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 第六章 最失败的饭局——鸿门宴

第六章 最失败的饭局——鸿门宴

张良觉得刘邦已经脱离了项羽的势力范围,才慢慢地走回房间,向项羽回道:“沛公已经不胜酒力,不能亲自前来告辞,令我将白壁一双敬献项王,玉斗一对敬献亚父,并再次对大将军表示深深的敬意!”

刘邦就从厕所旁边一条小道逃跑了,樊哙也带着随从跟在马屁股后面拼命飞奔起来。

项伯与项庄也就停止了舞剑,两人都累得气喘吁吁。范增接过玉斗,问张良:“那么,沛公现在在什么地方?”

张良说:“好的。”

“沛公已经上路了。”

刘邦想了想,就令随从取出白壁一对和玉斗一双:“白壁是送给项羽的,玉斗是送给范增的,还没有找到机会,就请你代我送一下吧!”

项羽很生气,“他怎么说走就走?”

张良也道:“沛公请回!这里一切有我应付。”

张良回道:“因为他听说,项王的部下中,有人想把他弄死。所以只得不辞而别了!”

刘邦被吓坏了,人一受到惊吓,小便失禁的现象就会发生。他跑进厕所,半天才出来。樊哙叫道:“主人,您还是快跑吧,再回去,您真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了。”

项羽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打了个哈哈,似乎还有点尴尬,但随即就说,“走就走吧。你也走吧。”

樊哙坐在那里,怒气未消。项庄与项伯的剑舞似乎也随着他的怒气越来越激烈了。刘邦见项伯的上身明显慢下来,就借故上厕所,跑了出来。跑出来的同时,还把樊哙与张良叫上。

张良走后,范增突然就拨出剑来,猛地将玉斗砍烂,由于用力过猛,急促地咳嗽起来。稍稍平息后,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我们今天看樊哙和他的故事,始终觉得他是个人物,敢怒敢言。但别忘了,当时的项羽更是一位人物,相比之下,他樊哙算得了什么。但樊哙在项羽面前还真就逞了一回大人物,因为他吃生肉喝了两大碗酒,据西医介绍说,生肉和酒混在一块食,使人的胆子变大。

这话似乎是骂项羽和项伯的。

樊哙说完那段话,已经端起酒来,一饮而尽,趁势把刚才卡在喉咙里的肉给冲下去了。项羽鼓掌叫好,让他坐。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了。

刘邦气得牙根直痒。

这场饭局终于因设局人做了局,而不把入局人彻踢进局而宣告结束。那么,为什么这场饭局的设局人项羽与范增没有将入局人搞定呢?

项羽直肠子,“你的人,曹无伤。”

单就这场饭局而言,设局人之所以会失败,一大部分原因就在那个吃里爬外的局托项伯身上。其实还可以这样讲,在这场饭局没有开始前,项伯就已经让设局人项羽没有充足的理由杀刘邦了。

刘邦立即就接上话了,“是啊,上将军,您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些鬼话。”

项伯与项羽是叔侄关系,都是楚国的旧贵族。楚国家族有一个传统,无论你在外面混得多么有名,在长辈面前都是晚辈。在反秦斗争中,项羽虽然在军营中至高无上,可自立为“西楚霸王”,但在家族中他还得承认自己的位置。项伯虽是侄子项羽的部下,在家族中却是项羽的叔父,其间的宗法等级关系是不可松动和逾越的。另外,项伯曾经是当年楚国的左令尹,是仅次于令尹的国家军政长官,今日虽官位不在,但身份还在,项羽既然总是打着恢复楚国的旗帜,就不得不承认叔叔的官职是有效力的。

樊哙眼泪都被生肉噎出来了,但嘴巴仍旧硬着:“臣死且不避,此酒安足辞?沛公先破秦入咸阳,一草一木都不敢动,就等着您来。如此劳苦功高,您却想杀他,这和暴秦又有什么两样!”

