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大众的反叛 > 英译序

英译序

注释

至于译者的匿名以及本书缺乏一个索引,如果读者认为有什么不妥的话,这只能归咎于译者,出版者是完全没有过错的。

[1]这一序言是根据1932年出版的匿名译者的英译本(以下简称30年代英译本)译出的。——编注

在当前的形势下,奥尔特加承担着一个更为宽广的任务,他绝不仅仅限于谴责欧洲。为了理解本书的意义所在,读者或许应当对以下几点牢记在心:诚如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中所指出的,它只涉及了问题的一小部分,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完善的。至于本书的分析方法,则如作者在其他地方所指出的,犹如耶利哥城墙外的盘桓,[4]然而,读者务必保持耐性方能有所收获。本书的写作风格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风格,时而是新夸饰主义——这是西班牙现代作品备受非议之处,时而又转到卡斯蒂利亚方言——这种日常用语赋予了西班牙语言一种独特的魅力。[5]译者不敢奢望再现作者此种著述风格的繁复多变,但希望能够忠实地表达作者原来的思想。

[2]乌纳穆诺(Miguel de Unamuno,1864—1936),西班牙教育家、哲学家及作家,代表作为《生命的悲剧意识》(蔡英俊译,台湾远景出版社,1982年;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基督徒的痛苦》以及小说《雾》(朱景冬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924年,乌纳穆诺因为反对里维拉的独裁统治而遭到流放,后逃到巴黎,直至1930年回国。

本书创作于西班牙政府改组之前,[3]对于西班牙未来的历史命运,奥尔特加或许可以说是在以“共和国之父”的身份发表评论,尽管他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位政治领袖,不如说是一位知识领袖。他犹如一位严厉的父亲,丝毫不惮指责自己的儿女,读者将会饶有兴趣地看到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他的教诲。

[3]指1930年里维拉独裁政权倒台和1931年初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被迫流亡,西班牙成立第二共和国等事件。

奥尔特加的著作涉及哲学、文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这些作品通常以散文形式出现,其中有一部分最初发表在西班牙和南美的期刊上,这些作品后来大都被冠以《观察者》(El Espectador)的总标题,分多卷结集出版。在他的单行本著作中,《堂·吉诃德沉思录》和《没有主心骨的西班牙》这两本书最能体现他在文学和政治问题上的思想原创性。由他创办、编辑的《西方评论》不但使西班牙读者能够及时了解欧洲思想的一般动向,而且为西班牙年轻一代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4]耶利哥(Jericho),又译“杰里科”,巴勒斯坦古城,此处典出《圣经·旧约·约书亚记》:以色列人久攻耶利哥城不下,上帝谕约他们绕城七次,最后城墙倾塌,该城遂得攻破。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1883年出生于马德里。他在马拉加的耶稣学院出色地完成了古典课程之后,进入马德里的中央大学学习,并于190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后,他又负笈德国,在柏林、莱比锡和马尔堡等地继续研习哲学。返回西班牙以后,他曾从事多种教育工作,直至被任命为马德里大学的形而上学教授。1916年他应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之邀到该校讲学,并大获成功,此后,他还曾多次接受该校的邀请,他的影响由此扩大到整个西班牙语世界。

[5]夸饰主义(culteranismo),西班牙文学中一种追求典雅深奥的运动,盛行于17世纪,并在20世纪初再度兴起;卡斯蒂利亚方言(castizo),西班牙语的一种方言,后来成为现代标准西班牙语的基础。

本书的作者与乌纳穆诺[2]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现代西班牙知识界的领袖人物;他们同是大学教授,但最后都不得不打破平静的学院生活,介入现实政治,当然乌纳穆诺的政治参与显得更为悲壮,因而也就更加引起世人的瞩目;他们同是西班牙新政府的支持者,并且都是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