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 第九章 剑走偏锋的削权——杯酒释兵权

第九章 剑走偏锋的削权——杯酒释兵权

据北宋后厨的记载,太祖皇帝在位时期,无论是何等饭局,大都从俭。后来,南宋孝宗皇帝也秉承了太祖皇帝的这种作风。隆兴元年(公元1 163年)农历五月初三晚上,孝宗皇帝在杭州凤凰山内殿之秘阁,宴请擅长书画诗词、曾上奏乞斩秦桧的大臣胡铨,并赐给胡金凤笺、玉管笔、龙脑墨、凤口朱砚等御用文房四宝,又命潘妃到场陪唱胡铨所写的诗词“贺新郎”……

这在整个北宋历史上是稀见的,因为皇帝只宴请了一位大臣,在御宴上,孝宗皇帝亲自用自己饮酒的玉荷杯,为胡所持的金鸭杯注酒,以“示朕饮食与卿同器也”。接着,宴会先后上了五菜一羹(包括主食)。第一道菜是一道羹——八宝羹。宋孝宗赵慎对胡铨说:“这羹味道极佳,里面有(海)蚌肉,可以下饭。”

或许,正是赵匡胤设的这一场饭局,才让“饭局”二字在宋代出现。后来的人在总结一些餐桌上的政治时,不由地就会想到“杯酒释兵权”。“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可谓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正惟如此,如“杯酒释兵权”那些令人回味无穷的饭局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胡点头说:“臣吃过,当年贬在新州时,每天吃海味,但到了东京(开封)后只偶尔品尝。”接着上的是鼎煮羊羔(大锅煮羊羔)、胡椒醋子鱼。

这就是历史上传说了多年的“杯酒释兵权”,这件事发生在大宋立国的第二年(961年)7月份。这之后,赵匡胤连续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兄弟们的儿子,原本是兄弟,现在是亲家。大家都其乐融融了。

宋孝宗对他说:“子鱼很好吃!”子鱼即鲻鱼,生东海,形如青鱼,长者尺余,内有黄色鱼油,味极鲜美。以胡椒和醋调味烹制,自然可口。随之而上的是“明州虾脯”,即宁波咸虾干。最后上的是“胡椒醋羊头真珠粉”及“炕羊炮饭”。前者是以胡椒、醋烧制羊头,烹熟后撒以真珠粉;后者是烤全羊,羊的肚内装了调好味的糯米饭,羊烤熟,吸足羊脂的糯米饭自然也熟了。在这最后一道菜“炕羊炮饭”中,连宴会的主食——糯米饭也包括进去了。

第二天,这些老部下突然就得了疾病,并且这种疾病只要一天在任上,就永远不会痊愈。于是,只能辞职。赵匡胤惋惜了一番,就准奏了。

要知道,作为皇帝亲设的御宴只有五菜一羹,实在是节俭得可以了。而且最好的菜是海产鲻鱼(可能是冷冻的)及烤全羊,里面没有山珍异味、生猛海鲜,连羊头及咸虾干这类现代人视为“下里巴人”的东西,都上了御宴,真叫人匪夷所思。

大家一起跪下,叩头谢恩:“陛下为臣等考虑这样周全,真是让我们死而复生啊。”

现在,我们来问几个问题。刘邦为什么不能如赵匡胤一样,把那些功臣叫到一起,啃几块狗肉,喝几口酒,让他们交出兵权?后来的朱元璋为什么不摆桌酒席,在饭桌上,让那些功臣回家养老去?

石守信等人猛然间明白了,这是让自己主动缴枪。但不缴又能怎样,他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赵大哥给的,每天喝得酒吃的菜也是赵大哥给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况且,他们还不具备“吃人家的嘴硬,拿人家的手长”的实力。唯今之计,两个字就可以解决当前的尴尬:谢恩。

如果说,两人都是喜欢杀人,似乎不那么具有说服力。因为但凡是人,皆有恻隐之心,能少杀人尽量少杀。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农民,并且在建国过程中,得功臣之力颇多。他们没有这个自信,可以用一块狗肉或是一杯酒就让那些功臣放下兵权,荣归故里去。

是好!

