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大金王朝:北方的王者 > 第二十七章 寻找天祚帝

第二十七章 寻找天祚帝

“大悲奴伯伯,听说您现在当上了北院宰相。”

说话间,两人已经走到了一起,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人都是耶律阿保机皇室的后裔,耶律大悲奴与耶律大石的父亲同辈,还大他父亲三岁。此时,两人都有着强烈的劫后重逢的感觉。耶律大石端详着大悲奴,发觉半年多未见,这位一向胖乎乎的也总是乐呵呵的老人憔悴了很多,从他的目光里看得出来,他的神色也阴郁了很多。耶律大石感到心痛,但仍笑着说:

“是的,”大悲奴叹了一口气,忽然愤愤骂道,“萧奉先这狗娘养的,不但害了皇帝,也害了辽国。”

“不是我还会是谁呢?”

“萧奉先死有余辜,不过,一切都还可以从头再来。”

声音沙哑,但仍不失洪亮。耶律大石这回听出来了,连忙抱拳揖道:“大悲奴伯伯,真的是你吗?”

听到这句话,大悲奴眼中闪烁出希望的光芒,嗓门儿大了起来:“大石,咱们契丹人有句谚语:‘天神来了,魔鬼都会变成啄木鸟嘴中的虫子。’你现在就是咱们辽国的天神哪!”

耶律大石注意到了这位迎他的人,因为风雪太大,他一时看不清来者是谁,但他仍然加快了脚步,这时,他听到迎者说话了:“大石将军,终于盼到你了。”

“大悲奴伯伯,我可不是天神。”

此时,耶律大石已揽辔走到马场总督府的辕门前。在九面龙旗与辕门前是一片狭长的开阔地,辕门两侧,各有三十根青石雕刻的系马桩,耶律大石翻身下马,随他前来的骑兵也都跃下马来。一位身穿狐皮大裘、头戴熊皮护耳瓦楞帽的人,从辕门口向耶律大石走过来,看得出他想走快点,但仍然是步履蹒跚。

“我老了,耶律家族的人老的老了,死的死了,逃的逃了,叛的叛了,你是我们的希望,我记得你今年三十三岁,你现在要担负起耶律家族的神圣责任。”

其实,当耶律大石的部队刚一到达丹格堡,天祚帝就从哨马口中得到了消息。他立即召聚几位老臣议论此事。老臣们大都觉得耶律大石既然参与了拥立耶律淳为帝,此时又突然率兵马前来,对于天祚帝来说可能凶多吉少。天祚帝却不这样认为,他对耶律大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他登基之后,从来没有亏待过这位族弟,他虽然不知道耶律大石前来夹山的真实意图,但凭直觉他相信耶律大石不会兵戈相向。果然,在议事的第二天,耶律大石的亲信来到了柳树屯,问明来意后,天祚帝便准予耶律大石第二天前来觐见。

大悲奴说着说着就伤感起来。耶律大石知道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的道理,连忙打断他的话头,改口问道:“大悲奴伯伯,皇上现在怎样了?”

大约三天前,耶律大石带领部队来到了距柳树屯二十来里的丹格堡,那是一个有着几百家住户的小镇。镇上有一个大辽通往夏国的驿站,尽管兵荒马乱,驿站的吏众早已逃得不见人影,但房子没有毁坏,耶律大石便把行辕安置在这里,兵马也都在丹格堡周围驻扎了下来。甫一妥当,他就派出亲信前往柳树屯联络。当他得知天祚帝藏在夹山时,他就断定这位逃亡的皇帝一定住在柳树屯。大约五年前,为禁军挑选战马,他曾来过柳树屯一次,对夹山周围的情况,还不算陌生。

“啊,他在廨房里等着你呢。走,咱们现在就去见他。”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顺利的话,那就是来自辽军内部的争斗。当耶律大石率部沿着太行山的深山密林潜行到古北口外时,闻讯尾追而来的萧干与其发生了激烈的争斗,萧干得知耶律大石的行军计划是要去寻找天祚帝,便试图阻拦,但他根本不是耶律大石的对手。一场大战,萧干的部队损失惨重,他本人侥幸逃脱。随他前来的万余名将士,一部分作鸟兽散,还有一部分甘愿归附到耶律大石麾下,随他一起前往夹山。

大悲奴说着就牵起耶律大石的手朝辕门里走,耶律大石说:“等一等。”

耶律大石这一次军事转移可以说是看准了时机,因为大金国的两支精锐部队一在镇守西京大同,一在围困燕京,而南朝的军队一门心思想着坐收渔利,也没有主动作战的欲望,而且,金宋两国的军队还在互相提防,此情之下,他率领两万部队钻出两国军队的包围圈应该有七成胜算。果然不出他的所料,从天开寺开始的撤兵计划,竟然一路顺利。

