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 第十五章 收复三秦之地

第十五章 收复三秦之地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虽然逃得从容,而且还逃到他认为最为保险的商丘,有哥哥章邯在,他满以为高枕无忧了。然而,韩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追到商丘来了,在追的途中,还顺便攻下了下郡、槐里、柳中、咸阳等地。似乎只在一夜时间,商丘便成了一座孤城。

半夜时分,当汉军冲到城上时,他们都还在睡梦中。最先摸上城的樊哙威不可当,一声怒吼吓倒几个守城的士兵后,他一刀砍断了城门,早就等在门口的汉军顿时蜂拥而至。此后的战斗毫无悬念可言,抵抗的人都成了刀下鬼,要想活命只有投降这条路。章平既没有抵抗也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逃跑。别看他打仗的水平不怎么样,但逃跑的功夫却是一流。他听到汉军进城来的消息后,第一反应不是组织人马去抵抗,而是叫上老婆孩子,然后不慌不忙地装成百姓从汉军的眼皮底下溜了。

最后的绝望

夜,漆黑的夜,漆黑的夜色笼罩了世上万物。雨,冰冷的雨,冰冷的雨声遮住了所有声响。

这一天的确来得太快了,章邯怎么也想不到,汉军在韩信先头部队的带领下,这么快就把他逼到了绝境。

有坚固的城墙,有充足的粮食,有足够的士兵,有了这一切,将士们开始松懈了。如此又过了几天,原本一直泛晴的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守在城上的士兵冷得实在不行了,只得躲到城楼的军帐里去了。紧张了多日的守将也太疲劳了,嘴里虽然叫士兵们严加防备,自己却倚在火边呼呼地睡着了。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荣华富贵如白驹过隙般昙花一现。章邯落寞地站在城头,城下是黑压压的汉军。戎马一生,从来不知道畏惧的他第一次从心底升起一种死亡般的绝望感。对于他来说,此时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了:坚守或投降。

章平终于松了一口气,城里那块巴掌大的天空似乎一下子变得蔚蓝起来。只要这样消耗下去,汉军的粮草就会供应不足,到时候便会自动退兵了。这是他的如意算盘。

按当时的形势,坚守可以和“死亡”画上等号了。但他仍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这条路,原因很简单,为了项羽。他抱定的信念是:决不能做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樊哙等大字不识大道理不懂的人自然无话可说了。接下来,汉军也来了个以静制静。他们不再叫骂,也不再挑衅了,远远地只围不攻。

因此,绝境中的他没有一丝投降的想法,而是想着如何守城。并且他坚信,项羽听闻他被困的消息后,一定会来救援他的。章邯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抱定坚守的决心和信念后,他在城中组织的防守很到位,汉军的多次进攻都被他打退。就这样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

何去何从,韩信充分展示了其一代帅才所必须具备的独特眼光。他说:行军打仗,最开始几仗尤为重要,如果能胜,既可以威震敌人的胆魄,也可以鼓舞自己的士气。

暂时的僵持并不代表汉军就无计可施了,此时的舞台上注定是韩信来唱主角,他仔仔细细查看了四处的地形后,一条妙计在他脑海中油然而生。是夜,章邯依旧亲自出城来巡逻,虽然白天的攻防战让他消耗了不少体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下戒备,相反他已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的非凡才华。为防止汉军夜里来偷袭,他和章平每天晚上都要亲自来巡查。单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章邯作为一员悍将的优秀素质。

眼见无计可施了,樊哙等武将急了,他们认为与其与敌人耗在这里,不如放弃这个并不太重要的城市,去直接攻打章邯的老巢商丘去得了。

然而,这一晚章邯巡逻后心里就奇怪了,城外的汉军今晚悄悄的连半个人影都没有。

汉军把章邯的祖宗十八代一遍又一遍地问候时,除了章平气得七窍生烟外,其他章军非但没有反应,而且还在心里暗喜:“骂吧,骂吧,把这人面兽心的家伙骂死才解恨。”骂得自己的耳朵都起了趼,章军也没有动静。

