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这一去,却得到了刘邦的最高规格的接待(张良及时报告了刘邦)。这时刘邦充分发挥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的特长,先是自降身份,嘴上抹蜜把项伯叫得心花怒放,然后发挥其流氓作风,用酒精把项伯的脑部神经给灌麻醉了。
项伯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和张良的情义是很深的。两人虽然没有像刘邦那样动不动就结拜为兄弟,但早已胜似兄弟了。此时项伯自然不肯让张良白白等死,于是连夜来劝张良快逃。
当然在边灌酒的同时还要边麻痹他的思想,刘邦说自己无心为王,无意跟项羽为敌,一切的一切都是误会,最后说同样是革命军,这样自相残杀会受世人唾骂和谴责的,说到伤心处,他声泪俱下,其泪晶莹剔透,其情感人至深。当然,光这些“洗脑措施”还不够,最后,刘邦使出“杀手锏”,提议结为儿女亲家。
项伯原本是江南一个小县吏。后来有人瞧不起已落寞的项氏家族,总是耻笑和唾骂他,那时候的项伯年轻气盛,怒而拔剑杀了那人。从此,他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后来逃到下坯时,与同样隐身于此的张良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如故,项伯便在张良的小屋里落了脚,直到项梁项羽起兵的事传来,他才告别张良去参加项梁的革命军,后来张良也追随刘邦革命去了。
在糖衣炮弹下,项伯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项伯了,当他走出刘邦的大营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极力劝说和阻止项羽不来打刘邦。
其实他去刘邦那里不是背叛项羽,而是去叙旧,因为他和张良是故交。至于这段“旧”从何而来,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
这样来回一折腾,等项伯回到项营时,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士兵们还在养精蓄锐,以待白天的恶战。只有项羽的帐中闪着烛光,他正在饮酒,身边有美女虞姬相陪。
其实曹无伤来投靠项羽很容易理解,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数倍,论实力明显项羽高出好几个等级。曹无伤不傻,自然不会跟着刘邦走向“穷途末路”的,转投明主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说曹无伤的举动太正常不过了,那么项羽的亲叔叔项伯的举动就太不正常了。那么项伯为什么要胳膊肘往外拐呢?
此时的项羽也许是太兴奋了,所以一夜未眠。今天只要把刘邦给除了,就再也没有人能和自己夺天下了。什么楚怀王,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什么关中王,我要做的是这泱泱中华的皇帝。想到这里,他不由豪气云天一口喝尽杯中酒,一把握住前来倒酒的虞姬,一用力虞姬柔若无骨的身子就倒在他怀中了。
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现任左尹一职。曹无伤来项羽这里,项伯便到刘邦那里去,更何况两人一个左司马之职,一个左尹之职,地位和身份应该也差不多,你来我往算是扯平了。
正当两人缠绵悱恻时,突听一阵脚步声响,一人硬生生闯了进来。项羽停止了一切动作,站起身来正要发作,却见来人是项伯。
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深夜派人来访项羽,定下了里应外合的绝妙之计。再加上当时项羽和刘邦的军事力量对比实在太悬殊(刘邦兵力十多万,项羽有四十多万),结果似乎毫无悬念了。然而,正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一个人,他的出现不经意间改变了这一切。他的名字叫项伯。
“原来是叔叔,请坐。”项梁死后,项羽的亲叔叔只有这么一个了。所以项羽很是尊重他。
项伯胳膊肘往外拐
“我刚刚去了沛公军中一趟。”项伯坐下后,直言不讳地告诉项羽,他去刘邦那里找过好朋友张良,说是不想眼睁睁看着当年患难之交的朋友白白死掉。当然,他省去了刘邦“安抚”他那一段。
是夜,项羽手下的革命军磨刀霍霍,只待天一亮就杀向灞上。
项羽早就听说过张良是个人才,忙问他把张良带来了没有。在他的潜意识里,刘邦那一点兵对他来说太微不足道了,张良如果肯归顺他那才是他想要的。项伯这时充分发挥了刚从刘邦那里学来的编故事的能力,说张良不忍两大革命军队因为误会而自相残杀,说刘邦并无称王之心,曹无伤是想自己能升官发财才极力造谣说刘邦坏话的。然后解释他吃的闭门羹是刘邦的无心之过,刘邦为了防贼才在函谷关设防的。总之一切都说得合情合理,入木三分。项羽听得直点头。于是,第二天早上,众士兵整装待发时,项羽却突然说:这一战,咱不打了。
“他想跟我争关中王?”本来就对闭门羹事件耿耿于怀的项羽终于发飙了,便叫使者转告曹无伤:明天攻打灞上,叫他做好内应的准备。
饕餮之食鸿门宴
