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这一点来看,刘邦用人的确是一流的。萧何没有行军打仗冲锋陷阵的军事才能,却有很好的组织策划才能。让他管理国家内政和后勤,正是知人善用。而善于出谋划策的张良和善于带兵征战的韩信在前线出谋的出谋,带兵征战的征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和潜能,难怪后人公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
而萧何依然留在栎阳,服侍年幼的太子,处理朝廷的事务,负责军马粮草的征集,进行兵器衣食的运输,为刘邦在前线的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正如刘邦自己所说:
为了向天下人展示其夺天下的决心,刘邦听从萧何(久未露面的萧何该露脸了)的建议,把那个在逃难过程中被他几番推下车的刘盈封为太子,很好地稳住了人心。并且根据形势所需,他还把对抗楚军的军事根据地建在了荥阳,他亲自坐镇荥阳指挥军马调动。
在帷帐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运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都用不好,这是他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
小动作一:封太子建根据地。
扯远了,还是先来看看刘邦在荥阳的第二个小动作吧。
在刘邦和项羽第二阶段战争开打前,我们先来看看刘邦的几个小动作。动作虽小,却对日后整个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动作二:平定魏王。
刘邦的小动作
如果说第一个小动作是对内,那么第二个小动作就是对外了。前面已经说过,彭城一败后,原先归降刘邦的殷王司马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又重新回到了项羽的怀抱。这里面还漏了一个人:魏王魏豹。
楚汉之争的第二阶段进入紧急备战状态,真正的决战一触即发。
魏王魏豹被刘邦黏在身边,一直找不到离开的理由,所以心里也有点着急。楚国现在太强大了,哪一天攻过来,自己也会受牵连,于是便向刘邦打了个“老母有病,须得探望”的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彭越也早就被刘邦收服过来。这样张良提出的三步走计划,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全部实现了。韩信、彭越、英布三大旷世奇才积聚到刘邦身边,在经过彭城惨败后,他又有了可以和项羽抗衡的资本了。
母子情深,无可厚非,这样的事总不能拒绝吧?刘邦想也没想就批准了。哪知魏豹前脚刚走出刘营,后脚就转投了项营。
就这样,英布算是基本被刘邦搞定了。而彻底帮刘邦把英布搞定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项羽。因为这个时候,项羽在九江把英布的全家老少全都血洗了!这下,项羽算是帮了刘邦的大忙了,英布对他恨之入骨,誓死血债血还,从此死心塌地地跟随汉王了。
刘邦这下急了,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自己少了个魏王就少了一份力量,而项羽那边多了个魏王就多一份力量,此消彼长,这让原本就处于劣势中的他感到了危机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离自己而去,得劝他回心转意!
果然,第二天,刘邦把虚情假意的一贯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亲自接见英布后,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马上派人到九江把他的家眷接来,以防卑鄙小人项羽下毒手。总之,对于刘邦的这次接见,英布心里只有两个字:感动。
这个时候“外交官”郦其食出马了。只是他这一次外交却以失败告终,魏豹心意已决,根本就不想再“回心转意”了。郦其食打破其外交失利零纪录后,刘邦不干了,决定立即起兵去摆平这个魏豹再说。
接下来大摆宴席,张良自知酒量有限,拉上了陈平,充分发挥了东道主的优势,两人你一杯我一杯轮流敬英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不说,还有歌女做伴,就这样,张良首先把英布“稳”在了汉营中,这给第二天刘邦彻底收服英布赢得了时间。