“难道他们一夜之间全撤了,这不可能呀!”正当章邯略感惊讶时,他突然脚下一滑,差点跌倒。脚下湿漉漉的,竟然全是水。

汉军初来乍到,首先还是以人道主义精神对敌人进行劝说,他们在城外大力宣传“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事实证明,章军都是老油条了,软硬不吃。接着汉军撕开斯文的嘴脸,开始破口大骂了,目的很简洁明确,引诱敌人出来决战。

“不好了,水,涨水了,大水淹进城里来了!”伴随着叫喊声,全城已乱成了一团。接着,四处都是哗啦啦的水流声,章邯惊得目瞪口呆。“怎么这个时候会涨水呢?难道天要亡我?”一向聪明绝顶的章邯居然不知道这是韩信的“水攻计”,还以为这是天意。

“你好好守在好峙城。我去商丘!”章平就这样被章邯丢在了这座孤零零的像坟墓一样的城堡里,他采取的战略方针很无新意:坚守不出。

“赶紧往北门水浅的地方撤军。”章邯在最短的时间内显示了一个优秀将领的果断和决然。韩信自然早就算准了章邯会往那里逃。此时,埋伏在北门外高山地段上的汉军派上用场了。顿时,擂鼓声、杀声、喊声、哭声混成一片。

走之前,他的弟弟章平用上了派场。

眼看前面堵兵,后无退路,绝望中章邯无心恋战,拔剑自刎了。一代战神就这样随风飘逝,没有留下一个完美的结局,却带走了一段传奇。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章邯当时虽然没能明白这一点,但韩信的表现已吓破了他的胆。思忖良久,他还是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平定三秦

然而,他不会明白,即使他不是碰到用兵如神的韩信,他也注定会失败,因为他手上握着一张“血单”。二十多万秦军的性命不单单是用“密密麻麻”就可以形容的。他们被埋在地下后,生出的是仇恨的种子,在泪水的灌溉下,这种子终究会破土而出的。

当汉军兵临城下时,秦中三地的另两位大王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看来我真老了!”他隐隐约约有了一种“廉颇老矣”的感觉。

他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及时派兵去支援章邯。他们两个从从容容地充当了一回看客,似乎忘了章邯和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章邯完了,他们的末日也不远了。

章邯与韩信交战两场都以失败告终,这让章邯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前他认定他的克星就是项羽,他甚至这样认为,如果项羽自称为天下第一好汉,那么他就可以称为天下第二好汉。然而,今天的韩信却给了他迎头一击。

而此时的项羽并没有及时来救援已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三秦之地(关中),而是听从张良的“金玉良言”,正派兵全力在围剿匪徒田荣。看样子现在司马欣和董翳只能自救了。

好峙城里,章邯进行了第一次反思。

然而他们的信心很快就没了,因为仗还没开打,他们手下的士兵就纷纷逃到汉王那里去了。

巧攻好峙城

两人一看事风不对,于是坐在一起开始商量对策了。

章邯这下没折了,如果再不逃命,只怕就没有机会逃了。在逃的过程中他修改了对韩信的评价:“用兵如神!”

两人思来想去良久,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与汉军作战将会和章邯一样必败无疑。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时哲。于是两人商量的结果是:投靠汉军。

然而,这次他错了,他碰到的对手是韩信。韩信见章邯掉转马头,手一挥旗,原本看似如一盘散沙的汉军顿时组成了有条不紊的阵形,时散时合,时攻时守,变化无穷,端的神妙无比。

就这样,汉军自穿过羊肠小道到陈仓,打败章邯,迫使司马欣和董翳两王投降,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可谓神速。

当然,章邯打仗还有一大秘籍就是逃命途中还能反戈一击,当年项梁就是在连胜的时候被他突然反戈一击而尸骨露于野的。此时,他又故伎重演,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在溃逃的间隙,居然还能稳住阵脚,组织好手下人马进行反击。

