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了良久,最终张耳还是选择投靠实力相对较弱的刘邦。原因很简单,据说张耳手下有一个“天文学家”,算出关中之地的天空“五星聚斗”有帝王之气。既然如此,那就投靠刘邦吧。
这类似于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张耳的投奔不但壮大了刘邦的实力,也让处于半封闭状态(地理位置太偏,交通又是太原始)的他获得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田荣和陈余正不遗余力地和项羽掰手腕。
既然地盘给了别人做嫁衣,何去何从就成了张耳头疼的问题了。其实他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选择项羽还是选择刘邦。
刘邦听后又惊又喜。这时韩信已把军队操练得有模有样了,这正是出关的绝好时机。
这时田荣已成功统一了齐国之地,闻陈余愿和他共同起兵,自然喜不自胜。两人当即联兵出击赵国。而要去打赵国就得张耳答应。陈余可不管张耳答应不答应,他二话没说就带着陈田联军浩浩荡荡出发了,聪明的张耳自然知道“两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这个道理,很识相的主动让出地盘给他们两个做嫁衣。
刘邦马上把韩信召来,这个时候他已经对这个大将军的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柔声问他什么时候起兵最好。
正在这时,田荣“联盟”的号召犹如一道春风吹醒了沉睡中的陈余。与其这样窝囊地过一生,不如借田荣这个东风东山再起。
韩信答:“暑气将尽,中秋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就是(八月)用兵最好时机。”刘邦问:“该用何种计策?”韩信答:“当初张良火烧栈道,意在迷惑项羽。我已知道自南郑通向三秦还有一条羊肠小道,因为它掩映在草木之中,很少有人知道。我军可以悄悄沿此道直达三秦。与此同时,大王再派一些老弱病残去修栈道做掩护即可。”
陈余和张耳当年从生死之交的好朋友沦为横眉冷对的仇人之后,两人各自占地为王互不相干。“英雄大会”上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统管赵地。而陈余却没有得到封号,只是在后人的“提醒”下,项羽才让他来管辖包括南皮在内的三个小小县城。分封上的差距,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不平衡。
“好计谋!”刘邦大喜过望。这时他突然想起张良当日临走时赠给自己的锦囊,他不是说等东归时就可以打开么,此时不开更待何时?他有条不紊地打开锦囊,但见上面写着“明修栈道,暗取陈仓”八个金黄大字。
时机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刘邦和韩信击掌而笑。
正是因为田荣的造反,给了刘邦休养生息的机会,项羽的注意力被田荣吸引过去了,而此时的刘邦却在韩信的指挥下日夜操军练马,伺机而东归。
出发
公元前206年7月,田荣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消灭了项羽内定的三个齐国封王。这时他不再谦让,自立为“齐天大圣”,封彭越为大将军。他的下一个目标直指项羽所在的楚国。
公元前206年八月初二,困在汉中达半年之久的汉军开始出发了。
也许是田荣的这般英雄气概感染了别人,这时一个隐居在钜野泽中的牛人彭越,宣布告别“小隐隐于野”的田野生活,主动加入到了他的队伍中来。彭越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后来成为汉王刘邦手下一员猛将。此时饥不择食之下投靠了田荣,田安便成了小试牛刀下的“供品”了。
出发前刘邦已给手下的人马进行了布置:萧何留守在南郑,管理国家大事,提供汉军的粮食等后勤保障;周勃带领老弱病残去修栈道,以迷惑敌人;他和韩信亲自带兵从小路出发了。
刚刚上任为新齐王的田都屁股还没坐稳,就被田荣请到外乡做流浪汉去了。请走田都后,田荣的余怒还未消,他大手一挥,大刀砍向了济北王田安。
为了鼓励士兵,他提出了“中秋月圆之日打到关中和家人团圆去”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对久困汉中的汉军来说相当具有诱惑力。
干掉田市后,田荣已无退路可言。
出发!