所以,他们最终选的一个方法是:杀。一绝后患。

赵匡胤马上就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明路:“人生如白驹过隙,多攒点儿钱享受,让子孙享福。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去选个好地方做官,为自己和子孙置业,快乐过一生。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彼此无猜疑,这样多好。”

但赵匡胤不是,他的江山来得容易,那些所谓的功臣并没有浴血沙场,等于说,这些功臣真得谈不上是从烽烟里走出来的劳苦功高的人。赵匡胤自信可以对付得了他们。

使人觉得可笑的是,许多人在关键时刻都希望别人指给自己一条明路,自己长着眼睛和脑子是干什么的呢。

或者可以这样说,刘邦与朱元璋面对的对手与赵匡胤面对的截然不同,这就是他们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的原因。

王审琦是聪明人,马上就听出来赵大哥想干什么了。但这种事情,他不便先说出来,因为聪明不是在这个时候用的。几个兄弟也都推开桌子,跪在地上,请赵大哥指条明路。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是智慧也决定了他的行为。赵匡胤是个喜欢玩智慧的人。不按牌理出牌,是他永远的风格。

没有人敢说行,当初,他们“威胁”赵大哥就是:“如果你不当这个头,我们就把你杀掉,再拥出一个来。”

有一次,臣子徐铉回京城述职,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人去京郊迎接。但派谁去,宰相却很头疼。因为没有大臣愿意去,大家都知道徐铉这个人口才好,而且总用他那张嘴讥讽人,又没有人可以在嘴巴上胜出他。宰相问了一圈,朝臣们都往后躲。没办法,宰相就去找赵匡胤商量。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这事交给我。

赵匡胤故意皱着眉,指着他们道:“我说你们幼稚不是,你们当然不会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一旦以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能行吗?”

下朝后,他把皇宫里不认字的太监找来十个派成一排,喝了几口酒,也不看,朝着一排人一指,说:“你去接徐铉。”

石守信听明白,赵大哥是什么意思了,但同时,就倒抽了一口凉气,酒也醒了一半,“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

那个被点出来的文盲太监诚惶诚恐地来到郊外,徐铉刚到,见是一太监,得意起来了。他立即甩开嘴巴,天文地理,飞禽走兽,吹拉弹唱,无所不谈。文盲太监没有读过一天书,哪里听得懂他在说什么,所以,徐铉说一段暂停时,他就笑一下。徐铉讲了半天,又问了半天,太监只是笑。

赵匡胤见兄弟们慢慢着道了,就继续说道:“我能当皇帝是因为你们的拥戴。所以,我一想,就睡不着。”

进了宫门,徐铉只好泄气,住了嘴。

这在兄弟们看来,纯粹是扯淡,所以他们都搞不明白。

文盲太监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你们真的不知道,如今做皇帝还不如当初做点检快活。”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赵匡胤喜欢在一些本应该正面去进攻的事情上,却总选择反面解决。假若赵匡胤授权臣下:如果徐铉信口开河,杀无赦!这当然也符合做皇帝的行事原则。但他没有这样做,很显然,他喜欢玩智慧,认为不杀人也足以达到目的。

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们不是医生。按理,皇上应该把这话说给医生听才对。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赵匡胤玩智慧的手法之高明。五代十国纷争,很多人都想当皇帝,但如何才能当皇帝呢?大家都搞封建迷信,找人算卦。或者是假设自己是皇帝,然后再造一批验证自己是皇帝的伪书出来。于是,谶书《推背图》风靡一时。

赵匡胤马上就接过来,“你们不知道,自从当上皇帝后,就犯了神经性头痛,每天都睡不好。”

赵匡胤成为皇帝后,《推背图》依旧盛行,所以,许多人都在图上找自己是皇帝的依据。赵匡胤曾下令毁谶书,但效果不大,依然有人在偷偷传抄。

王审琦听得不太清楚,但一见赵大哥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了。就问,您如今已经是皇上了,还叹什么气呢?