收复三秦之地后,汉军实力大增。

章邯不是傻子,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于是在一阵“扯呼”声中开始了大逃亡。

好事一件接一件,这时候张良又回来了。他的两封家书不但很好地麻痹了项羽,同时也使自己当时危若卵石的处境得到了缓解。要不然,项羽使出暗杀义帝的绝招,他张良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命了。

一边是思乡心切奋不顾身的汉军,一边是心存恐惧无心恋战的章军。这明显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

刘邦就是刘邦,拉拢人心确实有一套,一个萧何对他勤勤恳恳,做了丞相之后把国家大小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一个韩信对他服服帖帖,做了大将军后用兵如神,收复三秦之地只在弹指一挥间;一个张良更是对他忠心耿耿,褒中一别,处处为刘邦出谋划策,把瞒天过海之计进行到底。

二十多万兵马被活埋,关中人除了痛恨项羽,更痛恨领军人物章邯、司马欣、董翳。在他们眼里,正是这三人投靠项羽,才使得他们做父亲的丧子,做妻子的丧夫,做儿女的丧父。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丧子丧夫丧父之痛。此时他手下的士兵个个都对章邯充满抱怨和怨恨,又哪有心思打仗呢?

事实证明张良和一般人就是不一样,他与刘邦再度重逢后,还没等刘邦声语泪下地叙完“相思”之苦,就开始长篇大论了。此时,正值收复三秦之地,他根据形势判断,提出了社稷论。社指神,特别象征其国土的守护神,小到村和里,大到整个田土,全都要供奉名叫“社”的神。稷也指神,是五谷之神。与社的字义相同,既指神,也指其祠堂。把祭祀土地神和农业神作为国家宗庙的思想或风俗。一个国家灭亡后,新王国的建设者就要将前一个王朝社稷毁掉,并美其名曰:改过自新。

硬碰硬原本是章邯的拿手好戏,他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是这样炼成的。然而,此时的他忘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他手下那二十多万从服刑的囚犯里弄来的“敢死队”已被项羽活埋在新安了。他现在手下的士兵已不再是铁打的“敢死队”,而是一支众叛亲离的“乌合之众”了。

张良的建议刘邦怎会不听?于是马上择日举行了重大的仪式:废除秦社稷,立下汉社稷。

既然如此,还说什么,手下见真章,开打吧。顿时,人马嘶扬,刀光剑影,乱石纷飞迷人眼。

从这一刻起,刘邦等于向项羽宣战了:西楚霸王,该是咱们一决高下的时候了。当然,出发之前,他还为自己找了个理由,毕竟在伐三秦时可以借楚怀王当年之约,是来夺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汉中王的地盘。但眼下关中已被他成功收复了。他的野心当然不会只有这些,他还想打败项羽,他想得到的是整个天下。但必须师出有因,要不然就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叛逆之军了。

章邯二话不说,带兵就往陈仓方向赶。那架势似乎马上就可以拿一份功绩向项羽交差了。然而,他一到陈仓城下时,就知道自己的判断错了,汉军早已摆开队形在等他的到来了。训练有素的士兵,一丝不苟的阵形,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时项羽派人杀害义帝的事已是尽人皆知。刘邦是何等聪明之人,马上意识到从这义帝的死里可以大做文章。于是,原本和项羽一样从来就没有把义帝放在眼里的刘邦,招来了文武大臣。

听着士兵的传报,章邯心中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难不成他们从天而降不成?然而,当他得知汉军的开路先锋是夏侯婴和樊哙,而带兵的将领是韩信时,原本惊慌失措的表情顿时烟消云散,随即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给了刘邦帐下这三员文武大将这样的评价:樊哙,一介武夫,有勇无谋;夏侯婴,一介小吏,有谋无勇;韩信,一介乞丐,曾受过胯下之辱,无勇亦无谋。这样的将领这样的军队何足为虑?

大臣们一进殿,都在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花了,因为原本要穿着龙袍锦服的汉王刘邦,此时居然白衣素服,头披麻丧地傻坐在那里。

“这样修下去,猴年马月才能把栈道修好呢?”章邯说完这句话,很快就得到这样一个信息:“汉军正在攻打陈仓!”

