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 第二十三章 相持

第二十三章 相持

刘邦也被项羽这一声怒吼吓得一腔鼻血、两眼泛白、四肢瘫痪,只差心脏没从胸膛里跳出来了,他也想学楼烦一样的动作逃命,但此时他的双腿却僵在那里不听使唤。项羽恼怒刘邦的“欺骗罪”,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五马分尸才对。当下再不迟疑,充分发挥作为一名“射神”所具备的素质,上弓拉箭一气呵成,只听见一声“嗖”的一响,刘邦中箭而倒。

面对“射仙”楼烦蓄势的一箭,项羽并没有表现出慌乱的样子,他甚至站在那里连动都没有动。此时《三国演义》中长板坡张飞一声怒吼吓死夏侯杰的一幕提前上演了。“鼠辈,敢出来与我单独一战否?”项羽身子没动,嘴却动了,这一声“狮子吼”当真惊天地泣鬼神,震得整个广武山都摇摇欲坠。楼烦刚要拉弓,闻言双手一颤抖,双脚不听使唤地直打哆嗦,嘴里叫着“妈呀”,竟吓得丢了弓箭连滚带爬逃命去了。

急中生智

那楼烦初试身手,便射出了水平射出了风格,不由信心大增,也不管此时项羽因为刘邦的“欺骗罪”已变得怒目圆睁了,摸出身边的箭羽,搭上弓,准备当场就把项羽给解决算了。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文中的主人公被敌人或者说仇家一刀刺进胸膛里时,主人公奇迹般没有死,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位主人公是正义和光明的代表,怎么能在半途中就死掉呢?而给他们不死的理由除了主人公具有超强本领具有超强抗击打能力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在主人公被刺的部位——胸口上大做文章。

就连一向自诩为天下射术第一的项羽也被震得云里雾里。他怎么也想不到刘邦的射术这么高,正要认输时,却发现刘邦还傻傻地站在那里,手中握着的弓箭并没有发出来。原来,刘邦刚才也被楼烦的那一箭三雕的箭法给震住了。等他回过神来时,项羽已发现了原来他是另有高人在背后相助。

如果我问大家,人的胸口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会毫无疑问地说心脏。是的,大做文章的地方就是心脏。心脏是人的命根子,只要没被刀剑刺到心脏,多半还是有救的。

楚军和汉军都感到诧异时,突然听到一道凌厉的破空之声响起。项羽正在等刘邦伏地认输,突觉一道寒光扑面而来,本能地低了一下头,说时迟那时快,一支箭羽擦着他的发髻而过,那个险没法形容了。项羽虽然躲过一劫,但他身后三名楚兵成了替死鬼。那把凌厉无比的射羽连穿三名楚兵的胸膛才停住。一箭三雕,当真绝古烁今啊。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心脏不被刺到呢?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刘邦用两道又冰又冷的寒光扫视了一下鼓掌的汉军,掌声便戛然而止。待四处安静下来后,他才拿起一张弓,装腔作势地比画着,却半天也没有拉起来。

第一,这位大侠能达到金庸小说中的超一流水平,练就了“乾坤大挪移”,在刀剑刺入自己胸口的那一刹那把心脏强行移开,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比如说心脏在左边,我们就把它移到右边;心脏在上边,我们就把它移到下边去。这无疑是最绝也是最有效的一招。但问题是真正的大侠又有几个能练成“乾坤大挪移”呢?这种办法如果不行还有第二种办法可行。

“好箭法……”楚兵们都鼓起掌来,涧那边惊魂未定的汉兵们也在情不自禁地响起了稀里哗啦的掌声。

第二,这位大侠的心脏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是在左边他天生就是在右边。这就很好解释了,自己自身功夫不到家,但生我的母亲却早就先知先觉,硬是把我的心脏弄到右边,这下我命不该绝吧。这种说法好歹合情合理,说得过去啊,总比那个什么“乾坤大挪移”容易得多了。且不说这种几率有多大,但至少还是存在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刘邦就是很好的一例。

