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元月一日,朝贺典礼如期举行,整个过程秩序井然,大臣们按官高低有序地站着,殿下的士兵也都整齐有序。一切布置好后,刘邦乘坐着辇车出来了,随着一声“皇帝驾到”,群臣们依次跪下,大声叫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气氛庄严而雄伟。
第一批学员只招了百来位朝中重量级大臣,经过一个多月的魔鬼训练,在众儒生们言传身教下,这批学员很快就训练得有模有样了。据说这批学员毕业时,刘邦还来亲自考核。当他看到这些手下重臣无论是言谈还是举止都颇显仁者风范时,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随着第二批、第三批学员都陆续毕业,朝中重臣差不多都参加了“宫廷礼仪培训”。正在这时咸阳的长乐宫已成功修复了。于是刘邦大喜,他率文武大臣回到咸阳,在长乐宫庆贺元旦。
“众卿都免礼平身。”刘邦欠了欠身。众臣站起身来,依然有序地站着。接下来刘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像滔滔流水绵绵不绝。这下可苦了群臣了,顶着太阳晒了好几个小时,但饶是如此,他们都站得像杆枪似的,谁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交头接耳讲半句悄悄话。直到晌午时分,群臣们个个腿脚发麻时,刘邦才宣布庆贺仪式结束。
于是乎,孙叔通就火速去办这件事了。这孙叔通果然不负众望,他很快就从鲁地带回了几百号儒生。然后,孙叔通和儒生们商量先列出了朝廷的礼仪大纲,并且制定出了一系列教程。待一切准备工作搞定后,接下来就是对朝中大臣开始培训了。
接下来是用宴的时候了。整个酒宴中,群臣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没有次序地来敬酒,乱哄哄地猜酒令。他们此时是按职位高低,一一捧觞来恭喜刘邦。整个典礼过程隆重而有序,没有一个人敢造次。
“喏!”刘邦同意了他的建议。
最后的结果是,孙叔通的“礼仪训练营”顺利通过刘邦的考核。于是孙叔通被封为太常,赐黄金五百两,其他的儒生也都被封为郎中令。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后,堕落的儒生们终于咸鱼翻身,实现了鲤鱼跳龙门。
这等于是默认了。孙叔通知道机不可失,赶紧道:“鲁地乃是儒生之乡,那里的名儒多如牛毛,可以到那里去招儒生。”
报恩
这一句反问让刘邦哑口无言。隔了半晌,他才说出苦衷来:“朕一向不太重视儒生,现在需要儒生,又到哪里去找呢?”
因为刘邦出生时身体的特殊性,他父亲刘执嘉,也就是现在的太上皇对他一直不太喜欢。后来刘邦十八岁辍学当了流氓后,他恨铁不成钢之下,竟然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不闻不问,任其放纵。
“陛下在马上打下江山,难道还能在马上守天下吗?”孙叔通进行了反驳。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对母亲的感情明显比对父亲的感情深。母亲去世后,他宁可放弃事业(刚刚参加革命),也要为母亲风风光光地送上最后一程。而父亲被项羽所擒,在战场上以烹杀相威胁时,他竟然可以厚颜无耻地说,烹杀我父亦是烹杀你父,到时候请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老子用三尺剑骑马打下的江山,哪用得着儒生呢?”刘邦的态度并不好。
当然,虽然这不排除当时刘邦情非得已,不可能为了刘太公,而把唾手可得的江山拱手送给项羽,但从这里或多或少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倪来。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啊。当了皇帝的刘邦似乎要“还罪”,马上就立他为太上皇了。按理说刘太公从此就要享清福,安度晚年了。但整天待在宫中的刘太公脸上却没有半点笑容。原因很简单,叶落归根,深居宫中的刘太公思念生他养他的故乡啊!
这不,说儒生这里就来了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孙叔通。孙叔通一直就在刘邦身边做事(苦差),刘邦的烦恼他自然知道了。于是他毛遂自荐地走到刘邦身前说:“如果陛下想治理好天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去找一些儒生来讲礼仪。”刘邦正苦恼着,本来孙叔通提起这件事让他眼前一亮,但他一看到孙叔通儒生的样子,不知咋的心里就是不爽。
于是他委婉地对刘邦说出他想回故乡的想法。刘邦一听就急了,这怎么行啊!你可是堂堂的太上皇啊,怎么能再回到那穷乡僻壤去呢?于是刘邦接下来干了一件大孝事。他在栎阳附近选择了一块荒野之地,然后找来一个叫吴宽的能工巧匠,让他来仿造家乡模样建造一座新的村镇。
后经人提醒,刘邦觉得这样也不成体统,于是苦思良策起来。正在这个时候,儒生顺应形势派上用场了。刘邦以前很不喜欢儒生,试想,他读了近十年的书,胸中还是空空如也,因此,对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很有抵触感。后来虽然在西征途中遇到郦食其,对儒生的偏执看法有所缓解,但儒生们仍然得不到他的青睐和重用。当然,他不重用儒生,并不代表儒生们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这吴宽果然是人才,他亲自去沛县画了刘邦家乡的风貌,然后照着图上的样子,在栎阳建造了另一个小中阳村。田舍房林,包括小桥流水都建造得别巧细致,几乎一模一样。
他手下这些功臣们,倚仗打江山时的劳苦功高,每次入朝宴会,个个都是放纵不羁,场面闹哄哄的像赶集,有时候谈功论战,有时候说朋道友,更有甚者当众脱鞋挠脚……
刘太公看了后,这里摸摸那里瞧瞧,仿佛真回到了故乡。然而,他转了一圈后,原本兴奋和喜悦的脸上又暗淡下来了。有了故乡的样子,但没有故乡的人,他能开心得起来吗?
自从当了皇帝,刘邦可谓是日理万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就在他不断地考核部下对他忠不忠诚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宫中礼仪问题。
刘邦这回好事做到底,马上又召令村里左邻右舍,熟人朋友,来了个千里大迁移,于是,刘太公每天生活在“故乡”里,和故乡人说着话,适当干点农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
重用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