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指点着和珅,调笑说:“你这马屁拍得太过了!那你说说,我怎么遵循圣人之道了?”
他话音刚落,和珅就高调地接过了话茬,“主子的睿智,奴才是望尘莫及。主子的一言一行,都遵循圣人之道,真是罕有的明君!”
和珅虽然被弘历嘲笑,但面不改色、侃侃而谈,“圣人之道就是中庸之道。朱熹《四书集注》上解释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之道就是教人处事要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尤其不能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主子思虑缜密、处事周全,可谓深得圣人之道的真谛啊!”
弘历在房间里踱着步,把手伸到炭火上暖了暖,道:“太宗去世的时候,睿亲王拥立世祖继位,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后来迁都北京,独尊为叔父摄政王,又相继加尊号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他去世后,世祖曾追尊他为义帝,庙号成宗。如果此案一翻到底,把他生前的封号和逝后的谥号、庙号都恢复了,既不能表明他的功过,也有违世祖皇帝的本意,有矫枉过正之嫌啊!所以,睿亲王的这个案要翻,但又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弘历被和珅的圣人之道忽悠得龙颜大悦,当即吩咐道:“你代朕拟旨,让军机处和宗人府把这件事议一议,妥善地处理一下。”
和珅一愣,看来自己还是太心急了,过早地表态,曲解了皇帝的心思。他小心地试探着问道:“主子的意思是?”
在多尔衮被夺去封爵、掘坟鞭尸、枭首示众一百二十多年后,清廷恢复了他睿亲王的爵号,由他的养子多尔博的(多尔衮弟多铎之子)四世孙淳颖袭封。这位生前叱咤风云、死后被诬为叛逆的摄政王,最后的谥号是“忠”。命运似乎跟多尔衮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弘历摆摆手,“这件事急不得,还需要再斟酌。睿亲王摄政时专擅威福、欺压诸王的事情也是不能抹杀的。”
转眼又是一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新年刚过,弘历乘兴出游,来到了紫禁城东面的普度寺。车驾停驻在山门前,弘历下车步行,和珅随侍左右。
见自己的话发挥了作用,和珅高兴起来,有点忘乎所以了:“主子,您如果下定了决心,奴才这就拟旨,恢复睿亲王的封号。”
“主子,这里就是当年的睿王府了。多尔衮贵为皇父摄政王,这王府也是气象不凡,远非一般的亲王府可比。”和珅仰望着建筑在一丈多高的地基上的王府旧址,啧啧赞叹。
听和珅这么一说,弘历连连点头,“说的对。睿亲王去世的时候,世祖皇帝才刚刚亲政,凡事都要听下面大臣的,所以才会被宵小之徒蒙蔽。过错当然不能算在世祖皇帝头上。”为多尔衮翻案的最大障碍就是这是顺治定的案,现在排除了这个障碍,弘历的心里轻松了很多。
弘历点点头,沿着山门的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山门,笔直的甬道直通大殿。虽然历经百年沧桑,王府当年的盛况仍然依稀可辨。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重楼高阁、雕梁画栋若隐若现,色彩鲜艳的琉璃瓦经历了多年的风吹雨打,明亮如初,在早春和煦的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由于皇帝的到来,普度寺周围戒备森严,寺中看不到一个香客,只有战战兢兢、毕恭毕敬的喇嘛们在迎候弘历一行。
和珅充分发挥他博闻强记、精通史料典籍的特长,说得头头是道,不但把制造多尔衮死后冤狱的责任推给了苏克萨哈、济尔哈朗等人,还把弘历翻他曾祖父时的旧案说成是完成顺治未了的心愿。察言观色、能说会道的本事无人能及,难怪弘历如此宠信和珅。
弘历沿着甬道缓缓地走向大殿,寺院中祥和的氛围让他感受到难得的轻松自在,一脸的平静。松柏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曳着,沙沙作响,让整座普度寺显得更加静谧。和珅又找到了一个卖弄学问的机会,将这座寺庙的历史变迁、趣闻轶事娓娓道来。
明白了主子的意图,和珅顺着弘历的心意说道:“主子明鉴,这都是苏克萨哈等人诬告睿亲王有谋逆之心,蒙蔽世祖皇帝。早在顺治十年的时候,世祖皇帝就曾下旨为睿亲王修缮坟墓,说明世祖皇帝感念睿亲王的功劳,不忍他死后如此凄凉。顺治十二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就曾上疏,请求为睿亲王复爵。世祖皇帝命大臣们密议此事,遭到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阻挠,无果而终。彭长庚、许尔安也被流放宁古塔。奴才以为,世祖皇帝在世的时候就动了为睿亲王平反冤狱的念头,只是时机不成熟,主子现在就是替世祖皇帝完成未了的心愿啊!”