也就是说,项羽在某些时候,或是某种程度上,是要看一下这位叔叔的脸色的。

项羽觉得太刺激了,好象碰到灭绝已久的稀兽,开始了恶作剧:“壮士!再来点酒?”

就在鸿门宴的前一晚,他从霸上跑回来,就找到项羽,说了刘邦一番好话,并且要项羽对刘邦“善遇之”。

他进来的目的无非就是向给项羽来个先声夺人,酒当然很容易喝下去,可那生肉的确很不容易吃。樊哙是个急性子,开始还咀嚼,后来干脆咬下一块就咽。待吃完足有三斤的肉后,他已经满脸发青,涕泪齐出。

要知道,在此之前,项羽已经和范增商量好了如何在饭局上把刘邦做掉的计划,包括暗号,用什么兵器,把刘邦卸几块,尸体如何处理等等。

厨子从架子上割了块肉,扔给了樊哙。那肉可是生的,今天的人如果不是被饿得死去活来了,根本就不会吃。樊哙就是樊哙,睁着眼睛就咬。在这个时候,项羽就是给他颗地雷,他也敢吃了。

可项羽这蠢货居然又答应了叔叔,对刘邦“善遇之”。他为什么要答应,就是因为叔叔很可能说了一番刘邦的好话,让侄子放宽心后,以叔叔的身份来压项羽。名为劝说,实为正告。如我们所知道的,项羽的头脑很简单,他听了叔叔的一番话后,觉得刘邦并没有曹无伤说的那样可恶,所以就答应下来。但按项羽的性格,他答应了叔叔,并不一定就非得按照叔叔的要求来做。重要的,他还是看刘邦第二天的表现。

厨子马上端了碗酒给樊哙,樊哙说了声谢,几大口喝尽,好象还没有喝足。项羽觉得有点意思,就又说道:“赐之肉。”

刘邦第二天的表现很好,这个比自己大出二十四岁的老头把自己夸得天上人间少有的英雄豪杰,年轻气盛的项羽,的确应该得到这样的赞扬。刘邦把他推上了云端,又把自己扔进深谷,高下立判,不知道是因为在云端的感觉很好,还是真的就不准备杀刘邦了,项羽对范增的频频示意毫无视觉。

项羽一时被惊住了,他见过无数赶车的,但还没有见过这么不忍目睹的,只好说:“壮士!喝酒。”

范增见项羽退出了“设局人”阵营,只好他自己亲自上阵了。他找来项庄,希望他能把刘邦干掉。

张良在樊哙屁股后闪出来,抢话道:“给我家主人赶车的,叫樊哙。”

可项伯又跳了出来。

樊哙眼珠外凸,大叫一声,就冲进了房间。一看当时情景,青筋进出,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俨然一副要咬人的架势。项羽虽杀人无数,但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很怕被咬,把腰中剑按住:“客何为者?”

中国有句话叫仁至义尽,从正常人的角度来讲,项伯对刘邦,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可像他这样“送佛送上西”的大无畏精神的确让今天的许多人感到汗颜。

张良苦着脸:“要完!项庄那小子在那里舞剑,但猪都能看出来,是想杀主人。”

能让他做出挺着肚子去挡项庄剑的是四个字:知恩必报。

他知道,脑袋混乱时,不易思考。就起身离席,走出门外,想清醒一下大脑,然后再想办法。一出门,同来的猛夫樊哙就扑了上来,道:“里面情况怎么样?”

在宴会上,他保护刘邦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保护张良,而保护张良,就要保护好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主人。

张良早已经看出门道来了,但他暂时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只能跟着项庄的剑尖和项伯的肚子动用眼睛。但过了一会,眼睛就不好使了,眼前全是肚子和寒光。

张良是他的恩人。秦朝时,项伯杀了一人被秦政府追捕,当时张良在四处流浪,一不小心就救下了项伯。项伯这人别的本事没有,记恩倒是高手。他就这么一只记着,并且始终和张良保持着联系。