一天,赵谱上奏,抓住一批收藏《推背图》的人,加上受牵连的人,不计其数。

石守信先听到了,就碰了碰身边的王审琦,皇上为何叹气?!

赵匡胤看着报上来的名单说:“算了,别杀了,我想个办法吧。”

喝到掌灯十分,赵匡胤见差不多了。抽了个大家都没有讲话的空子,大叹了一声:哎。

他让人把《推背图》拿来,把里面的章节打乱,让人印刷几百本,然后在民间散布。不久,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版本就乱套了,包括最优秀的算命的,也搞不清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了。时间一长,人们对《推背图》的兴趣就冷了下来。

几个兄弟留下来后,开始喝。赵匡胤虽然爱喝酒,但对菜却没有太多讲究,只要有菜,哪怕是年糕都可以。

由此看出,赵匡胤向来是不按牌理出牌的。

赵匡胤是酒徒,史有所载。他之所以与兄弟们关系处得这么融洽,就是当年大家是酒友。当了皇帝后,赵匡胤仍旧对酒爱不释口,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早上起来很难受,发誓不喝,但晚上照旧狂喝。他后来暴死,跟酒有着很大关系。

几个月后,各镇节度使回京述职,赵匡胤将这几个人请到自己的御花园,喝酒再喝酒,好不热闹。喝到半路,赵匡胤又开始了杯酒释兵权第二。

赵大哥这个人最喜欢请客,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赵大哥有个缺点,嗜酒如命,一见到酒,比见到他爹还亲。所以,每次赵大哥请客,兄弟们都被喝得东倒西歪。

把那段话又重复了一遍,就如同事前演练过一样,大家的对白几乎都一样。但有一位却不服气,说:“我为国尽忠……”

有一天,大家下了朝。赵匡胤就把在京城的那几位武夫留了下来。哥几个知道,赵大哥又要请客了。

赵匡胤立即叫他闭嘴,他也只好闭嘴。

赵谱略一思考,就给赵匡胤出了个绝妙的主意。赵匡胤也略一思考,就同意了。那场饭局慢慢地拉开了帷幕。

“饭局”解决了太多的事,赵匡胤能如此自信,就是他知道,这些人没有实力反对自己,所以,自然而然地,吃人家的就嘴软了,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赵匡胤觉得,戏演到这里就差不多了,“那我们该怎么办?”

但是,通过一种非常古怪,或者说是剑走偏锋似的方法解决的事情,往往有后遗症。

赵谱马上就接了上去:“世宗皇帝也把你当成兄弟。”

“杯酒释兵权”后不久,赵普就出任枢密位,名正言顺地掌握了朝廷实权。升任枢密使后,赵普完全凌驾于诸将之上,标志着文臣主掌了军政大权。以后,赵普独任宰相,枢密使几度由武官担任,但其权威皆无法与赵普抗衡。赵匡胤又不断地从中央派出文官到各地任职,陆续取代原来藩镇的爪牙。不但如此,赵匡胤还对科举制给予高度重视,扩大录取人数。从开宝六年殿试进士到他弟弟继位的20年时间里,每年录取进士都在500人以上。

赵匡胤不想提那段历史,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事,提起来当然尴尬,他转了话题:“我把他们当兄弟看。”

把文人抬起来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把武人压下去。

赵匡胤沉思中,赵谱继续开导:“您当初也不想背叛(这话真够恶心的),可我们把黄袍穿在你身上,你不就带着我们杀回来了。”

在让那些兄弟们回家享福后,赵匡胤将殿前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都虞侯等重要职务不再授予。随之,起用了一些资历较低的将领掌管禁军,并将殿前与侍卫马、步军二司变为三“衙”,对统军机进行分割,进一步削弱禁军将领的权威。然后就是对一些武将的打压,大概不是自己兄弟缘故,他对这些人可不是好酒好菜好说话的对待了。

