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 第四章 鲁酒薄而邯郸围——最昂贵的酒质鉴定

第四章 鲁酒薄而邯郸围——最昂贵的酒质鉴定

过了几天,楚文王忽然出现在息国,息侯很惊讶,但仍旧打开都门,迎接楚文王大驾光临。楚文王当然不客气,带着手下进去就大吃大喝。酒过三巡,楚文王说,听说你最近娶了个夫人,何不叫她出来见上一见。

楚文王被他说得心动了,加之蔡国这时又进献大批的珠宝,所以便把蔡侯放了回去。

息侯很为难,按照当时的礼节夫人是不能随便走出后堂的,更不能随便见别的男人。但他知道楚国一向就以蛮夷自居,对所谓的礼节本来就不太看重,何况跟现在的楚文王也没什么道理可讲,人家拳头硬啊。

蔡侯被带到楚国。关了好几天的黑屋子之后,他被放了出来。这家伙越想越来气,于是跟楚文王说,息妫真是天底下鲜有的美女啊,大王您要是看见她的话,肯定会被她迷上的。

无奈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叫息妫出来。果如蔡侯所称,楚文王一见之下神魂颠倒,不过并没有忘记吩咐手下人动手。

息侯假惺惺的派人去请蔡侯来息国吃饭,说感谢您上次对息妫的热情款待。蔡侯对息妫还是念念不忘,正想找机会再见几次。于是乐呵呵的答应了。蔡侯离开都城没多久就后悔了,因为他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楚国军队。

这帮野蛮人登时掀翻桌子,亮出家伙,见人就砍,在外的军队立刻行动,分别攻占各种要据点,控制住息国的大臣。息国,就这么完了。

冷静下来之后,他分析了一下形式,认为凭自己的力量肯定干不过蔡国。于是他派人跟楚文王说,蔡国最近跟北方的诸侯联系很紧密,有叛变您的倾向。我们合伙把他干掉吧。楚文王早想教训教训蔡国,就答应了。

楚文王把息妫带回楚国,没多久就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但是很奇怪的是,息妫从来不主动跟楚文王说话。文王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一个妇人,而有两个丈夫,既然不能死,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息妫到了息国之后,就把她所受的委屈添油加醋地向夫君叙述了一番。直说得息侯怒发冲冠,大丈夫有爱妻而不能保护,那还算什么男人。

息妫也被人们称为“桃花夫人”,当真是艳如桃花。看她那么美艳的脸却总是愁眉不展,文王很心疼,觉得对不起她。为了讨好他,他派兵攻占蔡国,再次俘虏了蔡侯。

蔡侯脾气比较臭,习惯不太好,因此在作风上也不太令人人满意。他看到小姨子之后就有点把持不住,对其动手动脚。最后,小姨子走了,他还恋恋不舍地郁闷了好多天。

文王死后,息妫再次失去了丈夫。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早就对她的美貌垂涎三尺,只是摄于文王的声威,他不敢有所举动。文王一死,他立刻把家搬到息妫住所的旁边,整天又是奏乐又是跳舞,想诱惑息妫。

息国国君息侯和蔡国国君蔡侯娶了陈国的一对姐妹,蔡国夫人是姐姐,早几年出嫁。当妹妹息妫出嫁到息国,路过蔡国的时候,蔡侯说,这是我小姨子啊,便“邀请”她到蔡国都城做客。在饭桌上见面之后蔡侯立刻就后悔了,认为自己真是亏大了,妹妹比姐姐可是漂亮多了。

息妫在墙这边叹息到,这音乐在先王(也就是文王)当年是用来鼓励出征的将士的,现在令尹不想着怎么征伐帝国,却只整天想着到我这个寡妇的面前奏乐跳舞,应该吗?