范增依旧是在又急又气,项庄平时的剑法非常好,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却得手不了,这是他着急的地方。他气的是项伯这个老东西老糊涂了,挡着刘邦做什么。

如果说是儒家伦理思想害得项伯如此愚蠢,那真是冤枉了儒家。秦末农民烽火时,儒家为核心的封建正统的伦理道德虽然未确立,但“君臣、父子、夫妇”,“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宗法等级观念却早在秦汉以前就已形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诸家对此多有阐述,如“仁者,爱人”;“敬长,义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故无分(等级)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大利)也”等。秦朝虽然把儒家的那套全部烧毁,可只是几十年时间,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忘记儒家的那一套,秦朝就灭亡了。

项羽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刘邦在冒着冷汗,还得对项羽歌功颂德。能把人做到这个份上,他日后要不成大事,苍天无眼。

项伯正是这种伦理思想的受益者,所以,他帮张良照顾刘邦,使得刘邦从厕所跑掉了。于危难中不忘朋友,有恩必报,这种高尚的情操,不但可贵,而且难能。但是,我们仍旧不得不说,项伯是个蠢货。如果觉得这两个字不受听,非要加上一个华丽的帽子的话,那这个帽子应该是:吃里爬外。吃里爬外的“蠢货”。

项羽和刘邦在做什么?

此人当时大概和刘邦年纪差不多,一个五十岁的人居然连当时的形势都看不出来,我很怀疑楚国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才。要知道,当时的刘邦与项羽已成为政治上的生死对手。项伯身为楚军阵营的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用屁股思考都能得出答案:自己应该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跳到中央,只在刘邦桌子前乱舞一气,脚丫子像是坏掉一样,一步不动。项庄找了好几个机会都可以下手,但都被项伯的肚子给阻拦住了。

但我们不能怪他,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看出这种严峻的形势。他还以为刘邦是个小混混,他还以为自己的侄子是永远不倒的天下霸王。

项庄略一准备,就挺剑跃入中央,舞了起来。张良一看,这小子剑术不错,要是突然给主子这么一剑,那可就完蛋了。他急忙去看项伯,项伯也看出点什么来了,吃里爬外的他,此时不显,更待何时,也去兵器架上取了兵器,跟项羽说:“一人舞不如双舞。”

这从他让张良离开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此人是多么愚蠢。他让张良离开霸上,完全可以编造一个好的理由。或许有人会说,无论编造什么理由,张良都不可能离开刘邦。

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项羽当即同意。

但张良离开与否是张良的事,项伯这个时候如果略有一点点智商,就该试一下用别的理由,而不是一见面就跟张良说:“你快跑吧,我侄子要打你们啦,明天请你们吃饭,千万不能去,那是个局。”

项庄年轻气盛,端着杯酒就进去了,跟项羽喝了一个,就去兵器架上拿了一柄剑,对项羽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可以说,项伯说的这段话,就该被问斩,因为他犯了泄露军机之罪。紧接着,让他表现愚蠢的机会又来到了。刘邦接见他,对他表明自己对项王的一片忠诚之心。他就信了。于是,他被人卖了还给别人数钱,充作刘项的调解人,要项羽“善遇之”。同时还让项羽当着他的面做出承诺。

他站了起来,走到后面,对项羽的侄子项庄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刘邦那小子。”

目光短浅,已使我无话好说,在饭局上不好好吃饭,去跟项庄死嗑更让我泪水横流。我为项羽叫屈,老天真是瞎了眼,让项羽跟项伯成了亲戚。

他不但急,而且很气愤。昨天说好了的,只要他拿出玉玦一举,项羽就叫人从厨房里冲出,把刘邦大卸八块。但他已经举了三次,刘邦还是在那里不停地说话。

如你所知,这样的一个亲戚,还总跟在你屁股后面,项羽不败,那真是违反自然规律。这个被自己称为叔父的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恐怕项羽后来在江边要自杀时,才知道。

如果不是项伯,谁敢用身体挡着刘邦,就能成功?换作任何一个人,项羽早已经将他大卸八块了。

范增有点急了。

那么,项羽,这个设局人,又有什么过错呢?