行军打仗的事该韩信出马了。韩信领命后,二话不说,带着曹参和灌婴就出发了,他们很快就抵达了晋津。到了这里就没有再走了,因为前面有一条黄河挡住了去路,而黄河那边就是魏王魏豹的地盘。魏豹早已在黄河对岸步步为营严加防守。因此,如何渡河成了摆在韩信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为了拉拢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张良可是花了不少工夫。首先安排两排威武的士兵跪着迎接九江王的到来,这极大地满足了英布的虚荣心。然后张良出场了,他说道:我先替汉王为大王接风洗尘。(他说这句话时极力维护了汉王的面子,省略了一句:汉王因为喝醉了酒。)
接下来就看韩信的表演了。到了晋津后,韩信并没有急着率兵渡河(那样伤亡肯定惨重,而且还不一定能渡过去),而是在黄河边上四处转悠起来,别看他转悠得很清闲,却是有目的的,他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河对岸的魏军防守很是严密,只有上游的夏阳守兵甚少,是个空当。
英布的重要性,醉酒后的刘邦给忘了,因此他即将面临这个举足轻重人物流失的严重问题,如果真是这样,张良宏伟的三步走计划最重要的一步“搞定英布”将功亏一篑,楚汉之争胜利的天平将完全倾向项羽那边去。关键时候还是得看张良的。由于随何的“延时”,张良马上为英布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会问,为什么魏王在关键的夏阳却疏于防守呢?原因是这样的,夏阳一带因地理位置特殊,根本就没什么树木,船只很少很少,想渡河几乎是插翅也难飞过来。魏王认为这夏阳是安全的地方,所以只派了少量的兵马来守。但这对韩信来说已经足够了。
事实上,随何的“废话连篇”为留住英布起到了“延时”的重要作用。要知道当时英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九江王,但对刘邦和项羽任何一方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砝码,甚至可以说他将决定楚汉之争最终走向。
韩信马上开始做准备工作了。手下两员猛将曹参被派去带人到山里采木材,当砍柴的樵夫去了;灌婴被派到附近集市上去收购瓦罂,当了一回采购员。两大将军不明所以,晕乎乎地办好各自的事后,韩信依然在玩深沉,他二话不说递给他们两个一人一个锦囊。锦囊里叮嘱他们用木材和瓦罂造木罂。
出了内室,英布不干了,对当初逼他上贼船的随何一阵吹胡子瞪眼,嘴里唠叨着说“汉王怎么能这么对我”之类的话,然后便要拔剑自刎,幸好随何及时阻拦,才免去一场血光之灾。接下来,随何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特长,对刘邦的“罪刑”进行了滔滔不绝的解释和辩论。
木罂的造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木桩夹住罂底,四周捆成方格,然后往里放上罂,最后再把木罂连合起来,在水中便风吹不散雨打不落了。但渡河的船都已准备好了,现在还来造木罂,是不是白天点灯多此一举呢?纳闷归纳闷,两大将军还是按时完成了任务。
这样怠慢的待客之道,英布自然感到不爽了,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爽归不爽,他还是很恭敬地向刘邦行了礼。刘邦在酒精的麻醉下,随便问了他几句家常话,然后手一挥,叫随何安排他去歇息。
韩信对木罂验收合格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指挥渡河行动了。他首先令灌婴带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们摇旗呐喊,做出要抢渡黄河的样子,吸引河对岸魏军的注意力。然后带领大部队抬着木罂乘夜向夏阳进发。到了夏阳后他令众人放下木罂,让士兵们坐进木罂里,在夜色的掩护下,向黄河对岸划去。
选择内室来见客,这在当时是很没礼貌的事,粗粗一看,这似乎不符合表面功夫一流的刘邦的“礼贤下士”的风格。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刘邦已经喝醉酒了。醉了酒,失态也就难免。
此时魏军的注意力都被灌婴在晋津佯装渡河的精彩表演给吸引过去了。可等了半天,只听见河对岸呐喊声却没见实际动作,正当他们纳闷时,韩信的大部队早已坐上木罂在夏阳一带悄然登陆了。登陆后,韩信便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夏阳几乎没有用吹灰之力就夺下来了。安邑也是磨磨刀工夫夺了下来。
到了荥阳后,英布首先要去见他的新主子了。汉王接见他的地点不是大厅,而是在内室里。
