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 第十六章 众叛亲离

第十六章 众叛亲离

又一次叛变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总之,陈平背后从此开始有人指指点点了。

这里就不再谈陈平与其嫂子勾搭一事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陈胜吴广的起义给了天下众英雄一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这时,陈平顺应形势,也参加了革命。陈平选择的第一位主子是陈胜亲自委任的魏地之王魏咎。

眼见哥哥不在场,陈平压抑了多年的欲望再也忍不住了,他怀着就要跳出胸膛的心,悄悄地走到嫂子身后,突然从后面一把抱住了素姚。素姚只是挣扎了一下,回头见是陈平,便停止了挣扎。此时如果陈平还能控制得住,那他就不是男人了。于是稻草为床,蓝天为席,两人光天化日之下,在野外上演了一场火暴的激情戏。

魏王见他谈吐不凡又相貌堂堂,便给了他一个官职:太仆(掌管王车乘事务的官员)。这个官职看似不大,但因为总是跟魏王最近距离接触,所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位置。

这个人不是外人,是与他天天朝夕相处的嫂子素姚。素姚高挑的个子,身材婀娜多姿,虽然已是少妇了,却处处展现出成熟女人的独特魅力。平日里,哥哥整天田里地里忙活着,对素姚关心和照顾就比较少。但陈平就不一样了,他读书习字之余,对嫂子嘘寒问暖关心至极。渐渐地嫂子也对他产生好感。一次,素姚在田里堆稻草,微风拂面,衣着飘飘,虽然朴衣简装,在陈平眼里却如天仙般美丽。

没想到陈平成了魏王身边的大红人后,便有人嫉妒起来,一些小人无孔不入地向魏王进谗言,说陈平脑后反骨之类的话。

所以,陈平家境虽然穷,但倒追他的女子却也不少,她们个个对他暗送秋波眉目传情,开放一点的还主动向他投怀送抱。然而,情窦初开的陈平却对这些主动送上门来的妙龄少女并不感冒,因为他心中早有了心上人了。

陈平知道魏地不能再留了,于是卷起铺盖被褥转投项羽去了。

陈平和陈伯虽然是亲兄弟,但长相却大不一样。打个比喻吧,两人就好比武松和武大郎一样:一个长得高大威武,相貌堂堂;一个长得矮小精悍,相貌猥琐。陈伯个子矮小,一张脸松树皮似的,又黑又暗,而陈平却长得貌似潘安,不但高大威武,且面如冠玉,唇红齿白,皮肤白嫩得连女孩子都为之逊色。

那时的项羽已打败秦朝章邯的不败之师,正威不可当地向关中进军。而陈平却兢兢业业,几乎每战都小有建树,留给了项羽不错的印象。

为什么叫他采花大盗呢?那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他的父母早逝,从小就与哥哥陈伯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了媳妇,他还跟着他们住在一起。

不久,项羽打败秦军,又将刘邦赶出关中,便召开了“英雄大会”对各大功臣进行了分封。项羽在分封时,不公平之处甚多(很多王造反便是很好的证明),唯独对陈平给予了过高的封赏。当时陈平虽然还没有达到封王封侯的级别,但被项羽破格封为卿。

陈平:男,汉族,阳武县(今河南省境内)人。绰号:采花大盗。

对于出道较晚、略有点微不足道的功绩的他来说,这个封号已经让很多人侧目了。按理说陈平知恩图报,自然会对项王忠心耿耿肝脑涂地了。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司马卬投降还牵扯到了一个人,一个在楚汉之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平。

这里不得不又提一下殷王司马卬。

风流的陈平

原来司马卬也是对项王的分封不满的人之一,他认为以他的功劳被封个小小的殷王太大材小用了,而且项王的刚愎自用和傲慢自大也是他无法容忍的。因此,就在刘邦暗取陈仓进军三秦时,他曾一时心血来潮,也准备策划谋反。

这两件事做好后,刘邦的后防便稳如磐石高枕无忧了。

项羽闻得风声,就派陈平带兵前去“剿匪”。陈平也不负项王重望,带兵到了朝歌,没有摆开架势打仗,而是直接和殷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当时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得殷王翻然醒悟,立马绝了反叛之心。

第二,派人去修西北边陲的“塞上河”。前面已经提到过,当年秦朝名将蒙恬,不但多次打退敌人的入侵,还在西北部修建了“塞上河”。“塞上河”的成功修复,能很好地防御匈奴的突然入侵。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汉军压境时,他虽然顽强抗敌,但却中了韩信的“雕虫小技”,被樊哙抓住后,不得不投降刘邦了。

第一,他派一些将领奔赴陇西、北地、上郡的边境之地,在那些地方设置了郡县,不但稳定了那里的人心,而且还进一步壮大了大汉的实力。

他投降事小,可就苦了陈平了。试想,当初司马卬造反的事是陈平来搞定的。项羽一贯作风是拳头底下出政权,主张是武力解决殷王的事。而陈平当时根据形势的需要,选择了“智取”的方式,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就把事情摆平了。原本摆平了事,现在突然又生出变数来,项羽可不是好糊弄的。