春秋时期大家都很喜欢干一件事情,就是千方百计地进入别人的都城,然后轻而易举地把核心机构一锅端掉,这样国家也就灭亡了。想来,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攻城器械,城市攻坚太过吃力,所以能不费劲地进入别人都城当然是上上之选。所以,很多灭国的事情都是发生在饭桌上的。

仆人把夫人的这个话告诉了子元。子元感到很惭愧,感叹道,妇人尚且没有忘记征讨敌人,怎么我反而忘了。于是出兵郑国。但子元并没有完全忘记息妫,从郑国回来后,他干脆搬进了文王的宫殿,想强迫息妫顺从自己。其他的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于是乎群起而攻之,把子元也灭掉了,立息妫的儿子为王。

晋君当然对他的宝贝念念不忘。虞国灭了,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又回到晋君手里。他拿着玉璧说,这没有什么变化,可惜啊,马老了。

虞君早就被这巨大的糖衣炮弹打得不分东西南北了,那还管这些,不仅答应了,还主动要求帮助晋国攻打虢国。一次、两次、三次,一年、两年、三年,虢国的晋国的不断打击下灭亡了,晋国大军在回师途中,借虞国国君款待他们的机会,顺利进入虞国都城,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虞君见了这两样宝贝果然高兴得手舞足蹈,大臣宫之奇进谏说,晋国不会这么便宜我们的。他们是想灭掉虢国之后再灭虞国。所谓嘴唇没了的话,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和虢国的关系也是这样。所以,千万不能答应。

还是宣王盟会诸侯,这次鲁国表现挺不错。他们没有迟到,鲁恭公也没有过激的表现,虽然酒仍然是薄酒,但却莫名其妙地被换成了厚酒,于是也就避免了被攻打的命运。

荀息笑了笑,说,这两样东西放在虞国跟放在晋国没什么两样啊,不过放在里边和外边的区别罢了。晋君看他那么自信,想想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就答应了。

故事是这样的:当时赵国和鲁国都向宣王献酒。但两个国家酿酒的标准估计不太一样。这跟他们的民风有关系。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都是些铁骨铮铮的汉子,所以喝起酒来也很豪爽,一般的酒精度当然太白水了,所以酿的酒度数相对要高一些。

晋君舍不得,说,那是寡人的宝贝啊。

而鲁国是所谓的周公后裔,周礼仅在于兹,遵纪守礼的风气很盛。后来更是出了高材生孔子,他给鲁国大地带来了另一波崇尚礼节的浪潮,于是乎,套在脖子上的枷锁也要多一些,重一些,喝起酒来讲究个节制,做起事来讲求中和之美,所以酒精度相对要低很多。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他也喝酒,不过从来不喝醉。

晋国打算扩张自己的领土,便打上了虢国和虞国的主意。第一步是让他们分化,然后各个击破。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虞国。晋国国君有两样宝贝,天下闻名,一是屈产的宝马;一是出自垂棘的玉壁。大臣荀息跟国君说,如果我们把这两样东西送给虞国国君,他肯定会答应我们借道去攻打虢国的要求,这样两国就会决裂。

因为是同时献酒,所以两个国家的酒在感觉上差别很大。楚国人估计也好酒,而且对鲁人的婆婆妈妈和超低度数不感兴趣。主管进献饮食的官员被赵人进献的酒吸引住了,浓烈的酒香不断的飘进他的鼻孔,他忍不住就想痛饮一番。但进献给楚王的酒显然不能让他满足愿望,于是他便让赵国人再送些酒过来。

这种稀里糊涂但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的联系还有很多。

也许是赵人带来的酒本来就不多,也许是他们早就不能忍受楚国大小官员仗着楚宣王作威作福,来了个不理不睬。这把这个主管宣王饮食的官员气坏了。

有这个故事产生的第一个联想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外有个池,池里有些鱼,鱼儿没了水,全部死光光——这中间怎么联系起来的呢,就是城门失火了。同理,鲁酒没味道,宣王很生气,发兵打鲁国,魏围邯郸城,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就联系起来了。

光明正大地报复他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也没有那胆量,但是背后动手脚,从中作梗还是轻车熟路的。