只有范增,一直搞动作希望项羽能注意他,可项羽偏不。他又把手里的玉玦举了三次,可项羽还是闭着眼睛。

项羽微闭着眼,似乎是在听刘邦说,似乎又是在想着什么事情。

谈设局人之一的项羽前,来看看那场饭局之前发生的大事件。

大家坐定,刘邦开始流眼泪,对项羽说自己的心理话,那些心理话在昨天晚上就被项伯说给项羽听了。张良深情地看着项伯,偶尔会谨慎地看一眼范增。

秦朝不让大家活,大家自然就起来反抗,为此英雄逐鹿天下。当时,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刘邦得知项氏实力雄厚,就率众来投。楚怀王在军队实力壮大后,就召集宋义、项羽、刘邦开会,议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灭秦主力,慑服那些造反的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入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直取咸阳。楚怀王当时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入关中,就在关中称王。当时由于项羽是宋义的部下,所以,并没有跟项羽谈到此事。

这几个人围成一个圈坐着,中间空出好大一块地方来,一般而言,这应该是舞女跳舞的场地。项羽的左边有兵器架,架上放置各种兵器,他的右边是厨房,房内有灶。灶上有锅。锅里正煮着肉,一人在灶前操作。还有人在那里切肉,而这个人的左上方有一个架上,上面悬挂着生肉。

于是,宋义作为北路主将北上,西路主将是刘邦,向西进攻。而项羽则是宋义的副将,范增是宋义的军师。

当初,楚怀王大封群臣时,宋义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由此可见,范增在楚军主力部队中是仅次于宋义、项羽的第三位将领,项羽把宋义杀掉后,取而代之为上将军,那么,三号人物范增顺理成章地就上升到二号人物了。作为主力军,范增的职位肯定要高于刘邦这个军长的,项羽又尊范增为亚父,以及当时刘邦急于表明归依与臣服,以化解矛盾的特殊时机,这样的座次在任何人看来,都是没有疑义的。

北路军走到半路时,司令官宋义耍开小聪明,停止前进,隐隐有坐观天下成败,拥大军以自立的架势。项羽是好战分子,范增又非常着急想成名,两人就合谋,把宋义宰了,抢占了军权,然后就是破釜沉舟,渡河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秦军司令官章邯还没有跟这样的对手打过这样的仗,最后只好投降,诸侯纷纷畏服,都来投项羽。于是项羽率众进军关中,在路上,他发现秦军降卒不怎么听话,就把20万人踢进挖好的大坑里,然后用土埋上。

从上面的坐次排位上,可以看到,刘邦是处在倒数第二,仅高于他手下的张良的。那么,为什么他还要屈居范增之下呢?这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当他到达函谷关时,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并派兵守备了函谷关,于是破关而入。

项伯这吃里爬外的家伙与项羽同为上席,恐怕是他自己的安排,为的是在项羽身边,保住刘邦的命。但他的这种安排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项伯不仅是项羽的叔叔,也是楚国的重要官员——左令尹。当时,左令尹的职位相当于丞相。所以,项伯的地位均应尊于刘邦或范增,故可与项羽同为上席。

当他听到曹无伤的密告后,立即与范增设饭局,准备在餐桌上干掉刘邦。可是,后来却取消了计划。

巨鹿之战让项羽的身价倍增,威震各国。项羽又从楚王的“上将军”一跃而成为诸侯上将军,所有诸侯都归他领导。而刘邦当时仅是楚军一部的将领。虽然独领一军,但在名义上无疑应隶属于项羽。等于说,项羽是总司令,刘邦不过是一个军长。

为什么要取消,那个吃里爬外的亲戚有一份功劳,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在餐桌上进行了一番思考。