“嗖”的一声,涧另一边的硕大“刘”字大旗应声而倒。

当时刘邦只觉得一阵剧痛,项羽那一箭已真真切切地扎进了他的胸口。项羽不愧为“射神”,这一箭正是瞄着刘邦的心脏射来的,连“射仙”楼烦都被他吓得屁滚尿流地爬走了,这呆若木鸡的刘邦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支锋利的箭羽刺进了自己的心脏。

项羽还以为是和刘邦亲自比射术呢!因此,他想也不想就射出了一箭,他对自己的射术太自信了,认为自己射出这一箭后,刘邦肯定连箭都不敢发了就伏地认输。

然而,痛归痛,刘邦并没有感觉到死亡前的窒息感,反而是感觉到心脏还在有条不紊地跳动着。“我怎么给忘了,我娘一生下我时就有两样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啊!一是我脚上有七十二颗小痣,这个经萧何萧大丞相当年在沛县一宣传,早已人尽皆知。二是我的心脏和常人的不一样,不是生在左边而是生在右边。项羽哪里知道我具有这个特异功能呢?他的箭射在左边又怎么能伤到我的心脏呢?”

比射箭?项羽冷笑一声,我以为是什么个文斗法,比射箭那可是我的强项啊,当年还有人送我一个“射神”的绰号呢?这糟老头今天怎么了,居然提出比我的长项,脑子没进水吧?他哪里知道刘邦此时已花重金请来了一个叫楼烦的大力神射,据说曾在中原一带射遍天下无敌手,人称“射仙”。一个是“射神”,一个是“射仙”,这样可有得比了。

这一箭虽然没有致命,但所受的伤却也不轻。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而且刘邦此时的安危已不单单是个人这么简单了,他代表的是整个“大汉”,如果他被项羽这一箭射倒在地后不能再站起来,那么敌人很可能以为他被射死了。如果是这样,已是弹尽粮绝的项羽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定会倾巢来进攻。而自己手下的士兵也会因为他身受重伤而人心涣散无心恋战。到那时整个汉军就岌岌可危面临灭顶之灾了。

“咱们来比射箭,看谁的箭法更胜一筹。”

想通了这一点后,一向贪生怕死的刘邦,忍着剧痛爬起来,为今天的单挑作最后总结性的发言:“项王真不愧是射神啊,这一箭居然射中了我的脚后跟,真了不起啊……”

“文斗,怎么个文斗法?”项羽听了一头雾水。

这一箭虽然没有致命,但也是相当的严重,按我们通常所说的“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说法,那就是至少躺在床上十天半月不能动。然而,刘邦第二天就下了床,这倒不是说刘邦的身体特别好,或是得到名医的灵丹妙药,一夜之间就痊愈了。他是不得不下床。原因有二:

他是这样说的:“比武就是力斗,我是一个文明人,斗力粗鲁活我不干,如果真要比试就来个文斗吧。”

第一,楚军正在密切关注他的伤势如何,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下一步军事行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只要项羽知道他的伤势很严重,那么就会乘韩信不在军中,大举进攻。

答案是否定的。刘邦是不可能来跟他这样来赌天下的。但面对项羽的咄咄逼人架势,比吧,必输无疑;不比吧,又怕天下人耻笑他懦弱。刘邦小脑袋瓜一转,最终想出了一个高招。

第二,汉军这边也在密切关注他的伤势如何,他一旦卧床不起,势必会给士兵们造成人心惶惶惊慌失措的感觉。那样说不定楚军还没来攻打,自己这边就早乱了阵脚。

握在手里的定时炸弹竟然不灵了,这大大出乎项羽的意料,这样一来使得他抓破头皮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对付刘邦了。最后没辙了,他便一相情愿地去阵前约刘邦单挑。因为按项羽的想法,如果刘邦肯比斗的话,他愿把整个天下来当赌注,谁赢了这天下就归谁。他的想法是不错的,以一种和平方式解决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使得天下老百姓早点解脱战乱之苦,这样对谁都好。但问题是,刘邦肯跟他玩这一场没有必胜把握的赌局吗?