于是,他把两个国家的酒调换了一下。这样,鲁酒薄就成了赵酒薄。当然,结果一样。赵酒没味道,宣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宣王就没给赵国申辩的机会,召唤一声,就带兵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总之,鲁酒没味道,宣王很生气;宣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包围邯郸这件事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扑朔迷离的,还没有特别准确的说法。有人说包围没几天就攻下来了;也有人说这一包围就是整整的三年,秦国趁机猛揩魏国的油水,占领了好几个地方,邯郸这块地方对于魏国来说已经是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再耗下去没什么意思,于是魏国主动撤围,魏国赵国和解。

这个故事除了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存在很多可能外,还告诉我们,有时候搞定小人物比大人物更加重要。

不过,魏国没闲着。他已经觊觎赵国很久了,只是一直碍于楚国的压力,不敢贸然动手。眼看楚国现在无暇西顾,他果断出兵,攻打赵国,没过几天,便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了起来。

俗话说得好,阎王好过,小鬼难缠。孔夫子也曾曰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真是真理啊,千载之下,很难再听到这种至理名言了。小人,过于亲近容易忘乎所以,侍宠撒娇,干出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来;要疏远了呢则会产生怨恨,有了怨恨,他们便会明里暗里给你找麻烦,特们习惯于或者背后阻挠,从中作梗;或者给你打折扣,让你的努力付诸流水,却又徒呼奈何。

其他的诸侯国当然是站着看热闹了,他们早就学会了作壁上观,这样既可以娱目又可以保存实力,何乐而不为呢?

宋国有个大臣叫华元。宋国要整修城池,他到工地上巡视。工人们一看他来,就唱起歌来了:腆着大大的肚子,瞪着大大的眼睛,胡子满腮,丢盔弃甲地跑回来了,丢盔弃甲地跑回来了。

这自然是火上浇油,宣王更加愤怒,当上盟主没几天,就有这种二流国家跳出来张扬,以后还怎么混啊。于是,跟齐国打声招呼,两国军队立刻压倒了鲁国的边境上。

子元很郁闷,于是派仆人出马对歌:牛皮有的是,犀兕还很多,丢甲怕什么?

他听说楚宣王借酒的事情发飚,登时火了,我好歹也是周公之后,名正言顺的皇黄氏宗亲,论爵位我是公爵,是理所当然的诸侯的老大,现在委曲求全违背礼仪给你献酒已经是够给你面子了,居然还吹毛求疵,挑三拣四,这样的盟会,不开也罢。一甩手,便带着人马回国了。

工人们再唱:就算你的牛皮多,油漆又怎么办?

鲁恭公即位之后也想振作,其中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是,他曾经派遣使者,带着赐给的粟米三千钟,去请大隐黔娄来做鲁国的宰相,不过被拒绝了。

仆人没词了,他只好向主人求救,可惜华元也没什么话好说,他让仆人赶紧驾车离开,说,他们人多,说不过他们。

消息传到了鲁恭公那儿,这不是一个吃软饭的主。历史上传闻他是一个力图振作的国君。那时候的鲁国早就沦落到跟郑、宋一个级别,是典型的小国家。而且国内长期由季孙把持朝政,季孙、叔孙和孟孙三家把鲁国的土地和人口瓜分的差不多了,充其量就是年初年尾给国君献上点吃的穿的玩的。所以公室基本没什么力量。

其实工人们说的是华元跟郑国打了败仗逃回来的事情。

禁止鲁国在盟会上的一切外事活动,把鲁恭公抓起来,关进小黑屋子,不要给他吃的。宣王决定行使他的盟主权利。

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了楚国的命令,带兵攻打宋国。华元是执政大臣,所以要带兵抵御。开战前,华元杀了一头羊,招待宋国的勇士们。羊斟是华元的车御,相当于专车司机。可惜想象得出来,这种人非常难缠,原因如下。

宣王怒了,他很生气。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明目张胆地把假做到了小布什前面,他能忍受吗?本拉登、萨达姆就是最好的例子。

首先,他们往往是有一定的实力或者有一定的背景才能做到这个位置的。具体到春秋而言,卿、士大夫尤其是执政大臣的司机和保镖(也就是车右)往往要智勇双全,而且还要经过占卜,认定他是合适的才行。

这时酒吗?

