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 第十七章 复仇与溃败

第十七章 复仇与溃败

成功逃了两大劫难后,刘邦在逃跑的过程中还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回老家去接老婆和孩子。原因很简单,他当时逃到了泗水河附近,沛县近在咫尺,他担心自己的家眷遭到项羽的毒手,于是连夜摸到了自己老家。

想必大家都喜欢看艳遇的故事,那我们就书接前文吧。

但家中没一个人。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也许是老天觉得这一次给他的磨难太多了点,考虑到他毕竟是赤帝下凡,将来不好交代,于是马上给他弄了个艳遇来。

没有找到家人,刘邦又不敢睡在自己的家里,于是连夜赶路,赶了一天一夜的路,到了第二天傍晚时分,实在走不动了,就准备找个地方休息。

兵败如山倒后,刘邦逃命的过程可谓是九死一生,但他福大命大,凭着老天和天生利嘴都一一化解开来。

休息就休息,但必须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才行,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想到深山老林。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个“野”字实际上就是指荒山野岭,深山野林。刘邦的运气真不错,到了深山野林,老虎野豹没遇到,却发现了一户人家。

超级艳遇

他们此时自然想到去借宿。借宿的好处,除了可以免除甘露侵肤之苦外,还可以解决肚子里的革命问题(这个对几天几夜没吃东西的刘邦来说才是当务之急)。

虽然他轻松地连过了两难,但第三难才是真正的考验,在说第三难之前,还得说一段小插曲。刘邦在逃命过程中的一次超级艳遇。

野林深处有人家。一定不是一般的人家。

那将领不知是真被他的话打动了,还是见他可怜兮兮于心不忍,总之他犹豫了一阵后,最终咬咬牙,掉转马头去了。就这样,刘邦仅凭三言两语又为自己化险为夷,成功地渡过了第二难,过程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了。

这话果然不假,敲开门,刘邦还没来得及说话,出来一个颤巍巍的老人。别看这老头手脚不利索,但却语出惊人。“您是汉王吧?”老人劈头就问。

刘邦僵硬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意,心一横就说道:“英雄啊,现在我只剩下这几十号人了,你就放我一马吧。”

“你怎么知道?”刘邦吃了一惊,本能地询问,其实已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心里想,该不会我的脸上写着汉王刘邦四字吧。

刘邦不愧是老江湖了,关键时候充分发挥了其老到的流氓作风,他朝那飞奔而来的楚军头头大声叫道:“我说那位英雄,我可是认识你的,当年我亲眼看见你在战场英勇杀秦军,那叫一个玉树临风,那叫一个风流倜傥,那叫一个风姿绰约,那叫一个……”(其实他压根儿就不认识他)那将领一愣,眼看他没完没了,当下发话了:“你到底想干什么,直说了吧。”

“今天有几批楚军来这搜过了,都是来搜查汉王您的。”老人一脸平静地说。

先前,天兵天将已经相助过他了,这时只能靠自己了。

其实就这样简单的几句对话,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位老人是刘邦的坚定拥护者了。果然那老人态度温和地把他们领进屋后,接下来就是要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了。当时刘邦受到了贵宾级待遇,把他安排在了厅堂,而把众将士都安排在大堂里。而且还把斟酒盛饭的招待的事就交给了他的女儿了。刘邦虽然饿了几天几夜,早已饥肠辘辘了,但老人的女儿一出场,他就再也没有吃东西了。都说秀色可餐,果真非假。

然而,刘邦刚刚建立的自信很快就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破坏了,他回头一看,吓得差点儿没从马上摔下来:又有一队楚军追上来了。

这个相貌猥琐的糟老头,怎么生出个如此如花似玉的女儿来呢。纳闷归纳闷,刘邦看着姑娘直咽口水。他不愧是情场高手,略一沉思,便把目标锁定在了老人身上。只要搞定这糟老头了,一切都OK了。

刘邦借着狂风的掩护成功突围后,身边的人马又减了大半,只剩下几十个人了。他一口气奔出十来里路后,天空已经恢复了常态。刘邦舒了一口气,心想:真乃天助我也。

美女退去后,刘邦收回野狼般的目光,对老人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于是经验老到的刘邦首先问了老人一些“令爱多大,可有许配人家”等话。