“怎么啦?”大悲奴问。

大凡在历史的大转折时期,我们会看到戏剧性事件的发生不但出人意料,而且接踵而至。耶律大石不曾料到,耶律淳称帝不到两个月便暴病而亡,燕京政权再次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这时,萧干首先站出来提出,让他的妹妹即被耶律淳封为皇后的萧莫娜出来问政。这一提议得到了燕京政权大部分显贵的支持,左企弓与耶律大石也认为萧莫娜是一位可以稳定人心的轴心人物,于是也都表示同意。萧莫娜秉政之后,燕京局势已是危如累卵,萧莫娜苦苦支撑终无解脱之方。就在这时候,耶律大石得到了天祚帝藏于夹山的消息。于是趁萧莫娜带他到天开寺与童贯密谈的时机,趁势将其挟持,取道古北口再次进入蒙古高原。

“随我前来的还有一位贵客,大悲奴伯伯,你先安顿他歇息。”

半年前,天祚帝在辽上京临潢府被攻陷时,仓促撤到中京。斯时,他担心南西二京的局势,便命令南院宰相左企弓与兵马总督耶律大石二人前往燕京布防,自己则率军前往西京大同府。但是,三个月后,西京就被阿骨打麾下勇将完颜宗翰攻下宣告陷落,天祚帝下落不明,分封于燕京的秦晋王耶律淳趁机称帝。对于这一个突然的变化,左企弓与耶律大石经过认真权衡,决定拥护耶律淳称帝。这样做,一来是为了稳定军心,所谓国不可一日无主,两位大臣不愿看到树倒猢狲散的惨象;二来他们也看到耶律淳在燕京深得民心,加之还有一位聪明漂亮且能力过人的王妃萧莫娜,所以才决心归附。不过,两人也有一个秘密约定,一旦找到天祚帝的下落,他们将劝说耶律淳撤销帝号,即使耶律淳不从,他们也会采取断然措施……

“贵客?是谁呀?”

大约还有半里路,耶律大石就看到马场总督辕门前一溜插了九面绣有赤龙的杏黄锦旗,这是辽代皇帝驻跸的标志,尽管大雪纷飞,龙旗仍然在凛冽的北风中猎猎飞扬。耶律大石不止一次扈从天祚帝出外征战或者狩猎,对这九面龙旗非常熟悉。耶律大石是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是阿保机第三个儿子的后代,论辈分,他与天祚帝相同,但年纪却比天祚帝小了十五岁,天祚帝四十八岁,他三十三岁。天祚帝很信任这个同祖兄弟,因此二十五岁的他就担任了大将军,陪伴在天祚帝左右。往常,每每看到这九面龙旗在不同的驻跸地升起,耶律大石心中就会滋生自豪与愉悦的感觉,可是今天乍一看到这些龙旗,他的心中忽然产生了一些惆怅甚至还有些凄凉。这乃是因为两年来局势的急骤变化,让他如同经历了一场噩梦。

耶律大石回身从兵士队伍中请出了一位身披厚斗篷的老人。

如果说初进夹山的时候,耶律延禧还信誓旦旦要扭转乾坤收拾山河重振金瓯,那么两个多月后,随着世局的愈来愈糟以及身边重臣的昏聩无能,他的一颗雄心正在慢慢冷却。但是,当他得到耶律大石率两万部众前来勤王的消息时,他的热血便重又沸腾了起来。

大悲奴盯着老人,疑惑地问耶律大石:“他是谁?”

五个官翁四百岁,南面北面对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杀狼匪。

不用耶律大石回答,老人自己掀开严裹的斗篷,双手合十言道:“老衲乃天开寺方丈澄宇。”

应该说,诛杀萧奉先父子及其死党是一件深得人心的举措,遗憾的是,耶律延禧醒悟得太迟,并且在追随他来到夹山的官员中,实在找不出一个可以担任宰相重任的人。耶律延禧只好挑出几位能力虽差却对他忠心耿耿的官员拔擢使用。他任命一直管理皇室后勤事务的皇宫太保耶律大悲奴出任北院宰相,长期管理榷税事务的萧查立担任北枢密院同知。南院宰相本是左企弓,既已在燕京侍伪,耶律延禧便将随他前来的南院同知吴庸升为宰相,而将文书房供事的马人望、柴谊升任南院同知。每有哨马带来新消息,或者耶律延禧有什么新想法,就会将这五个人召到行宫中咨询参议。但这五人都是八十岁左右的昏谬老翁,事无大小皆不能裁决,使得耶律延禧深为失望。大约不到两个月,柳树屯便流传出这样的官谣:

“你是澄宇大和尚?”大悲奴说着就深深地弯腰行揖手礼,说:“早闻大和尚盛名,一直无缘相见,咱们皇上虔心礼佛,离开上京时,将宫中收藏供奉的金佛法器全部装车带了出来,现在都陈列在这里。虽然也有一些沙弥照料,但却缺少一位高僧大德随时开示,皇上以此为憾。没想到,大石贤侄把你请来了,皇上若是知道了,一定欣喜若狂。”

尽管如此,这位已经当了二十一年皇帝、始终醉心于春水秋山围猎活动的草原骑手并不承认失败。他知道,只要自己不被抓住,无论是金国的阿骨打还是宋朝的赵佶,都还无法弹冠相庆,向世人宣布辽国的灭亡。尽管在两年多的战争中,辽国的精英损失大半,但仍有一些贵族与官员始终追随他。耶律延禧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能依靠这些人寻求翻盘的机会,等待反攻的时机。来到夹山后不久,他即着手整顿队伍,重建朝纲。首先,他将口蜜腹剑、积怨甚多的宰相萧奉先父子赐死。他亲自宣布了萧奉先两宗大罪:第一,当年他前往混同江钓鱼,命时任北院枢密使的萧奉先同行,并召聚混同江以北三十六部酋长至辽上京参加头鱼宴。在那次宴会上,阿骨打作为女真完颜部的酋长拒不承旨跳舞,并眼露凶光。他在宴会后密旨萧奉先,要这位心腹之臣找个由头把阿骨打诛杀,却不料萧奉先吃了阿骨打的贿赂,让阿骨打连夜逃走,以致酿成今天的大祸;第二,在辽上京陷落之后,皇室在迁往西京大同的路上,金兵多路夹击,一时人心惶惶,萧奉先趁机进了谗言,说晋王正在寻找机会将他废黜,自己出任皇帝。晋王是耶律延禧的第二个儿子,朝野对他都非常拥戴,耶律延禧对他也很喜欢。听了萧奉先的话之后,他有些吃惊,但一件小事让他相信晋王有了贰心,即耶律淳于半年前曾专门写信举荐晋王继承王位。他一直觉得耶律淳蓄有异志,现在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他相信了萧奉先的话,于是下令让在逃难途中始终与他相依为命的晋王自缢而死……人死不能复生,因为晋王的死,一些拥戴晋王的大将如耶律余睹、茂巴克等率领部众十余万投降金国。

大悲奴说着又要作揖,澄宇和尚伸手扶了扶他,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大悲奴吩咐手下妥善安置澄宇和尚到暖房歇息,等待皇上召见,然后领着耶律大石走进了总督府的大门。

入住夹山后,耶律延禧便下令封锁消息,除了哨马,无论官兵仆从等一律不得离开柳树屯一步。但是,派遣出去的各路哨马隔三岔五带回来的消息,总是令人沮丧。如耶律大石与左企弓等文武大臣拥立秦晋王耶律淳于燕京称帝;一年前叛金的西南招讨使耶律余睹,已被阿骨打任命为西路军副都统,受西路军都统完颜宗翰节制,如今驻扎西京大同,每日为宗翰献计献策追捕辽皇室成员;南朝童贯、王黼率北伐军三十万,陈兵于雄州、霸州一线,与阿骨打亲自率领的东路军合围了燕京;耶律淳死后,其妃萧莫娜以太后身份主政,耶律大石、左企弓等又宣誓向她效忠;继耶律淳僭号之后,另一位奚王和勒博又在奉圣州的箭笴山宣布建立大悉国……凡此等等,无一不让耶律延禧心力交瘁,一夕数惊。

