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 第五章 绝缨会——饭桌上的领导艺术

第五章 绝缨会——饭桌上的领导艺术

因为老爸逼死了自己的老爸当上楚王,自己才得以在老爸死后继承王位。虽然顺理成章,虽然春秋逼死老爸兄弟的事情多了,但庄王还是觉得心中有些不自在。加之楚国几大豪门轮流坐庄,把持朝政,大有凌驾于君王之上的态势,所以他继位之后先采取了守势。

商臣这下明白了楚王的心意,又找到潘崇。潘崇问他,能屈居人下吗?不能。能逃亡他国吗?不能。能干大事吗?能。于是,商臣带着东宫属下的军队包围了王宫,逼死楚王,自立为楚穆王。

用邓小平爷爷的话来说就是韬光养晦,用他和大臣伍举的哑谜来说则是,楚有大鸟,栖于朝堂,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就是他在开头继位的三年里,只喝酒享乐不理政事,不仅如此,他还在宫门上高悬免谏牌,上书进谏者,死。

江芈傻呵呵的坐了老半天,连茶水都没讨到一杯。后来,商臣总算出来了,宴会开始,但一星半点野味都没有。江芈一腔怒火实在忍不住了,她指着商臣的鼻子大骂,你小子!难怪你老爸要废掉你立王子职呢!

三年整,大臣们都按捺不住了,大臣观从冒死进谏,庄王终于决定出山了。他刚一出来便免除了72个地方官员的职务,并任命忠心耿耿的大臣要职,以分散令尹子越椒的权力。于是国内大治,他便放眼世界,领兵挺进中原,观兵周郊,问鼎之大小,回国途中更是一举剪除了势大的令尹子越椒家族,使得权力更加巩固。

太子商臣按照潘崇的吩咐毕恭毕敬地去拜访他的姑姑江芈,说前天我去打猎收获颇丰,明天晚上请您老人家大驾光临小侄府邸,尝尝鲜。江芈第二天傍晚老早就去了太子府。但发现全然没有打算招待贵宾的样子,商臣懒洋洋地出来打个招呼说,宴席马上就开始了。然后一进去就老半天不出来。

王位坐稳,这个年轻人终于有机会实现展示自己超强的个人魅力了。

他去问他的老师潘崇怎么才能知道楚王的准确想法。这个家伙虽然是太子的老师,但在朝里没几个人看的其他,所以也就没什么权力和威望。他老早就想着等太子上台之后好作威作福,现在一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一拍大腿便想到了一个妙计。

在不飞不鸣的时候,他便显示出了惊人的从容纳谏的能力。不过人无完人,即使聪明睿智如他,也有玩物丧志的时候。

这个令尹也是个聪明人,可惜楚王还是不听他的。于是商臣成了太子。过了几年,楚王后悔了,想废掉商臣,立王子职。商臣还是很有政治眼光的,他早早的便在老爸周围安插了眼线。眼线向他报告了这一传闻,但不能得到准确的消息。

英雄多爱马,庄王有爱马,早年也曾随庄王南征北战,因此人马情深。据说卫懿公好鹤,

他老爸是楚太子商臣,后来的楚穆王。他爷爷四十多岁的时候想起来要立个太子,便找了令尹来商议。令尹反对立商臣,说大王您现在身强力壮春秋尚高,何必着急立太子呢。何况按照楚国的习惯,一般是小儿子当楚王,以后您可能会反悔,立其他的人做太子。这个商臣面目不善,一看就不是好人,如果以后你把他废掉的话,恐怕会作乱。

鹤有乘轩者,当时乘轩的都是大夫,因此卫懿公给鹤的是大夫的待遇。这搞得卫国的群众很不满意,狄人入侵,卫懿公号召他们上前线,他们都不干,说让鹤去吧,我们都没有禄位,鹤有。卫懿公只好带着几个人上去了,死在战场上。