这个坐次当然是有讲究的,此时,项羽虽然与刘邦虽同为楚军将领,但鸿门宴时双方地位已是天壤之别了。当初,项羽叔侄起兵后,范增的建议拥立在民间牧羊的熊心为讨秦大王,他就是楚怀王。楚怀王曾封宋义为上将军,后来,项羽杀掉了宋义,项羽被诸将拥戴为假上将军,楚怀王得知后,就让项羽把“假”字拿掉,封他为上将军。

首先,他自己虽然号称有兵40万,但他本部兵只有十几万,剩下的那二十几万都是诸侯部队,有些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而且,他刚打完一场恶仗,军队还在休整过程中,此时若杀掉刘邦,誓必开战,要知道刘邦的那10万军队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灭掉的。

从以上的坐次,就可以看出,这是以西、北、南、东的坐次,渐次为尊的,大家都席地而坐。

其次,他向来是个敢杀人的人,宋义不走路,他就杀;投降的秦兵不听话,他就埋。但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支持;埋秦兵,有诸侯军队摇旗呐喊。可现在要杀刘邦,范增和他的本部兵马会帮他,可诸侯会帮他吗?

以座上席表示尊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那时候,人们以东向、南向为尊。以东向为尊的礼制,从战国开始,经秦汉以至魏晋,直到南北朝,唐朝宴会还保留着。古人还以南向为尊。

我觉得,那些观望的人渣们肯定不会。

在中国的宴会席上,人们总要礼让长者、老人、客人座上席,以示尊敬。所谓上席,一般是指座北面南的位子,也有的是以居西面向东,靠墙为上,根据地形而定。

实际而言,项羽对杀掉刘邦后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应对,还没有把握。

项羽、项伯坐上席(居西面东),谋臣范增次之(居北面南),沛公再次之(居南面北),张良最末(居东面西)。

而当刘邦亲自到鸿门“谢罪”,并把功劳与称王的资格拱手相让时,这个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密的战友”时,项羽已经无法实施他作为设局人的计划了。因为项羽虽然无法忍受任何人对他的叛逆与反抗,但当别人一旦表现出柔顺依附时,往往会显示出物极必反的宽容与仁慈。巨鹿之战时,章邯一见到他就痛哭流涕,项羽立即就把自己叔叔死掉的事忘了,后来还封章邯为雍王。刘邦的柔顺屈服、甘居卑位也触动了项羽性格中“仁而爱人”、“温柔慈祥”的一面。

参加这场饭局,并上了桌子的有项羽,范增、刘邦、张良,还有那个吃里爬外的项伯。

更何况,项羽明白,诸侯们已经知道刘邦来赴宴,并且也知道刘邦将关中之地让了出来给项羽。如果这个时候,项羽把刘邦给做了,其他诸侯怎么看!?

秦始皇躺进里面的第七年,刘邦就和项羽就在他曾经戒备森严的陵墓旁讨论由谁来坐他的天下,由谁来当他确定的皇帝的大事。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鬼,秦始皇肯定会早坟墓里气得跳出来。

所以,项羽当时只有一种想法:看着来吧。如果刘邦一不小心死掉了,也不能怨自己。如果不死,那最好。

在它的南边不远处就是由天下刑徒70余万“治骊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巨大的始皇陵。

于是,饭局上就出现了项庄舞剑直指刘邦,项伯出来保护刘邦的滑稽场景。这场景一直持续到宴会快要结束时,项羽并没有出面制止,他任凭局势发展,自己充当看客。

鸿门本是个小村落,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扼由潼关至长安交通大道的要冲。由于年长日久,车压马踏,雨水冲刷,道路逐渐凹陷,形似鸿沟,“有同门状,谓之鸿门”。

局势发展的很顺利,对刘邦而言。对项羽而言,结局还算美好,自己收到了刘邦给的礼物,当然,最大的礼物就是刘邦先攻下来的关中。

第二天,刘邦壮着胆子只带了百余人到鸿门,与项羽见面。

项羽从参加反秦战争,就一直在杀人。不走路的他杀,不听话的他也杀,总之,与他脾气对应不来的,他都会把人家送进地狱。可唯独在鸿门的这场饭局上,他一个人都没有杀。从饭局发生学的角度来讲,一个设局人放走了入局人,入局人后来又把设局人干掉,显然不符合饭局作为局的理论存在。