“这里本是前明的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成了蒙古瓦剌部的俘虏。于谦拥立景泰帝,拒绝瓦剌部以明英宗相要挟。瓦剌部无奈,将明英宗送还,景泰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将他软禁在这里。景泰帝病危时,明英宗乘机夺回了帝位,又把景泰帝拘禁在此。”
弘历从御榻上下来,活动了一下腿脚,“今天看世祖朝的《实录》,太宗去世后,睿亲王力排众议,拥立世祖,然后领兵入关,扫荡流寇,平定天下,迎世祖在北京登基,建章立制,功勋卓著。这样的一位功臣身后却被夺爵除封、籍没家产,甚至掘坟鞭尸,让朕非常痛心。”
“因果循环,世事无常!”弘历饶有兴味地插了一句话。
“回皇上,内务府已经办妥了,王公大臣们都说皇上圣明,事情都过去一百多年了,皇上还记挂着前朝大臣的功劳。您日理万机,实在难能可贵。”主子的心思终于有了一点头绪,和珅一边窃喜,一边卖力地奉承弘历。
和珅见皇上兴致好,更加来劲了。“睿亲王领兵入关后,迎世祖定都北京。他把自己的摄政王府建在这里,据说王府总共占地四百多亩,规格仿照皇宫,现在的普度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有四座大殿,穷工极巧,富丽堂皇。大殿之外的楼阁屋舍数以千计,整座王府就像一座迷宫,旁人进来之后,如果没人引导的话就会迷失其中。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建造王府的木石都是采自闽赣,辗转千里运到北京。粉刷和绘制彩画时耗费颜料九千六百桶,油漆十万斤,历经三年才建造完成。”
“和珅,”弘历终于开口说话了,“几年前我曾下旨让人修缮睿亲王多尔衮的坟茔,这差事办得怎么样了?”
“顺治八年,多尔衮获罪后,江西道御史杨义上过一个奏折,上面说多尔衮的王府‘翚飞鸟革,虎踞龙蟠,不惟凌空挂斗,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看来所言不虚啊!”一百多年前一份奏折中的话,弘历都能信手拈来,让以过目不忘为荣的和珅也自叹弗如。
和珅顺势瞄了一眼,发现是《世祖实录》。“这位爷在故纸堆里找什么呢?”他心里的问号更大了。身为皇帝身边的近臣,他的工作没有别的,就是时时刻刻琢磨这位主子的心思,体察圣心,然后按照皇帝的意图办事。不过,在察言观色、揣摩圣意方面一向游刃有余的和珅今天有些不自信了。他完全不知道弘历为什么大过年的看起前朝的实录来,又有什么事让皇帝不痛快?这种状态让他非常不安。
见和珅不再说话,弘历把话茬接了过去,说道:“吴梅村有诗云:‘七载金滕(皇室文件柜)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摄政王府位于皇城东南,明代被称为小南城)。’说的就是摄政王府当年的盛况。那时,多尔衮大权独揽,本应存放在皇宫中的‘信符’都被他收入王府,诸王、大臣都要到摄政王府听候差遣。可惜的是,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睿亲王被抄家、削封之后,这盛极一时的王府也荒废了。”
见皇帝愁眉不展,和珅有些纳闷儿,“最近好像没听说什么坏消息啊!这位爷怎么这副尊荣?”他顺手提起炭火上的水壶,走到弘历的御榻前,往茶碗里添了些热水。直到这时候,弘历才发现和珅来了,嘴里“喔”了一声,没再说什么,还是低头翻看《实录》。
说到这里,弘历的眼睛中掠过一丝悲伤。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当年的雄心壮志已经被岁月消磨殆尽,至高无上的权力所带来的满足感最终被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虚无感所取代。他在感叹多尔衮大起大落的命运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
和珅来到御书房门前。在门口伺候的太监见到这位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满脸堆笑,刚要进去禀报,被和珅用手势制止了。他悄悄推开房门,走了进去。弘历聚精会神地看着《实录》,没有察觉到有人进来了。
皇帝神情中的细微变化没有逃过和珅敏锐的眼睛。他连忙转移话题,“圣祖爷(康熙)不忍让偌大一座王府荒废,就将睿王府南面的一部分改建成了‘缎匹库’,北面建成了玛哈噶喇庙,供奉护法神大黑天。后来主子又下旨重修寺庙,更名为‘普度寺’。‘觉海慈航’这几个字还是您御笔亲题的呢!雄健有力、圆润天成,一看就是帝王气象。”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举国上下还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悦中。紫禁城的御书房内,乾隆皇帝弘历独自翻看《世祖实录》,不知何故,他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仿佛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
君臣二人已经走到了大殿——“慈济殿”前。几十根朱红色的檐柱拱卫着宏伟的大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出抱厦三间,檐出飞椽三层,檐柱上的枋头为木雕龙头。弘历将目光从自己亲题的匾额转向大殿的顶部,不禁感慨道:“摄政王府果然比皇宫尤有过之。‘金銮宝殿’——太和殿的檐椽也只有两层,这慈济殿的檐椽却有三层,还饰以龙头。看来,睿亲王身后获罪,并不完全是宵小之徒诬告陷害,他身前确有僭越的地方。”
乾隆认为,多尔衮为大清国定鼎中原立下了盖世功勋“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对他死后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削封抄家、毁坟鞭尸,乾隆深感不平。终于,在多尔衮辞世一百多年后,他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大清国还了他一个公道。
大殿前的走廊上卷起一股旋风,将几枚落叶裹向天空,越飘越远,消失在弘历和和珅的视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