就这样,刘邦不多久就连降了塞王、翟王、河南王、魏王、殷王等项羽封的“准天王”。在大好形势下,刘邦下一个目标已瞄准了项羽。当然,出发前他还对自己的后防进行了必要的防备。主要归纳为如下两点:

“我一定要把陈平的头拧下来当球踢。”听说司马卬投降汉军后,多疑的项羽自然怒不可遏。

一个败军之将,除非骨气硬得可以不在乎生死,否则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会和司马卬一样,拜倒于地说道:“臣愿降于大王!”刘邦等的就是这句话。

陈平凭着灵敏的鼻子又闻到了一股味道。于是故技重演,又选择了逃跑。这回他决定逃到刘邦那里去。

大殿里,刘邦正对韩信的妙计称赞有加,见司马卬押上来了,他赶紧迎上前,亲手为他松了绑。然后进行了攻心之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他这次是采取了巧投的方式,没有直接去找刘邦,而是先找到了刘邦手下的一个叫魏无知的旧友。由于魏无知的穿针引线,陈平很快就见到了刘邦。

深思熟虑的刘邦

陈平知道第一印象对新老板很重要,见面后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

事实证明逃跑也可以看出一位将领所具备的素质。比如说司马卬他一路狂奔,也不知道踩死了自己多少士兵,后来终于一马当先,第一个到达目的地——朝歌城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樊哙早已在那里恭候他多时,已跑得筋疲力尽的司马卬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了。

“大王已得三秦,此行可是伐楚?”陈平劈头就问。这是个很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刘邦双眼变得贼亮起来。

果然,司马卬话音未毕,只听见一声炮响,汉军突然从四面八方拥出来了。司马卬直到这时才如梦方醒,上了汉军的当了。这个世上没有后悔药,摆在司马卬面前的只有一个字:逃!

“正是,君有何高见?”刘邦反问。

接下来出现了《三国演义》里了中埋伏的人一样的说话情形。司马卬说话了:“此处山高路险,若有埋伏,如之奈何?”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发这样的感慨多半是没有用的,只是为了渲染一下气氛。

“项王现在还在伐齐,大王应趁此良机,挥师南下,迅速把楚军的老巢彭城拿在手里再说。这样项羽西回无路,腹背受敌,便再无回天之力了。”陈平从容地答道。

司马卬眼见汉军一夜之间走得无影无踪,煮熟的鸭子岂能让它飞了?立功心切的他一声令下,手下的士兵便争先恐后去追汉军。追了一程又一程,踏了一山又一山。追了大半天,司马卬不由纳闷了:这汉军难不成学了遁隐之术,怎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司马卬正纳闷着,突然发现他们此时已追到一个险峻异常的山谷里。

“此去彭城路途遥远,须探明路径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彭城啊。”刘邦似乎早有此打算。

刘邦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你想立功是吗?我偏不给你立功的机会,乘项羽还没来我先撤,就是让你无功可立。

“臣对行军路线了如指掌。”陈平胸有成竹地说道。

项羽当机立断,给了殷王司马卬这样简短有力的回复:援军马上就到。司马卬接到项羽的回信后,如同溺水的孩子抓住了一根稻草那般欢心,他握着这张“免死护身符”,充分做好了坚守朝歌的准备。他当时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等项羽兵一到,汉军便会兵败如山倒,到时候他就会因为坚守抗敌有功而得到项王的嘉奖。

说到这里就已经足够了。刘邦点了点头,表示陈平顺利通过面试了。只是得安排一个什么样的职务给他当,这让刘邦犯难了。

直到这时,项羽才明白他被张良忽悠了。当然,危急时刻,项羽还是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将领所具备的才能和素质。他简单地做了一下形势判断,认为这齐王只是弹丸之地,这里的叛乱不足为虑,刘邦暗度陈仓平定三秦,现在又挥师南下,看来刘邦是摆明了要与他争天下了,那里才是重中之重。

“你在项羽手下任什么职务?”刘邦突然问道。

“什么,汉王在围攻殷王?他不是已经得到了三秦之地了吗?”

