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 第十三章 隐忍的汉王刘邦

第十三章 隐忍的汉王刘邦

怎么办?韩信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他们是故意来找碴儿的。

他们当时所用的伎俩和现在黑社会“敲诈”他人钱财的形式差不多。先是一个小混混故意撞到韩信身上,假装摔倒在地,然后那些躲在暗处的混混们一拥而上。木棒、铁锤、砍刀使天一下子变暗淡了许多,为首的一个脸上有刀疤的壮汉代表流氓团体发话了:你小子撞倒了我兄弟,你说怎么办吧。

“你小子给个话呀,装聋子啊,仗着人高马大想打架不成?”

大侠其实并不好当,韩信不久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回。那是艳阳高照的大白天,大侠韩信走到街上,突然遇到了一帮流氓地痞。因为看不惯韩信“侠士”的风采,这帮流氓地痞有意来找韩信的茬儿。

韩信真有给他们几剑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就这样,韩信渐渐长大成人,他身长八尺五寸,剑眉入鬓,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豪之气。再加上剑不离身,活脱脱一个绝世大侠。

流氓老大继续发话:“现在摆在你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跟我们打一场架,看一下你整天舞刀弄剑的,究竟有多少斤两;要么乖乖地从我胯下钻过去,今日之事就此一笔勾销。”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婆婆对他的好,韩信铭记在心。后来他功成名就时,还曾特意派人找到老婆婆,让老婆婆度过了一个衣食无忧的晚年。

老大的话自然具有权威性,其他混混们自然随即热烈呼应。

这时一个总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让他找到了人间久违的亲情,她见他可怜,每天都给他送来两个热馍馍。他虽然并不想接这“嗟来之食”,但看到老婆婆殷殷期待的目光,他只得含泪接下了。接了只是心里不安,但没接他就有可能会被活活饿死。冷也罢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是啊,人生在世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呢。

这时的韩信已经在一瞬间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他知道,跟他们打,打赢了,他们肯定不服,还会找来算账,到时候没完没了。而打输了,可能就会被他们整得缺胳膊少脚的,只怕这一辈子就要这样毁了。我何必跟他们这样的人拼命呢?不值得。我还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呢!想到这里,韩信真的老老实实像一条哈巴狗一样,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为了填饱肚子,他选择了钓鱼这项技术要求高的职业。正是因为这份职业技术含量太高,对于还是弱冠少年的韩信来说,他并不能胜任这份职业。因为钓的鱼有限,他常常吃了这餐没有下顿,依然食不果腹。

围观的人都哄然大笑起来。但韩信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站起身子,然后抬起头,腰杆挺得像标枪,大步流星般走了。

温饱问题成了他每天大为头疼的难题。然而,不管有多饿,甚至被饿得奄奄一息,他也不愿当掉身上的这把宝剑。这把剑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要这把剑在,他就会感觉到父亲就在自己的身边。然后他会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他,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漆黑得连一丝光亮都没有的。

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辱负重,这是怎么样的一种隐忍不发!正是因为韩信能忍辱负重,后来成为了一代名将。

无奈之下,他带了一把家传的宝剑(家里的唯一值钱的财产),开始了流浪生活。

坎坷求职路

父母的死,对韩信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从此,只有十岁的韩信成了孤儿,无依无靠。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学历来看,韩信的学历是相当高的。他应该可以达到大家里的“兵法专业系”的博士后了。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像韩信这样的准博士后,找个工作肯定没问题。

十岁那年,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天完全倒塌了,他的母亲也在丧夫之痛中弃他而去了。

找个工作是没问题,但问题是要想找个好一点儿的工作就有点难度。因为乱世,韩信的就业之路只有两条可选:要么去参加反秦的革命运动;要么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和泥巴打上一辈子交道。不过对于处于乱世中的人们来说,选择后面这条路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战乱年代你想种田也没有田可种。

但韩父还是乐此不疲。都说好人有好报,然而,善事做尽的韩父却并没有得到好报。英年早逝,给韩信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那就只有选择参加革命了。