想到这些,刘邦强忍伤痛,让医官裹好自己胸口的伤口,穿上整洁的衣服,坐上车辇,然后去巡逻(类似于阅兵)。汉军士兵们看见汉王刘邦面容带笑并无大碍,无不欢欣鼓舞,心里道:看来汉王果然只是受了点轻微的脚伤。而涧那边的楚军士兵看了无不大失所望,心里同样说道:看来汉王果然只是受了点轻微的脚伤。就这样,刘邦以自己的隐忍和自信,很好地麻痹了项羽,使自己转危为安。

项羽的第二个小动作是:单挑。

刘邦在受重伤后,还能这样工于心计,这是项羽不具备的。可以说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山的这次单挑成了绝唱。这也是项羽最后一次能把刘邦一举置于死地的机会,可惜他再次错过了。从此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不久就传来了龙且兵败的消息。

比箭

龙且之死

一招不成,且看项羽是如何出第二个小动作吧。

话说韩信为了立功,听从部下蒯彻的建议,硬是不听从郦食其以和平方式来解决齐地问题。齐王不得已只好把“妖言惑众”的郦食其扔进了油锅里炼油去了,然后一反常态,把橄榄枝抛向了项羽(他除了项羽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就这样,在流氓刘邦面前,项羽第一个直白的小动作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跟各自的利益直接挂钩的情况下,项羽接受了齐王抛来的橄榄枝,两人重归于好,很快进入了蜜月期。当然,这个蜜月期项羽并没有亲自到齐国和齐王去享受(他要全力对付刘邦),而是派了一个心腹校将去了,这个心腹校将就是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龙且龙大将军。

由于项羽要杀的是刘邦的父亲,因此此时项伯再不出面那就不是项伯了。项伯一出面,项羽没辙了,叔叔的面子总得给啊,算了,这个死老头暂时留下来不杀了,等养白了养胖了再来蒸着下酒吃(这是吃唐僧肉啊)。

为了显示他的诚心,龙且这一去竟然带了二十多万楚军去了。

就在刘老公以为将“死去元知万事空”时,鸿门宴上大放异彩的项伯又露面了。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行军打仗出谋划策的时候必定找不到项伯的身影,而一般关系到项羽或刘邦的命运和利益时,他就一定会出现。养个叔叔做内奸,这也是项羽最终兵败刘邦的原因之一吧。

龙且的到来,得到了齐王的热情接待。他们两军一合,顿时琴瑟相合,人声鼎沸,士气高昂得热火朝天。与齐王的大喜过望不同,韩信本来顺风顺水,正要把齐地踏平在自己的脚下,突然听说楚军最为得力的猛将龙且来了,心里顿时像泼了一盆凉水。

尽管刘邦耍起了无赖的流氓作风,但项羽也不是好惹的,他马上开始发飙了:既然你想喝肉汤,那我就煮好了。

凭他在赵地临时征集的那点兵,怎么能和龙且二十万大军相比呢?他不禁有点畏惧了。是啊,就算他本领再高,那又如何?有句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行军打仗,如果手中没有兵马,你就算有千万妙计也白搭,这仗总得有兵才能打吧。正是因为这样,韩信当时一度想撤师避其锋芒。但转念一想,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如果此时撤军的话,那么他整个军事行动将半途而废,所有的努力将前功尽弃了。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听郦食其的建议议和呢!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他最终决定来打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非但如此,他还说出了被后人一致公认为最无赖的一句话来:“我俩曾同侍义帝,并且还是拜把子的兄弟,因此,我爹也就是你爹,如果你真要煮杀你爹,那就分一杯肉汤给我喝吧。”刘邦的话一出炉,项羽愣了足足有三分钟没做任何反应。良久,他只说了一句话:“你太流氓了。”

在这一仗开打前,他还做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那就是马上向刘邦请求派兵来援。面对韩信的求援,刘邦可犯难了。眼下正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是派兵去支援,那么他这边的兵力就会严重不足。

宁可耽搁自己的革命事业,也要为母亲风风光光地送最后一程。由此可见母亲在他心里的地位有多重。如果此时几案上绑的是他的母亲,说不定刘邦还会难以取舍。但此时面对的是感情关系一直漠然的父亲,刘邦内功心法早已修炼得炉火纯青,竟然可以心静如水,无动于衷。