项伯就要求侄子,明天不要杀刘邦。项羽的“妇人之仁”病就在这个时候犯了,他答应了项伯。

但者是现实,恐怕只有其中一个设局人范增才预料到了最后的结果。我疑心,讥笑项羽为“妇人之仁”的肯定就是范增。

这话说得很好,项羽不作声了。

范增这个人若说其为大智之人,倒真算不上。苏轼就说他不识时务,枉称智者。项羽干得许多事,他都参与了,并且都是主谋。杀宋义、埋秦卒、鸿门宴、后来烧咸阳,再到后来屠戮天下,这样看来,范增在杀人这一行为艺术上比项羽的造诣要深。

“他还不是为了您,万一有别的诸侯从函古关进入关中呢!”

但其他几件事都办得很漂亮,为什么在鸿门宴上,却徒添败笔呢?

“他虽然没有反我之意,但他先入关,又派人把守函古关,做何解释?”项羽显然已经认为刘邦真的不会反自己了。

他找了个项庄舞剑,为什么不再找出一武士来?既然看到项伯阻挡,在那么长的时间内,还应该有别的对策,可他就看着两人在那里舞,剑已经被他们舞得热了,他还是在那里看着。所以说,两个设局人就不是合格的设局人,在饭局上又意见不统一,最终,入局人怎么进来的,又怎么出去了。

项羽到死都不知道,叔叔这句话其实在做自我批评。

项伯立即显露出鄙视的神情来,“他是个叛徒,背叛他主子来您这告密,您怎么会相信一个小人的话。”

四年后,项羽被刘邦追杀到乌江,被迫自杀,身体被刘邦手下卸成了五段。

项羽不语,只是说,曹无伤在他军中,难道还看不清楚他不成?

有人说,如果当初他把刘邦给干掉了,就不会江边的分尸活动了。这话听上去很有见地,的确,如果那个时候把刘邦干掉,刘邦怎么可能派人来分他的尸?!

他对侄子说:“人家刘三(刘邦)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日夜望您来,岂敢反乎?”

但是,项羽败,并不是败在不杀刘邦,而是败在鸿门宴后的一系列所为。

刘邦最擅长的就是演戏,又加上项伯这个观众的智商极为低劣,回到项羽营中,项伯可就有点不高兴了。

刘邦让出关中后,项羽进入关中,先是大封诸侯。项羽分封诸侯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好的东西肯定要给自己家人,典型的农民。分封完毕,各国旧王族发现自己被挤走了,甚至没有了领地,而项羽的战友和亲信都被分封在最好的地方,这一农民行为成为其后几年大起战端的直接原因。

对秦朝的一切恨之入骨,这是项羽的一大特点。在他看来,凡是秦朝反对的,他就赞成;凡是秦朝赞成的,他坚决反对。楚亡后有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因为当年秦国灭楚时,遇到楚国的顽强抵抗。越是抵抗,秦国越是愤恨,所以每攻下一座城,秦军都采取了屠城政策。作为楚国贵族,项羽心灵上受到的这种苦难尤为深重。他对秦人的杀戮就是当年秦国对楚国杀戮的翻版。

项伯这个人,我不想发表太多见解,其实完全可以将他归为中国传统的“蠢货”行列中去。只是因为他的这番告密,他的侄子后来在江边抹了脖子。

中国人在那个时候仍旧有“血债血偿”的传统,我觉得这种传统是非常正确的。这一点上,我认为项羽绝对是值得任何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但不知什么时候,中国对外族,居然采取了“仁义感化”,这种退化让人很伤心。

刘邦吓得要死,张良领他与项伯见面。刘邦一个劲地希望项伯在他侄子那里说好话,并且一口咬定,自己绝无二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项羽。