赵谱笑道:“他们是不可能叛你,但他们手下的士兵,谁敢说。”

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的张琼可是赵匡胤一手提拔起来的,早在后周时,张琼就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并曾舍身救护过赵匡胤。按理,赵匡胤应该对他特别关照才对。但就因为张琼有一次得罪了他的心腹史珪、石汉卿等人,史、石两个读书人又诬告张琼私养部属百余人,作威作福。赵匡胤得到报告,也不辨真伪,就让石汉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用铁杖击打张琼的脑袋。乾德四年,又有人密告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贽私用天子亲兵为心腹。赵匡胤闻听立即大怒,当即打算诛杀韩,幸好赵普站了出来求情,认为这样打杀下去,以后就没有人敢给皇上领兵了。赵匡胤虽然没有把韩重贽怎样,但还是令他滚出京城。张、韩二人的遭遇使得许多军事将领从中领悟到了其中的玄机,大都改弦易辙,在与天子周旋时虚以尾蛇,将自己伪装起来奉迎上欢。

赵匡胤说道:“他们不可能叛我!”

也就是这个时候,后遗症爆发了。

但赵谱非得让赵匡胤认为,这种事肯定会发生。

接替张琼担任殿前都虞侯的叫杨信,在老帅们眼中,杨信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这样一个重要职位,他大概干不长。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赵谱更是了如指掌。赵匡胤的几个兄弟虽然爵位很高,但只是各掌本司兵马。而被派到外面的藩镇主,又少兵。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京还是在外的禁军将帅,均无统帅全部或大部禁军的权势。“无其势者无其心”,犯上作乱的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大概是着急的缘故,杨信上任不久,忽然染上怪病,发音功能不工作了。赵匡胤看到杨信虽然不能说话,但身体其他部分正常,不耽误使用,就仍旧让他带兵。第二年,又进一步授给他节度使一职。蒙受如此恩典,口不能言的杨信更加谨事朝廷。

他的兄弟们也大都是满足现状的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况且,皇帝老大哥对他们又不薄,他们何必去造反呢。

据说,杨信有个家童具有体察主人动向的能力,每每入朝上奏,或在军中传令,只消杨信展开手掌比划几下,该人就能准确地表达出主人的话语,所以不仅不影响对皇上表忠心,而且能够自如地掌控军队。

这种影响力并不是任何一个将军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到的。石守信等人又都是他的兄弟,即使赵匡胤做了皇帝,上下有了高卑之分,但在物质方面和人权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11年后,杨信要死了,突然会说话了。此时,赵匡胤的弟弟已经登基坐殿,是为宋太宗。太宗皇帝闻讯十分惊诧,马上来其家探视。杨信对太宗表达了自己感念两朝的知遇之恩,说到感慨处不禁泪流满面……

赵匡胤是从禁军小校一步步被提升为禁军统帅的,十余年间,一直在禁军中服役,马步扎得稳,是禁军中的实权派人物,如果说,后周的禁军是被他看着成长起来的,并不为过。他绝对有能力控制着禁军人心的反复。等于说,赵匡胤是完全靠着自己的影响力让那些士兵真心拥戴自己成为皇帝的。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奇迹,而且这奇迹发生的太离奇,使人没有办法相信。如果杨信真是哑巴的话,何以在死前突然又能说话?只能有一种可能,杨信这小子玩诈,素来谨慎的他看到前任的悲惨结局,便以装哑来保护自己;而赵匡胤在杨信变“哑”之后,也确实更加信任他,不仅赐以巨款,而且将殿前司最高职位也交给他。让他成了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人中的一个。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赵谱对将要发生的那场饭局的热情非比寻常。他跟随赵匡胤多年,当然知道,赵匡胤是如何发迹的。