其次,这样的人能够直接接触大人物,所以眼界比较高,不但对一般人嗤之以鼻,一般的大夫他们也不放在心上。

侍者很小心地看着楚文王说,这是鲁恭公献来的酒。

再次,因为习惯比较差,所以如果你得罪了他的话,你会凭空惹来很多麻烦。

楚人显然很喜欢怀疑,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破坏。宣王的疑问是第二种。

因此,有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搞定这种人。华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他给子反留下一封信,说,这场仗靠的就是令尹你,可是你竟然在战场上喝醉了,还能怎么办呢?然后便扔下军队和子反回国了,子反一觉醒来,看了信,羞愧难当,便自杀了。

他把这锅汤汤水水分给诸位勇士,顺便补充一下,这在春秋时候叫做羹,准确的解释是带汁的肉。也就是说,把肉放进锅里,添少许水份,加入各种香料,一锅熬出来,就成了。所以华元分给各位勇士的就是这种东西,谁他都分了,唯独没有分给羊斟。

第二天凌晨楚共王让人召子反商议,使者回报说令尹身体不舒服,来不了。楚共王很心疼,亲自去他的营帐。在掀开门的一霎那,他闻到了刺鼻的酒味,一切都明白了。

不知道他是忘了,还是他认为羊斟这小子不该享受这种待遇。反正羊斟兴高采烈地在锅边站了老半天,最后什么都没有捞到,还被当成了空气。他怒了,不过并没有表现出来。

于是醉倒了,这真是酒。子反嗜酒,侍者为了讨好他,没有给他倒水而是倒了酒。

打仗的时候,华元在宋军的前列,羊斟这时候发彪了,他说,分羊的时候是你执政,但现在的事情我做主,他一提缰绳,马儿便狂冲出去,在大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华元孤军深入,做了郑人的俘虏。主将被俘,宋军大败,羊斟因为是小角色,所以被放回宋国。

于是他痛喝一气。

宋国接着跟郑国谈判,说用一百辆兵车、四百匹马赎回华元。当物品交纳了一半的时候,元华逃了回来。他在城门口碰到了羊斟,仇人见面,当然分外眼红。

不是。

华元抑制住愤怒,问羊斟,打仗的时候是马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好歹是执政大臣,他不太想跟羊斟一般计较。羊斟倒也爽快,说,非也,是人的问题。然后便逃亡了。

再喝一口,再问,是酒吗?

华元当然继续做执政大臣,这样才出现了以上工人与他对话的一幕。

不是。

其实,华元这个人可说是有勇有谋。楚庄王一直想攻打宋国,苦于没有借口。后来终于想到了主意,他把大臣申舟叫来,让他去访问齐国,但不要向宋国借道。所谓的借道就向路过的国家打招呼。

他喝了一口,问侍者,这是酒吗?

申舟不傻,他知道不借道就是明摆着对对方国家的蔑视和挑衅,这次出使很难回来了。君命难违,他只好向国君引见了自己的儿子申犀,算是履行了大夫立嫡嗣的仪式,一旦他死了,申犀就接替他担任大夫。

这样的疑问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宣王的老前辈楚共王时期,晋楚两国在鄢陵痛痛快快地打了一仗。他们乒乒乓乓地打了一整个白天,晚上休整,准备来日再战。楚国令尹子文回到营帐就让侍者端水来,他实在渴坏了。

申舟到宋国,被宋人当成奸细抓了起来,送到国君面前。子元对这种行为很是愤怒,他说过我又不借道,这就是看不起我们,把我们当作已经灭亡的国家了。反正别人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倒还不如把使者杀掉。于是便杀了申舟。

宣王喝第一口的时候,他觉得很奇怪,把侍从叫上来了,这是酒吗?

