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王:英布,都六县。
常山王:张耳,都襄国。
衡山王:吴芮,都邾县。
殷王:司马卬,都朝歌。
临江王:共敖,都江陵。
韩王:韩珹,都阳翟。
辽东王:韩广,都无经。
河南王:申阳,都洛阳。
燕王:臧荼,都蓟县。
西魏王:魏豹,都平阳,管辖河东郡。
胶东王:田市,都即墨。
翟王:董翳,都高奴。管辖上郡地区。
齐王:田都,都临淄。
塞王:司马欣,都栎阳。管辖咸阳以东至黄河岸边。
济北王:田安,都博阳。
雍王:章邯,都废丘。管辖咸阳以西的地区。
项羽一口气读下来,竟无比的流利通畅,这让一向不善言辞的他惊讶不已,心中不由感慨:世上本来没有利嘴和快嘴之分,会开得多了话说得多了,自然也就能说会道了。
汉王:刘邦,都南郑。管辖巴蜀两地。
分封完毕,在场的众英雄皆大欢喜,高呼:项王万岁,项王万岁。随后范增宣布散会,英雄大会圆满结束。
西楚霸王:项羽,都彭城。管辖原魏国和楚国的几个郡。
都是分封惹的祸
义帝:楚怀王,都郴县。管辖范围不限(之所以说不限,说大就是整个天下,说小就只有自己一人)。
分封后,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欣喜和鼓舞的,但也有人不满。
进入下一个议程,由项羽同志宣布众英雄分封明细表。
第一个不满的就是刘邦。
这绵绵不绝的开幕词直听得两边肃立的英雄们腿脚发麻耳中起趼,才宣告结束。范增满意地点了点头,项羽虽然在讲话中临时加进了不少自己的东西,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至少中心思想很明确,突出了革命取得胜利的艰辛。
早在分封之前,就刘邦的问题,项羽和范增进行了数次的研究和讨论。范增认为,巴、蜀二郡道路艰峻,原本是流浪者居住的地方,让刘邦去那里,既不会背上违背约定的罪名,又困住了刘邦这条蛟龙。项羽这次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把刘邦封为汉王,往那鬼去了都会发愁的地方赶。
项羽发言,充分回顾了革命史,从第一个拉开革命序幕者陈胜说起,直说到他和刘邦联手打进关中推翻了人人痛恨的大秦王朝。
为了双保险,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把汉中土地分割为雍(章邯)、塞(司马欣)、翟(董翳)三国,他们处在刘邦和项王之间,有意让他们在意外之时抵挡刘邦。上次鸿门宴虽然项羽因为一时仁义放了刘邦,但看他的分封,还是说明他还是对刘邦有了足够的警惕和提防之心。
会议主持兼策划:范增。
英雄大会刘邦虽然因故没能去亲自参加,但还是在第一时间就听到了音讯。刘邦又不是傻子,一看自然就知项羽的阴谋把戏了,一怒之下便要去找项羽拼命。
会议发言:项羽。
打仗本是武将的特长,刘邦的举动立即得到了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响应。关键时候萧何出面了。他拦住刘邦,分析了当前局势和自身实力,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王(刘邦)根本就没有跟项羽抗衡的实力,现在跟人家打,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参会人员:各路革命军将领。
随后张良也出手了,他手一挥,无数金银珠宝便抬到了项伯面前。项伯是怎样一个人,前面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他收到好处,心想:反正这天下是我项氏的天下,哪个多分点哪个少分点,还不是举手之劳?
会议时间:公元前206年2月16日。
项羽虽然凶暴,但对家族里的长老却是很尊重,面对项伯的求情,他几乎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于是,项羽随后就把巴、蜀之外加汉中郡封给刘邦。这样,刘邦的心里虽然还是不太情愿,却也稍稍得到一点平衡。
会议地点:咸阳。
第二个不满的是楚怀王,确切地说,现在应该叫他义帝了。项羽把郴县那荒野凄凉之地给了义帝,本意上是让义帝从此归隐山林,不再过问天下事,做一个不折不扣的“隐帝”。但义帝当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怎么甘心一辈子就这样遁隐空林呢?但此时项羽的命令又不能违背,只能在唉声叹气中上路了。
英雄大会正式开始了。
由于不想早点到那荒野之地去,他走一阵歇一脚,好几个月才走到了长江边。正当他借景生情、有感而发时,船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群水贼。水贼们没有多说废话,先砍了义帝的人头,然后再掠抢了他们的金银珠宝,扬长而去。
革命成功了,项羽决定召开一次英雄大会。首先他先广发英雄帖,号召天下英豪前来咸阳一聚。以当时项羽的威望和实力,谁敢不来?更何况这次项羽招天下英雄不是来比武,而是直接对他们进行分封,这样的好事谁不想要呢?