后人认为杨信很有智慧,其实,这是一种被几年前的那场饭局逼得没有办法才做出的这种卑微行径。在我看来,这种智慧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无疑是自掘坟墓的智慧。

这当然很好理解,只要那些武夫们一下台或者是一下地狱,作为文人的他,自然就上来了。皇帝不可能愚蠢到,搞掉了一批武夫,又换上新的一批。

如果说杨信在无声的低眉顺眼,那么,另一位武将党进就是低三下四了。党进靠着敢打敢拼的能力升为龙捷左厢都虞侯。此人在正史上很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宋代,军事将领为防备皇帝提问,都会随身携带一根木棍,将自己的掌管的兵事写在其上。党进也与别人一样随身带有这样的木棍。恰值某天太祖询问他,他便双手举棍答道:“尽在是矣”。

他不但提不上来,而且还总受武夫们的气,赵普如何能忍受得了?所以,他尽量把当时那几位武夫说得如洪水猛兽,并且把思路返回到五代时期,尽量让赵匡胤想起,那些禁军首领造反的事。赵匡胤终于被说动了。

这样子很滑稽,因为他不识字,既然皇上问到了,您就自己来看吧,所以说,“尽在是矣”。赵匡胤看了他这可爱样子,很是高兴,“以其朴直,益厚之’。自此,党进以勇猛率直、胸无点墨响誉朝廷。

赵匡胤登基后,石守信等随即招升为禁军统帅,可谓加官进爵,祖宗有脸了。但赵普没有任何提升,十几天后,才被授以四品的枢密直学士。原因可能是赵匡胤的算盘打得精明,因为当时后周三位宰相范质、王浦、魏仁浦都在,为了安抚他们,只能让他们仍旧为宰相,所以,赵谱自然提不上来。

但是,他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说起来很让人鄙视他。当初,他曾在京城巡视时,每见有人家豢养飞禽走兽,就立即开笼放生,还要把主人叫到跟前臭骂一顿。一次,他在街上碰见一伙人架鹰而来,党进不知就里,让其马上放鹰。但当被告知是晋王赵光义的手下,党进立即住手并给对方一些钱,嘱咐买些肉好生饲养,并殷勤地嘱咐道:鹰要好好养,千万别让狗猫伤到它。

赵谱肯定会给皇帝出主意,而且非常殷勤。一方面,身为臣子,就要为君分忧;另一方面,赵谱当时也非常怨恨那些武夫。这当然不能怪赵谱,武夫们似乎从来就没有看得起他这个书生,虽然在“陈桥兵变”中,这个书生是策划总监。

此事很快就成为京城笑料,一个战场上鬼神不怕的人对皇族居然低三下四到这种程度,又岂止是笑料!

赵匡胤找赵谱询问五代之事时,这些事情仍旧在发生着。事实上,赵匡胤太聪明了,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非要问一问赵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行为理解为民主,只能理解为狡诈。

杨信与党进的行为虽然可耻,但还不至于可恨。最可恨的就是李进勤,在一次海军军事演习上,赵匡胤随口说了一句:“人皆言忘身为国,然死者,人所难而言之易耳”。

有一次,他带领兄弟们出去打猎。在深山中,他找了个机会就给几位兄弟跪下了,大哭,希望看在他面上,能安分一点。兄弟几个惶恐不安,自此后,略有所收敛。但仍旧不能改变他们固有的陋习,骂大臣,抽别人的嘴巴,这些小事仍旧在发生。

李进勤迅速上前说道:“如臣者令死即死耳”,说完,一个猛子就扎进水里。水深无比,李先生又不会游泳,所以,当水工把他救起来时,他已经昏沉了。

与此同时,武夫们也的确让赵匡胤看到了潜在的危险。比如时任京城巡检的王谚升就曾深夜闯入宰相王溥府上,说好了是喝酒,可喝着喝着就要上钱了。类似这样的事时有发生,许多人也在赵匡胤面前告过这些人的状。赵匡胤表面不加理睬,暗地里却开始了他的小计谋。