韩父见义勇为慷慨大方,把家里原本殷厚的家底几乎都救济那些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了,因此家道逐渐呈衰落之势。

参加革命后,由于没有展露自己的才华,韩信只能当普通士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怀才不遇。韩信的择业之路就是这样的。

九岁那年,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天倒塌了一半。他的父亲突患疾病丢下他孤儿寡母撒手而去。

他选择人生中的第一个老板是项梁。

应该说韩信的童年是快乐的,他父亲是一个熟懂兵法、军法、剑法的“三法大师”。三岁那年,韩信显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来,开始喜读兵法和剑术。到了六七岁时兵法和剑法都有模有样了。

由于当时正值革命初期阶段,为了有一口饭吃,报名的人多如牛毛。而当时项梁正想扩大集团的规模,只要是没有“政治作风”问题,他基本上都会录取。韩信自然也被录取了,但他刚到项氏集团并没有努力去项梁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再加上那时项梁忙得焦头烂额,并没有发现韩信居然是个难得的人才。

胯下之辱成就了英雄

项梁死后,项羽成了项氏集团的领袖。他上任后,韩信终于有了一点儿契机,不过项羽只是看中他强壮高大的身材,并没有发现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只是把他提升为一个叫郎中的官衔。郎中,说白了就是比普通士兵高一点儿的卫士。

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韩信的成长之路。

熟读兵书知晓兵法的不世之才,却让他去当一个低头哈腰的武士,当时的韩信心里能好过吗?好在在职场上混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头脑也开始开窍了,知道主动去表现自己了。但问题是项羽对他的高谈阔论根本就不感冒,韩信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提升和重用。

如果我们从后面看到韩信在日后的楚汉争霸中,确实起到了用兵如神扭转乾坤的作用,就不得不对萧何竖起大拇指,他的眼光没错,韩信确实是他值得去追的人。

埋着头皮干了几个月,韩信最终还是失望了,再这样干下去,只能当一个武士,永远没有前途啊。于是,他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

这就是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史书记载,萧何是一大清早(或许天还没亮)就知道了韩信逃离的事,大惊之下,连刘邦也来不及通报就去追了。至于为什么历史典故上记载说是“月夜”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萧何追了两天后,在一棵大枣树下发现了韩信,在得到萧何“回去再不重用你悉听尊便”时,韩信这才跟他回去了,这一来一去整整三天三夜来看,肯定经过了几个“月夜”了,取名“月夜追韩信”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老板,他选择了刘邦。理由很简单,听说刘邦很会知人用人。知人用人这四个字对韩信来说已经足够了。然而,很快他又失望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韩信。

应聘过后,刘邦对他说道:“你先在军中做连敖吧。”“连敖”这个官职说白了就是接待客人的接待员。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他们的表情已经告诉刘邦:没戏。这一天,刘邦有度日如年之感。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丧气,他们的表情依然告诉刘邦:还是没戏。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第三天黄昏到了,寻找的人还是没有消息,眼看又要没戏了,刘邦差不多要绝望了。这时丞相出现了,他不但来了,还带了一个人来了。

韩信本以为凭他这样的人才,一来肯定会得到刘邦的重用,但刘邦居然给个端茶倒水的活儿干,这比在项羽手下当武士还不如,他当然不满意了。不满归不满,但因为刚刚才跳槽过来,兵荒马乱的先干几年再说。

如果连萧丞相也逃了,那他就真的完了,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但韩信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变得更加消沉起来。

“快派人去找。”

也就在韩信人生中最为低谷的时候,夏侯婴成了韩信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他及时发现了韩信非凡的才华,马上向刘邦作了推荐。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

夏侯婴是早跟刘邦创业的元老人物之一,刘邦对他推荐的人自然不敢小看。二话不说,下了一道任命书,提升韩信为治粟都尉。这是一个仅次于将军的官职,类似于现代后勤部的负责官员。在刘邦看来,这已经是个不小的官了。但韩信还是不买账,我胸中的万千用兵之道难道是用来掌管粮草用的吗?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瞪得比铜锣还要大。