这便是说话的技巧。而这一招的来源按历史来推,可能要数刘邦同志最先用了。

老人一一作答。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幕,一些很会拉关系的聪明人在找当官的人办事时,通常会这样说:我是某某领导的亲戚。其实压根儿八辈子都靠不上血缘关系,或者连自己都不认识,只不过听说过名字而已,那当官的碍着某某领导的面子,也不可能去调查说话内容的真实性,仅凭个人判断就大手一挥,这事就给你特事特办了。

刘邦听了心中暗喜,机会来了。他正要发挥其流氓本质特点,对这个糟老头进行下一轮强有力的攻关时,老人却很善解人意,根本不让他再有发挥的机会。“相士曾言小女是富贵之相,今得遇大王乃小女的造化,不知大王愿不愿纳为姬妾呢?”

接下来看他的第二难。

“萍水相逢,你已经给我们那么多了,败军之将不敢再有其他的奢求了。”老人的话刘邦正求之不得,但他懂得欲擒故纵,便故意推谦了一番。

如此,第一难顺利通过。

“小女粗陋之姿,莫非不入大王法眼?”人就是这样,你越是谦虚,别人就越认为你是正人君子。这正印证了一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刘邦不再迟疑了,把自己身上此时唯一值钱的玉带作为“聘礼”。

接下来老天开始发威了。原本贼亮贼亮的天空,突然变得灰暗起来,接下来就是狂风大作,树摇枝折,乱石纷飞,人马都站立不稳。于是刘邦就借着狂风乌云的掩护逃出了楚军的包围圈。

接着老人唤出女儿。一切程序都免了,直接送入“洞房”。

“苍天啊,难道我将葬身于此地吗?”刘邦长叹一声,泪如雨下。剩下的事就交给老天去办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姑娘名叫戚姬,刘邦当了皇帝后,封她为贵妃,人称戚夫人。由于刘邦对她宠爱有加,后来吕后为此争风吃醋,闹出一些后宫的是是非非来,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当然,这时就算要老天来帮你,你也必须用一句开场白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当年司马懿眼看就要被活活烧死了,是抱着两个儿子,哇哇大哭地说道:“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然后,突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全给浇灭了。刘邦自然也不例外,按时间推算,司马懿说不定还是从刘邦这里借鉴过来的呢!

活命的时候推下了谁

开篇我们就说过,刘邦本来就是赤帝下凡,此时如果老天不帮他,那他就一定是个假赤帝了(赤帝怎么能这么早就死呢)。

话说刘邦在项羽的地盘乘着逃命的空隙摘下了“楚国第二国花”戚姬(第一国花非项羽的虞姬小姐莫属了),也算是对项羽进行了有力的打击报复了。

由此可见老天真要想帮谁,谁也别想动他。

第二天天刚亮,刘邦就该起程了,否则楚军寻来,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刚没走多远,就碰到了刘邦走散的亲兵护卫队,更绝的是这数百名亲兵护卫队中还留有他的马车,于是大家把刘邦弄到马车上。手下人多了,马车也有了,刘邦果然威风了许多,更令他惊喜的是,在路上居然还碰到了一双牵肠挂肚的儿女。

当然,如果关键时候自身力量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看老天的了。刘邦就有这福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司马懿曾中了诸葛亮的计,进入上方谷后,眼看就要被葬身于火海中。但偏生就在这紧要关头,突然天降大雨,把火直生生给浇灭了,司马懿父子便乘机冲出了重围。于是料事如神用计如神的诸葛亮发出这样无奈的感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真是天可怜我啊,刘邦抱着一对儿女,眼角含满了泪水。女儿生于十三年前,后来成了鲁元公主;儿子生于十年前,单名盈字,后来成了汉朝的第二代皇帝,史称惠帝。

逃过睢水后,刘邦遇到了第一难。他当时身边只有百余人跟从了。而楚军不知什么时候已从四面八方向他追来了。看到这里时,你肯定会以为刘邦插翅难飞了。的确,此时的刘邦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飞出重围了。

不过此时一对儿女的出现,有喜也有忧。喜前面已经说过了,忧是什么呢?