这件事非但没有使赵匡胤感到可怕,而且大喜过望。

这不由的让赵匡胤吃不好睡不好。“功高则震主”虽然不适用于九个高级统率,但臣下“权大则不测”却永远是做皇帝的座右铭。

由上实例可见,军事将领在朝廷重文抑武的政策下,缺少了英武豪放之胆识,却表现出一种委曲求全以求自保的为官之道和投上所好的官场态度。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虽然成了皇帝,但“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军事政变仍有可能重演。当时,禁军有九名高级统帅,这九名统率或是与赵匡胤称兄道弟的结拜兄弟,或是赵宋集团的中坚人物,他们在赵宋集团的蜕起和“陈桥兵变”中均有极大贡献,是赵宋集团的开国元勋,集兵权、功勋于一身。

所以,许多人把“杯酒释兵权”看作是“文盛武衰”的转机,是文武两势变易的枢纽,绝对是有道理的。

按理,中央禁军由于在皇帝身边,有保护皇帝的责任,其素质都应该是一流的。但我们知道,五代时期的禁军大都是由藩镇军队蜕变而来的,故中唐以来形成的“兵骄逐帅,帅骄叛上”的恶习不但没有多少改变,由于离皇帝近了,就变本加厉,近水楼台,发展成为“废置天子,变易朝廷”的一股力量了。赵匡胤就是禁军首领,如果不是他掌握了禁军,怎么可能轻松地把皇位搞到了手。

赵匡胤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鸣得意的那场饭局,居然成为他大宋乃至中国人彻底变成懦弱符号的一次严酷训练。

所谓禁兵,指的是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军队,而当时名声很响的藩镇是地方军阀,这些人所控制的则是各自统辖的地方部队。自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节度使都拥有大量兵马,尾大不掉,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动乱局面。但唐朝灭亡五代登场以来,随着藩镇不断地带兵入主中央,改朝换代,中央禁军的兵力逐渐强大,原来军事上“内轻外重”、“尾大不掉”的局面得以改观。后唐灭粱以后,各地方镇的兵力,已经无法与中央军抗衡了。这个时候,左右一个朝代政局的已经是中央禁军。

的确,用一场丝毫不起眼的饭局就解决了一个重大历史遗留问题,是他的功劳。但他太看重这一饭局了,以至于在他以后处理的所有关于武将的事情上都带着那场饭局处理手段的痕迹。

赵匡胤要想新建立的宋朝不会成为“第六代”,就必须要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他把这个疑虑讲给他的谋士赵谱听后,赵谱听完,就说道:“五代之所以如走马灯,是许多武夫控制着禁兵或本身他们就是藩镇。想把皇帝拉下龙椅,易如反掌。”

偏方有时候可以治怪病,但想要使一个人彻底痊愈,偏方只能解决一时或是一处的病症,因为它引发的他处病症更让人担忧。

有那么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造反后,赵匡胤感觉压力很大。这两人造反的理由虽然是为后周复国,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两人其实就是想做皇帝。

“杯酒释兵权”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到底改变了中国人什么,这是一个我们今天一目了然的事情。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又经过他一思考,就有了那场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饭局。

站在赵匡胤那里看,近的,在宋朝第二代皇帝那里就已经偏出了轨道。

得来的东西太容易,并不表示他就不重视,赵先生对得来的这个残破天下,重视得不得了。他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五代走马灯似的转,五个开国皇帝都没有找到症结,就让江山轻易他手?!