田市思来想去,最终得出结论:得罪了田荣叔父总比得罪项王好。最终,田市还是带领一些人瞒着田荣到胶东赴任去了。田荣听得风声,顿时怒火直冲云霄,想也没想,立马派心腹校将追上田市给了他几刀。
张良写给项羽的两封信
事情坏就坏在还没有造反,田市就催他起程了。按田市的想法,既然自己被项王改封为胶东王就应该到胶东去,否则便是违抗项王命令了。偏生田荣非但自己不走,也不准田市走。他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项羽的强烈抗议。
古代的通讯不发达,没有现代化高科技电子设备,信件成了主要的传播信息的工具。在那时,无论男女老少,与身在外地的亲人联系时都靠这种方式来维持。
田荣想到了闲居在南皮同样心怀不满的陈余,便派人去说服陈余起兵和他一起造反。
当年刘邦在沛县起义时,仅凭萧何一封“家书”就搞定了沛县的老百姓。后来在巨鹿战场上,项羽又是利用陈余一封“和平书”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将章邯成功收编。由此可见,在古时候写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不是你田荣唯利是图见死不救,我叔父又怎么会死呢?”项羽对此恨得牙齿痒痒的。英雄大会上对田荣“冷处理”已是天大的仁慈了。要不然以项羽的牛脾气,只怕早就把他的人头搬家了。出人意料的是,此时,田荣不干了。
闲话不多说,先回到张良身上来。
就这样,“恼羞成怒”的齐国按兵不动。可怜的项梁孤军奋战,最终落得个尸骨露于野的悲惨状况。
张良被“逼”回韩国后,韩王却早已被项羽撕了票,张良陷入了“复国梦碎”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境地。一番思想斗争后,张良终于下定决心了。
田假被田荣赶下齐王的宝座后,慌不择路之下投靠到了楚国。按理说人家现在两手空空,除了人头一颗外什么都没有了,你也应该发发慈悲了。但田荣还真不是一般的绝,定要送佛上西天才肯罢休。楚怀王仁义为怀,自然不愿献上田假的人头了。
你项羽不是这么希望我离开刘邦回到韩国吗?好,那我就给你写几封“感谢信”吧。
他这次本来就是来支援齐国的,按理说现在他有危险齐国应该也必须要派兵来相助。但当时的田荣却是这样回话的:派兵可以,只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叫你们的楚王杀了田假。
说写就写,他忍住和心仪的主子的别离之苦,忍住痛失韩王的悲伤之情,慷慨激昂地写下了第一封信。这封信陈述了他迟迟不归的原因。他说他不是因为舍不得离开刘邦,而是因为去救火去了。
事情得回到项梁在世的时候。当年章邯派兵来剿齐国,田荣兵败后马上派人向项梁求救。项梁以人道主义精神接受了请求,挥师而下,打得章邯溃不成军。项梁见有战利品可捞,自然对章邯穷追不舍了。但章邯也不是吃素的,等后面的援军一到,很快就组织人马进行了反击。项梁眼看形势不对,就派使者向赵、齐两国告急。
救火?救什么火?项羽看到这里一头雾水。好在张良后面有详细解释:刘邦进汉中之际,放火烧掉了身后的栈道,看样子无再东归之心了。微臣知道你与刘邦乃情同手足的结拜兄弟,于是,我奋力去救火,无奈我势单力孤,只能眼睁睁看着汉王自断退路,从此大王与汉王隔千层山万里路,怕是再也无相会之期了。
虽然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田荣没有追随项王入关,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的原因,这里且来说说。
项羽本来对刘邦烧栈道一事持怀疑态度。见了张良的信后,心里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气,相会无期,正是我想要的结果啊,这样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项王最看重的就是表面功夫做得好的人,在分封时,自然对追随他入关的田都格外青睐。封田都为齐王,封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封田安为济北王。封王里竟没有田荣的份,这的确很出乎人的意料。
这封信的确感动了项羽,他并没有再对“眼中钉,肉中刺”的张良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这使张良的处境转危为安。更为重要的是,从此项羽对刘邦的提防之心也大大减少。
项王入关时,各诸侯见风使舵纷纷去捧场。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张良再接再厉,随即又写了第二封信。
田荣也是最早参加革命的人物,当初,章邯大军围魏时,田荣的兄长齐王田儋派兵救魏时“出师未捷身先死”。田荣赶走了谋权夺位的田假,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他自任丞相,任田都为将,这才安定了齐国。
第二封信是在田荣和陈余两人联系四处出击,而刘邦也在派人修栈道,似有东归之意时写的。张良在信中简单的分析了齐、赵、汉等地的叛乱。他说陈余之乱是因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赵王土地就会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确了,陈余这一路并不为虑。而刘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怀王之约,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后,自然会停止。这一点也很明确,刘邦这一路亦并不为虑。但田荣却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后的叛乱之首,吞并齐地之地后,还不满足,已派手下猛将彭越来伐大王所在的楚国了。所以,田荣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无存,日子就永无安宁了。
公元前206年5月,大秦王朝被推翻后,好不容易才安静下来的天下,又被齐国人田荣打破了。
其实田荣和陈余只是小富即安,而且论实力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项羽构成威胁,只有隐忍而发的刘邦才是真正威胁他的对手。按理说项羽应该会有所察觉,但“身在韩国心在汉”的张良两封信彻底迷惑了他,他误认为刘邦真的是“不足为虑”了。换句话说,他心中首号敌人的定位已不是刘邦了,而是田荣、陈余这些不入流之辈了。于是,项羽放下对刘邦的警惕,全力来攻齐。
前面提到,项羽的“英雄大会”虽然圆满结束了,但不满的人有很多。刘邦不满、义帝不满、陈余不满、臧荼不满,还有齐国三王也不满。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张良的两封信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刘邦的东征之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是金钱,对刘邦来说就是胜利。
项羽的烦恼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且不说,在人和上项羽跟刘邦还真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也是他日后在楚汉相争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