正在这时,张良出场了。刘邦就是这一点好,他手下拥有太多太多的人才。不像项羽那样,没有了范增后,就只剩下他自己这个光杆司令了。此时虽然萧何和韩信不在刘邦身边,但汉中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啊。更何况就算张良不在,已排在第四谋臣位置的陈平也在啊。

但不管他是不是赤龙的化身,他终归还是从他娘肚子里出来的,因此,刘邦在父亲和母亲二者之间,爱母亲明显多于爱父亲。也正是因为母子情深,因此,当他刚刚在沛县斩县令参加革命时,听说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不顾自己的宏伟事业,先到中阳里安葬自己的母亲再说。

正是他们的轮番献计,使得刘邦每次在最危急的时候都能逢凶化吉。刘邦虽然自己没啥本事,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就知道一个脚底抹油的字——逃。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试想,他在逃命过程中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可以不要,现在会为了父亲而丢掉自己的事业和江山吗?更何况,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就很微妙,说白了并不融洽。刘邦的出生本来就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他父亲从小总是在嘴里唠叨:这个狗杂种怎么一点儿也不像我?

善于拉拢人才,又善于听从这些人才的“金玉良言”,这就是刘邦唯一能胜过项羽的地方。有了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刘邦这一优点恰恰是刚愎自用的项羽的致命弱点。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能最终在长达三年的楚汉相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他叫人把刘太公绑在大木案上,然后给刘邦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按照常理,一边是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一边又是至追至求的事业,如何选择的确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然而,这样一个大难题,到了刘邦手里却并不难。

这次面对刘邦的一脸难色,张良就说话了,他说现在我军有这条深涧做屏障,楚军一时半会儿还攻不过来。大王可以放心派兵去支援。于是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在一个夜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派曹参、灌婴两员大将带领数万人马秘密出发了。

明明知道不可能,但项羽还是决定来试试招降刘邦。为什么呢?因为他手中握着一张牌,一张王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也就是刘执嘉)。刘太公是在刘邦彭城兵败逃难的过程中被楚军擒获的。后来大难不死的刘邦到了下邑后,就此事特别窝火,他知道父亲落在项羽手上,就像在自己身边安装了一个定时炸弹,而项羽一旦引爆这颗定时炸弹,炸死的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自己本人。在这个关键时刻,项羽终于决定孤注一掷,决定引爆这颗定时炸弹。

韩信在得到了两员猛将的支援后,信心大增。韩信VS龙且,两军随即在淮水河边展开了正式对垒。

刘邦虽然天生好色,作风流氓至极,而且还贪生怕死,但即便是这样,如果哪一天要逼刘邦投降项羽,那无异于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刘邦再傻也不会不知道项羽早已恨不得生食其肉,一旦落到他的手里,只怕连骨头都不会剩下一根了。

龙且早就在等着与韩信面对面地决一死战了,于是磨刀霍霍,厉兵秣马。但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淮水河对岸的汉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动作一:逼降

韩信的突然消失,使得龙且面临了一次抉择。一次艰难而至关重大的抉择:是渡过河去“乘胜”追击汉军,还是继续留在“老窝”观察敌情?

除了温饱问题,项羽还有一个担心的问题就是齐地的战局。因此,在相持了几个月后,项羽再也坐不住了,于是跟刘邦耍起了小动作。

俗话说有其子必有其母,把这句话再引申到战场上来就是,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部下。项羽那是啥脾气,说话直里来直里去,办事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一根筋非要走到底的。他手下的良臣猛将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刘邦拥有敖仓之粮(这也是项羽大意之处,夺了荥阳后,没有及时把敖仓粮道给夺下来),而楚军后方的粮道被彭越今天烧一堆明天抢一堆,糟蹋得不成样子了。而荥阳储备的粮草又有限,临时去征集粮草的话,这大冬天的到哪里去征集呢?