庄王听说,投袂而起,往外便走。一帮使臣抱着他的衣服、鞋袜和宝剑,另一群侍臣赶紧驾车,驾车狂追。据说他在内宫门口才穿上鞋,在大门口佩上剑,在浦胥的集市上才被车驾赶上。

估计楚宣王也是懒得跟鲁人计较,迟到就迟到吧,也让他们参与盟约,仪式也是照旧,你得给我献酒。想当时,宣王肯定已经品尝过不少国家进献的酒了,即便平时滴酒不沾,那练也练出对酒的鉴别能力来了。所以,鲁人想蒙混过关,没门。

他就这么一路狂奔,迅速把楚国的队伍拉到宋国都城下面。从头年的九月一直围到来年五月,宋国人丝毫没有要投降的意思,而庄王开始动摇了。这时候申舟的儿子跑出来,跪在庄王的马前面,哭哭啼啼地说,王啊,当年我爸爸出使之前就跟您说,宋国人肯定会杀了他,当时您说放心,到时候我一定给你报仇。如果现在班师的话,那您不是违背当初的诺言了吗?

其实迟到了也没什么,一般的做法是不让迟到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签订友好协议,另外再把国君管起来,暂时不让他回国。不过这次有所不同,首先盟主是楚宣王,楚人一向比较狠;其次,鲁恭公迟到不算,还弄虚作假。

庄王想想也不该,便又耐住性子呆下来。宋国却耐不住性子了。华元必须勇敢的站出来了。

宣王召见诸侯,鲁恭公去晚了。不知道为什么,鲁国人喜欢吃到,从春秋时期各国盟会开始,他们就不断地迟到。为此鲁公没少吃苦头。也因为去太晚,盟国往往把鲁国国君扣留起来,不让他回国,以示惩戒。可惜,鲁人估计比较憨厚,有时候还颇为顽固,因此屡教屡犯,老不悔改。

夜深人静的晚上,他只身一人从城墙上用绳子悬吊而出。小心翼翼的躲开多处岗哨,摸进楚国令尹子反的营帐。子反忽然惊觉,刚想喊便看到一把在黑暗里幽幽冒着绿光的匕首正指在他的鼻子前面。

宣王很奇怪,想这帮诸侯怎么回事,那么怕他。大臣江乙告诉他说,昭奚但凡跟周后打交道,要做什么决定的时候都说这是楚文王的意思,诸侯就不敢有意见了。所以,他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可想而之宣王在北方诸侯国的震撼力。

妈呀,还好没喊出来。他有些庆幸。

在楚宣王的任上,楚国终于彻底灭掉了陈国和蔡国,直接把势力推进中原。这时候的楚宣王随便跺一跺脚,其他诸侯都胆战心惊一番。据说他的令尹叫昭奚,他经常在其他诸侯面前耀武扬威,作威作福。

只听见这个夜行人,用异样的腔调跟他说,我是华元。子反登时放心多了,他们以前在外交场合打过交道。不过华元好像并不认识他。

这故事有两个版本,先说第一个。

他继续冷冷的说,寡君让我告诉你和楚王,我们虽然已经没有粮食,只能用死人的骨头来生火,互相交换充饥,但城下之盟这种事情我们是不会做的。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就跟你们订立盟约。

子反被他吓坏了,烧死人骨头和吃小孩的事情也让他很害怕,于是便答应了。第二天,楚军后撤三十里,宋楚订立盟约说,你不要欺我,我也不骗你。

春秋的礼仪被所谓的霸主、野蛮人们破坏的差不多之后,后人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当然,也就发生了我们的这个故事。