说起来,楚庄王有些出身不正。原因在于他老爸。

庄王爱马其实比之卫懿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给马穿上绫罗绸缎,把它安置在华丽的宫殿里,还专门给它准备了一张床作卧席,拿枣脯喂养它。由于过于养尊处优,这匹宝马越来越肥壮,结果得了肥胖病死了。庄王非常伤心,命令大臣为死马治丧,准备用棺椁装殓,按大夫的葬礼规格来安葬它。

大臣们当然不愿意,所谓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纷纷进谏。

现在回头对绝缨做一个总结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绝缨与脑袋并不成正比,这个跟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楚庄王,那才是绝缨会的真正主角。

庄公一气之下,翻箱倒柜找出当年的免谏牌,高高地挂在宫殿正门口。一时间没人再敢说话了。

由上边我们也可以看出,男人头上那顶帽子的确戴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带子极其容易松落。无论是别人弄断的还是自己弄断的。古人一直对项上人头比较关心,看来是另有原因,既然要随时管着自己的帽子,当然增加了对脑袋的关注。

这时候,有一个被司马迁写进《滑稽列传》的家伙犹孟站了出来。

威王想想也觉得好笑,于是又给了他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淳于髡带着这些东西浩浩荡荡地到了赵国,赵王欢喜之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听说,晚上便撤走了。

他一进宫殿大门就仰天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庄王正郁闷呢,看他哭成这模样,问他为什么。优孟回答说,堂堂楚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有什么做不到?大王的宝马死了,居然用这么寒酸的礼节,太不把楚国和大王放在眼里了。

淳于髡说,我哪敢嫌少呢。就是突然想到一件好玩的事情了。今天早上我在道路旁边,看到一个农夫左手拿个猪蹄,右手端一杯酒,嘴里念念有词,祈祷说希望种子遍洒地里,肥料应有尽有,谷物丰收,堆满家里。手里拿的东西少却有那么多的要求,好笑啊真是好笑。

庄王连忙感慨,真是寡人之知己啊,爱卿你说怎么办?

于是,威王满心好奇的问,先生,怎么这么好笑啊,这东西虽然少了点,但反应不用这么激烈嘛。

优孟说用雕木的美玉做棺材,用最上等的梓木做外椁,拿樟木等贵重木材作装饰,再派几千名士兵挖掘坟墓,老人和孩子背土筑坟,然后,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安葬完毕之后,再为它建立祠庙,用猪、牛、羊各一千头的太牢礼来祭祀它,并且安排一个一万户的城邑进行供奉。诸侯各国如果听说大王这样厚待马匹,肯定会影响很深刻,都会知道大王把人看得很低贱,却把马看得很重。

他是战国齐威王的臣子。这家伙除了会讲笑话之外,还机智多辩,所以齐威王经常让他出使外国。齐威王八年,楚国攻打齐国,大兵压境。齐王让淳于髡去赵国搬救兵。给他赍金百斤,车马十驷做公关的资本。不料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笑得花枝招摇,连帽带都笑断了。威王对他失礼的表现很是诧异,料想他如果不是突然得了羊癫疯或者吃了含笑半步癫的话肯定就是遇上什么亘古未有的好玩事情了。

庄王聪明啊,一下子就醒悟过来了,他无话可说,只好再问,现在该怎么办呢?

在当年,有这么一种职业,他们呆在君王的左右,主要以表演各种滑稽的事情或者说各种笑话来取悦君王。可说是现在相声、小品的祖师。他们混好了也就有胆量除了纯粹给君王取乐之外表达一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些还会被君王重用。其中有个叫淳于髡。

优孟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说,用土罐做外椁,用铜锅做棺材,用姜和枣来调味,再加上木兰,烧稻草为祭,火焰为衣,最好把它埋葬在人们的肠胃里。这才是埋葬六畜的办法。

这么看来,绝缨未必是坏事。当然,还有淳于髡为证。

话说到这份上,庄王狠了狠心,把爱马的尸体交给了主管膳食的大臣。于是大家饱餐一顿。

庄王对属下感情颇深,在征伐的时候他总是身先士卒。有一次,冬天出战。士兵们没有足够的棉衣,在寒风里冻得直哆嗦。大臣把这以情况告诉了庄王。庄王立刻来到战士们中间,告诉他们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而棉衣也是会有的。一时间,士兵们感到心里热乎乎的,仿佛棉衣真有了似的。

