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阿、科钦这两座城市,若是比面积、人口和经济的话,当然是果阿完爆科钦了,两者完全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前者是葡萄牙人经营多年的殖民地首府,后者就只是一个军事据点,贸易发展得磕磕绊绊的,不是很顺利。果阿现在基本已经完全被东岸人控制,葡萄牙人甚至已经在与东岸外交部进行谈判,商议以一个过得去的价格出售这个殖民地。反正他们也管不了了,时不时还被荷兰人威胁,不如痛快点卖掉,止血的同时还能捞回一笔钱,不好么?
“东方巨人”号没在果阿港停靠,而是直接去了科钦,一座曾经在葡萄牙人、荷兰人手里反复争夺,如今已被东岸人控制的城市。对了,这座城市还曾经上演过军事史上让人目瞪口呆的战争,印度人被葡萄牙军队大大地羞辱了一番。
科钦也在这次谈判的范围之内,甚至还包括苏拉特的一座商站,毗邻英国商站,位置略微有点尴尬。东岸政府对以120万法币打包购买上述三处资产非常感兴趣,葡萄牙人在明里暗里的压力之下也无意过多坚持,此事基本已成定局,就看啥时候正式签署文件了。
马冲大使在这里没有耽搁太久。除了与第乌管委会的人应酬了下之外,便只是去拜访了一下某位老同学。然后便离开了,与隆科多一起,乘船南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果阿、科钦拿下后,印度西海岸这边就可以大展拳脚了。如果再算上西北印度那边正高歌猛进的巴吉、乔杜里两部“起义军”,东岸人在印度的影响力就真的上升到了一个非常可观的地步了。如果新来的孙主任能够稍微忍耐、克制一下,加大在军事、情报方面的投入的话,扩编部队,未尝不可以做出一番大事。
隆科多觉得东岸人有些过于心慈手软。多大个事啊,开枪不就是了吗?好吧,确实开枪了,但抓到一个就贬为奴隶,还有印度人敢前赴后继过来吗?第乌那么好的一座城市,就被这些脏兮兮的印度难民给毁了。
隆科多尚不知道东、葡两国的谈判了,他只知道在科钦港上岸后,看到这里驻扎了部分东岸预备役士兵,便以为这里也是东岸殖民地呢。这座城市给他的感觉更是糟糕,肮脏、贫穷、破旧,唉,比不上第乌港,差远了。
第乌岛上还好,此类人不算多。但在一河之隔的北方,展界得来的“新界”地区,这种人就很多了。第乌守备一团的士兵们根本守不过来那么长的边境线,特别是晚上,大量印度人翻越铁丝网,消失在边境地区的树林内。
说实话,他现在对印度已经有点失望了,感觉是一个很烂的地方。物产可能是丰富的,但太乱了,太脏了,文化似乎也有点问题。这个地方,完全不适合用心经营,只适合死命压榨,捞一票就走,这就是他的看法。
隆科多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来到了第乌港。他花时间逛了逛这座城市,说实话有点失望,感觉不如新华港和开普敦。首先是街道上比较乱,城市似乎没有好好规划过,各种建筑物杂乱无章,整体上看起来不是很协调,没有统一的风格。其次是城市内涌入了大量的战争难民,主要是来自西北印度的拉杰普特人,不堪忍受官府盘剥、拉丁,或者粮食歉收破产了,总之是活不下去了,于是便涌入秩序安定的第乌县讨生活。
在科钦逗留的时候,隆科多还打听到了不少有关印度其他地方的诸多消息,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不仅仅是有关东岸人的,还包括英格兰与荷兰殖民者的消息。比如他现在就知道,在印度次大陆东南方的锡兰岛上,荷兰人、英格兰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双方各自勾结本地势力,不断厮杀,短短十年内,已经打了三次战争,互有胜负。
孙主任分析了两种办法的利弊,觉得第一种治标不治本,第二种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管委会的决策,即不再一味追求削弱德里中央朝廷的威信,转而以扩大商业利益为主。毕竟钱才是最实在的东西,也是上级考核政绩时的重要指标,印度贸易崩盘,对谁都没好处。
其实隆科多对此挺不解的。因为据他所知,英、荷两国如今是盟友,在欧陆共抗法国,为啥在这远隔万里的印度,却还打生打死呢?这个问题,在之前听闻英法北美殖民地一团和气(当然现在也开战了)的时候,他就已经很疑惑了,思来想去,最后只得出了一个蛮夷脑子不好,没有大局观的结论。
第二种办法是恢复印度地方的秩序,让受到战争影响的生产尽快恢复起来。印度商品的出口量为什么减少了?并不是外界需求减少了,事实上还扩大了不少,东岸人对各类印度商品可喜爱着呢。真正造成负面影响的,还是战争导致的生产中断、交通中断甚至是金融危机,让人十分头疼。
离开科钦后,“东方巨人”号便没在任何一个印度港口停留,而是直接去了马六甲。在这里,隆科多再一次刷新了他的认知:南明居然在这里也占了地盘!