刘邦虽然没有顺风腿和游寒泳的本事,但在亲信的护领下,很快就过了睢水,随后他充分展示了一代流氓高人一等的逃跑功夫。因为后面的逃跑过程极为精彩,这里我们且来慢慢看就是。

这个时候楚军又追了上来。

接下来楚军便和汉军在睢水河里玩起了捉迷藏。捉迷藏的结果是:汉军的尸体最终把睢水河的河水都给堵住了。

与世几乎隔绝的刘邦自然不会知道,此时项羽已悬赏千金万银要取他的脑袋。自从刘邦坐上大马车后,因为树大招风,很容易就暴露了目标,引来了那些重赏之下的楚军。

前有河流挡路,后有追兵逼来,这些汉军士兵没得选择了,与其被后面的追兵活活杀死,还不如跳入河中听天由命了。而追来的楚军却个个骑着高头大马,他们纵马入河中,因为马的高度超过一个人的高度了,正好可以使自己手臂以上的部分露在水面上。

这下只有逃命了。可是问题马上出来了,刘邦本来就重,再加上一双儿女,马车的载重能力已是严重超标!如果放在平时慢慢走自然并无大碍,此时后面却有项羽的追兵啊。

其实睢水河的水不太深,也就刚刚可以淹死人的深度而已;睢水河的河面也不太宽,也就刚刚可以让士兵还没游到岸边就筋疲力尽溺水而死而已。单是这两个条件倒也罢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客观条件就是:当时是四月的阴寒天,睢水河的水……

赶马车的夏侯婴这下充分发挥了其高超的赶车技术,以一百码以上的速度前进。这个速度有多快,你开着摩托车打到最高挡试试就知道了。

因为一条叫睢水的河挡住了去路。

一百码的速度是很快了,但追来的楚军的速度却有一百二十码以上。越追越近的楚军呼喊声此起彼伏,刘邦真恨不得长了一双隐形的翅膀飞到天空中去,可惜就算他是赤龙出身,也长不出翅膀来。倒是此时身边还多了两个拉他后腿的儿女。

逃跑队伍最前面的汉军,还来不及松一口气,突然发现,光有速度也是白搭,还要学会游泳才对。

刘邦就是刘邦,为了使马车跑得更快些,充分发挥流氓最本质的“狠、辣、毒”作风。“扑通”一声,后来被称为金枝玉叶的一对儿女被他推下了马车。

近年来报纸上经常报道一些学校学生下楼时发生踩踏事件,小小的楼梯口一下子拥出几千学生,这时如果有一个学生突然摔倒在楼梯的台阶上,由于人多,后面的学生刹不住车,便会引发骇人听闻的踩踏事件。同样的道理,本来就只有巴掌这么大的地方,几十万人马争先恐后地逃命,人家楚军还没追来,自己人已把自己人踩踏得差不多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邦为了活命,此时恨不得这对儿女滚得越远越好。关键时候,夏侯婴表现出了一名军人所具有的独特素质来,他跳下马一手一个抱起两个孩子塞回车里。刘邦只顾自保性命,又将一双孩子推了出来。

昏天又暗地,几十个回合过后,樊哙见两人联手也不是项羽的对手,就瞅准空隙,用他的粗眉浓眼向周勃示意护着刘邦先撤。周勃知道再战下去也是枉然,说不定还会白白丢了自己的性命,于是回马掩护刘邦开始撤了。不撤也罢,这一撤就坏事了。汉军早就被项羽的神勇表现吓破了胆,根本就无心恋战。此时见汉王一退,也跟着退却,顿时兵败如山倒,拦也拦不住。