范增发话了:“刘邦原本是酒色之徒,但到了关中后,百姓送来的财物他不接,如花似玉的女人他不碰,看来他已怀有远大之志。这样的人留着后患无穷啊。”
饕餮这个词在书本上是中性词,说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带有点粗鲁豪放的意思。项羽和刘邦这场鸿门宴想必不少人有所耳闻,在范增的搅和下,后人一致认为这是一场权力与阴谋的盛宴。参加宴会的两位主角之一项羽,因为是主人公的关系,无束无缚吃得倒是很开心。而另一位主角刘邦却是索然无味,如坐针毡,根本就无心体会那美酒佳肴。因此,饕餮这字词用在这里粗粗一看似不合适,但樊哙的出现,使得鸿门宴迅速升级,称之为饕餮之宴亦不为过。
正当众将领说得唾沫横飞之际,门外的卫卒带了一个人进来了,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来的使者。使者带来了曹无伤的亲笔书信:“沛公已把秦王宫所有金银财宝占为己有,他下一步就是想当关中王啊。”
盛宴开始前,本次盛宴的主人公项羽受到范增的质问: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不进兵了?项羽的回答无非是项伯那一套,范增听后心里气得直骂娘。这里先不打搅他们了。下面我们重点关注一下本次盛宴的特约嘉宾刘邦。
是夜,项羽和将领们激烈地讨论刘邦的真正目的何在。这个问题一出,众将领纷纷畅所欲言,场面热烈得像一锅粥。有的人说他是怕大王;有的人说他是想独得关中;有的人建议让楚怀王来做主;有的人建议先给刘邦一点颜色看看再说。
刘邦和张良一同入席,至于樊哙,则先站在外门候着。此时项羽、范增、项伯三人早已以主人公的姿态静等刘邦的到来。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在还没有搞清事态状况之前,项羽也不敢乱来,于是听从范增的建议,先在鸿门扎下大营站稳脚跟再说。
“在下不知将军大驾入关,未曾远迎,罪过罪过。”刘邦进来后跪在地上主动赔礼道歉。
去咸阳是因为那是秦朝的老窝,那是他一直想“取而代之”的地方。去霸上就是去找刘邦算闭门羹的账。
“何罪之有?”项羽一副冷讽的态度。
咸阳近在咫尺,灞上也近在咫尺。先去咸阳还是先去灞上,这让项羽为难了。
“属下派将守关,只是为了防贼,不想弄巧成拙,该死该死。”他跟项伯的话大致内容是一样的,项羽丝毫没有察觉到其实他们早已串通好了。
进了城,项羽的余怒未消,今天的闭门羹令他怒气冲天,非要找到刘邦,把他碎尸万段才解恨。这时,负责四处收集情报的人派上用场了,他们给出了刘邦所在的准确位置,刘邦的大军并没有在咸阳,而是驻扎在灞上。
原来真是一场误会啊,这下项羽满意地点了点头,入座,盛宴现在开始。项羽和刘邦都爱杯中物,盛宴开始后,两人你来我往喝了个热火朝天。看着两人的亲热劲,这下可急坏了一旁的范增。
“可恶的刘邦,欺人太甚,给我拿下这座城再说。”项羽,一声令下,手下几十万士兵便如潮水般向城边涌去。城上的守军本来就只有区区几千人,因此,项羽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这座“万夫莫开”的城了。
他先前对项羽突然宣布不打刘邦感到莫名其妙,此时见刘邦自己送上门了,不由大喜过望,自投罗网倒省去兵马劳顿之苦了。随即出现了这样搞笑的一幕,刘邦频频举杯向项羽敬酒,而范增却频频举起身上的玉佩向项羽示意。可惜当时的项羽,眼中只有琼浆玉液美酒佳肴。
“沛公有令,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不得入内。”一名将军模样的人站在城上威严地说着,显然刚才那一箭就是他射给项羽示威的。
看样子举佩杀敌这一暗号是行不通了,范增没办法了,只好找到一大早就候在门外的项羽的堂弟项庄,在他耳边嘀咕了一阵。于是,正当项羽刘邦两人豪饮时,项庄以“助剑为乐”的名义登场了。
“开门!”项羽心中不快,拍了拍马独自到城门边一声怒吼。他的话音刚落,突听“嗖”的一声,一支长箭有气无力地落在他身前。
顿时,帐篷内,寒气逼人,直弄得人睁不开眼。说时迟那时快,项庄眼见时机一到,剑光一闪便朝还在发呆的刘邦身上刺去。这时候项伯出手了,他完全忘了他是项羽的亲叔叔,他有为项氏家族夺天下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惜这时他脑中只有刘邦昨晚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他及时挥剑挡住了项庄的致命一击。接下来场上变成了项氏家族内部人员的比武。两人都使的是项氏剑法,知根知底,此时动起手来当真难分难解。
城门紧闭,他这支成功打败秦军主力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胜利之师,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象中的热烈欢迎一幕。
如果这时候张良还没有看出些端倪来,那么他根本就不配做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了。他以上厕所为由,急忙出了帐门,找到樊哙。对他说了八个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一听不干了,直接就闯进去了。
此时,函谷关上旌旗飘扬,不是大秦的旗帜,而是一面画着“牛头”的大旗。城头换大旗,这意味着什么?项羽这才知道原来是比他大14岁的结拜兄弟刘邦已先他一步到达了关中。
