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 第二十四章 招降与议和

第二十四章 招降与议和

但韩信只回了一句:“我意已决,请勿复言。”

蒯彻对他进行了最后的劝说。主要有三点:凡做大事必不拘小节;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蒯彻还真听话,从此就再也没有提这件事了。不是他不想说,是韩信再也没有机会听了,因为他卷起铺盖走人了。

然而,韩信考虑了几天,最终道义战胜欲望。他认为自己当个侯已经足够了。

不走人不行啊,因为他知道他的主意韩信不采纳,将来不但韩信会落得个“狡兔死猎狗烹”的下场,自己也会因为这次劝说而面临株连九族之罪。事实证明蒯彻果然料事如神,后来韩信终究还是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韩信被吕后设计捉住,被斩首时,曾这样感叹道:“吾悔不该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

他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只有自立门户才能成就一方霸业,亦可免去将来的血光之灾。这下说得韩信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说让他再考虑考虑。

议和阴谋

不过他当时表达“功高震主”四个字时却是这样说的:“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

就在韩信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刘邦也没有闲着,他一面派人不断去催促他来“帮忙”;一面派使者拿着印绶火速到英布处,封他为淮南王,令他赴九江去截断楚军的后路。而彭越此时却小动作不断,他继续在楚军腹部进行“杀人放火烧杀抢劫”的流氓勾当。楚军的粮草告急,他功不可没。

蒯彻直切命脉地说:“此一时彼一时啊,你现在的功劳已经震主了啊。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会完全信任你;归附汉国,汉王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惊恐。在这种情况下你已无安身之处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深切地体会到当初张良三步走的计划是多么的明智啊。关键时刻,他提到的韩信、英布、彭越三人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韩信知道不如,但他还是不为所动,他说在危急时刻刘邦宁可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宁可自己没得吃也要先给他吃。这种大恩大德无以回报啊。

正在这时,刘邦喜事连连,因为天上掉了块馅饼正好砸在他头上——平白无故捡到一支三千多人的貉族的骑兵。这支骑兵的到来完全归功于陈平。因为这群貉族骑兵的头头就是一个叫郭逸的汉人。这郭逸从小和陈平是同一村的,从小是好朋友。长大后,郭逸跟随父亲到洛阳做起了丝绸生意。那时北方的貉族人拿宝马和银器去换丝绸品,而郭逸强就强在一张脸上,他长得那可不是一般的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因为帅,他被貉族一个郡王看上,于是强行把他招为上门女婿。后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郡王死后,他便代替郡王的位置了。

蒯彻这时拿了一个例子来说他,就是张耳和陈余反目成仇的事。他说张耳和陈余两人还是平民时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胜似亲生兄弟。而参加革命后,在个人利益面前却最终反目成仇,甚至到了最后都想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他说这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一产生谁也无法预料。然后他反问了韩信一句,你和汉王的情义比得上当年的张耳和陈余么?

而恰巧这一年郭逸回家探望老母时,听说陈平在刘邦军中很是风光,就来看看,这一看不打紧,就看出了情缘来。在陈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郭逸最终决定带领手下几千骑兵来支援。果然他的数千名英武高大的骑兵的出现,顿时给刘邦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这是蒯彻下的一个套,目的就是为了引韩信上钩。果然,面对韩信的询问,这个时候蒯彻不主张他归刘邦和项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劝他顺应形势的需要自立门户,以齐地为中心,和项羽、刘邦来个三足鼎立。应该说他的理论的确很高。但当时韩信却丝毫不为所动。他直言不讳地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刘邦的提拔和重用就没他的今天。

与吃了定心丸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的窘态。

“先生请详说。”韩信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相居然有这样的好,忧的是为什么面相只能封侯,而且还会有危险。