后来,庄王带队去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这时候一员虎将单枪匹马冲进重围,救出了楚庄王。这人正是唐狡。事后庄王厚赏群臣,计唐狡头功,让他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唐狡动情地说,我就是那个绝缨会上对许姬无礼的人,蒙大王您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

在春秋五霸中,庄王是少有的仁义之主。夫差、勾践是以武力打出来的声名,掠过不谈;齐桓虽然行事磊落,但对于与自己争夺君位的兄弟毫不手软;晋文公也好不到哪儿去,回到晋国,立刻征讨当年在流亡过程中对自己不好的国家。

当天,自然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许姬虽然甚为不满,但也无计可施。君臣尽兴而罢。

而楚庄王相比之下表现好多了。摆平令尹的叛乱之后,他再次麾兵北上。这时陈国夏徵舒射杀了陈灵公,控制了陈国。庄王告诫陈国的百姓,说我是来讨伐夏徵舒的,没你们的事情。几天之后轻易攻下陈国,把弑君的夏徵舒就地正法。

兴许他正在兴头上,并不想破坏这君臣间难得的气氛,于是赶紧下令让所有的大臣都扯掉自己的帽带,君臣来一场痛痛快快的绝缨会。

陈国在楚国正北,是楚国经略中原的屏障。因此,这次灭陈自然给庄王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他一高兴,就想把陈国彻底灭掉,当作楚国的一个县。当然,这也有隐藏着极大的危险,这种乘人之危的事情毕竟不太好听。立刻就有人进谏,估计庄王也觉得这样做不太好,便放弃了。

楚庄王一听,这是要命的活啊。

手里握着铁证,她娇憨地喊一声,大王,便快步摸索到了庄王的怀里。到了安全之所,她对庄王说,您有个臣子不老实,对我无礼,我已经把他的帽带扯下来了。

说起来,庄王最闪光的地方还是他的宽宏大度,这也是他不愿意因为一个小小的姬妾就搞得君臣不宁的原因。

由此,风经常捣乱,在这儿也是这样。大家正喝的高兴呢,一阵风莫名其妙地吹出来,顿时大厅一团漆黑。许姬刚进大厅的时候便感觉进了狼窝,觉得浑身不自在。这回灯熄灭她更是心里紧张,于是快步往庄王那边赶。走了几步,发现不对,一只毛毛躁躁的大手把她的小手一把拉住了。她挣了几下,总算挣开了,还顺手扯断了那家伙的帽带。

搞定陈国之后,庄王目标直指郑国。当年就数郑国过的最凄惨了,它正好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楚国北上,晋国南下,他们交汇的地方便是郑国,两国实力悬殊不大,而且实力消消长长,老是在变化,郑国人也不知道到底哪国才是老大,于是这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投靠哪边都对,但有好像对不对。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楚兵到了他们便是晋国的盟国,于是理应遭到讨伐;而晋兵到了他们又成了楚国的盟国,仍旧要被讨伐,结果便里外不是人了。当然,这样也有一个好处,春秋时代伟大的外交家子产便是在这种环境里锻炼出来的。

如果要评选这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不守规矩的话,那估计就是风了。清朝的一个文人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了风的这一劣根性,当时正在聚精会神地默诵诗文,可惜一阵清风吹过,不但搅断了他的思绪,还把书页搞得乱七八糟,更不要提从笔架上摔下来的毛笔,溅了他一脸墨水。于是此君勃然大怒,信口吟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来乱翻书”。不久之后,被人告发,说这是影射统治者满族人民不识汉字,没文化,结果落得个身死家殘。

这次楚国讨伐它便是因为在庄王不鸣不飞的那三年,晋国看看有便宜可占,于是便出兵南下,把原来臣属楚国的郑国抢回去了。现在庄王当然得抢回来。

许姬的出现当然给宴席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差不多快沉寂下去的场面一时间又鲜活起来,仿佛一个火星被仍进了一堆干柴。