乍一看,这是打家劫舍的突发事件,但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一些端倪来。打劫就打劫,在人家没有反抗的情况下,哪里会先杀了人再抢东西的呢?再说当时义帝落魄至极穿着粗糙,打扮老土,只有几个誓死相随的便衣从人相随,那些水贼怎么一眼就看出他们是有钱的主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一起有阴谋有计划的“抢劫案”。这一切都是九江王英布所为,幕后主使是项羽。后来英布投靠刘邦时,据其招供,是项羽令他假扮成水贼,在义帝过河时干掉他。他当时刚被项羽新封为王,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只好做出这等不仁不义的大逆之举。
英雄大会
项羽杀义帝有三个主要原因。
就这样,项羽把义帝赶出了彭城。
一、当初确定西进入关中的人选时,他和汉王都要去,楚怀王却最终选定了刘邦,让他耿耿于怀。
于是项羽派使者修书一封给楚怀王。信的大致内容摘录如下:在怀王英明果断的领导下,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卓绝的战争,革命军最终推翻了暴秦王朝。如今各革命军(诸侯王)非常尊崇楚王,认为您才是天下至尊,以后就尊称您为义帝。然而,古代贤明帝王都有一条不成文规矩,那就是居住的地方很有讲究,一定要居住在江河的上游。鉴于这点考虑,众人一致认为把义帝您恭送到长江一带最为合适,在那里占据风水宝地,以长沙郡的郴县为都,造福天下百姓。
二、进入关中后,汉王自愿让出咸阳给项羽,义帝却固执地坚持应该如约而行。谁先入关中谁就为关中王,摆明和他作对。
长沙郡的郴县是个不错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荒凉之极,把楚怀王送到那里,是架空的绝好地方啊,楚怀王可以整天在那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用绳子架在空中跳来跳去。
三、给他一条生路,他却磨磨蹭蹭一副很不心甘情愿的样子。既然给你生路你不要,那就只有一条死路了(其实是怕夜长梦多)。
既然不能杀,那就把他架空,尽管他本来就没多少实权。既然我决定建都彭城,那你就不用再待在彭城了,到别的地方去,越远越偏僻的地方越好。
后来,项羽指使英布暗杀义帝的事被世人知道后,项羽的罪名又多了一条。
但如何处置楚怀王成了一个大问题。直接杀了他,肯定不妥。这明显是过河拆桥落井下石,傻子也不会这么干。可留着他又是一块心病,有他在这彭城,我还能名正言顺地称帝称王吗?项羽陷入沉思中。
第三个不满的是陈余。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封了张耳为常山王,怎么陈余没有封王呢?
