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格拉斯布雷纳:AdolfGlaßbrenner(1810–1879年),德国幽默、讽刺作家。1832年至1850年间陆续写成的系列丛书《吃喝在柏林》(Berlinwieesißtund-trinkt)是他最出名的代表作。(译者注)
我的柏林市民们在这儿如鱼得水,怡然自得。在一座没有绿荫的花园里,炎炎烈日并没有把他们吓退。他们还把沉闷、咿呀作响的声音称为音乐娱乐。前面售票处还有抽奖活动,通常付上5个格罗申银币也只能得到一束在御林广场只卖4芬尼的花。为什么不以《鲜花抽奖》为标题写出一场漂亮的地方闹剧呢?在柏林,太多的“人民幽默”作家遍地跑,为什么这些人不编造点这样的趣事来提供给帝都的戏台呢?格拉斯布雷纳[1]先生写了些小册子,在书中他让柏林人用最矫揉造作的和最低俗的柏林粗话谈论各种各样离题万里的事情,来展现所谓的柏林人民特点;这样不行,只有在戏台上,通过对这种地方笑话深思熟虑的安排布置,人民作家这一职业才能经受住考验并得到证明。例如贝克曼就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人物骨架,人们可以把最滑稽的段子放到他身上。我想象着,在《鲜花抽奖》中,他穿着绿色的园艺工作围裙,在温室入口旁分发奖品。他展开了抽奖号码:“女士,您获得了一条小小的、最近才在孔雀岛上被发现的植物的插枝,这植物还是从美洲引进的。”那位女士说:“我的天,这难道不就是一株带有沙拉叶的铃兰吗?”贝克曼会对此进行辩解并展现他的植物学识。最后可能通过这株花还能成就一段姻缘。如此瑟夫[2]先生为什么不会为它报上富有竞争力的价格呢?
[2] 瑟夫:KarlFriedrichCerf(1771–1845年),他从1824年起建立、经营柏林第一家私营剧院:帝都剧院(KönigsstädterTheater)。(译者注)
为什么人们都在跑?为什么他们纷纷涌入大街小巷?所有人都匆匆跑去美丽的施特劳地区了:跑向鲜花展,奔向盛开的风信子。我驾车排了半个小时长队后,才能在福斯特和莫福的大门前下车。在距那儿很远的地方,隔着许多条街道,就已经可以闻到风信子散发的香气了。在广阔如田野般的公园中,成千上万的人们熙熙攘攘,赞赏着巨大的风信子花圃,鲜艳多彩,各种色调交替变换。鲜花甚至还会被制作成高大宏伟的模型,例如一座植物寺庙,一个“铁十字勋章”或诸如此类的造型。在哈勒姆不可能有比这儿更多的花卉聚集在一起了,可正是这荷兰式的种植方式令人厌恶。当人们看到大量鲜花集中在一起时,就对鲜花的魅力不再那么敏感了。现在完全是为了塑造各种象征符号而滥用鲜花,她的价值就只剩下颜色了,鲜花本身的自由、独立和芳香在这种限定下都丢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