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 第十九章 楚汉争霸

第十九章 楚汉争霸

别看项羽平常做事粗鲁,讲究的是一个“暴”字,总是习惯以拳头来解决问题,但你只要跟他说好的,他也并不是全不讲道理的。此次议和他明明就不同意,但出于礼貌,他还是写了一封回信。大致内容是: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还是先拿下荥阳,咱们再来谈议和的事吧。

不打了?痴人说梦!项羽的反应果然和陈平预料的差不多。

如果这封信直接交给刘邦的使者。那么议和的事也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告一段落了,万分之一的机会将付之东流,陈平苦心经营的计划将彻底失败。但陈平是何等人物,他当初在项羽手下也不是白待的,项羽的脾气和性格他又岂能不知道。

连傻子都知道,此时荥阳已陷入楚军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圈中了,想求和恐怕是痴人说梦。但痴人说梦试一下总行吧,于是,陈平以刘邦的名义,给项羽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你看打仗多没意思,劳民伤财不说,而且有家不能回,让老婆独守空房。咱们还是不打了吧,咱们以荥阳作为楚汉的分界线言和吧。

果然,回信写好后,项羽说话了:来而无往非礼也。既然你刘邦亲自派人送信给我,我当然要派人送回信给你了。

要离间范增就不能再依葫芦画瓢,还得花大力气下狠招才行。他想出了“求和”这条妙计。

当然,别看项羽平日里做事五大三粗,但此番却粗中有细,他这样煞费苦心地派心腹之人去送回信是有目的。目的简单明了:送信是假,去荥阳城中探虚实是真。

离间了一个钟离昧还不行,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直接把钟离昧送上断头台),陈平没有气馁,他重抖精神调整心态,把下一个离间的目标瞄准了范增。

我们在武侠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废话不说,接下来,《三国演义》中蒋干到东吴那一幕情景喜剧马上就要提前上演了。唯一不同的是当时蒋干仗着和周瑜是老同学关系,想去做说服的工作,最后偷鸡不成反蚀米,回来时赔上了蔡瑁、张允两颗水军都督的人头了事。而项羽这次派人送信赔上的却是“亚父”范增范大先生的人头。

调查员风风火火地去了,折腾了一阵子,然后又风风火火地回来了。给出的结论是:根本找不到钟离昧任何谋反的证据。对于这样的结论,项羽显然很是不满意。但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总不能直接给钟离昧治罪吧。但项羽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两个字——“疏远”。说白了,项羽就是不再信任钟离昧了。

送信阴谋

事实证明陈平不但是“政治家”,还是“实干家”。他在楚军中大肆散布谣言,说钟离昧有造反之心。这个时候项羽充分发挥了最低能的智商,有人要造反,这仗是没法打了。攘外先安内!项羽当机立断做出决定:攻城的事停下来先缓一缓,马上派人去调查一下钟离昧将军的“政治作风”问题。

楚使进城后,一出好戏上演了。

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刘邦听了陈平的话后,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急忙捧出一箱当枕头睡了多年的金银财宝塞给陈平,对他说,剩下的事就交给你去办了。

刘邦首先在总导演陈平的指引下,喝了两大碗高浓度白酒,因为接下来刘邦要进行醉酒的表演。先期准备刚刚做好,时间也到了,楚使该登场了。

对,说新人新人到,“盗其嫂”的陈平出场了。陈平一出场就教了大家三十六计中一条计:反间计。他说项羽现在看似实力很雄厚,但实际他手下的人才并不很多。谋士只有一个范增,武将称得上号的只有钟离昧、龙且、季布等屈指可数的人。这时只要利用项羽多疑的弱点,用黄金做诱饵离间他们与项羽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内部自相残杀,到那时,我们便可以打败项羽了。

楚使一登场见到的情景是这样的:刘邦正红着脸在酒桌上打盹,身边东倒西歪地放着几个空酒坛子。如果楚使不是早知道他的身份,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人是一个醉生梦死的酒鬼。

郦食其想的是“坏主意”,张良暂时还没有想出“好主意”,韩信又在遥远的大西北“剿匪”,粗粗一看,刘邦手下最为出色的几大谋士关键时刻都掉链子了。种种迹象表明,注定有新人要出彩了。