每次看到这儿的时候,都会对华元肃然起敬。他实在像武侠小说里边的人物,不过一个执政大臣而拥有这种传奇,本身便说明这家伙实在是牛。

鲁国很委屈,说那是因为范鞅掌握晋国的大权,不这样就要讨伐我们。吴王才不管这一套呢,他说你不照做我也一样讨伐你。鲁国没办法了,只好乖乖地进献百牢。

可惜,连这样的牛人都难免栽在小人的手里,凡夫俗子们当然得更加小心了。

吴王夫差更离谱,按照礼节,一羊、一猪、一牛为一牢。招待天子最为隆重,用十二牢;诸侯次之,用七牢;卿用五牢。夫差派人去跟鲁国说,宋人招待我用百牢,你们也要一样。鲁人跟周天子关系最为亲密,对周代的礼节也最为看重,因此自然不干。夫差理直气壮,说,你们以前招待晋国的正卿范鞅都用了十一牢,招待我用百牢不为过。

齐桓公打算以武服人,便带着楚国派来的使者到诸侯的军队面前炫耀了一番,这使者显然见过大世面,对这些棍棍叉叉毫不在意,说我们楚国啊,以汉水为护城河,以方城为外城,然后鼻子哼哼,就懒得说下去了。齐桓公也明白意思是就凭这点小三脚猫,显然是奈何不了他们,虽然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只好退兵。

归根结底,这件事还是得归咎于鲁国。每办法,自己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再怎么也怨不得别人。

周昭王当年南征,在渡汉水的时候被当地的老百姓使诈,乘着一艘胶粘的船就上路了,到了江心胶质溶解,船呼啦啦的往下沉,昭王当然也一命呜呼了。所以这怪不得楚国,当时这地方还不姓楚呢。至于进贡苞茅的事情楚国倒是承认了,说这个我们会研究考虑的。

有一个宋人很有钱,一天大雨冲塌了他家院子的围墙。儿子对说,我们得把墙补起来,否则会有盗贼的。下午碰到邻居的老头,老头跟他这么说。晚上,果然来了盗贼,财物损失很多。这个宋人很后悔没有听从儿子的话,怀疑这件事是邻居的老头干的。

楚国号称荆蛮,在诸侯国都规规矩矩地做公侯伯子男的时候,他已经自称为王了,跟天子平起平坐。天子不能奈他何,中原的诸侯国还有西边的秦国也惹不起他,所以只能在文字上玩一玩褒贬的小游戏,事实上是默许了。齐桓公想摸一摸这老虎屁股,就带着诸侯杀到了汉水边上,说我今天就是想来问问,当年昭王南征楚国,怎么一来不复返呢?而且你们好几年没有向天子进贡了,搞得天子没有沥酒的苞茅,你们该当何罪?

这个宋人也是一样,明明在家围墙坏了,却去怀疑邻居的老头,所以看上去就很有些可笑了。

当时进献的礼仪已经完全不成样子了。这其中春秋时期的那几个霸主功劳最大。齐桓公还行,因为是第一个,所以比较老实;晋文公刚成为霸主,便拨不急待地向天子请求,让他以天子的礼节下葬,天子明确表示反对,他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剩下的几个就不那么好对付了,因为他们都是野蛮人。

话又说回来,鲁酒怎么就那么不过关呢?

战国的盟主就更多了,变得也更快。我们这次事件的主人公楚宣王便是其中之一。当盟主是有征会诸侯的权利的。有事没事都可以把诸侯国叫上,大家叙叙旧,小国给大国进献礼物。

历史上对鲁酒的评价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了。那家伙很喜欢在齐鲁大地上悠荡,看来当地的酒还挺对他的胃口。

春秋的霸主国就差多了,不仅没那么多钱,还要随时准备开拔,去摆脱小弟们之间的纠纷。而且霸主是轮着做的,谁强谁做,齐桓公仗着管仲做了一届,马上便让位给晋文公,晋国做的长久一些,但中间也不断受到秦穆公、楚庄王的骚扰。当然,紧接着夫差、勾践这对生死冤家横空出世,愣是作了诸侯的盟主。

有诗为证,《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米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鲁酒若琥珀,汶鱼赤金鳞。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成了雅典幸福的来源,口袋里有钱,心里不慌,他们于是心平气和地搞学术,玩音乐,听戏剧,把希腊文明推向了高潮。