“难道宫中发生了什么变故,哪位重臣老去了?不对呀,哪位大臣老去了也不至于这样啊。”

然而,张良火烧栈道,不但迷惑了项羽,也迷惑了他。他也一相情愿地认为刘邦再无东归之心了,于是他慢慢地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前不久,听说刘邦似乎有举动,他还是紧张了一回,但当他得知刘邦只派了几百人在修栈道时,他只是轻蔑地努了努嘴,那表情似乎不值一提。

“难道是汉王的老爹先去了,只有这种可能性了。”

后来,项羽坑杀了他手下二十万降军,虽然他极为不满也一度很失望,但他仍对项羽很忠心,毕竟那时候的他已无路可走了。被封为雍王后,他的心里才得到一些平衡,即便他知道这是项羽拿他来当挡箭牌,但他已经很满足了,封王封侯,功成名就,人生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此。因此,他尽职尽责,很好地遵照项羽的意思去做了,时时刻刻监督着刘邦的一举一动。

眼看众人都到齐了,刘邦做出了一个更令人吃惊的举动。他不顾自己大王的形象,居然二话不说就在大殿上痛哭起来。断了线的泪珠从他脸上直流下来,场面有点滑稽。

其实投靠之前,他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因为项羽的叔父项梁当年就是自己杀死的,项羽会不会原谅自己并且接受自己呢?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一向刚愎自用、睚眦必报的项羽这一次却显得很大度,不但接纳了他,而且还重用了他,当时的他很感动,这才是自己要找的明君啊。

群臣们更像是得到了证实一样,个个脸露悲戚之色,大有来个乌云遮日的比赛之意。就在他们都要强挤眼中多余的分泌物时,刘邦抬起了头,哽咽地说话了:“义帝死了!”

是啊,当年他为秦朝上刀山下火海拼死拼活,最终只是“白打了几年工”,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和分封,甚至还差点成为大权在握的赵高的替罪羔羊。在人头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章邯不得已只好反秦投靠到项羽旗下来。

“啊……”群臣们这一惊非同小可,嘴上没说话,心里却道:“死了个义帝有什么大不了,还真以为死的是你的老爹呢!”

三秦之中,章邯的封地是秦朝旧都咸阳以西的所有地方,其都城根据项羽的命令设在商丘(今陕西省兴平)。于是,当年秦朝的大将军如今变成了雍王。他清楚地记得他被封为雍王时的兴奋和喜悦。

“义帝被项羽所杀,真是我汉国之大悲啊。我要为义帝发丧,守丧三日。”刘邦接着说道。

这里不得不又说一下章邯了。前面已经说过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妇人之仁”的表现让范增大失所望,范增当着项羽的面摔碎了刘邦赠送的玉斗,破门而出。项羽为此心里震撼不已,因此也就对刘邦格外提防起来。封王时他把刘邦赶到了偏僻遥远的汉中去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他难有作为。而且为了防止刘邦有叛乱之心,还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原秦朝叛将分封在关中,用来监防刘邦的一举一动。此时的关中实际上已是一分为三了(称为三秦)。刘邦要想东归,就必须要经过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秦之地。

“项羽无义,我将向项羽讨弑主之罪!”刘邦继续鼓动大家。群臣们自然举双手赞成了。

公元前206年8月2日,他率领汉军从羊肠小道出发时,提出的进军口号是“中秋节之前打回关中和家人团圆”。这个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士气,他们跋山涉水日夜行军一点儿都不知道疲倦,半个月后还真穿过了那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的“无人区”,成功地进入了关中。

刘邦做事果然雷厉风行,三天后立即起草了《发使告诸侯书》,檄文写道: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杀义帝于江南,大逆不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土地,南浮江汉以下,愿以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项羽被田荣吸引过去后,刘邦便可放手一搏了。

这本声讨书,目标直指项羽。

廉颇老矣的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