剧情继续:听到士兵的传报,“酒鬼”刘邦这才慢腾腾地睁开惺忪的睡眼问:楚使来干什么?楚使掏出信笺递上去了。刘邦这时开始表演醉拳了,他伸着颤抖的手来接,身子一个趔趄,人都差点跌倒于地,自然没有接住了。

这时荥阳城外的楚军就像涨水一般越来越多。刘邦已把外城的兵马调到了内城,进行了最艰苦、最顽强的保卫战。然而,荥阳保卫战最大的难题就是:军中已快没有粮食了。要行军打仗总得吃饭啊,没有粮食意味着什么,谁都明白。眼看这样坚守下去不是办法,是谋士们出彩的时候了。

侍卫捡起信笺恭恭敬敬地递交到汉王手上。刘邦看也没看随手就放在了几案上,然后又自顾自地趴在桌上睡去了。

反间计

这个时候陈平从后台跳到场上来,对楚使说:太王喝多了,走,我先请你吃饭去。

张良就是张良,他的三个反问把刘邦问得哑口无言。等他回过神来时,下达了一道命令:销毁印玺。

碍于当时条件有限,吃饭选在荥阳城里的唯一一家三星级酒店——厅堂。楚使刚落座,这个时候一担担宰杀好的鸡鸭鱼肉都挑着从他身边走过,似乎生怕楚使不知道他们的食物都是上等新鲜的。当然,这个时候陈平也没闲着,走进厨房门口,大声对里面的厨师说:“酒菜挑最好的上,这个贵宾可得罪不起!”

反问三:就算你分封了各大诸侯,但人都是善变的,到时候他们见楚国实在太强,还不又纷纷转投项羽那里去了?那样,大王的事业不就结束了吗?

安排好这些后,两人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反问二:目前这些跟随大王的人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封妻荫子?如果现在就分封了各诸侯,那大家各事其主,都回家去了,还有谁来帮大王打天下呢?

“亚父最近可好?你这次带亚父的信来了吧。”陈平开始下套了。

反问一:从前商汤王、周武王是分封过夏桀、商纣的后裔为诸侯的,但那是有前提的,他们当时有实力掌握他们的生杀大权,能够罩得住他们。现在大王你呢?你能做到吗?

“什么信?”楚使果然上当。

这时张良拿起筷子做道具,开始对郦食其的长篇大论展开了反驳。一场精彩的正反辩论马上上演,可惜当时正方郦食其因为赶制印玺并没有在场,错过了与张良一决高下的机会。这里且把他的话主要归纳为三个反问。

“我不是亚父身边的人,我是项王身边的人啊。”楚使接着补充。

张良听完,很平静地说了一句:大王的事业,只怕到此就要结束了。刘邦当时正在吃晚饭,一听这话哪里还吃得下饭,赶紧放下筷子,询问原因。

“我还以为你是亚父身边的人呢!”

就在郦食其日夜不停地赶制印玺期间,张良却没事可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到刘邦那里串了一次门。事实证明这次看似极为平常普通的串门意义非凡,足以写进教科书了。因为张良从刘邦嘴里知道了郦食其献的“好主意”。

对话至此结束,陈平拂袖而去。

郦食其分析得有证有据有条有理,刘邦很是满意,当即点头表示要他尽快去赶制印玺。然而这个看似不错的好主意,其实是个坏主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张良是怎么说的。

陈平的举动弄得楚使莫名其妙。

既然刘邦都点头了,郦食其也不想再浪费口舌,开始下结论了:大王应该努力寻找六国的王孙(以假充真也行),分封他们为诸侯,如此六国的君臣百姓无不对大王感恩戴德,甘愿做大王的臣民。这样一来,项羽将会成为众人之矢。

他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既来之则安之,饭总得吃吧,总不能饿着肚子回去吧。接下来他左等右等,肚子里的革命早已闹得翻天覆地的时候,终于上菜了。

面对这样高深的理论,刘邦除了点头称赞还能做什么?