这时他已萌生炒刘邦鱿鱼、再择新老板之意了。

一天早上,刘邦刚刚梦中醒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就在这时,萧何成了韩信人生中第二个伯乐。

逃的是士兵,刘邦心里虽然多少有点儿急,但还是能够理解士兵们的心情,但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对于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像割了块心头的肉那般难受。如果有人告诉刘邦他最为信任、最为器重、最为尊敬的萧丞相逃了,只怕比要了他的命还要难受吧。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我们按常理来推算,以当时萧何对刘邦的忠心,他是不可能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候逃离的。但就是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发生了。

夏侯婴的推荐引起了萧何的高度重视,他从多方面考察韩信后得出一个结论:此人文通经纶,武善韬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萧何便主动找到韩信谈话,公开表示愿再向刘邦推荐他。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出人头地,韩信自然对萧何千恩万谢了。

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韩信苦苦等待,刘邦的调令并没有出现。他以为没戏了,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飘然而去。

种种思恋之情挥之不去,结果就是大批地逃离,对此,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

萧何听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之下,来不及通报刘邦,骑上马就去追。这就是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而当时的刘邦还以为萧何也辞职不干了,当时吓得七魂去了三魄,这萧何可是他刘氏集团的顶梁柱啊。

思乡之情很快就像瘟疫一样传遍开来。

在这次辞职风波的打击下,刘邦决心采纳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这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在这里待一下马就要打回去的。但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军队,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韩信的“汉中对”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在这穷乡僻壤异地他乡的孤独和寂寞。

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流传千古。殊不知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的楚汉时期,韩信的“汉中对”同样精彩,只是鲜有人知道罢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到了汉中不久,他手下的士兵已经开始逃离。

刘邦重用韩信,首先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刘邦在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锦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他的眼光就是不同啊,太高瞻远瞩了,似乎料定自己以后就是当丞相的料。此时,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簿籍发挥作用了,引章摘句参照旧法,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插手了。

一授将印,二授将符,三授斧钺!韩信跪着一一从刘邦手中接过。

正是因为萧何的慧眼与众不同,他入了关后,地位和身份也与众不同。他成了丞相,汉中大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汉中大丞相。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官吏都是由他来委派。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随后刘邦宣布:从今以后军中大小事物,皆由大将军韩信裁决,如有不服从者可以卷起铺盖走人,如有违令者可以拿头跟刀剑比硬,后果自负。

从一个小混混的流氓到小小的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然后因势单力孤寄人篱下(项梁),再西征入关,最后成为一个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刘邦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追随他的人没错。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找来韩信谈话了。说实话,他还没有发现韩信究竟有什么样的才华,但看在萧何月夜追他的分上又不得不重用他。谁都可以不信,但萧何的话是一定要信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就拜他为大将,算是给足了韩信的面子了。

一个小小的乡级干部(亭长)后面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很多的县级干部(县衙门官吏),这让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你不必去理解,你只要耐心看其后面的发展就是。

“萧总管(丞相)一再向我推荐你,现在就说说你上任后的计划吧!”刘邦单刀直入。

萧何是什么样的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当年刘邦还是整天无所事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推荐为泗水亭的亭长),后来又根据形势判断追随他参加了革命(斩白蛇起义)。

韩信倒是显得很谦逊,首先对刘邦任命自己为大将军表示感谢。然后才同刘邦进行了认真的对话。这是一次重要对话,楚汉两大集团的帷幕就是由这次对话揭开的。这次对话中,韩信首先向刘邦提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

萧何月夜追韩信这个故事很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们大汉集团如果想雄霸天下,面临的对手将会是谁呢?”按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样的问话简直有点多余。但刘邦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道:“项羽嘛!”

萧何月夜追韩信

“那你认为自己在才能等方面,跟项羽相比怎么样呢?”这第二个问题尖锐得到头了,甚至连在一旁的萧何都有一种起身来阻止韩信说下去的冲动。这样的问题明明对刘邦的大为不敬啊。但刘邦倒显得很平静,似乎并不太介意,略一沉吟,答道:“论才能和才华我都不如他!”