连下两城,汉军士气大振,接下来马不停蹄地向魏王的都城平阳进军。直到这个时候,魏豹才知道韩信已打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来了,他想与其被攻不如主动出击,在没有等到晋津的得力部将柏直回都支援的情况下,就出城去郊外的曲阳迎敌。问题是他的那点三脚猫的功夫怎么能与刘邦的悍将曹参来比呢?两人只打了几个回合他就开始逃命了。曹参不是吃素的,你逃到哪里,我就追到哪里,然后把他团团围在一座叫东垣的小城里。
请注意项羽此番调给项声和龙且的兵马,不多不少,又是三万大军。三万对项羽来说是超吉利的数字,曾几何时,他率三万精兵一夜之间打败了刘邦的几十万大军,一举刷新了以少胜多人数对比的历史纪录,并且这项纪录后人一直没有人能打破。也正是因为这样,英布一听说项声和龙且带了三万精兵来了,吓得四肢无力腿脚发软,吃饭饭不香喝茶茶不凉,连夜只带了几个亲信就逃向了刘邦所在的根据地——荥阳。
曹参正要对困在笼子里的魏豹进行强攻,这时候韩信说话了:狗逼急了会跳墙,不如让他自己乖乖来投降吧。果然,魏豹眼见自己已无路可走,在部将强烈要求活命的抗议下,只得向韩信投降。
英布杀楚使归降汉王的事,项羽很快就知道了。一怒之下,他派出了手下项声和龙且两员猛将带三万大军去兴师问罪。值得一提的是,项声也是项氏家族的人,与项庄、项它一样都是威不可当的猛将。项氏家族里只有项伯勉强称得上谋士,其他包括项羽在内都是“重武派”的。
后来他的部将个个都得到了嘉奖,而唯有“二进宫”的魏豹及家人被进行了游行示众,最后落得个“废官为奴”。没砍他的脑袋,这样的惩罚算是很轻的了。这个小动作看似很小,其实却很大,魏王对于刘邦和项羽来说是“此消彼长”的分水岭。
待人之道
冤冤相报何时了
楚使的所作所为把英布逼上了绝路,他只能将错就错了,把这个楚使给解决了。解决楚使后,英布哪里还有选择的余地?他只得宣布归汉,共同伐楚。这样一来,随何凭着伶牙俐齿和过硬胆识光荣地完成了这项说服任务。
得饶人处且饶人,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是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经常看到的对个人恩怨的一种解释。张耳和陈余的事前面已说过了。他们两个自从巨鹿之战反目成仇后便水火不相容,从原本最亲密的两兄弟一下子变成了最仇恨的两个死对头。
关键时候,楚使个人素质不过硬暴露无遗,他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英布并没有正式表态他已是汉臣),就单方面相信了随何所说的话,并且选择了“中途离席”这个极其错误的举动。他起身离座一气呵成,然后拔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厅外跑。应该说他跑步的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但问题是他忘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里的地盘是英布的,他跑得再快也逃不出人家的手掌心。
当初陈余以试探的口气“假意”辞去兵权时,没想到张耳没等赵王点头,就自作主张答应了,把陈余的兵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并美其名曰“天与不受,反受其害”,殊不知他“受”了之后,已与陈余彻底决裂了。后来项羽在“英雄大会”分封各大王时,唯劳苦功高的陈余(写信劝降章邯出了不少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分封,后来经人提醒,项羽才给了陈余南皮三县来敷衍他。而张耳却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这让陈余极为不平衡,于是在第一个扯反叛大旗田荣的主动友好的“秋波”暗示下,两人结为联军。
随何语出惊人,包括英布在内的人都惊住了。楚使呆了半晌才回过神来,突然叫了一句:“原来你们早就勾搭上了,那我岂不是身陷虎口啊。”
有了田荣的帮助,陈余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了。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对付令他仇恨的张耳。那张耳见风声不对,立即脚底抹油,很好地实行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策略,并且在项羽和刘邦两个候选人中,他最终听从部将的意见,选择了“仁义道德”的刘邦作为自己的保护伞。从此,张耳恼怒陈余夺了他的地盘,两人的个人恩怨进一步升级。
就在英布和楚国的使者进行单方面的会晤时,随何不请自来,他出现在了会客大厅。他直指楚国使者:九江王已是我大汉的人了,你楚国的人还来这里干什么?