要提高贸易额,目前看来就两个办法,第一是再开辟一个或几个贸易港口,如此才能在战火连天的大背景下,尽可能收获到更多的印度商品。当然这个需要与印度中央朝廷联系,但不是特别困难,赞助一批军火就能解决的事情。
当然在仔细了解一番后,他终于知道这是一股顺逆残部,投靠过南明,即大名鼎鼎的李定国部残余势力。他们挨着荷兰人建立起了一座城镇,东岸人称之为新马六甲,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旧马六甲城相对。
这位孙主任的意思呢,就是要多搞钱,许多钱,越多越好。这两年印度战乱,贸易额降得有点快,东非运输公司方面已经抱怨过好几次了,让第乌管委会想想办法,他们也有业绩压力,完成不了肯定要吃上级主管部门的挂落。
新马六甲的发展马马虎虎,城市规划得比较超前,似乎是东岸人的手笔,但发展不尽如人意。听闻他们把大部分资源用于巩固地盘养军队,隆科多便释然了。丧家之犬般的人,首先要想的便是生存,不优先供给军队,本来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过最近政策似乎有了点儿变化。陆军出身的第乌管委会主任姚同上校刚刚离职,本土从财税系统调了一位文官前来上任。此君不愧是管钱的,一上任就大肆查账,同时对第乌管委会辖区四县(第乌、浅岛、果阿、佛渡)提出了相当高的财政要求。
不过这时候他心里也有些酸涩。顺逆残部都能有机会殖民海外,见识一下这个世界,然而我大清却仍然被死死地封在大陆上,仿佛搞了禁海令一般,片板不得下海。海外的财富,是真的很丰富啊,而七千万大清子民,仍然局促在大陆上土里刨食,争那一点可怜的资源,这便是东岸人常说的“内卷”吧?
作为印度的第一大外来势力,东岸政府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战争的走向。他们在明面上没有太过明显的立场,与各方都有点联系,比如德里的朝廷,南方的马拉地人,北方的旁遮普人等等。看似不偏不倚,实则暗地里推波助澜,不断削弱各方元气,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以破坏德里中央朝廷的权威为主。
1712年4月10日,“东方巨人”号抵达了文莱港,并将在此停靠长达一周的时间。航行到这里,旅途其实已经过了三分之二,离中国大陆就只一步之遥。隆科多站在文莱街头,望着北方的大海,心里面不可抑制地涌起了紧张的情绪。
但这样的大事,却丝毫动摇不了印度次大陆上各路野心家的意志。他们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战争的原因很复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阶级矛盾、外国势力插手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谁都不得不承认,印度的局势已经积重难返,即将成为一个地理名词——其实以前就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来自中亚的蒙古侵略者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勉强整合了大半,现在终究又要回归常态了。
有些事情,是注定无法逃避的。图里琛应该已经回到北京了吧?皇上会怎么看待他呢?他会不会就此失去信任?没人能回答他的问题,隆科多满面愁绪,连墨镜和小挎包也不戴了,一时间心神难定。
1712年3月的印度可不是什么好日子。旱灾、蝗灾接踵而至,农田大面积歉收,除了南部和印度河流域之外,几乎全境遭灾,尤以人口稠密的北方恒河平原为重。