菜是上了,却打了折扣,什么鸡鸭鱼肉什么山珍海味统统都没有,上来的只有几盘黑不溜秋的小菜,一碗米饭再加一壶淡酒。楚使实在饿坏了,虽说这菜寒酸了点,但出门在外就将就着吃吧。

这个时候,郦食其充分展示其嘴上功夫,开始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了。他首先讲了《书经》里的一段故事。他说:远古之时,有一位名叫汤的为善之王,是殷的始祖,当讨伐夏桀这个暴君并将其灭掉后,仍封其子孙在杞(今河南境内)为诸侯,以不绝夏的祭祀,这充分说明汤王是有德之人。他还说:周武王也有不断绝先祖祭祀的思想,虽然曾讨伐暴君商纣王并将其灭掉,但其后仍寻找古代圣王的子孙,予以适当封赏。然而秦可谓是暴虐之极,灭亡了六国,却不给那些王孙封赏土地,以至于全部绝了他们六国的祭祀,由此引起世人都对他不满。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百姓不满后一旦生气,后果将很严重。

他吃了一口菜:这菜哪里是菜?不是没有盐味就是咸得不能入口。他吃了一口饭:这饭哪里是饭?带着一股浓浓的酸味。菜吃不得,饭也吃不得,最后只剩下酒了。他喝了一口酒:这酒哪里是酒?连白开水都不如。

这个主意乍一听还不错,刘邦也有点心动,不过当时他也有疑问:分封各诸侯真能让他们来联手抗楚吗?

楚使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跟厨师的手艺没什么关系,他明白自己被人忽悠了。按陈平前后的态度对比,作为亚父身边的人和作为项王身边的人所受的待遇就是不一样,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看样子饭局是没法再继续下去了,楚使愤怒地冲出了饭馆,马不停蹄地出了城。把城里的所见所闻都如实向项王进行了汇报。

他说到这里卖了个关子,引得刘邦追问:那该怎么办呢?郦食其这才很自信地说出了他的计谋:只有一计可以让天下诸侯共同来对付项羽,那就是分封原六国诸侯,让他们以“国”的名义来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只要他们牵制住了项羽,荥阳之围就不解自破了。

范增之死

主子既然叫自己来了,郦食其也不可能不献计吧,要不然这不仅是被汉王看扁的问题了,还关系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城破了他能不受牵连吗?)。于是他口一张,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起来:我看这一次项羽几乎动用了全部兵马,誓夺我荥阳不可。再加上现在敖仓粮道又被项羽的部将钟离昧弄得乱七八糟的,现在缺粮又是一大问题了。以目前的形势,仅凭我汉军的实力,怕是不足以抗敌。

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项羽听了楚使的话,对范增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转就转出大事非来。

通常这种情况是相当信任的人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见当时郦食其因为出色的外交表现,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然而事实证明,郦食其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外交官,但并不是一个出谋划策的好谋士。

这个时候的范增还蒙在鼓里,他不顾年老力衰,不停地劳碌着,不断地出谋划策,希望早日攻下荥阳来。而项羽此时心思并不在攻城上,原因是:范增的事还没有调查清楚。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刘邦赶紧叫来他的外交官郦食其,见了面,他就不再转弯抹角了,直接就问他现在该怎么办。

攻城攻得好好的,怎么就停下来了呢?范增坐不住了,就去问项羽。见了面他就直话直说了:现在乘敌人粮道被破,正是进攻荥阳的良机,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

好主意,坏主意

你直,我比你更直。项羽这回丝毫都没有给“亚父”面子:我就不听你的,看你怎的?这样的语气已经很严重了,类似与你唱反调的赌气行为一样,你要这样,我偏生就要那样,反正就是要和你对着干。

都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刘邦肯定也不会甘心坐以待毙了,我们且来看看他如何反击。

君臣之间说这样的话明显是一种极为不信任不满意的态度了。这一句也罢,项羽生怕范增没弄明白似的,末了还补充了一句:只怕我一进荥阳城,被人卖了我还帮人家数钱呢!