夏侯婴没折了,最后他咬咬牙,抱着两个小孩弃了刘邦上了一匹白马去了。在夏侯婴愤而离去后,刘邦的马车陷入了“无人驾驶”的状态。

周勃见了,挥刀就上。于是,接下来上演的是“二英战项羽”一幕。《三国演义》里面,三英战吕布,最终打成了平手,双方握手言和。而此时二英战项羽,却是项羽更胜一筹。

关键时候刘邦总离不开老天的帮忙,这回也不例外,这时天又黑了。追刘邦的楚军见天黑了,也就不敢再追了。这样黑灯瞎火地去追人,怕是人还没追到,自己反而送了性命。只是楚军的将领季布如果知道等第二天天亮再追,已经永远错过了好机会时,他一定会后悔的。

毋庸置疑,关键时候肯定是樊哙挺身而出挡住了项羽。然而,樊哙在刘邦手下是第一勇士,但在项羽面前只能发出“既生樊何生项”的感叹。数回合过后,已是左支右绌,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了。

刘邦连夜就赶到了下邑。

九死一生

这时刘邦的妻兄吕泽作为下邑的守将着实风光了一回。这里成了刘邦残兵败将的收容所。

项羽转身,翻腕,挥槊,这几个连贯动作一气呵成。眼看就要成功了,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中杀出一个人来。

总结大会

项羽两眼冒火,二话不说就单枪匹马冲到汉军中去了,项羽所到之处汉军皆退避三舍,他如入无人之境,瞬间就杀到了刘邦身前。“百万军中取敌之首级”一幕眼看就要精彩上演了。

九死一生的刘邦到了下邑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两件很头疼的事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刘邦的军队再孤陋寡闻再后知后觉,现在也知道了萧县十几万汉军被楚军全歼的事,此时早已吓得心惊胆战了。这是怎样的一支军队呢,区区几万人怎么会这么英勇如斯呢?这一仗还没有打,汉军已经在士气上弱了楚军三分。

第一件事是他兵败如山倒后,原来投降到他的手下的殷王司马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又重新回到了项羽的怀抱。还有一件事就是刘邦的老爹和结发妻子在避难的过程中都成了项羽的阶下囚。

三万对三十万,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个人打十个人。力量过分悬殊,这样的仗简直就没法打嘛!一般人都会这么想。但问题是,这三万人马的领军人物是项羽。而且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一夜之间全歼汉军十几万。楚军刀剑上此时还残留着的斑斑血迹就是证明。

相对于第一件事来说,第二件事更令他头疼。刘邦知道有了他们两个人做人质,日后在战场上与项羽争天下时,人家手里又多了一道把柄。只是当时刘邦并没有太多时间来思索这些“左右为难”的事,如何走出失败的阴影,重整士气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直到此时项羽和刘邦才在战场上真正交手。项羽兵马三万,刘邦军队不少于三十万。

于是,刘邦在下邑马上召开了“彭城之战失败总结大会”。

惊闻项羽的兵犹如天神般出现在彭城城外,正在搂着美女睡觉的刘邦吓得花容失色。他尽量压抑着心中的惊慌,对属下说道:“开城迎敌!”

会上刘邦首先以身作则,把这次失利的全部责任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事实上也是完全如此,如果他到了彭城不是整天陶醉在脂粉堆里,而是及时做好抵御项羽回援的准备,也就不会导致彭城的一败涂地了。话虽如此,作为一个堂堂的汉王,刘邦在众将士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至少诚恳的态度是令人敬佩的。

首战告捷后,项羽没有小富即安,他带着三万精兵马不停蹄地向彭城进发。经过与十几万汉军血与肉的洗礼,这支只有三万人马的军队已经是一支无敌之师了。复仇的种子依然还在每个人心中燃烧,一旦爆发力量是惊人的,这力量可以震天撼地。

当时在场的众将士哪里能让刘邦一人独自背上失败的“黑锅”?都争先恐后开始了自我检讨。

十几万汉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连个通风报信的人都没有留下。很难想象,三万精兵在砍杀十几万汉军时是怎样的一种悲惨情景。项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当年秦朝的不败战神章邯为什么对他甘愿俯首称臣了。