对秦人的杀戮和秦朝一切的破坏,使得项羽失去了一大部分人的心,而后,他又把秦宫的珍宝与美女,挟之东归彭城,后来这成为很多诸侯跟随刘邦偷袭彭城的诱因:刘邦答应他们,破城之后,公分其宝。

张良是条忠实的狗,坚决不离开。不但不离开,反而在项伯喝茶时,抽空出来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刘邦。

这些当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就是,他真正地放走了刘邦。项羽封诸侯,将刘邦封在汉中,此处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而难测,这是他最失误的决定,刘邦从这以后,靠着有利地形,开始了自己的复兴事业,最终在楚汉战争中赢得了胜利。

项伯一见张良,就把项羽准备在饭桌上干掉刘邦的事情说了,张良大惊。项伯劝张良快点离开,不然,也会不得好死。

也就是说,项羽真正败给刘邦的并非是那场饭局,而是败在了自己手上。即使他杀掉刘三,也会有李四站出来,把他分尸。他的所作所为,俨然不能成为天下之主,只能成为被人大卸五块的霸王。

张良一听是项伯来见,并且非要见不可,就知道出大事了。

那么,我们再回到那场饭局上来,这里面还是有关于那个陪吃的项伯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承诺。

他把这个想法立即就说给叔叔项伯听了,项伯脑袋直晃,但项羽决定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更改。项伯无奈,晚上就骑了匹马跑到霸上,要见张良。

有人说,项羽如果不承诺自己的叔叔,善待刘邦,第二天在饭局上,就不会有壁上观的行为。的确,如果不是项伯从中作梗,让他立下那个承诺,刘邦恐怕见不到第三天的太阳了。

项羽想的是,你刘邦小儿敢不来!你来了,就杀掉你。

关于承诺,中国人一向在嘴巴上说得五彩缤纷。但真正做到这点的恐怕只有两位,一位是晋文公。

项羽这下信了,此人有个最大的特点:信外人,不信自己人。他立即大怒,派出英布攻下函谷关,然后自己率领40万大军,进驻距霸上不远的鸿门,并派人去邀请刘邦到鸿门来吃饭。

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一位名叫重耳的公子,在四处流亡。重耳本是晋献公之子,献公因荒淫无道而招致内乱,重耳就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项羽不信,在他眼里,刘邦就是一老混混,怎么可能有什么志向。正当他不信时,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来了。他要报告三件事,都是关于刘邦的。第一件:刘邦要做关中王,二:刘邦想独占秦宫珍宝,三:刘邦想让秦降王子婴为相。

此人的流亡路线很长,先后去过狄、卫、齐、宋,后又到了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

范增道:“刘邦这小子当年是一典型流氓,遇到财宝就如同狗见了屎一样,遇到美女更是如此。可情报上说,这小子把咸阳城里的居民搞得很平和,而且财宝与美色,都不动。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看来有高人助他,他也听了。这个小子理想远大,不能让他久留人间。”

一次,成王设饭局,席上开玩笑说:“公子将来回到了晋国,该怎样报答我呢?”

吃掉秦军主力后,他准备率军从函谷关西进入关,可探子报告他说,刘邦已定关中,并派军把守函谷关。项羽觉得,刘邦这是在等着自己呢。可他手下的那个范增却有另一种看法。

重耳微笑着说:“大王这话说得很生分,如果我能回到晋国并且主持晋国,愿与贵国交好。万一两国交战,两军相遇,我一定退避三含。”。

在挣命,他这个人天生就是一副硬骨头,哪里硬,他碰哪里。刘邦在咸阳哈哈大笑时,他正在河北巨鹿砸锅凿船,为的是让士兵们可与秦军主力一决生死。结果他赢了。

后来,重耳经秦国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英明的他通过一系列整顿,让晋国成长为一个强国。不久,他曾经流浪过的宋国来讨救兵,说楚国联合陈、慕、郑、许四国攻击宋。估计晋文公当年四处流亡,许下了许多诺言。为了兑现承诺,他只好出兵。

项羽当时在干什么?

