到了甜头的匈奴人自然来中原来得更勤更快了,每次来都变本加厉,胃口越来越大。
不出几日,他的大军突然出现在东胡军面前,东胡王哪里料到胆小如鼠的冒顿敢来跟他打仗啊!猝不及防之下,被冒顿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东胡兵败如山倒,连东胡王也在这一战中英勇牺牲。冒顿舍小利而获大利,就这样他吞并了东胡。灭东胡后,冒顿又相继向其他部落出击了。
纠缠史
就这样他东灭东胡,西征月氏,北破丁零,南征楼烦,并吞并了位于现今新疆的乌孙、楼兰等三十六国的大片土地,在大漠南北和现今的东北、西北以及中亚、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盛世伟业。
5.贪婪的个性:匈奴人从小就能骑马善射术,有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之称。他们的单于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体匈奴人(这个季节马最壮)“课校人畜”。正是因为“能骑马善射术”,他们为了扩大地盘,到处掠夺奴隶,抢夺财物。贪婪是匈奴人最为鲜明的特点。因此,中原这块物美丰鲜的地方就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了。
建立霸权之后,野心勃勃的冒顿会甘心守在自己的庞大无比的“一亩三分地”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很快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大汉王朝。
4.嗜血的风俗: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头看做战利品的。在战利品中展示他们砍下敌人的头颅以及挂在马缰绳上的头皮,以示夸耀。据说匈奴人的坟墩上的石头,其数目是与他一生中所杀敌人的数目成比例的。匈奴人在订盟约时,要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时,匈奴人用小刀把脸划破,“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
狼爱上羊
3.自由的信仰:他们信奉一种以崇拜天(腾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的萨满教。
冒顿既然把目标锁定在了大汉王朝身上,而他要想进入中原,就必须要经过最北方韩国的地盘。韩国当时的韩王是韩信。这里再次申明,此韩王信非那个被刘邦当初拜为“大将军”的韩信。这时的韩信早已有准备了,他的军队都派到了马邑去防守匈奴的进攻了。
2.不一样的礼仪:他们的婚姻很自由,可以自由取配。做儿子的可以娶后母为妻,做兄弟的也同样,只要有死去的,就可以结为夫妻。
公元前201年9月,韩信苦苦等待的冒顿终于来了。那一天下着大雪,韩信一清早就起了床,首先嵌入他眼帘的就是一片白,银装素裹,全世界好像都变成白色了。
1.独特的语言:匈奴人没有文字,没有书籍(对于厌恶读书的人来说肯定会对这种民族的生活方式高呼万岁),只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都有名无姓,也没有字)。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缺乏资料,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人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有些人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
雪,一片一片一片,飘飘柔柔,洋洋洒洒地下着。这时突然传来了一声枪响……
四、主要特点。
此时守在城头的士兵已经在惊呼了,他们撕心裂肺地叫道:“狼来了,狼来了。”韩信擦了擦眼睛,定眼望着远方,但见白茫茫中果真有黑压压的发着绿光的狼影在闪动着。
总之,匈奴人一看就是:与众不同。
怎么突然之间会有这么多狼来了呢?又过了一会儿,那群数不尽的狼像变魔术似的,瞬间就到了城下了。直到这时韩信才看清这群狼的庐山真面目,原来他们真是一群披着狼皮的人(这和披着羊皮的狼有一点点区别)。他们身穿狼虎之类的兽皮,头戴雪毡,远远一看不是一群狼又是什么呢?此时这群狼正虎视眈眈地望着城上。
而匈奴人的相貌特征概括起来大致为:“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颌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衩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质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为首的狼王冒顿打了一个手势,写了一封信直接射到城里去了。
三、相貌特征。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当提起“亚洲人”这个字眼儿时,容易想到一种“正统”的黄种人形象,他们身材中等偏矮,毛发稀疏,肤色浅黄,细长眼睛,眉脊不很突出,鼻梁比较直但不高……
韩信哪里料到这么寒冷的天,这一万来匈奴人竟然会如天神下凡般突然出现在眼前。他身边只有几千守军,他也不是傻子,看了信自然明白他们的意思。但真要他开门,还得犹豫啊!