赵光义成为皇帝后,对军事武将的猜忌之心进一步加剧,处处对武将设防,实施“将从中御”之法,所谓“将从中御”是由于太宗对武臣戒备之心甚深,对他们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要过问,这在当时被称为“将从中御”。在军中,他还亲自设置由文臣担任的监军来牵制将士,使用“阵图”约束战场指挥将领的手脚。作战“阵图”,则是作为“锦囊妙计”授给将帅,借以控制其举动。

迄今为止,还真没有一个人能如赵先生那样,出城,进城,两步,就得到了天下。

由此不难看出,地主把羊交给放羊的,还要制订一个路线图,让放羊的根据这副图来让羊吃草,并且还要派出狼狗,监视放羊的。但狼狗是狗,它没有人性,总会欺负放羊的。放羊的必须要按照地主制订的路线图去放羊。如果不按照他设计的路线图,羊即使喂得肥胖,也要被辞退。

结果就是,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从陈桥杀回都城,二号、三号人物立即开城门迎接,赵匡胤没有枉杀一人,就得到了天下。

地主赵光义北伐辽国时,领兵主帅郭进就因不堪监军田钦祚这条狼狗的屡次欺压,自缢而死。但这件事发生后,赵地主竟然不予追究。在第二次北伐期间,杨业也被一条叫王优的监军狼狗逼死。太平兴国八年,镇州驻泊都监弥德超虚织罪名诬陷枢密使曹彬,曹彬在宋朝可是出了名的温良恭俭让,但无济于事,赵地主还是把他罢免。不久,弥德超诬陷之事败露,但曹彬却没有能官复原职。就这几件事,已经冷了大家的心,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宁肯失职取败,也不敢冒然触犯天子戒律。

我一直觉得,赵匡胤的姐姐是女中豪杰,这不仅仅是她对弟弟的娘们行为很愤恨,更主要的,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早就看出来,弟弟有造反的心思。

那么,连杀人不过头点地的武将们都没有一点血性,其他人需要那么多血性有什么意义呢!?

我疑心,赵匡胤这个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造反,但不知道家人是什么态度,所以试探一下。经过试探,他确定,家人的忠君观念很淡薄,他将来犯上做乱,家人是不会反对的。

再向后,由于军人的懦弱,宋朝开创了华夏首次被异族整体灭亡的先例,更以改变民族血性的国策成为中国文化的分水岭。宋朝的抱残守缺、崇文贬武、互相牵制的文武分途国策、“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愚蠢见解、“对外懦弱,对内残酷”的传统美德。

赵匡胤就滚了出来,拍拍身上的面粉,满意地走了。

中国人从前的忠勇果敢,光明磊落的品质,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风,敢于把敌人打入地狱的英雄气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民族血性彻底消失!

他的家人也吓得魂不附体,要知道,一旦被皇帝认定这不是谣言,那可是抄家之罪。正当家人在客厅哭泣时,赵匡胤的姐姐拎着一擀面杖从厨房冲了出来,看着赵匡胤,抡起来就打。并且大骂:“你这个窝囊废,有一点点事就回家来跟父母说,害得父母担心。你要有本事,就把谣言变成现实,跟一娘们似的,滚!”

从那之后,我们永远也听不到专诸、聂政的故事了,再也听不到伍子胥为报父仇而鞭挞仇人尸体的声音。为保住赵氏孤儿,无数人丧掉性命的耿耿忠烈从此不复存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敢犯天汉者,虽远必铢”的天音永远也不会出现。

据说,赵匡胤在出征前,京城就已经流传“点检作天子”的谣言(鬼知道这谣言是不是他先传的)。赵匡胤回到家后,胆战心惊,跟家人说,“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总之,在未有宋之前,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在宋之后,中国人真的就喜欢做奴隶了。北宋灭亡后,汉奸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仅次于抗日时期。

世界上虽然有传说,但永远都是假的为多。所谓“兵变”不过是之前策划好的,所谓“黄袍”也是提前准备好的。当时守卫京城的将领是赵匡胤的部下和老友,禁军的第二、三号人物石守信、王审琦,他们“皆素归心匡胤者”,里应外合,掌握了全部的军队,夺得天下当然是易如反掌。