他非但没有定心丸吃,而且连吃米饭也成了一种奢侈。这个时候项羽的粮草彻底用完了,后方粮草在彭越的不断破坏下又供应不上来,吃饭成了摆在楚军面前的第一难题。无奈之下,楚军只得吃野草,吃野果,吃树皮,吃牛皮,凡是能吃的东西他们差不多都吃了。但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候,刘邦的使者侯公到了项羽营中,说明来意,居然是来议和的。

“我观大王的相。如果单看面相,大王最多只能封个侯而已,而且还会有危险。而如果相大王的背,却是高贵得无法形容。臣看了一辈子的相,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富贵相。”蒯彻不急不慢地道。

项羽此时就像溺水的人突然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如果不是碍于身份和条件不允许,只怕当时就要抱着那侯公的脚叫亲爹了。原来早先的时候刘邦就曾派陆贾到项羽营中说议和的事,当时龙且的死正打击了他,而且他正在派人做韩信的工作,因此,还没等陆贾开口就把他轰走了。

“把实话说出来,把假话留给别人再去说吧。”韩信眉头微蹙。

但此一时彼一时啊,韩信坚持不肯归降于他,此时又粮草已尽,士兵军心涣散,议和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了。

“大王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蒯彻欲擒故纵。

项羽内心虽然有点激动,但表面上却装得很镇定,他不冷不热地对侯公说:“汉王派你来干什么?”

“哦,那你帮我看看相吧。”韩信立马中套。

“议和。”侯公回答得很干脆直接。他说,楚汉相争的这几年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且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到了缺衣少粮的地步了,不如议和算了。

“臣最近在学习相术。”蒯彻一开始就话中有话。

“汉王有什么条件吗?”项羽问。

闲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蒯彻和韩信的这次极为重要的对话吧。

“我家大王只想与你划界为线,从此各守一方,永不相犯。”侯公答。

如果我们站在中立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发现,其实蒯彻虽然使齐地问题一度峰回路转,生出无数变数来,但是如果真按郦食其的和平方式来解决齐地问题未必行得通。因为齐地是个“难剃头”啊,这种和平的方式虽然最快但却不是最稳妥的,如果哪天齐天大圣翻脸不认人就够你折腾了。从这一点来看,韩信采取阵地战的办法也算一种最干净彻底解决齐地的办法了。虽然郦食其当了炮灰总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人在功名利禄面前总是自私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就这一个条件?”项羽再问。

这么看来项羽肯定没戏了。但蒯彻的出现使得事情似乎又有了转机。前面已经提到了正是蒯彻的妙计使得刘邦手下最为出色的外交家郦食其死于非命。

“嗯,还有一个附加条件。请求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

这个时候的韩信因为平定了齐地,势力强大到足以左右楚汉相争的格局了。因此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赶紧分封他为齐王。而项羽也放下架子对他进行劝降。但韩信小时候受尽了苦难,受过胯下之辱。当初在项羽麾下时得不到重用,是刘邦封他为大将军,从此才让他有一展才华的机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因此,韩信婉言谢绝了项羽的招降。

这个附加条件一提出,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而就在三国之前,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相争时,那个时候居然也可以形成三国鼎立。不错,那时唯一能和项羽、刘邦相提并论的人便是韩信。他平魏灭赵,降燕伐齐,战功赫赫,令人侧目,更重要的是连项羽手下最为得力的悍将龙且在他面前也不堪一击。

好在侯公马上对项羽进行了说服工作。他说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不但汉王对你感恩戴德,天下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义之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将来这天下还有谁是你的对手?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鼎立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三国鼎立的前提就是要出现三个能一呼百应的人物。三国时虽然人才辈出,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凭借出色的才华脱颖而出,最终成就了各自的宏伟霸业。

总之说得项羽心里很受用,他向来吃软不吃硬,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了,再加上当时形势已不容乐观了。于是,接下来,窝里横的项伯又派上用场了。他被项羽派出来和侯公进行议和条款细节的谈判。

蒯彻和韩信的对话

项伯那是啥人才,打仗不行,谈判那是老在行了。两人三下五除二就达成了共识。双方协定以鸿沟(在今河南境内,自开封市至淮阳一线)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作为附加条件,项羽必须归还原先的俘虏: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夫人品雉(这一条补在条款后面相当重要)。

武涉虽然没有能完成使命,但他走后,大谋士蒯彻马上和韩信进行了一次密谈,可以说此时的蒯彻成了项羽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成王败寇,不可一世的项羽的命运,现在居然掌握在一个本来毫不起眼的小谋士身上,这对项羽来说是讽刺还是悲哀呢?