后来刘邦西进抵达洛阳,向各英雄发出《发使告诸侯书》,声讨项羽逆杀义帝,陈余自然也得到了檄文号召。当时陈余说叫他出兵相助是可以的,但必须有一个条件:杀了张耳。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项羽明显对对手估计不足,他甚至没有考虑到刘邦会介入。单从这两点来看,项羽已注定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埋下失败的种子了。
人家信任自己才投靠到这里来,刘邦又怎么愿意杀了张耳呢?但为了陈余能发兵相助,刘邦琢磨来琢磨去,最后终于琢磨出一个好主意:为张耳找个替身。
第二,刘邦派出的是智勇双全、巧舌如簧的随何出战,而项羽却是随随便便派了几个粗鲁的武士充当使者。
送了一颗血肉模糊的假人头给陈余后,陈余信以为真,以为汉王杀了张耳,于是派了一队兵马随汉王去攻打彭城。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陈余的部下在与刘邦部下亲密接触时,知道了张耳假死的事,这样陈余盛怒之下又与汉王决裂了。
第一,刘邦派出的使者随何比项羽的使者稍稍快了那么几天,但这几天却决定了整个局势,随何在项羽的使者来之前已把英布的心给俘虏过来了。
顺便还要说一句,赵王赵歇一直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只要自己能当大王就行,对于张耳和陈余谁做自己的大臣,他满不在乎。张耳在时,赵国的一切权力都交给张耳,当张耳被陈余赶出赵地后,他便拜陈余为成安君,把一切生杀大权给了陈余。
原因有二:
陈余与刘邦决裂后,刘邦就不干了。他想,与我做对的魏王魏豹那么嚣张都尝到“背叛”的苦果了,陈余你不服我是吧?那好,我就让你尝尝“征服”是什么滋味吧。征服的事依然也离不开大将军韩信。接到命令后,韩信率曹参、灌婴两员猛将又出发了。一到赵地,首先便用“诱敌深入”之计将赵的大将(也是陈余最倚重的大将)夏说引入自己设好的包围圈内,全歼了他的部队。
这样一来,在小小的九江,刘邦和项羽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充满了火药味。只是这场人才争夺战还没有打,项羽这一方就已经处在了下风。
首战失利后,这下赵王急了,他令陈余全权负责前方的战事,调兵遣将的事可以自作主张不用请奏了。当时赵国兵马也有二十多万,比入境的汉军要多很多。但问题是赵国只有陈余一个人支撑着,冲锋陷阵出谋划策都是他一个,打个不好听的比喻,陈余既当爹又当妈,这样的军队怎么能跟谋士大将数不胜数的汉军相比呢?更何况陈余文没有超人之文,武又没有过人之武。因此面对韩信的大兵压境,陈余很是犯愁起来。
就在英布对汉王心动,正要采取实际行动时,事情突然再起波澜,项羽也派使者来了。他的目标很明确,催促九江王英布助楚军去攻汉。
正在这时,一个叫李左车的奇人异士出现在陈余面前。他首先分析了两军的形势:我军现在驻扎的井陉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军要想来攻,就必须通过进井陉口前这条很狭窄的山路,这条山路车队不能通行,人马不能并行,行起军来肯定会连绵数里,这样一来他们的粮草肯定会落在大部队后面,这便是他们的唯一破绽,这个破绽却是致命的。然后,李左车也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接向陈余提出了精密的破敌之策,四个字:断粮、坚守。
英布心有所动。
断粮很简单,就是派人去切断汉军的粮草,让他们军队没有饭吃;坚守也很简单,就是坚壁清野,天塌下来也要守在城里不出战。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汉军进退无路,不攻自败。
这两点一分析后,他的精彩演说也接近了尾声,最后他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你是把自己托付给必胜的汉王,还是把自己托付给必败的项王呢?