这下刘邦的处境可就不妙了,城中无粮,再险峻再坚固的城墙又有什么用?所谓衣食父母,要行军打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吃饭,难不成守军都喝西北风?长此下去,就算不被项羽攻进城来,也会被活活饿死。

范增开始还被项羽的话弄得莫名其妙,但后面这句话就算是傻子也明白什么意思了。他没料到项羽居然还会对他起疑心,心中很是失望,便借口“天下大事已定”为由要“告老还乡”。

更难能可贵的是,钟离昧还真是个可以把时间掰开来用的人,他一边想办法破粮道,一边不断地派人告诉项羽自己破粮的进展情况。所以,当项羽接到钟离昧的“敌人的粮道已断了,现在城中缺粮”的情报后,他不再迟疑了,指挥着楚军又向荥阳杀来,发动了最为猛烈的进攻。

其实他这完全是试探项羽之意,要他迷途而返,消除对自己的误会。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项羽当时嘴巴像贴了膏药似的,连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这下范老头子下不了台了,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是怎么也收不回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开始这几天他走得很慢很慢,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项羽能来追他。在他的内心,是多么希望能帮他打下天下后,功成名就时再荣归故里。

钟离昧领命后,便展开了疯狂的破粮行动,他采用的是“游击战”。他行踪飘忽不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让防守敖仓粮道的曹参和周勃大为头疼。他们守了这里守不了那里,守了那里又守不了这里。试想,那条粮道从敖仓一直通到黄河边上,只比万里长城短那么一点点,你怎么守呢?再说钟离昧乃是项羽手下最为得力的悍将,项羽有多英猛前面我们已经领教过了,能被他倚重的人会差吗?因此,即使偶尔与曹参、周勃等人碰上了,来个硬对硬的较量,他也丝毫不落下风。

然而他没有等到“萧何月夜追韩信”那动人一幕,多少次他回回头看走过的路,就是看不见他想要等的人。终于,范增绝望了。

项羽自从到了关中就一直称范增为“亚父”?什么叫“亚父”?按我的理解就是不亚于父亲的意思,由此可见范增在项羽眼里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亚父”的话项羽没得考虑。随后,“断粮”的这项光荣任务就交给了钟离昧。

他当初参加革命时,家乡人都对他一大把年纪还有这种举动表示很不理解。因此,封了历阳侯后,他便派人到家乡去报喜,那是他人生中最风光的时候。可现在却这样灰溜溜地回去了,他这张老脸往哪里搁?那是怎样的一种绝望、悲愤、痛苦、无助和苍凉?

眼看这样强攻下去不是办法,这个时候好久没出来的范增该露脸了。范增作为项羽手下第一大谋士,自然不是吃软饭的,他献的计策看似平淡却很实在,那就是切断荥阳城外的敖仓粮道。敖仓粮道是荥阳的唯一输粮通道,敖仓粮道一旦被破坏,荥阳城的数万汉军吃什么?这样一来,荥阳不就不攻自破了吗?可以记住这样一个定式,古时候凡是行军打仗,特别是这种长久的攻坚战,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如何与敌人的粮道过不去,只要这种“过不去”成立,敌人就必败无疑。

精神上的打击,加上奔波的劳累,走了不到半个月他日益消瘦不说,而且身上还长了个小红疮。别看一颗小小的红疮并不起眼,但就是这样一颗小小的红疮却要了范老先生的命。

他最开始是采用蛮攻野打的策略。但荥阳毕竟是刘邦定下来在前方抗战的老巢,不仅地形很好,易守难攻,而且城墙坚固,防守严密,项羽几次攻到城下都被韩信用巧计打退了。

当时路上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范老先生心中始终放不下那个结,这颗红疮随后如雨后春笋般猛长,最终范增就是因为这颗大红疮的破裂带着无限遗憾含恨而去。

公元前204年,项羽继彭城大败刘邦后,再一次对刘邦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汉之争的第二阶段正式拉开序幕,一场好戏即将上演。显然这一次项羽是动真格的了,他带领大军直接向汉军的军事重地荥阳发动猛攻。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仅仅是“忽然而已”,一切的音符便戛然而止。一切的构想、激情、生命,都成灰烬。他临死前终于感悟到了,原来他苦苦追寻的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如白驹过隙。追了一辈子,求了一辈子,那又如何?还不如快快乐乐开开心地过好每一天。

如果你是一个象棋迷的话,肯定知道棋盘上“楚河汉界”那四个大字。据说后人就是因为这场楚汉相争而发明了象棋。这条军事分界线两侧,两支大军壁垒分明地隔水相持,严阵以待,充分地反映了当年这场楚汉争霸是何等激烈和残酷。

可惜他明白得晚了点。

智与勇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