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后,随后项羽派使者随侯公到汉军,汉王自然没有意见,双方正式签字画押。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河汉界的由来。

可怜的武涉就这样匆匆结束了项羽交付他的神圣使命。

协议签订后,项羽见一切都搞定了,于是马上按约定放了刘太公和吕后。

但当时韩信心里只有当齐天大圣的风光,哪里听得进这些“金玉良言”,便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然后就直接把他拉到饭桌上大快朵颐,酒足饭饱之后,再客客气气把他直接送走了事。

一切看似都出奇的顺利。

武涉这时充分发挥其夸夸其谈的口才,见了面后,他就不客气了,居然从秦朝是如何如何黑暗,陈胜吴广是如何如何被逼无奈扯起革命的大旗说起。他口沫横飞地说了一大通,直到韩信深有“感触”时,他才说到正事上来。他说现在项羽和刘邦已是一个平衡的天平,而韩信不管支持哪边,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哪边。他还说现在刘邦只是利用韩信,项羽一旦败了,刘邦下一个对付的目标就是韩信你了。

然而,项羽不会明白的是,界线也划了,老爹和妻子也给刘邦了,但刘邦却并没有班师回朝的迹象。

为了稳定和拉拢韩信这个至关重要的势力,分封仪式举行得很隆重,刘邦派出了心腹人物张良亲自带着将印去了齐地主持授王仪式。张良把韩信扶上齐王宝座后,乘他欢喜之时就劝他尽快发兵攻楚,这个时候的韩信自然满口答应了。然而,张良前脚刚一走,项羽的说客武涉后脚就到了。

撕毁条约

原来如此,虚惊一场啊。这下信使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他可以放心回去交差了。

按照我们现在所签的合同,一旦双方签字画押了,那就是白纸黑字,谁也不能反悔,一旦反悔,就必须给对方赔偿合同里提到的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因此现代人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其他什么事,凡是涉及签合同的事都很谨慎,把凡是可能会涉及的方方面面考虑得越周密越好,这样至少就不怕栽在合同的漏洞上。

关键时候,又是张良和陈平起作用了。前面已经说了,刘邦手下的谋士已形成了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大好局面了,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人出来为他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不过,碍于信使在场,张良和陈平没有说话,而且是用肢体语言给刘邦暗示。刘邦就是刘邦,他是何等机敏之人,马上就改口说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顶天立地,岂能做贪生怕死之辈,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本来就该做真正的齐王,怎么能做个假齐王呢?”

之所以建议大家在签合同时立下这么多条条框框,是因为如果你看到项羽和刘邦当年立下的条约后,你就会知道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项羽和刘邦当时签订的条约太粗糙了,加上附加条约也就只有两条。第一条指出双方言和的楚河界线问题;第二条就是项羽放了太公和吕后作为条约的补偿。项羽当时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一旦对方违约该如何惩罚。

刘邦的反应吓得信使脸色发白、心头发颤、腿脚发抖,心里道:怎么这回我送信就成了倒霉鬼呢?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项羽面临的难题就是这样,在退兵的途中,他听说刘邦撕毁条约在固陵(今河南太康南)设防。他知道事情坏了,他又上当了。既然“赔”了刘邦的夫人就不愿意再折兵了,于是他带领手下疲惫之师杀向固陵。