龙且本来就没把这个曾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放在眼里,现在看到他突然撤军,他第一反应就是认为韩信害怕而选择了逃命。因此,他没有多想就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追击。

大家可能会这么想,冬眠期就冬眠期,反正双方都养精蓄锐,这样耗下去,谁怕谁?但当时的问题是,项羽这一方经不起太长久的等待。其中主要原因便是粮草危机。

龙且利令智昏了,但他的部将却并非个个是饭桶,偏将周兰就很尽职尽责地对他进行了劝说。中心思想归纳为一点:韩信素来诡计多端,他突然退兵,肯定有诈。因此提出一个彻底打败韩信的绝妙战术,四个字:坚守不出。

这个时候刘邦正每天与项羽站在广武山的山涧两边遥遥相望。就这样,楚汉相争进入了第一个冬眠期。

随后他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韩信现在身在齐国境地,齐国的百姓们必定会自发组织人力物力来反击韩信的“入侵”。时间一长了,韩信孤军深入,粮草就会出现问题,一旦断粮,我们再出兵,韩信就必败无疑了。

广武山地势险要,左边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荥泽,右边是四季河水泛滥成灾的汜水。更绝的是山中间有一巨大的山涧,像一把刀子一样把整个广武山分为东西两半。此时,汉军驻扎在涧西,他们依涧而守,占据有利地形,可就苦了在涧东的项羽了。这虽然只是一条涧,但涧里的水像野兽般汹涌而下,那边又有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汉军把守,楚军想渡过去简直比登天还难。

应该说这的确是当时打败韩信的最佳办法。如果龙且真按照周兰的说法去做,楚汉之争的格局将因此而彻底改变。然而,事实再度证明,理论说得再好、计谋想得再妙也没用,关键还得看主帅的决定。龙且当时充分体现了作为项羽最为得力大将的“项氏风格”——刚愎自用,他不顾众将的劝说,马上率兵渡河去追韩信。

面对成皋的失手,项羽来不及细细思考这些太过深奥的东西,马上挥师去报仇雪恨。当时刘邦的大军已经乘胜开到荥阳城下与这里的虎将钟离昧展开了硬对硬的较量。项羽的到来就像及时雨,不但解了荥阳之围,而且杀得刘邦的大军退至广武山上才暂时告一段落。

追到淮水河中央的龙且居然没有发现河水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特别特别的浅,居然骑着马就可以趟过河去。他手下的部将周兰发现了这个很严重的问题,但问题是他并没有说话的机会,因为龙且已经一马当先地渡过了淮水,他要生擒韩信立战功。

十五天,坚守十五天居然成了一种奢侈,这不得不让项羽重新考虑起一个问题来:楚军中现在委以重任的人才太少了。从这一点来看,张良的“三步走”计划真的很有眼光。韩信就不用说了,刘邦就知道逃命,打仗的事基本上都交给了他。英布的勇猛和实力也不容小视。而彭越这次和卢绾、刘贾在项羽背后捣乱,为整个楚汉战局起到了转折点的作用。

周兰没办法只得追随龙且而去了,然而,他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楚军的大部队正走到河中央时,突然听见“哗啦”一声,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下雨了,雨还没下,洪水就像猛兽一样猛扑过来,顿时泛滥成灾。这下楚军就是想逃跑也来不及了,数万人马顿时被河水冲走。

刘邦拿下成皋的消息传到正在睢阳的项羽耳朵里,他当时虎目圆睁,长叹一声道:“悔不该意气用事,重用曹咎这个庸才啊。”成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项羽的表现就和诸葛亮因马谡失亭街而痛心疾首一样,他心里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真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啊,它不但冲走了众多楚军,还把楚军一刀两断隔离在淮河的两边。岸东的大量楚军,这时候已被突如其来的洪水阻住了去路,却只能充当观众,望着河西的自己的主将龙且和周兰。而岸西此时只站着龙且和周兰等孤零零最先渡过河来的一两千士兵。他们望着身后泛滥成灾的洪水,已是弱不禁风,瑟瑟得像寒冬里的树叶。

相思成灾

此时龙且再笨也知道这没来由的河水肯定不是自然灾害了。这的确是韩信事先就安排的,他连夜叫士兵用空粮袋装好沙子,堵住了河上游的水。韩信渡河去,只是为了引来龙且这条大鱼而已,等他一过河,上游就开始放水。可惜龙且明白得太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