应该说李左车的计划相当完美,堪称经典。然而当时陈余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陈余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怎么能像刘邦那样使用这样的阴谋诡计呢?”自古兵不厌诈,想不到陈余竟这样愚蠢,这真是令人费解。李左车只得含笑退了。就这样,陈余错过了“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
第二,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楚军能打下汉军的军事重地荥阳,向西挺进,但其他各路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不得不联合起来对付项羽,这样项羽胜利了反而是祸害。
你错过了机会的同时,人家韩信可没有闲着,他先派一万余人的先头部队渡过了河,陈余见敌兵甚少,对自己说道:先等等;等韩信的第二批万余人的部队过河来时,他说道:再等等;等韩信的第三批万余人的部队过河来时,他仍然说道:还等等。
第一,汉王所占的地理位置很有利,汉中、关中无不是易守难攻的交通要道,现屯兵荥阳占据军事要点,可以很轻松地阻止楚军的西进。而楚军攻汉势必劳师动众,一旦失利又没有险峻的交通要道可守。从这里来看,汉王几乎已立于不败之地了。
其实我们也不能太责备陈余了,他此时已产生了非常意淫的想法:要全歼韩信的大军。等韩信的军队全部过河来时,陈余终于下手了,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他率军倾巢出动,与韩信、张耳在井陉关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随何随后便进行了解释。
韩信带着汉军边战边退,退至河边时,他说了一句话,一句分量千斤重的话:“前有河后有兵,怎么办?”(奈之如何?)
他说楚军的强大只是暂时的,而汉军虽然较弱却可以在楚汉相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的话粗粗一看似乎有点违背逻辑,汉军为什么能在劣势中处于不败之地呢?
汉军眼看前面已无路可退,不用说也自然知道该怎么办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汉军掉转马头,个个血红着双眼,以一敌十,拼命往回杀,陈余看汉军这架势如饿虎下山、蛟龙出洞,大有威不可当之势,见形势不妙赶紧下令收兵回城。
英布此时已彻底变成了哑巴,随何的话句句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但要彻底说服他,还得使出最猛的药。随何知道最后要消除英布潜意识里的“楚强汉弱”观点,让他放心大胆地归降汉王。于是,接着进行“个人表演”。
可当他回到城下一看,顿时惊呆了,城上居然插满了汉军的旗帜。城头换大旗,这意味着什么?
这两点说得英布无言以对。随何知道自己的话已击中了敌人的最软处,于是继续往下攻,“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的不忠心,项羽自然会心中有数,一旦他迁怒于你,派兵来声讨,到时候你只怕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随风而逝
第二,不久前汉王带领众联军向彭城进发时,项王在齐地远水解不了近渴,你离彭城最近,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彭城被破,而不发兵去救援呢?
聪明的读者看到这里时已经可以看出些端倪来,这一切都是韩信的妙计。
第一,当初项王亲自带兵去齐地“剿匪”时,按理说你应该亲自带兵去当先锋,但当时你却只拨了四千人马就把这件事打发了。
其实韩信在渡河之前,已经有了破敌之策。首先他算准了陈余一心一意想全歼他们,如果他叫部下全部一起渡河,那么陈余肯定会集中兵力阻止他们的登陆,于是他让全军分批渡河。
随后,他指出了英布对楚王不真心的两点理由:
陈余总想一口吃定韩信和张耳,于是对分批而来的汉军并没有出击,他怕打草惊蛇,他要等的就是韩信这条大鱼上钩。韩信的全军渡河之后,陈余这才倾巢而出想全歼韩信。
“但据在下所知,你并不甘心真心实意归于楚王。”随何开始发威了。
然而,事实证明,他根本就与韩信不是一个级别的将帅。韩信早已猜透陈余这点心思,所以他才能这么从容地登陆,这么从容地叫阵,这么从容地溃逃,这么从容地反攻倒算。
“呃……”英布张大了嘴。
在与陈余交战之前,他命最先渡河的几千人的先头部队先埋伏在城边的隐蔽处,他们不参与和陈余的交战。等韩信把陈余引到河边时,他们就悄悄到敌人营中换上了汉军的大旗,以至于陈余手下的士兵以为井陉关已被汉军成功拿下了。
“你亲近是假,想找个依托是真吧。”随何说话太不“随何”了。
士兵开始溃逃了,陈余又是叫喊又是砍人,但嗓子喊破了手上也沾满了鲜血,也于事无补了。根据各大战史经验,到了这个时候一般是无力回天了。
“本王曾是楚王部下,这九江王亦是他分封给我的,我怎能不跟他亲近?”英布的脸色有点凝重,却并没有动怒。
陈余没有料到他的叫喊非但没有阻止己方士兵的溃逃,反而吸引了一个人来。这个人他很熟悉,他的名字叫张耳。不要以为张耳是来和陈余叙旧的,他是来报仇的,他二话不说,手起刀落就解决了陈余。
“忙着与楚王亲近吧?顺便问一句,大王只与楚王亲近,却不与汉王亲近,这是为何?”随何咄咄逼人。
至此,陈余和张耳之间的恩恩怨怨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只是这样血腥的结局多少有点令人欷歔。都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张耳却以这种“血债血还”的方式结束了两人之间的恩怨。他在挥刀的那一刹那,是否想过两人在参加革命前相知相伴、纵马江湖的纯情时代呢?