当他率军浩浩荡荡奔赴宋国途中,遇到了楚成王率领的联军。楚成王不愿意与这个当年一起吃饭的人开战,就派手下臣子带领军队与晋国对峙。

看到秦国库财物丰厚,他立即两眼冒光,看到后宫佳丽,他更是冒光。本来,这个无赖可能就此断送到这里了,可张良站了出来,劝他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为财宝美色诱惑,整个江山最重要。刘邦这才收起本色,开始了非本色表演,先是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然后是遣散佳丽,接着是把财宝分散,留下的作为军费。张良又劝他说,各个诸侯都没有来,我们是偷懒才先进了咸阳,咸阳这个地方不能呆,容易引起误会,一旦有误会,我们又没有实力消弭,还是到霸上去。刘邦听了张良的话,跑到霸上,并派人守卫函谷关,等着诸侯来分钱分地盘。

晋文公一见是楚军旗帜,就下令后撤,手下将士一脸茫然:“我们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

刘邦靠着自己的狡猾与无赖,避开秦朝主力,没费什么周折,绕道南阳,于前206年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宣布投降,刘邦等于把秦朝灭了。

有人站出来就解释开了:“楚王曾帮助过主公,主公答应楚王,要是两军交战,晋军情愿退避三合。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诺言。如果我们退了兵,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我们再跟他交手也不迟。”

刘邦这个人,流氓习气太重,让人对他产生“很随和”的错觉。这种“随和”在乱世是相当有用的,他的队伍迅速壮大,前208年,他就靠着项羽的力量成为一面倒秦旗帜,天下诸侯共拥楚怀王,相约伐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就这样,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布置阵势。楚军将领见晋军后撤,也不知道当初国君与晋文公的约定,就一步盯一步地追到了城濮。大约是轻敌了,战斗刚一开始,楚军就显出败绩来。结果是楚军惨败,尸横遍野。

这一年,秦始皇到南方看大好河山,路途遥远,颠簸劳累,秦始皇病了,病了又不肯让人知道,只好死在沙丘(河北广宗)。二世上台后,暴政更为严重,陈胜、吴广开始了造反,天下群雄等待这样的机会已经好久了,纷纷响应。刘邦当时在沛县公安局,负责押送一批去给二世修宫殿的囚徒的路上,囚徒跑得差不多了,他索性就跟这些囚徒吃了一顿,然后让大家都逃命去。有的人不肯走,希望跟着他抢钱抢女人抢地盘,刘邦一兴奋,就拉起了造反大旗。

晋文公用承诺赢得了战争。

事情当然要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之死说起。

另一位就是项羽,他兑现承诺,却输掉了性命。

能有“鸿门宴”,全因为刘邦的非本色表演。

刘邦一直认为,那场饭局是他最成功的一次逃跑。建国不久,他就在在鸿门附近仿照故乡沛县丰邑的街巷建筑了新丰城,并且把丰邑居民都迁移到此,他的老父亲就住在那里。据说连从故乡抬来的鸡、猪都不会走错自己的窝,刘老爹乐得要死,刘邦当然也非常自豪,毕竟,在这个地方,他险些丧掉性命。但也正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丧掉性命,所以才有了他的今天。

不过可惜的是,关于这场饭局的一切信息告诉我们,鸿门宴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饭局,无论是对于设局人和入局人而言。设局人项羽与范增之间就不默契,入局人刘邦明知道这是个圈套,还非得去,是生是死全凭老天。比较失败的就是陪吃的项伯,居然成了拯救入局人的英雄,当然,最失败的应该是局托项庄,平时把剑舞得风响,关键时刻却一无是处。

鸿门宴绝对是一个最失败的饭局,无论是对于设局人和入局人而言。设局人项羽与范增之间就不默契,入局人刘邦明知道这是个圈套,还非得去,是生是死全凭老天。更失败的就是陪吃的项伯,居然成了拯救入局人的英雄,当然,最失败的应该是局托项庄,平时把剑舞得风响,关键时刻却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