虽然比起攻占陈国来要辛苦一些,但庄王还是很快指挥军队包围了郑国的国都。晋国这时候正在闹内乱,在位的晋灵公很没有做君主的样子,他最喜欢干的事情是站在高台上用弹弓潭人,看到被打中的人哎哟叫唤,没打中的慌忙躲避的狼狈样子哈哈大笑。他最烦的事情是大臣们不断在他耳朵边聒噪。有人跟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杀一儆百,于是一天他借口宫里的大厨没有的规定的时间内煮好熊掌,就把他大卸八块,放在簸箕里,让一个妇人推着小车在朝堂上作巡回展览。

许姬的出场真是惊艳极了,尤其是在一群七分醉意产生八分色胆九分放肆的武将面前,只是碍着君臣的意识,才不十分无礼,好歹把种种罪恶的冲动压制住。当然,这对年轻人和老人,对血气旺盛的和老成持重的得区别对待。很显然,唐狡属于前一种类型。

尽管这样,大臣们还是要进谏。当时的正卿,相当于楚国的令尹,赵盾进谏的最厉害。他便派了一个刺客去杀赵盾。刺客大半夜来到赵盾家,本来打算趁赵盾熟睡的时候下手,不想却看到赵盾穿着上朝的一身正装,坐在屋子里打瞌睡。刺客立刻就被感动了,他为自己居然要杀这样的好大臣而羞愧难当,也为自己不能完成君主的命令而痛苦不堪,左思右想,想得头昏脑胀,一不小心就从高高的树上摔下来死了。当然,人们都说他被赵盾感化而自杀了。

现在看来,楚庄王也是喝高了,他看着这帮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好兄弟,心里实在是高兴极了。为了好好犒劳他们,他把后宫最漂漂的许姬叫出来陪酒。

此计不成,灵公又请赵盾来饮酒。喝到第二杯酒的时候,赵盾的部下看出来这是典型的鸿门宴,于是跑过来拉着赵盾就走,说主公喝醉了。灵公嘿嘿一笑,说好戏还没开始呢,关门放狗!

他们都喝的高兴异常,借用专业术语,叫喝高了。喝高了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是意识跟自己的行为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用巨大的嗓门说悄悄话是常事,而不由自主地做一些平时想做而不得的事情亦属平常。于是,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便发生了。

说时迟,那时快。一只大狗就是叫獒的那种庞然大物向赵盾猛扑过来,还是刚才那个部下舍身救主,冲了上去跟獒纠缠在一起。赵盾趁这间隙跑到门口,快出门的时候他还没忘说句风凉话,说用人都不能把我怎样,更何况是用狗。当然,这时候他显然没看到,那个忠心的部下在与獒的搏斗中壮烈牺牲了。

这帮君臣从早到晚喝了个天昏地暗,如果他们还像平时一样清醒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得发生点什么。否则,这场酒不容易完结。对此,商纣是最好的例子。在他的导演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疯狂的一次宴饮,他们悬肉为林,流酒为池,男女吃喝随意,喝高了便无所顾忌,于是男女裸相逐其间。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宴饮就是因为没搞出什么大事,所以才轰轰烈烈地一直上演到武王征伐的年代。当然,其间,有人喝醉了,一头栽进酒池里成为泡酒料,有人纵欲过度一命呜呼,还有人莫名其妙的身遭惨死,这些因为史无确考,所以只能暂且按下不表。

灵公生气了,他一唿哨就来了一票武士,一齐向赵盾围过来。这时候奇迹再次发生,那群武士里边的一个家伙忽然发水,他一边抵挡一边掩护赵盾逃跑,途中赵盾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说,当年我躺在桑树下,饿得奄奄一息,这时碰上了去打猎的您。您不仅给了我吃的,还让我带着吃的回去见三间未见的母亲,现在看你有难,就挺身而出了。

古人的酒跟现在的酒事实上并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一个家伙醉醺醺地向你夸耀说他喝了好几斤酒的话,那么一定是啤酒;反之也成立,不过要把啤酒换为古人的酒。