从此,张良只好领着一些韩国的散兵游勇自力更生,过起了漂浮不定的流浪生活。

其实前面两问,韩信只是试探刘邦的气度和对自我的认识。此时肯定了刘邦的诚恳态度后,他这才披肝沥胆地把对话引入了主题,“我也有同感,认为您确实不如项羽。”韩信说着,话锋突然一转,“但是我曾经在项羽手下待过几年,知道他的弱点。”

等张良烧光所有的栈道后,才到阳翟去等韩王的归来。哪知他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韩王的噩讯。原来项羽在得知张良将汉王送到褒中去了,以为他不打算回来了。按照“绑票”的国际惯例,到了期限还没达到绑匪的条件就会撕票了。项王一脸怨怒地看着可怜巴巴的韩王,对不住了,韩王同志,撕票的时候到了。

随后他详细地分析了项羽的弱点,这里为方便读者认识,总结归纳为六点。

火烧栈道,这给刘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练兵马准备东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刘邦之所以能夺得天下,张良功不可没。

一、有勇无谋:在战场上硬拼,项羽威不可当。但他不会用人,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头脑(言外之意,就是指他这样的人才都没有被重用)。

火烧栈道的目的是给项羽看,表示自绝回路,并无东归之心。这与项羽当年北渡黄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只是前者是为了鼓舞士气,英勇杀敌;后者是为了麻痹敌人,造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事后看来,张良就是张良,他的计谋果然高明,很好地麻痹了项羽,使他的注意力从刘邦身上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二、不听忠言:他的集团在关中雄霸天下时,这时天下其他的大集团都对他又崇拜又畏惧,正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上,他却舍弃关中的事业到彭城那个弹丸之地去发展了(指项羽舍弃关中而建都彭城),失去了一举吞并各大集团的绝好机会。

当张良告诉刘邦他的这个计划时,刘邦原本阴沉的脸上这才稍稍舒展开来。随后,他又送了一个锦囊给刘邦,叮嘱他只有等到东归那一天才能打开。目送刘邦走远后,张良叫人放火烧了刘邦身后的栈道。

三、妇人之仁:平常他对属下很是关心仁爱,一旦属下得了病他会伤感流泪,甚至宁愿自己挨饿,拿出自己的食物给病人吃。但属下一旦立了功,他又舍不得封赏有功之人。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当然,张良这么执著送刘邦,除了难舍心里的依恋之情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火烧栈道。

四、重用亲信:安排自己亲信偏爱的人在集团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其他各大集团跳槽而来的人才却被安置到做苦力的地方,这使很多人都愤愤不平。

听说张良要走,刘邦很舍不得。张良不断劝慰,说今日的分别只是为了来日更好的相聚。两人都依依不舍,就这样,张良送了刘邦一程又一程,直到褒中还没有停下来之意。这让刘邦很感动。

五、忘恩负义:站稳脚跟后,就把楚氏集团的老大(指义帝),赶到湘南的荒蛮的郴州并最终将其陷害。

身在韩营心在汉。张良当时想,他以后的生活可能就要这样过了。

六、残暴不仁:项氏集团残暴之极,到处干投机倒把鱼肉百姓的勾当,百姓现在只是慑于他财大气粗,在社会上黑白两道通吃,才惧怕他恭敬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张良本来就一直希望自己的故国韩国能兴旺发达起来,此时见韩王召唤自己,哪里能不答应?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心中的想法,那就是眼下刘邦被赶往交通闭塞的巴蜀地带,以目前的形势,只能委身于那里韬光养晦,伺机东山再起。而他留在韩国,正好可以知晓外面的消息,这样既可以帮韩王做点儿事,又可以暗中帮助刘邦,可谓一举两得。

基于以上六点分析,韩信认为项羽现在的情况是“其强易弱”,而刘邦只要在政治、经济推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就可以由弱转强。

韩王已经没得选择了,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了。他二话不说,马上给张良写了一封信,当然,信中他不敢明说自己被项王“绑架”了,而是很深情很委婉地说他想把自己的韩国建设得更繁荣强大,要他马上回到自己的祖国来,尽一个臣民应尽的责任。

