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书对于多尔衮的这种人格特质、对于他的政治智慧和权谋着墨较多,深入挖掘他的个性心理,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的多尔衮。
事实证明,多尔衮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明智的,放眼长远、以退为进。此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多尔衮兵不血刃地占领北京,并力排众议,迎福临入关,迁都北京。在顺治年间,他大权独揽,由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成为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上皇、阿玛王。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多尔衮完全可能将日渐长大、即将亲政的福临踢开,正式登上皇位。
本书完稿之时,正值初秋时节,普度寺内,绿树参天,红叶初染,作者欣然赋诗,以抒其怀。诗曰:
不过,随着原来的政敌被肃清,皇太极的矛头开始掉转,指向了地位显赫的多尔衮。但好运眷顾多尔衮,皇太极因为挚爱的宸妃海兰珠去世,不久也撒手人寰,没有来得及铲除多尔衮。在皇太极身后的皇位争夺战中,多尔衮再一次显示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皇位真正的竞争者有两个人——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正当壮年的豪格。如果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强行上位,都势必引起内讧,导致国势蒸蒸日上的大清国陷入分裂和内战当中。在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多尔衮采取了妥协和折中的办法,拥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由皇太极生前最倚重的两个人——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掌握实权,将豪格排除在领导核心之外。
九层宫台起苍茫,万里风雷夜未央。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多尔衮在六位亲王中名列第三。名列第一的礼亲王代善因为年长,才获得了一个荣誉性职位,实际上是皇太极排挤和打压的对象。只有名列第二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才是皇太极真正倚重的人。
普度寺内画三品,睿王府里歌千行。
想当初,努尔哈赤猝然去世,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被逼自杀,皇太极在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支持下继承汗位。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同母兄弟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备受皇太极和三大贝勒的欺凌。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多尔衮凭借自己的坚忍,在强敌环伺、险象环生的夹缝中求生存,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最大限度的克制,并敏锐地察觉到皇太极与三大贝勒的矛盾,乘虚而入,投靠了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皇太极。随着三大贝勒一个接一个地倒台,多尔衮的地位扶摇直上,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派人物。这是他苦心经营十年的胜利果实(皇太极天聪年间)。
力推幼主登大宝,欣献玉玺澄龙堂。
多尔衮一生战功赫赫,但在作者看来,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耀眼。在后金—大清国的政坛上,多尔衮正是凭借他的心思缜密、处事沉稳和深谋远虑站稳了脚跟,步步高升,直到成为“皇父摄政王”——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上皇。
十年经营成一统,两朝开济弥八荒。
这部历史小说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多尔衮”为主旨,严格遵循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历史的空白处进行合乎情理的演义。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对多尔衮逐渐形成了完整、清晰而不乏新意的认识。
英雄总被英名误,一篇读罢云飞扬。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对大清国有再造之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大清从偏处东北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一跃而成为定鼎中原、雄视天下的全国性政权,也是帝制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多尔衮一生的遭遇大起大落,颇富传奇色彩。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加之作者工作的三品美术馆经常在普度寺举办书画展,普度寺正是在多尔衮当年的睿亲王府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因缘际会,让作者萌发了创作一部以多尔衮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