赵盾就这么跑掉了,回家匆忙收拾一下便往国外跑。还没跑到国境就听说自己的异母兄弟替晋国老百姓出头,把这个不像是国君的国君干掉了。于是,还跑什么啊,继续回去当正卿。不过,紧接着又是围绕迎立新君的你争我斗。一时半会没完。

还好楚庄王没那么多讲究。要他也跟孔夫子一样理想,跟陈敬仲一样顽固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以下的故事了,当然,我们的主人公之一唐佼,也就没他什么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人们当然没法指靠晋国了,只能自力更生。被围困了三个月,城墙在楚军的强大攻势下变得残破不堪,而且压根就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来修补。眼看着自己脚下的城墙就一天天地矮下去,守城的兵士对此又无可奈何,一个委屈之下,他们都哭了。

按照春秋的规矩,重要的宴请一般是要事先占卜的,而且白天和晚上要分开进行占卜。拿一个破龟壳过来,写上,享王于昼,吉否?或者夜相王,吉否?当你陈国内乱,陈敬仲跑到齐国。齐侯很欣赏他,常到他家喝酒。一次,齐侯从白天喝道黄昏,意犹未尽,便吩咐掌灯,打算将喝酒进行到底。但被陈敬仲拒绝了,他告诉齐侯,他只占卜了白天请君喝酒,没有占卜晚上,所以这违反了礼仪。齐侯虽然有些扫兴,但还是很尊敬这一说法的,便泱泱而归了。

楚国人都看到了这一奇观,郑国的兵丁、百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成一片,庄王也是有良心的人啊,他于心不忍,便下令暂时后撤,让郑国有时间好好修复城墙。

回朝不久,他决定犒赏有功将士。他在王宫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从早上大吃大喝一直到晚上。

郑国人看到庄王这么仁义,觉得再打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于是没过多久,郑侯便光着上身、把脸涂得白白的、把手反绑在背后,嘴里含上一块璧,带领文武大臣跪倒在楚王面前。这么大的阵仗把庄王吓坏了,他赶紧找见闻比较丰富的大臣来问这是怎么回事。

大臣告诉他当年武王伐纣,微子启来来过这么一出,当时武王亲手给微子启松绑,接受玉璧,然后把微子启封在商朝故地。楚王听后踏实多了,他照旧安抚了郑侯一番,让他不用担心,只要一心一意跟着楚国就行了。

子越椒当然是完全不把这个地位低下的养由基放在眼里。但当他三箭射完对方毫发无损的时候他开始后悔了,养由基只射了一箭,子越椒便呜呼哀哉了。主将殒命,剩下的兵将毫无斗志,楚庄王顺利平定叛乱,班师回朝,怎一个得意了得。

如果说这只是庄王的政治姿态的话,那么下边这一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大度了。

从外边打完硬仗回来又碰上了这么一块硬骨头,楚庄王于是跟子越椒玩起了捉迷藏。他把军队这边放一点,那边放一点,搞得子越椒头晕脑胀。趁他精神萎靡不振,处于严重疲乏状态的时候,及时派出己方的神射手养由基,向子越椒挑战。他们隔河相望,互相朝对方射三箭,不能躲避,死生有命。

次年,楚国出兵围宋。宋国自然是向晋国告急。但晋国内部正乱着呢,大臣们为迎立新国君的事情吵吵嚷嚷,一团混乱。收到宋国的告急,晋国的首先反应是不能让他们投降,其次是我们不出兵。

所以,他趁着楚庄王在周朝外边炫耀武力的时候,干掉了朝里颇有实力的大臣伯有,控制了都城,然后把队伍带到边境,准备阻挡楚庄王回国。同样是年轻人,刚刚摸完周天子屁股的楚庄王比子越椒强多了。如果做一下比较的话,子越椒的战斗力、生命力和智谋大概分别是90,80,60;而楚庄王的则是80,85,90。也就是说在智谋一项,庄王比子越椒多了不少。其实,给子越椒智谋60分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身上流淌着若敖族的血液,分数给太低对不起若敖族的牛人们。

这就很麻烦了,赵盾想了老半天,终于想到一个馊主意,他派了一个叫解扬去宋国,准备骗那帮人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了,你们一定要坚持住,至于马上是什么时候,那就天机不可泄漏了。