在分析了楚汉两大集团的基本形势后,韩信提出了“向东发展、夺取关中”的战略方针。“项羽手下留在三秦之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都是过去的老霸主秦氏集团的顶梁柱,但他们被项羽收编后,二十多万士兵被项羽给坑杀了,因此秦地百姓对他们项氏集团恨之入骨。如此地痞恶霸,老百姓哪能拥护他们?我们汉氏集团入关之后,与他们约法三章,坚决不取百姓一针一线,这样一来,肯定能得到关中老百姓的支持和喜爱。更何况,楚氏集团的义帝,当年曾公开向天下人表示哪个能最先占领咸阳,那里就归谁为管。现在项羽强迫咱们到汉中这个鬼地方来,老百姓都愤愤不平,现在我们如果想与项氏集团一争高下,三秦之地只要发一道征讨项羽罪行的檄文就可以搞定了。”

项羽“绑架”韩王除了因为张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巨鹿之战后转西行向关中进军时,韩王并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追随他入关。说白了就是当时韩王头脑不开窍,表面功夫不到位,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讨得项羽的欢心。虽然事后韩王苦苦解释说他手下兵力有限,即使追随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项羽可不管,他要的就是那种气势,就是那种气派,就是天下诸侯唯我是尊的风光场面。可韩王没有给他面子。当然,项羽“绑架”韩王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张良。绑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被绑的人只要还能说话,肯定会对绑架者百般求饶。韩王当时也不例外:“只要你能放过我,我什么条件都答应你。”项羽要的就是这句话,他对韩王说,他不想要银子,也不想收回已经封给他的王位。“你必须召回张良。”项羽说出了他的条件。

韩信的这个见仁见智的“汉中对”给了刘邦极大的震撼。刘邦又何尝不想早日向外发展?但他还是顾虑项羽的强大,还有三秦之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是响当当的人物,刘氏集团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要经过他们三个人的地盘,这正是他大为头疼的事。韩信的这番细致入微的分析,让他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一直寻找不到项羽的“命门”就在这里啊。

张良是韩国人,只有利用韩王来对他进行施压了。因此,当其他诸侯纷纷上任就职去了,唯有韩王是个例外。项羽把韩王留在自己的身边,表意上好酒好菜招待,实际上是把他当人质“绑架”起来了。

他以前是对韩信不以为奇,现在是“相见恨晚”。他全面接受了韩信的建议,积极进行了各种准备工作,伺机东进。韩信也不是一个空谈的理论家,他为汉王定下“汉中对”后,便开始大显身手了。

“这样一个人才,要是能归我所用就好了。”很快,项羽就想到了个好办法。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王。

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早上,韩信开始对士兵进行强化训练。他首先宣读了新出炉的法纪法规,十二个字:法令如山、如有违犯、严惩不贷!然后他施行责任到人制,叫樊哙、周勃、灌婴等人看好自己手下的士兵。谁的士兵不听话,直接惩罚他的负责人。而韩信亲自站在台上,以身作则,边讲解边示范。

刘邦虽然被赶到巴、蜀一带,但项羽心里还是不踏实。他把目光停留在刘邦的第一谋臣张良身上。刘邦之所以能先他一个月到达关中,就是因为张良为他提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高级战略。从而以不战屈人之兵迅速攻城拔寨,势如破竹般拿下秦朝老巢咸阳。再加上项羽已听闻张良是当年用兵用计如神的姜太公的《太公兵法》传人,心里更是惶惶不已。

开始的时候众人对他并不服气,认为他无名无才,没有什么资格来教他们。然而,一周后,韩信所教的强化训练已基本成形了。此时众人已对他服服帖帖,佩服至极。但见偌大的训练场上,人头攒动。进时如灵蛇出洞,迅猛至极,退时如万剑归宗,悄然无息。一个月后,汉军已完成了质的转变。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紧密团结的一道牢不可摧的墙。等待他们的将是艰辛而兴奋的东归之路。

暂时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