“何人?”面对樊哙的突然闯入,项羽很是吃惊。“吾乃沛公参乘樊哙是也!”樊哙傲然道。
函谷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好一个勇士啊。”项羽见他气宇不凡,心里赞道。项羽已有惺惺相惜之意,“赐他一坛酒。”樊哙二话不说,接过酒坛一口就喝了个底朝天。“赐他一块肉。”项羽接下来要考他的食量了。樊哙三下五除二就大口大口把猪腿啃完了。啃完了还装模作样的赞叹道:“好吃啊,好吃啊,有酒有肉神仙也不过如此。”其实他心里早已把项羽骂了千万遍了。
令项羽始料未及的是,处理掉那二十来万累赘的秦军后,他们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变快,相反变得更加裹足不前了。因为当时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还处于瞒报阶段,关中一带的人还很少有人知道。面对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项军所到之处,闻风来投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坑杀了二十多万人,很快在路上又捡到二十来万人。
“还能喝么?再赐他一坛酒。”项羽就是项羽,折磨人还真有一套,还知道用交替法,喝了酒就吃肉,吃完肉再喝酒,如此循环下去,只怕神仙也挡不住。
都是闭门羹惹的祸
“我连死都不怕,更何况一坛酒!”樊哙知道自己再不说话,不被酒呛死就会被猪肉给撑死。
第二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仅存的将领闻讯捶胸顿足泪如雨下。也许是受这件事的影响,章邯从此不复当年的神勇。司马欣和董翳也再也没干出与其能力相称的事情来。也许在二十多万秦军被坑杀的同时,他们三人的心也随之死了。
于是他当着项羽的面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演讲,他的演讲别出心裁,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当真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归纳为三点:
项羽一听不干了:想造反,那还得了?他说完这句话,向身边的英布和蒲将军使了一个眼色。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杀气腾腾的眼神,二十多万降军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僵尸。
为什么要革命?秦王暴虐无道,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逼得实在是没办法才走向革命的道路的。
在项羽的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革命士兵跷起二郎腿,对一个降兵说,给老子来捶捶背揉揉肩,给老子洗脚。呼来唤去,就好比他们的佣人一样,降兵们自然不服了。长此以往,矛盾就此激化升级,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在军中传播:投降的秦军想造反。
谁是关中王?当初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到关中就称谁为关中王,现在沛公先到关中,却未称王。而是封存了银库,登记好民众,退军灞上专等将军的到来,项王你才是大家心目中的关中王啊。
革命军和降军混在一起,鱼目混杂各怀心事,就是想跑快点儿也有些力不从心。当初就是怕出事,项羽才把革命军和降军交叉安排在一起。然而,越是怕出事事情反而越坏。革命军和降军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别,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是亲娘养的,一个后娘养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不同。
为什么要把守函谷关?和刘邦项伯的口径一样:不是为了防将军,是为了防贼。
项羽和刘邦的关中之争就像是龟兔赛跑一样,跑得快不一定最先到达终点。而相对来说跑得慢,却一直在跑的可能才是最终获胜者。巨鹿大胜后,项羽的前面已无大的阻碍了。然而他到了新安后,却突然停下来不跑了。原因很简单,手下人太多,四十多万人虽然声势浩大,但比起轻装上阵的刘邦来说,他的行军速度简直就像蜗牛爬步。
结论:沛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得到赏赐才对。将军如果听信小人挑拨而杀了沛公,就会成为下一个暴君。
话题再回到项羽身上来,按理说项羽自己有军队大约二十万,再加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他的军队已有四十来万了,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敌的数据了。
应该说樊哙的演说非常成功,项羽天不服地不服,这一次居然服了樊哙,奇哉,怪哉!