“我最近很忙。”英布一脸难色。
陈余一死,赵王也随即被抓住处死。就这样,赵国算是完完全全搞定了。
“那为什么我到了大王这里,大王却托故不见呢?”随何单刀直入。
值得一提的是李左车这个人,陈余不肯听他的计谋是导致自己最终兵败的原因。因此,韩信听说陈余手下有这样的奇人异士后,在收拾战利品时,特地命人把他带来见他。
“我一直好好的。”英布没料到他已经在下套了,实话实说。
当捆得严严实实的李左车被带上来时,大家请注意韩信的一举一动:他迅速下座,立马替他松了绑,诚恳地请他上坐,热情地献上茶后,这才开始说一些“久仰”之类的客套话。最后还用一句话对李左车进行了高度评价:如果陈余采用你的计谋,现在身为阶下囚的人便是我了。这个时候谁都会感动的,李左车自然也不例外。
“汉王派我到此,想看看大王近来贵体安康?”随何的语气很柔和,必要的客套还是要的。
当然,韩信这样“卑躬屈膝”地对待一个阶下囚,是有目的的。他有问题要向李左车请教,“请问先生,我下一步是该北上攻打燕国,还是东下伐齐国?”这时的李左车却答非所问,说了五个字:不战而屈人。
于是,英布接见了汉朝特派使臣随何一行,并在一间古香古色的大厅里进行了面对面的会晤。这次会晤充分展示了随何“演讲师”的风采,堪称经典。
为了证明这一论点,随后他进行了论证:如果每一个地方,对每一个叛王都带兵去征讨的话,苦了广大百姓不说,士兵也会累得够戗。你这支军队已在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里连征服了两大王,这样密集的军事行动使得士兵们超负荷运转了。如果再去征讨其他地方,势必会给士兵们造成身心疲惫,到时候这样一支疲劳之师只怕很难攻下燕国和齐国。一旦和他们耗下去,最终得利的是以逸代劳的楚国啊。
太宰只好向英布去请示,英布想想也有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见面吧,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怕谁不成?
他还说在接连平定两大藩王的大好局面下,对燕国和齐国表面上做出架势要攻,暗地里派能说会道的人去说服他们归降。先礼后兵,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随何兴冲冲来到九江后,英布命太宰(古代一般指大臣,在秦汉时指专管膳食和宴会的官员)招待他,自己避而不见。一连三天过去了,随何再也等不住了,他对负责接待他的太宰说话了。他说我来这里已经三天了,大王连见都不肯见我,他心里分明是认为楚强汉弱,心里很矛盾,不能做最后的决断。但我既然来到了这里,好歹也得见上一面吧,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拉倒,这样拖着总不是办法吧。
看来果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连胸藏百万兵韬的韩信此时也忍不住对他赞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他说服英布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后人引为典范。我们就来看随何这次九江之行吧。
后来果然不出李左车所料,汉军大造声势后,在形势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燕王臧荼最终选择了投降汉王。至此天下几大对刘邦不服的诸侯国都被刘邦搞定了。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归降刘邦,魏王魏豹成了阶下囚,赵王赵歇被处死。除了三个反复无常的殷王司马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归项羽外,刘邦与项羽在这一系列人才拉锯战中,刘邦大获全胜。
随何和萧何只差一字,两人的地位和身份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然而正是刘邦在选谁说服英布时,他挺身而出,使得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演说家有了一展自我才华的机会。
人才拉锯战期间,项羽和刘邦之间真正的硬对硬其实很少,粗粗一看楚汉之间已日趋平和,但这种平和只是暂时的,就像黎明前那段黑暗一样,迎接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暴风骤雨呢?
做说客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