正是因为宋朝的男人都不像男人,才有了杨门女将的传说。正是因为那场饭局,中国人才被鲁迅痛苦地讽刺为“喜欢做奴隶”的一种人。自宋之后,中国人怯于公义而勇于私斗,见义不为甚至恩将仇报成为时尚。但有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值得去学习:在对外上,从来没有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内上,一直存着“赶尽杀绝”的传统。

宋朝发生的所有事情大概都是每个朝代所不曾经历的,也可看作是例外。宋朝开国仅花了两天的工夫。当时,后周禁军点检(中央军司令)的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抗击传说中的入侵辽军,行至离首都开封不远的陈桥驿扎营。第二天黎明,军队忽然叫喊起来,众将士强烈要求赵匡胤登基,并将一袭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传说中,赵匡胤推辞再三,可士兵以死相威胁,他只好就范。随后大军浩浩荡荡返回京城,兵不血刃取得了政权。中国历史上从此就有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些不带半点血腥的浪漫传说。

这就是宋人留给我们的,用一种我们今天根本无法尝到的“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作为封面,内里全是无耻!

但万事虽同出一辙,却总有例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面对这一说不清的问题时,其所处理的手法就是一例外。

不过,话又说回来,宋朝赵氏的确有几个血性的。当然,是在饭桌上。

事实上,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总有一个说不清的问题:皇帝担心功臣拥有的权力危及皇权,而功臣怕被兔死狗烹而不敢放弃自己的权力,这种互相猜忌就是使皇帝痛下杀手和功臣铤而走险的原因。

宋太宗赵炅的长子赵元佐,就因没让赴御筵而气得放火焚宫,结果被废为庶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重阳日那天,皇上在宫内举行筵宴,王子元佐因为有病刚愈,没有让他来吃饭。王子们散宴归来,晚上路过元佐的住处,元佐知道后极不高兴地说:“你们都能去陪皇上老子吃饭,就我一人不让去,这是要抛弃我呀。”于是他独自饮起酒来,深夜时就点了一把火,把自己的房子给烧了。要知道,古代皇室成员住的吃的可都是政府的,你不能擅自说烧就烧,结果是御史逮捕了元佐,皇上将他废为庶人。

在中国历史上,大屠功臣的开国皇帝有两位,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著名的农民之所以留下了比较坏的名声,一大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在吃饭问题上,宋朝的读书人也很有个性。宋朝后期的皇帝显然没有赵匡胤那样的威力,请谁,谁就必须要到。于是,就有人摆架子,故意不到。

这不由地让人想到熬中草药,先是,把各种各样的中草药,只要是有效力的都放在一个罐子里熬,待熬到可以治病后,就把里面的中草药全部倒掉。功臣,无疑就是这些中草药,皇帝则是那位熬药人。

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二月曾下诏追查托故请假不赴宴的臣僚。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还有官员专门为类似事件上了奏折,说做臣子的听到君王召唤,是一点也不能延迟的,这是臣子恭敬君王的一种表现。可现在赐宴却有人托词不到,这是对圣上最大的不恭。臣下们还建议自今以后凡有宴会,群臣中非有疾病者,不得托词不至,否则令御史台察举治罪。

开国皇帝大都有一个嗜好:打天下时杀了无数人,定天下后,杀戮之气无法消融,还是要杀人。不同的是,之前杀的是外人,之后杀的是自己人。

连请人家来吃饭都请不到,看来,能把杯酒释兵权做得滴水不露,真的需要一些大智慧。

不论如何,宋朝自那场饭局过后,赵氏成员在饭局上都偶尔会丧失面子。其他事情上,当然就不想可知了。

看赵匡胤平时所为,杯酒释兵权的出现就很好解释了。这个皇帝在处理许多事情上都喜欢剑走偏锋,也许,我们应该惊叹他的自信,他自信能用一顿饭就把武将手中的兵权轻松解下。但我们应该知道,不以常理出牌,要么大胜,要么则大败。杯酒释兵权是胜是败,只有赵氏后人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