“都尉。”陈平回答得很干脆。

这时田荣的弟弟田横出场了,只见他振臂一呼,组织起暴动的队伍,把项羽新立的“齐天大圣”田假赶出了城阳。项羽还没来得及舒一口气,又听说田横造反,正要组织人马去杀他个人仰马翻。这时却传来殷王告急的消息。

“好,本王亦给你都尉一职。”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坑杀秦军时,那时大秦王朝内忧外患,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中百姓虽然从骨子里恨他,但碍于形势都敢怒不敢言。此时的齐国百姓可不好惹,他们虽然对田荣不满,但面对项羽“坑杀”齐军的事,他们没有再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爆发。

“臣鞠躬尽瘁为汉王效犬马之劳。”陈平跪拜道谢,就这样,陈平正式成为一员汉将了。

虽然这次“剿匪”行动成功了,但田荣并不是自己亲手所杀的,项羽心里觉得空荡荡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过瘾。当初在新安坑埋了二十多万秦军,并没有打破当年秦将坑杀赵军四十多万降军的纪录,怎么感觉也不爽。于是,看着这次投降过来的齐军,他二话不说就叫人安排活埋了。

可以说陈平提出的乘虚攻打彭城的计谋是相当关键的。他在项王手下待了近两年,对项王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说出的深思熟虑的计划正是根据形势做出的最正确的判断。而刘邦手下因为有韩信和张良两大旷世奇才做参谋,自然可能早就定下直接去攻打彭城的计划,只不过陈平的到来,更加坚定他的信心和决心罢了。

按理说齐天大圣死了,项羽的怒火也该消了。他可以妥善安排新“齐天大圣”接位的事了,然后火速撤军去支援关中告急连连的关中三王。但项羽就是项羽,他的思维和逻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速取彭城

是可忍,孰不可忍,老百姓本来就对田荣弑主(田市)不满,此时又见他们这样胡作非为,恨得牙根痒痒。接下来的一天晚上,“齐天大圣”田荣被联合起来的老百姓活活打死在草垛里。一代天王“齐天大圣”就这样升天了。

彭城还有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徐州。该城交通方便,旱路、水路都可以直达城下,当时有着“条条道路通彭城”一说。这里的商人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农牧业、水产业、畜牧业都繁荣至极。因此,彭城就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田荣眼看走光明大道肯定没戏了,就和项羽打起游击来,他不敢再往城里躲,尽往老百姓家里钻。躲也罢了,偏生他带领残兵败将只顾逃命,哪里还带有其他东西?这样吃喝拉撒都由老百姓无偿提供。如果在老百姓家里客随主便,遇啥吃啥那倒也罢了,偏生他们还要吃香的喝辣的。谁家有鸡抢来烤着吃,谁家有狗打了煮着吃,谁家有猪杀了下酒吃,至于谁家有妙龄姑娘,嘿嘿,那就推倒再说,先主子然后士兵轮着上。

项羽当初选择这里是想“荣归故里”,因此放弃关中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好攻防地带作首都。他当时可能是想,这天下谁不唯我独尊?这天下谁敢和我做对?我把首都立在哪里不都是一样?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自从“英雄大会”后,他这个西楚霸王刚刚上任,就这里叛乱,那里暴动,弄得他东奔西走,没有睡上一天的安稳觉。而此时,居然有人敢来太岁爷头上动土了。

“想逃,没那么容易!”项羽对他恨极,他逃到哪里就追到哪里。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在陈平轻车熟路的带领下,率领自己加各归降诸侯盟军共五六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了彭城城下。当时彭城的大部队都随项羽去齐国剿匪了,只留下七八千老弱病残在守城。守城的楚军见城下的汉军比蚂蚁还多,连抵抗一阵谈妥投降条件的必要程序都免了,就直接在城头竖起了白旗。这个时候还谈条件,只怕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项羽屡战屡胜,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田荣屡败屡战,步步退却,人心涣散。田荣在城阳守了一阵,眼看兵败如山倒,只得弃了老巢四处逃窜。

就这样,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彭城。

田荣顺利吞并了齐地三王后,再加上陈余联军,已变得不自量力起来。听说项羽要亲自来剿灭他,他采取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但事实证明,田荣与项羽相差了N个等级。这样硬碰硬,连当年的战神章邯也不是项羽的对手,这个文不文武不武的田荣跟项羽相比,就好比是鸡蛋碰石头。

刘邦笑着直奔后宫而去。项羽的后宫果然佳丽三千,美女如云。刘邦左抱右拥,忙得不亦乐乎,忍了太久了,对项羽的所有仇怨和愤怒都统统发泄到了项羽的这些女人们身上去了。

田荣的叛乱给了刚刚登上西楚霸王宝座的项羽迎头一击。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天下居然还有人敢在他的眼皮底下与他作对。再加上看了张良“金玉良言”般的信后,他坚决地认为齐乱是当务之急。于是一声怒吼,带着兵马浩浩荡荡地杀向了齐地。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连主子都这样了,手下的官兵也都露出丑恶的一面来,他们肆无忌惮地放荡不羁起来,不是在城里杀人放火奸淫掠夺,就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起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有这样一个信念:彭城破了,项羽已无力回天,这天下已是汉王的天下了。农民阶级短浅的目光和小富即安的思想暴露无遗。

将活埋进行到底

他们忘了,在历史上千百次显示过无穷威力的辩证转化法则,已经开始启动了。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