而他们的顶头上司章邯也没有亏待他们,把获胜的战利品毫无保留地都拿出来分给了他们。宁愿自己没有衣穿,也要先给士兵们穿;宁愿自己没有饭吃,也要先给士兵们吃。这是一个多么体恤士兵的将军啊,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将军啊。将军这么爱护士兵,那么士兵同样也敬重将军了。人就是这样,你给予了别人很多,也会收到很多回报。所以,章邯在士兵们的眼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包括皇帝。所以,章邯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降项羽后,士兵们都选择了跟他不离不弃。
樊哙把项羽的注意力吸引开后,席间,张良向沛公使了一个眼色,沛公会意,便以上厕所为名走出帐外去了。然后,张良也乘机溜出来了(看来项羽的眼神真不好使,从他眼皮底下溜人太容易了)。
比起痛不欲生的服役,打仗算是轻松活了。有衣穿有饭吃还有军饷发(父母妻儿至少可以有保障了),如果表现得好的话,还可以升官发财。于是,他们就像一群高速奔跑永远不知疲倦的魔鬼,每一战拼尽全力,每一战奋不顾身,每一战都舍我其谁,也因此每一战都战无不胜。
到了帐外,张良叫刘邦赶紧离开。刘邦知道张良自有脱身之计,便拿出一对带来还没来得及献出的白璧,让他转交给项羽,另外拿出一对玉斗献给亚父范增。夏侯婴等人已在外面接应了,于是刘邦就这样在项军眼皮底下逃之夭夭了。
章邯当年东奔西荡,四处镇压革命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用事实证明他率领的是一支铁打的王牌之师。军中的士兵多半是长年在骊山服役的囚人,长期的压迫和超负荷的劳动,练就了他们的铮铮铁骨,磨炼了他们的坚韧毅力,从而造就了他们非凡的战斗力。当他们从暗无天日的地底下释放出来时,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会在战场上拼到底。
随后的事有点像走过场了。张良走到帐内,告诉项羽,说刘邦不胜酒力,已先行离开了,叫他代为赔礼道歉,然后送上价值连城的白璧和玉斗算是给这盛宴买单了。
然而,项羽似乎也不甘落后,把目标瞄准了章邯投靠过来的二十多万秦军身上。
历史上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鸿门宴”便这样华丽地宣告结束了。在这次盛宴中,项羽犯了一个一生中最大的、也是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放刘邦活着离开了。
当然,集体坑杀活人并非秦始皇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秦国在攻打赵国获胜之后,秦将白起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坑杀了赵兵四十万。四十万,想想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何况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四十万人被坑杀时是何等的悲惨场面。视人的生命如草芥,视人的生命如蝼蚁,这对人性本身来说,可悲可怜又可叹。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盛宴唯一的牺牲品便是曹无伤。席后项羽直接把曹无伤送上了断头台。而项伯也因为这次盛宴一夜成名。他的确不配当项羽的亲叔叔,为了友情把刘邦帮到底了。可是他不知道,正是他的胳膊肘往外拐,使得他们项氏家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绝好机会。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秦始皇在求长生不老丹未果后,迁怒于所有的“儒生”,先后两次坑杀了数千名儒生。焚书坑儒事件惊动了世人,秦始皇的罪名从此又多了一项。
冥冥之中,似乎双雄争霸的时代就要到了,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差点打破坑杀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