子文人很聪明,可惜还是没人听他的。子越椒很快就做上了楚国的令尹。但那家伙仗着家族势大,一向就不太把国君楚庄王放在眼里。更何况那家伙认为打小跟国君呆在在一起玩耍,就从来没有觉得这个傻愣愣的王子能干成什么大事。所以,楚王的宝座放到楚庄王的手里实在是浪费,而自己,无疑才是楚王的不二人选。

很不幸,解扬跑到宋国国都外边就被楚军抓住,送到庄王面前。他挺老实,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赵盾交给他的任务。庄王让他告诉宋人,说晋国不会出兵救援了,让他们赶快投降。解扬自然不干,不过这家伙脑子转得很快,觉得老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在拒绝了几次后便假惺惺地答应了。

子良看着儿子虎头虎脑的样子,把子文的说法完全置之脑后,来了个不做理会。子文临死的时候,他把家里的人都召集在一起,说,一旦子越椒执政的话,你们就离开楚国,走得越远越好,这样才能够免去祸害。

庄王很高兴,让兵士送他上炮楼。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攻城设备之一。就是很高的架子,士兵在上边瞭望城里的状况,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喊话宣传。解扬一上去就对宋人喊,你们坚持住啊,晋国军队马上就来了。

司马子良惊讶得舌头都伸出来了,他迟疑地看着老大,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子文说,那小孩熊虎的样子,豺狼的声音,整个一副狼子野心的模样。如果现在不杀他,以后他会害了整个若敖家族的。

庄王气坏了,把他拉过来,说你既然不做的话为什么要答应寡人。解扬说,我的任务就是完成使命,答应不过是一种策略,因此这不能算不忠。庄王想想也是,就把他放回晋国了。

他跑去问老大说,我生了个儿子难道不好吗,怎么老大你整天哭丧着脸。子文看了他老半天,说,兄弟啊,你还是这个小孩做了吧。

子越椒刚出生的时候,时任令尹的子文是若敖族里的老大。当别人都在祝贺子越椒老爸司马子良的时候,只有令尹子文一副忧心忡忡非常不爽的模样。可想而知,司马子良肯定被他这副样子吓倒了。

庄王的大度让我想起了五霸候选人中的另一个人物,秦穆公。

唐狡的故事得从楚国大臣子越说起。子越名为斗越椒,是若敖氏族人。若敖这一族在当时楚国是跺跺脚,大地都得发抖,正是所谓的豪门望族。

秦穆公也喜欢马,有一次他把他的四骏都拉出来,套上车,驾着出去游玩。半路上突然车子右边的轴脱落,有一匹马受惊,狂奔而去。穆公赶紧派人去找,一会儿有人汇报说找到了,不过已经被野人吃了。

相比之下,同样的帽带断了,唐狡和淳于髡的运气就好的太多了。正所谓绝缨常有,而为此而死并不常有。

穆公冲到现场,发现一群野人(这儿的野人是居住在城市管辖范围之外的人,相当于野蛮人)正在大快朵颐,吃的摇头晃脑。兵士们打算把这群野人抓起来治罪,穆王制止住他们,反而说,我听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喝酒,那会反伤其身。既然今天各位野人大哥吃了我的骏马,我这儿带有美酒,你们也来喝上一杯吧。野人们很惊讶,但还是毫不客气地喝了一顿。然后连谢不说一声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子路这么死了,消息传到孔夫子耳朵里,他实在伤心透了,还为此罢吃了好几顿的肉酱。天知道,这老人家会不会在背后想,要当年没有向弟子们千叮嘱万嘱咐说作为一个君子一个有地位的人是不能不戴帽子的话,那么子路估计也就不会死的这么惨了。