李白是诗人,诗人喜欢的往往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喝酒也一样,诗人喜欢豪饮,而是细酌。酒质的选择上,当然是能喝很多而不醉的最好不过。

据说当年雅典无非希腊联邦其中一个小小的邦城,但因为它在抵抗波斯人入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变得在异常突出。赶走波斯人之后,联邦决定在雅典设立金库,以筹备资金建立军队以抵抗外来入侵。一夜之间,雅典人发现自己有钱了。其他的各个邦城每年都向雅典无条件输送众多的钱财,雅典人发现自己差不多什么都不用作,因为雅典辛辛苦苦做上一年的总收入不过是各城进贡数的五分之一。

从李白的诗里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鲁酒的确具备了不醉人的优良特点。看来,直到唐代,鲁酒都还没什么长进。

当霸主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其中一点就是诸侯要向自己在上贡。

突然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鲁酒名品孔府家酒首开酿造低度白酒的先河,把酒精度从原来的50多度降到39度。然后投入巨资,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俗称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人看不下去了,直接出来骂,这是典型的败家子行径。

这时候管仲上场了,他是大家公认的春秋第一号人物。他告诉大家,我们要立个诸侯的盟主,叫霸主也行,叫方伯也行,天子干不了的事情,让他来干。大家都恍然大悟,对管仲的高见佩服不已。这时管仲趁机推出了首任霸主的人选——齐桓公,大家还处于刚刚的兴奋之中,也就没有人反对,所以齐桓公的第一任霸主就做成了。

不过还是得看事实说话的,孔府家酒借助广告迅速占领了大片市场,企业盈利巨大。其他的企业也看出矛头来了,都纷纷跑到中央电视台,要为自己的品牌打广告。央视当然不是傻冒,面对财大气粗的老板们,它决定设立标王,出价高者得之。山东人在全国观众前面痛痛快快地展示了他们的豪爽,接连三年把央视的标王捧在手里。

到了东周,周天子没了力量,钱财也没有,穷得呱呱叫。而诸侯这时候也不怎么来朝贡了。诸侯们一方面不把天子放在心上,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缺少点什么。

一圈折腾下来,低度白酒和酒业广告变成了鲁酒对于全国酒家的独特贡献。看来,两千年前的当事人们怎么也想不到,这罪魁祸首的薄酒,在今天居然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且不论薄酒的极致——啤酒,今天正堂而皇之地风靡全国。而啤酒最有名的,还是山东的青岛。看来,这的确保持了鲁酒薄的优良传统。

在西周的时候,一般是周天子才有权利汇集诸侯,诸侯进贡各地的土特产,进献自家酿制的美酒,再向天子汇报一下自己国土上的情况。当时汇报的东西一般都很家常,宴饮的氛围也很好,天子也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高兴了就给他们几件平时使用的东西,让他们奉若至宝地拿回去。

只是,现在没了挑剔的盟主,但却有严格的工商局。惹恼了工商局,后果也很严重。

因为这次酒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得从献酒的礼仪说起。

同样是赵国的地盘,同样是邯郸,2007年1月,河北省邯郸市工商局一举破获年度最大一起假酒案。可惜这批假酒打得不是鲁酒,而是四川五粮液的标牌。鲁酒和邯郸错过了两千年后重逢,再续前缘的好机会。

不过,别人可不管这些,一家报纸的头条标题写道“‘假’酒薄而邯郸围”!

所谓的“薄”,就是味道比较淡,换个说法是不够醇厚,酒精度太低。因此,这可算是历史上最昂贵的酒质鉴定,由此看来,楚宣王可说是质量检测监督局最早的祖师。无论是鲁国还是赵国,无论是以次充好还是酒质使然,反正得罪了盟主,结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受到惩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常说略备薄酒以待来客,但话可以这么说,事却不能这么做。

可怜的邯郸,又被“牺牲”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