耶律大石的马队也被安顿休息了。随他进府的只有三位亲兵,一行四人随着大悲奴进得府门后,先在门厅脱了斗篷,卸了武器,然后才往内走。

十月中旬,尽管中原大地仍能在树叶的萧瑟中依稀看到残存的秋意,但绵延无尽的蒙古高原却已进入了真正的冬季,夹山上的灌木丛落尽了浆果,干枯的树叶被凛冽的寒风搅上天空,像化骨扬灰的蝴蝶,在巨大的寒气中撕裂着、飞旋着,迷迷茫茫地接受着痛苦的命运。每逢这个季节,除了风,雪也不期而至呼啸而来,舞蹈而来,在无尽的虚空中开始它们壮烈的演出。绝大多数的生灵,都百无聊赖地进入了冬眠。鸟雀不见了,它们飞向了南方;鼹鼠不见了,它们躲进了深深的地洞里;大黑熊不见了,它们迷迷瞪瞪蹲进了树洞……而就在这个时候,在第一次暴风雪降临不久,耶律延禧率领一支约五千人的队伍来到了柳树屯。在惨烈的战争岁月中,这支队伍显然不够强大,但也足够称得上浩浩荡荡,这乃是因为他们人虽不算多,却有着将近一千辆马车。这些马车上装载着耶律延禧从辽上京撤退时带出来的皇宫中的金银珠宝、珍藏秘玩以及府册卤簿。当然,还有证明他皇帝身份的十二枚传国玉玺。尽管能够带出来的东西只是府库藏品中极少的一部分,但辗转数千里的旅途颠簸,却也让护卫他的禁军们辛苦备至。随他一起走在逃亡路上的,除了三千名禁军,再就是数百名一起撤退的官员以及大部分眷属。柳树屯是夹山马场的行辕所在地,本是一个偏僻的小镇,驻地军人连同牧民一起也不到三千人,骤然增加五千人,顿时显得拥挤不堪。行辕变成了行宫,耶律延禧及其眷属悉数住进,镇子上稍稍好一点的房屋,尽被随天祚帝前来的达官贵人占领,随行的禁军与佣众只得住进临时搭建的毡房内。

紧连门厅的是过厅。这总督府是用夹山上的青石砌成的,远看就像一座城堡。但里墙都是用桦木板贴壁,虽不算富丽堂皇,倒也朴实大气。过厅不大,两边各绘有两幅壁画,色彩浓烈引人注目。四幅壁画上画的是四只神兽,左边两幅绘的是虬龙和貔貅,右边两幅绘的是狰和蛊雕。这四只神兽都各有说法:虬龙是传说中的神马,马长八尺称为龙,马头生两角者为虬,所以,天子的坐骑也算作虬龙;貔貅是传说中辟邪的猛兽,天子禁卫军的军旗上便绘有貔貅;狰是传说中五尾一角的似狼非狼的斗兽,专以老虎豹子为食;蛊雕是一种似鸟非鸟、似豹非豹,长有两只利爪、一只独角的猛禽,专门捕食草原上的盗马贼。作为皇家马场的总督府,绘有这样四种神兽应该说非常贴切。耶律大石因为来过一次,所以看到这四幅壁画并不感到吃惊,但随他进来的三位亲兵乍一看到神兽的画面,无不感到震撼,有一位亲兵经过盅雕壁画的跟前,竟忘情地停下了脚步。

夹山马场之所以能够保留,其因有二:一是被天祚帝任命的马群太保萧尔恭是与他从小一起玩大的伙伴,对他忠心耿耿,辽上京陷落后,萧尔恭奉天祚帝之命赶来夹山守护马场。萧尔恭带来了两百名卫士,加上驻守马场的一千名军士,承担了保护军马的责任。在二十处马场中,夹山马场的规模不是最大的,但军马的质量却是最好的。这乃是因为它是皇家禁军的马场。这里的军马只供皇家卫队挑选。夹山马场还占有天然的地利,首先是马场的所在地柳树屯是一个天然盆地,在它的四周,大约一百余里地的范围之外,到处都是沼泽,除了通往柳树屯的唯一道路,几乎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通行。任何大胆的偷马贼,都无法越过这一大片处处都是陷阱的沼泽地。到了冬天,由于四周高山的阻挡,这里又是适宜马群过冬的避风地。所以,在西京陷落之后,天祚帝耶律延禧便选择来到这里,他看中这里出则可战、退则可守的有利地形以及马场中养护甚好的六万匹优良的战马。

“走!”