晋国当时内乱,大臣里克连杀两个国君一个大臣,逃亡在外的公子都跃跃欲试,打算回国继位。公子夷吾找到秦穆公,请求他帮助自己回国继位,并许诺说给秦国五个城池作为回报。秦穆公答应了,派兵护送公子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并不是一个能够信守承诺的人。在死乞白赖地准备回国的时候,他对秦穆公说我给你五个城,对大臣说我给你三千亩地,但一旦回国之后就什么都忘了。当然,这跟他手下的一个大臣也有关系,那家伙让夷吾贿赂秦穆公,说反正是别人的国家,我们现在口头上说说无所谓。但当真正做了国君,登时变成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财产,他舍不得了。国君的位子还没有坐热呢,他便命令边境保持高度戒备,用四个字来说,就是与秦国立刻反目成仇了。

这一刻,伟大的圣人灵魂附体了,子路不顾周围的刀光剑影,而是大喊一声,君子死而冠不免,扶正帽子,站直身体,马上便被人砍成了肉酱。

次年,晋国闹饥荒,他又厚着脸皮派人向秦穆公要救济粮,大臣们不忿于晋国的背信弃义,都不愿意向晋国输送粮食。穆公长叹一声,说,晋国的君主有罪,但老百姓没罪啊,于是下令输粮。

子路听说了这一变故,便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到孔府,带领一群人攻打作乱者。太子蒯聩觉得这家伙实在过于碍事,便派了两个人去围攻他。在打斗中,一个家伙砍掉了子路的帽带,也就是所谓的冠缨,帽子立刻就摇摇欲坠了。

再次年,这次轮到秦国闹饥荒了,秦国当然是理直气壮的去问晋国要粮。这次晋国的君臣再次显示出了他们的无耻,不仅拒绝了秦国的请求和乘人之危,派兵攻打秦国。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浑良夫与太子并躺在一辆小车上,用女人的衣服盖住头脸,混进了孔府。行动紧接着开始了,太子的姐姐孔悝的妈妈挥舞着拐杖在前面开路,后边跟着太子、浑良夫等人。他们把身为执政的孔悝逼进厕所,然后逼着他订下改立太子蒯聩的盟誓。

双方在韩原交战,穆王率领秦军左右纵横,打得很高兴,但猛一回头才发现,由于跑得太快,后边的人都没有跟上来,自己陷入了晋国的包围。穆公此时显然已经是晋军的瓮中之鳖了。晋军将领梁由靡跑过来拉住穆公的马,恭敬地请穆公下车,成为自己的俘虏。

故事是这样的,子路跟着孔子混了好多年,觉得自己应该大展拳脚,便离开孔子,到卫国去做大夫。当时卫国的执政是孔悝,他老爸在世的时候把卫国太子蒯聩赶到了国外,立太子的儿子辄做国君,他的母亲则是蒯聩的姐姐。老爸去世之后,他的母亲耐不住寂寞,便跟一个长得阳光灿烂的小白脸诨良夫私通了。做下了这见不得人的事情,他母亲便跟浑良夫合谋,准备迎立太子蒯聩,而废黜国君辄。

晋军正高兴着呢,突然间那群吃马肉的野人挥舞着大棒冲了出来,奋死保卫穆公,一直坚持到秦国的大部队赶到。最后,晋军落荒而逃,连晋惠公都成了俘虏。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弟子都过的那么风光,他最好的弟子之一子路就因为规规矩矩地听继承老传统而被人杀死了。

看来好人的确是会有好报。庄王和穆公的大度不仅给自己赢得了美名,还换来了部下的奋死效命。当然,随着后人智慧的发展,这种人格上的大度被逐渐发展成为君王的御下之术。

孔子的弟子都不是脓包,他们也自认是是比较聪明的一群。所以,虽然大部分人对孔子毕恭毕敬,但他们对这堆老破烂用鲁迅先生教导的“拿来主义”的眼光进行一番取舍。古为今用,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人把这群名声赫赫的弟子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

也就是,君主通过这些各种小手段获得部下的开心当然最好是感动,以此换取部下的忠贞不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惜的是,人类社会一向就对疯子没有太大的包容度,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所以,孔子一生过的并不是很顺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遑遑如丧家之犬。他带着一群弟子在中原大地上做了一个巡回演出,可惜观众太少,而且普遍反映说票价严重不值,所以孔子到最后也只能把他对那些老破烂传授给弟子。