眼看众文武大将认识错误的态度都还不错,刘邦满意地点了点头,接下来进行第二项议程:评估。

项羽满腔的怒火和仇怨在此时化为无穷的动力,把出逃的汉军追到泗水河边全歼了。

刘邦此时手里拿着一份专门收集而来的详细调查表,表格很详细,就像我们现在遭到洪灾一样,有多少人死了,有多少房屋倒塌了,有多少生猪被冲了等等。当然,这一战死伤太大,直接说结果只怕对大家的打击太大,于是刘邦换了一种方式来说,“彭城一战,我军并没有全军覆灭,据不完全统计(要是能完全统计才怪),尚有十来万人马流落在外(不知道这个数字当时是怎么统计来的),信使已出各路,相信他们马上就会聚集而来。”

深夜时分,项羽开始行动了,他带着三万精兵如天神下凡般冲进了毫无防备的汉军大营。三万精兵个个如狼似虎威不可当,进了大营就把汉军的脑袋当西瓜来砍。睡得正香的汉军大多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脑袋就搬家了,惊醒过来的士兵逃命还来不及,根本就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这样的评估对于将士来说是很高兴的,也是振奋人心的。还有十多万人马在,也就是说彭城一战之后,汉军并没有到绝境中,还可以东山再起啊。

驻扎在萧县的十几万汉军还沉溺在胜利的喜悦中,白天纵酒当歌逍遥快乐,晚上温柔帐里醉生梦死。他们哪里会料到远在几千里外的楚军会突然出现在眼前。

接下进行第三项议程:方针。这是一项自由讨论议程,也就是商量刘氏集团下一步该怎么走。

十几万汉军,项羽发出一丝冷笑,先把他们干掉再说,权当他们是磨刀石。

还是张良最为踊跃,在这个时候樊哙、夏侯婴、韩信都选择了沉默,他开始发言了,他说汉王要想东山再起与项羽争天下,当务之急是多拉拢一些叱咤风云的大将来相助。

从鲁城(今山东曲阜)出发后,项羽骑着他的千里马——神骓,一马当先,率领三万精兵日夜兼程,很快就到了离彭城不到一百里路的萧县。此时的萧县驻着十几万汉军。

接下来他提出了三步走的计划。

兵贵神速,三万精兵已足矣。

第一步:搞定韩信。这步计划已经早就实现了。

三万精兵去对抗刘邦四五十万联军,乍一看,实力明显不在一个等级,但项羽就是项羽,他的所作所为,包括从骨子里流出的血液,永远都和别人不一样。如果说以前坑杀降军等行为令人不耻的话,那么这次展现出来的气魄和霸气却是令人赞赏和佩服的。试想,如果项羽把他所带去齐地“剿匪”的全部军马都撤回来支援的话,一旦败了就输光了所有的家当,而且连退路也没有了。还有,他带这么多人回来的话,行军速度肯定会大打折扣,还会被刘邦他们很容易地发觉,从而做好了防备。项羽清醒地知道当时的局势,他只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刘邦一个措手不及,才有可能转危为安。否则,他很可能沦为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再无出头之日。

第二步:搞定彭越。彭越想必大家也不陌生,这个就是最开始追随齐国的田荣反项羽的豪杰之士。这人和项羽既然是死对头,搞定他也就不在话下了。

事实证明,项羽这次表现出来的果断,充分展现出一名优秀将领对形势敏锐的判断和大无畏精神。他不但做出了火速回援的决定,而且还做出从军中精挑细选三万精兵去抗敌的决定。

第三步:搞定英布。九江王英布算是项羽的死党了,要搞定他就得费工夫了,这也是三步走中的重中之重。

项羽得到刘邦攻克彭城的消息后,大吃一惊,但他不愧是沙场老将,马上调整情绪,做出了火速回援反击的决定。

张良就是张良,在失败的阴影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说这三人是能叱咤沙场,助汉王成大事必不可少的英雄豪杰。他的意思很明确,刘邦要想得到天下就必须先得到这三人。刘邦很赞同张良的三步走计划。

给我一个失败的理由

关于搞定英布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去强攻猛打肯定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说服他归降。随何有幸成了说服英布归降这项任务的光荣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