项羽把都选在彭城,还有一个令他头疼的问题:他来了,楚怀王如何安置?革命最初阶段,为了推翻秦朝,聚集旧楚的臣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项梁听从众人的意见拥立一个从偏远山区找来的一个小牧童来当楚怀王,通过其号令天下诸侯进行革命,这是当时革命形势需要的产物。如今革命已取得成功,暴秦已被推翻,他项羽拥有四十多万无敌之师,天下已唯他是尊。楚怀王这个原本用来做招牌用的,一夜之间似乎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现在变成了累赘。没有价值的东西是终究会被淘汰被抛弃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张耳和陈余当年是忘年交,自出道以来一直是形影不离,虽然后来两人因为巨鹿解围的事反目成仇,但陈余在巨鹿之战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也有苦劳,他成功牵制了秦军,后又写出绝世佳信劝降章邯,最终使得章邯缴械投降项羽的革命大军。现在张耳得到了分封,陈余却没有分封,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项羽也许只有在日后与刘邦的楚汉相争中才能体会到,建都关中确实比建都彭城要好上几百倍。只是那时,他还会想起那个被扔进油锅里炼油的文弱书生吗?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有时候却真真切切地左右了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格局。
原因很简单,英雄大会时他没有去参加。项羽分封时,天下英雄为了使自己能封个好地方,能多封点土地,还得耍一些手段才行。
项羽一听,怒发冲冠,命人架起一口大锅,把那韩书生扔进锅里去炼油了。
就像现在有些腐败分子想弄个一官半职什么的,大多亲自出马,找朋友找关系,然后再送礼送RMB,那时候的分封也一样,张耳的很多朋友就在项羽面前为他说话,使张耳增加了不少印象分。再加上得到了不少好处费,封张耳为常山王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而陈余为人忠厚,再加上阅历也浅,哪里知道搞官场上这一套,再加上他没有亲自去参加英雄大会,自然就被日理万机的项羽“忽略”了。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那韩书生见项羽不听劝告,一激动说了一句话,一句让他后悔都来不及的话:“世人都说楚国人就像猕猴一样,喜欢花帽子,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事后,虽然有人提醒项羽,说封了张耳不封陈余有些不妥,但项羽只说了句“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得了”,便算给这件事做了个解决。人家都有封有号,唯他只有三个县,这算哪门子王嘛,陈余怒得有发飙的冲动。只是他当时实力太弱,不敢扯旗反项羽而已。
项羽的观点现在看来真是幼稚得可怜,似乎只有三岁儿童的智商。坐拥天下后,天下谁不唯他是尊,他又怎么会像穿锦衣的夜行人那样不被人看见呢?从这一点来看,项羽比起刘邦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暂时不敢反,但并不代表不想反,这里已经有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存在了。
应当说这样的分析的确很透彻。如果项羽真的选择了在关中建都,那么刘邦日后想反项羽简直难于上青天。然而,固执的项羽偏偏没有听他的话。他当时只是想荣归故里光宗耀祖。项羽是这样回答的:“我得到了天下,不衣锦还乡,这跟穿着锦衣的夜行人没有被人看见不是一个道理吗?”
第四个不满的是辽东王韩广。
项羽烧了阿房宫,这表明他根本就不想在关中建都称王。这时一名姓韩的书生猜想项羽肯定想到彭城建都,就来劝阻:“关中才是建都的绝好地点。”他还充分说出了理由: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国的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秦有关中做腹地,不管其他诸侯如何联合抗秦,也进不了关中这块要害之地,秦始皇之所以得天下正是因为有关中做腹地。大王如能建都关中,定可雄霸天下,四海降服。
韩广本是燕王,现被项羽封为辽东王,怎么也不肯去辽东。他的祖祖辈辈都在燕地,他怎么舍得离开燕地呢。项羽在分封时,肯定忘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国土家园有特别的依恋之情。不去,那就是违令,这惹恼了项羽同时,也惹恼了臧荼。
坑杀二十万秦军和火烧阿房宫这简直就和暴秦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因此,他在关中人们的心里的声望已降到了最低。也正是因为这样,为他日后的楚汉争霸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臧荼本为燕大将,但从楚破赵有功,后又追随项羽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被项羽封为燕王。韩广不往辽东,他这个燕王就没什么用。这时他见项羽似乎也对韩广不满,于是,趁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他率军偷袭了韩广,韩广哪里料到自己人会下自己的毒手,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已成了刀下鬼。
阿房宫的大火烧了三个月才停息。这把大火极大地满足了项羽的复仇心和虚荣心,然而正是这一烧,却烧出了不和谐的音符来。
火并了韩广,项羽居然对臧荼赞赏有加,除了已封的燕王外,还加封为辽东王。项羽这种纵容很快就得到了其他诸侯的效尤。后面就引出了齐国三王火并并且反项羽的事来。
鸿门盛宴结束三天后,项羽带领四十万革命军浩浩荡荡地闯进了咸阳。也许是对暴秦的痛恨,也许是为项梁复仇,也许是习惯性屠杀的使然,总之,他一进城放纵手下杀人放火,强取掠夺。他还冲进宫中杀了公子婴和秦诸公子宗族。收取货宝美女,然后点燃了皇宫,这座无数百姓用血泪铸成的阿房宫就这样毁于一旦。
此时第一主角刘邦同志又在去汉中的路上满腹牢骚了。
架空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