相似的例子北宋有一个。宋太宗宴请当时的两位名将孔守正和王荣,君臣在一起喝酒很高兴。可惜,他们又喝高了,于是几杯落肚便酩酊大醉,乱发酒疯,各夸功绩,互争雄长。实在是很过分,连旁边的侍从都看不下去了,屡次想出言制止,但都被太宗拦住了。最后还吩咐待臣送两人回家。

如此看来,孔子是这套理论的超级信徒。在他的年代,大家都已经自认为比较聪明了,所以对这套从圣人那儿流传下来的礼仪也就不怎么上心。但孔子不一样,他不仅仅自己对这套东西顶礼膜拜,还要求天下的人都跟着他一块疯狂。

第二天一早,两人酒一醒就赶紧跑到太宗面前谢罪,太宗却说,昨天晚上我也喝醉了,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你们说了什么。两人顿感皇恩浩荡,自此之后办起事来更加卖力也更加谨慎。

因为圣人是大家公认的非常聪明,所以这套礼仪很快就被大家认可而且实践了。即便聪明睿智如天子,也概莫能外。反而,他们要更为严格地遵守这套东西,意思好像是说,虽然我们没有圣人聪明,但我们可以通过遵守这套礼仪成为有地位的人。当然,做到极致就是天子。

估计跟太宗有关系,宋朝风俗整体如此。俗语说不哑不聋,做不得阿翁,宋朝相继为相的吕蒙正和吕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为头脑比较简单的缘故,所以圣人为了帮助他们,让他们过的更加愉快,社会更加融洽,便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礼仪。这套礼仪把一个人从尚未出生到死后被后代祭祀的方方面面都谋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会告诉你说如果你是个女的而且想生一个聪明有为的儿子的话,那么你在怀孕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以下事项:不能侧睡,不坐席边,不单脚站立,不吃带有诡异味道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不尝异味),如果肉切的不好看的话就不吃,席子没有放正的话也不能坐,眼睛不能四处张望,不能看到诡异的颜色,不听轻浮的音乐,除此外还要听盲大叔念诗,严肃的听别人讲正事。

吕蒙正雅量非常。他刚当宰相,第一次上朝,听到有人在队列里边鄙夷地说,居然这样的人都能做宰相!一起走的同僚当然很愤怒,同时也想巴结一下新宰相,就想下令让人严查,定要找出那人治罪。不料,吕公对此仅微微一笑,说他说他的话,我做我的宰相,不相干。

复杂的人也有,但这样的人很少,这很少的人里边的几个被后人称为圣人,其他的被称为大盗和奸佞。这是典型的后人的思维方式,所谓成则王侯败则寇是也。总之,除了圣人和总是被圣人干掉的大道和奸佞外,其他人中都很简单,用当下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很傻很天真。

吕端在吕蒙正之后,也是一代贤相。关于他最有名是一副对联: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把他跟千古名相诸葛相对,真是给足了他面子。他的信条是大事不糊涂可也,小事尽可为之。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西周王朝,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绝对的黄金时代。但凡喜欢冷兵器的兄弟都会对那段日子陶醉不已。其实很简单,因为那段时间的人还没有那么复杂。

由此可见,楚庄王秦穆公真是宋人风骨存焉,可惜时间错位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宋人真是古风犹存。

有人说楚庄王虚伪,原因是要他真是那么大度的话,何不直接把许姬赏给唐狡罢了?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殊不知庄王要真是把许姬给了唐狡,那才是真正的虚伪。所以啊,其实一根帽带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高兴了就把帽子干脆都摘掉痛饮,其他的也就无关紧要了。

当领导不容易,尤其是在饭桌上。当领导不仅仅要有明察秋毫的本事,还要有装糊涂的能力。有些事,不能搞的太清楚,水至清则无鱼,太清楚了就容易得罪人。领导,最重要的还是搞定下属,而对于下属,最有效的莫过于在必要的时候装装糊涂,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才能得民心,才能让别人为自己卖命。

庄王就这么不经意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秋典范,经过后人的总结成为一门领导的艺术,然后被后人的后人的领导者们捧在手里,放在心里揣摸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