刘邦当时只看了一眼,脸上顿时又恢复了乌云密布。“我现在困守在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他(韩信)不但不派兵来救我,还想自封为齐天大圣,真是狗嘴巴上贴对联——没门。”

听说项羽要来攻城,刘邦马上带兵出城,想和项羽进行面对面的真刀真枪大干一场,但他很快就知道他太兴奋过头了,论打仗他在项羽面前就像小学生和大学生一样,没得比。

他接到韩信第一封信,这是一封战报,上面只有八个字:“龙且被歼,齐地被平。”这八个字使得原本被箭伤得不轻的刘邦马上忘却了痛苦,龙且死了,意味着项羽的末日已不远了。如果不是军医再三叮嘱他不能乱动,他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然而,他还没高兴多久,第二天就接到韩信第二封信。这封不是战报,而是“威胁信”。

楚军都恼怒言而无信的刘邦,个个义愤填膺,此时与汉军交起战来,竟似猛虎下山般威不可当。刘邦怎么也想不到这群食不果腹多日的楚军居然还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幸亏脚底抹油的功夫一直是一流的,赶紧逃回城中坚守不出。

话言虽然很委婉,但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来,他这已经是在“逼”刘邦封他为“齐王”了。当时韩信的想法是自己辛苦打下了齐地,弄个王当当也是理所当然的啊。可刘邦就不这么想了。

他马上招来张良,问道:“我早就派人叫韩信和彭越领兵来支援,怎么不见他们的人影呢?”

虽说在修武县城刘邦并没有把他连降三级,但印兵符和手下所有的兵马都平白无故地被刘邦夺去,他表面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疙瘩的。因此平了齐地立下了赫赫战功后,他心里就更加不平衡了:如果没有我,这齐地谁能这么快就秋风扫落叶般荡平?于是,韩信就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当时写得很委婉,大概意思是说齐地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而且齐人又个个都很善变,如不立一个齐王很难镇住他们,为了齐地的稳定,我愿先代为假齐王来管理齐地。

“韩信虽然被封为齐王,但不是大王主动分封的,是他自己请求所得;而彭越攻下梁地许多城邑,他难道就不想为王吗?”张良的话惊醒梦中人。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一次不是刘邦料到项羽会派人去说服韩信投降,主动给他加官升职以安定他的心,而是韩信主动争取来的。个中缘由还得先从刘邦微服私访夺走他的兵权说起。

刘邦随后听取张良的建议,把由陈以东至东海封给韩信,把睢阳北部直至咨城封给彭越。果然,得到了分封,韩信和彭越马上就带兵出发了,与此同时,英布、刘贾和新近背楚归汉的大司马周殷等率部也会合而来了。

但韩信肯吃回头草吗?答案是否定的。韩信自从被刘邦为拜大将军后,已誓死报答刘邦,更何况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刘邦加封为新齐天大圣——齐王。

面对敌人四面围攻而来,项羽无奈地长叹一声,随即下令撤军。但在选择逃跑路线上,项羽面临两大选择。

劝降韩信。

第一,乘韩信和彭越、英布等人还没有赶来之际,带兵火速往自己的老窝彭城撤军。那样一来,自己就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韩信杀死龙且,对项羽来说,他与韩信的深仇大恨已是不共戴天。但项羽虽然粗鲁,虽然也很想报仇,但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仇不好报啊,甚至可以说报不好还会搭进自己的命。于是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不对韩信动武,而是动文。

第二,先到垓下,然后再绕道灵璧回彭城,这样要走好多的弯路,就要耽搁较长时间。

龙且的死对项羽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条右臂断了后,项羽的元气大伤。

当时已火烧眉毛,容不得再多耽搁了,按理说项羽肯定会选择直接火速向彭城撤军。但项羽却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选择了第二种逃跑路线,先到垓下,再绕道灵璧回彭城。原因是他最为心爱的女人虞姬此时正被汉军围困在垓下。

项羽的最后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