3.生活习惯:衣皮革,被谢裘,住毡帐。
顺便提一下,这个韩信与其他诸侯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他的脸像六月里的天一样变得贼快贼快。当初刘邦攻克彭城时,韩信马上归降于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就马上掉转马头归降于项羽,后来见势不对又归降于刘邦。
2.生活方式:只食畜肉(这一习惯给更多是以蔬菜为食的中国人很深的印象),常饮奶酪(谁也不能乱动他们的奶酪)。
此时这些匈奴人的“甜言蜜语”正符合韩信“顺风倒”的风格。面对这样的一群狼人,韩信虽然对守城一点信心也没有,但他同时也有顾虑啊!如果真的投靠了他们,狼人的生活,他们这些地地道道的汉人能适应吗?
1.维生手段:主营马、牛、羊、驴、骡、骆驼等牲畜。兼营狩猎,包括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野兽。
于是韩信犹豫着。这时他的部将就劝他派人去向刘邦求救。韩信当时想想也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派了一个装扮成狼人模样的士兵,乘夜溜出城去,然后向刘邦所在的咸阳进发。
二、生活习惯。匈奴人像游侠一样漂浮不定,过的是一种迁徙的游居生活,用一句话概括是:哪里有水哪有我,哪里有草哪有我。
由于不敢打草惊蛇,他行的是蛇行鹤伏之绝妙身法,生怕惊动那群狼人。但人的脚力毕竟有限,哪能跟马相比,因此,走着走着他就感到力不从心了,当他累死累活到达咸阳时,时间已过了五六天了。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总之,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匈奴是北方广大的草原和戈壁滩上的游牧民族。
五六天按理来说是比较短的,但对于被困在笼中的韩信来说就是度日如年了。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七天,终于熬不住了,于是他派人出城去和狼人进行“开门”细节的谈判。
另一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獯鬻。《孟子》赵岐注、《毛诗》郑玄笺等持此说,到近现代,关于此说的论述更为精密。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时的鬼方、昆夷、獯鬻,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那边刘邦接到信史的报告后,马上调兵遣将,准备去救被困在马邑的韩信。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就在这时,传来了韩信正和匈奴人谈“芝麻开门”的事,刘邦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如果他们真的实现了“狼羊对爱”,那他再派兵去那里,岂不是很不受欢迎吗?
一、起源。匈奴作为一个对于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民族,学术界尚未能确论其起源和来历,从汉魏以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见解。歧异产生于《史记·匈奴列传》的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獯鬻,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一部分学者根据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认为匈奴是夏之后代。《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不受欢迎的事谁都不会轻易去做,于是刘邦决定暂时按兵不动,而是直接给韩信写了一封信,以求他能及时“回心转意”。
刘邦对内搞定项羽和其他各大诸侯后,对外将面临匈奴的恶意挑衅。他与项羽的楚汉之争惊心动魄,同样,他跟匈奴的战争也是一波三折,充满悬念。这里,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匈奴的情况。
那边的韩信因为双方的利益和政治地位进行了数轮艰苦的协商,但由于双方存在语言障碍,想找精通两国语言的翻译官当真是难于上青天,再加上韩信对这些狼人的底细还不是很了解,在谈判时要求条条框框都写得很详细,因此虽然只有一扇紧闭的大门,但要想打开还确实不那么容易。
——调寄李白《杂曲歌辞·出自蓟北门行》
刘邦的信一到,倒帮了韩信一个忙,说白了,韩信为什么谈得这么慢,就是对刘邦还存在最后的一丝留恋和不舍,对狼人还存在最后那么一点戒备和提防。但刘邦的信却让他不能再犹豫了。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我们先来看刘邦的信是怎么写的就会明白一切了,说白了是一封“责备信”:“我封你为韩王,是叫你镇守在北方,为国效力,不是叫你和匈奴人做勾三搭四偷之举……”
匈奴的变迁
于是悲愤的韩信不再犹豫,马上就开门把匈奴人迎进了城里。冒顿进了马邑城后,欢喜之余,马上拜他为大将,让他充当先锋,越过句注山,南攻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