除了上述原因,耶律延禧进入夹山,还有多重的战略考虑。第一,这里离夏国最近,耶律延禧认为夏国是他最为可靠的盟友,他来到夹山的原因之一是想就近从夏国借兵;第二,他的军队多半在辽宋之间布防,他选择这里乃是为了方便召聚残余的兵马;第三,夹山原是辽国的马场,这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原因。辽国的马政与榷政、军政一起,被列为朝廷三大政,管理马政的被称为马群太保,是朝廷九大显官之一。契丹本是游牧民族出身,对马的依赖超乎寻常,无论是运输、交通、狩猎与作战,哪一样都离不开马。当然,最被大辽朝看重的还是军马。按一名战士三匹战马的配置,单军马一项,就需备足一百二十万匹。军马的选择与牧养,都有严格的规定。耶律阿保机立国之初,就选择在水肥草美之地建立了二十处马场以蓄军马。为了保证军马的品质,他更是亲自选定马匹,遴选入贡的部群番落。经过大约十年的调适,其入贡的数量大致如下:东丹部岁贡一千匹,女真部一万匹,直不古部一万匹,准布及武都温特里袞两部各两万匹,室韦、伊埒图、博和里、鄂罗木、富珠里、铁骊等部各五百匹。作为两国通好的条件,夏国每年亦贡马六千匹,高丽贡马一千匹。这样总数合起来大约每年七万匹左右,所贡马匹都在两岁左右。除此之外,大辽还严禁贩马入宋,胆敢违法者斩首弃市。大辽朝政虽因年月久远而渐生懈怠,但马政的执行却一直保持苛严。在金辽战争开始之前,大辽的二十处军马场一直运行正常,军马的保有量在一百五十万匹左右。但随着战争的深入、战场的扩大,投入战斗的军队越来越多,战马的损失量也越来越大,仅仅两年时间,皇家马场军马保有量锐减到三十万匹左右,随着十月份西京大同的沦陷,除了夹山之外的所有的皇家马场,全部被金兵攻占。

耶律大石回头提醒了他一句,这时,听得天祚帝在厅堂里高声问了一句:

应该说,在眼下这种战争的态势中,柳树屯这个地方最适宜耶律延禧驻跸。大辽国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尽管饱受战争的蹂躏,但依然还有不少的地方兵戈未至,如北海与克鲁伦河上游等地区,但那一大片极寒地区从未引起耶律延禧的关注。大辽建国虽然已经过去了二百一十八年,它的幅员辽阔的北方几乎从未发生过战争;它的西边与建立在河西走廊上的夏国接壤,早期发生过一些小的局部的战争,但很快两国就开始和好了,这乃是因为夏国审时度势,认识到了辽国的强大,与其以卵击石恶劣争斗导致灭国,倒不如休兵息战、睦邻友好,换取一个物阜人旺的太平岁月。自夏国的李氏皇帝调整了战略之后,夏国便成为大辽最好的友邦。大辽的东面与高丽国接壤,高丽出于与夏国同样的考量,也绝不肯与大辽作对而自讨苦吃。唯独南边,不管是中南还是西南与东南,大辽都是与大宋接壤。尽管澶渊之盟后,两国也长期休兵,但必须承认,宋与辽两国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一方面,大宋关于燕云十六州的领土诉求一直不曾消失,只不过有的时候表现出的是隐忍,有的时候是渴望。对于这一点,大辽统治者看得很清楚,因此始终也没有放松警惕。另一方面,生活在大辽国土上的人们,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非常倾慕大宋丰饶的物质生活与典雅的精神追求,这对两国关系的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辽宋之间既是敌人,又是师生;既是对手,又是朋友。在这样一种十分微妙的两国关系中,我们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辽国在其南部的国土上,出现了一些与大宋相同的地名,如苏州、泰州、徽州、福州、渭州等等,很显然,这是渴慕大宋的繁华。辽国的五京,其规模与城市格局最为昌盛的,也是与大宋接壤的燕京与西京。与此同时,辽国与大宋一样,实行府军同治的军国管理制度,即州府的行政建制外,同时还并存着独立的军管体系。如泰州又名德昌军,徽州又名宣德军,渭州又名高阳军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州都存在这种军事建制。但与邻国接壤处则必然府军同设。辽国全民皆兵,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订立制度,凡年满十五至五十五岁的男丁,一律归属军籍。他们在太平时或务农或放牧或渔猎或商贩,一临战事,即操戈从戎。除此之外,朝廷掌控的常设军队也有三十万之多,这些部队十之五六被安置在与大宋接壤的州府。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辽宋两国是将其视为诸多国事中的第一要务。通晓了辽宋之间的这种纠葛,大致就能明白,耶律延禧哪怕在城邦沦陷之际,也决不肯向北逃窜,而是要进入蒙古高原辽夏宋三国接合部的夹山。

“孩子们,吃饱了吗?”

就在完颜娄石在汴京参加蔡京家宴的时候,耶律大石率领大约三百名骑兵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了夹山中的柳树屯。夹山是蒙古高原西南部边缘阴山山脉的一个支脉。这里距西夏国的边境不到二百里地,距辽西京大同府也不到三百里地。在辽国的行政区划中,一直归西京云内州管辖。从去年十月开始,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就一直藏匿在这里。不过,耶律延禧并不承认藏匿这两个字,他认为他不是藏匿,甚至蛰伏都不是,而是大战前的养精蓄锐,是一头蹲在草丛里,等待狼群出现时纵身一扑的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